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 (共24张PPT)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22943288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38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 (共24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 (共24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 (共24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十 单 元 人 文 心 声 了解知识领域本单元涉及的是近代文艺经典。所选的三篇课文十则评论(节选)自序,都是晚清末期的文艺学作品。它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的同时,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梳理文中词句,在此基础上参考“阅读指南”和“知识链接”部分,了解各篇的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学术成就及影响,初步感知文意。2.同学之间合作探究,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国维和黄遵宪的文艺思想。3.注意弄清二人思想发展的渊源,并结合现代哲学眼光加以审视,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10 人 间 词 话 十 则经 典 原 文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他脱弃西方理论之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在体例和格式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是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在以往词论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它从形式到内容,纯然是中国化的。词论、词品、词史,以“句”品词,就“格”论人,复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窥文体之兴替盛衰,其论无不立足于“宏大处”,着力于“精微处”,于最精练的文字中融“胸罗万卷”之大学问,其立意之高、论说之精,皆胜出前人,后人难及。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相关链接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方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 学,结识主办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后以清室遗老自居。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王国维的学术著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面。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的。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1.注 字 音澹 澹 (dn) 凋碧树(dio)憔悴(qiocu)蓦然(m)阑珊(ln)遽(j)豁人耳目(hu)矫揉(jio)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 3.分 古 今(1)此 在 豪 杰 之 士 能 自 树 立 耳豪杰之士:古义:有才华的诗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树立:古义:有所建树。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2)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古义: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今义:人称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4.析 活 用(1)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名词作动词,接近)(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使动用法,使开阔)(3)白鸟悠悠下(名词作动词,飞下来)5.明 句 式(1)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判断句) (2)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 文 本 助 读 知 识 梳 理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1.有 造 境 ,有 写 境 ,此 理 想 与 写 实 二 派 之 所 由 分 。 然 二 者 颇 难 分 别 。因 大 诗 人 所 造 之 境 ,必 合 乎 自 然 ,所 写 之 境 ,亦 必 邻 于 理 想 故 也 。译 文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点 评作者在此从创作方法的角度阐述“造境”与“写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另一方面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这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2.有 有 我 之 境 ,有 无 我 之 境 。 有 我 之 境 ,以 我 观 物 ,故 物 皆 著我 之 色 彩 。 无 我 之 境 ,以 物 观 物 ,故 不 知 何 者 为 我 ,何 者 为 物 。译 文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点 评从作者所举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绘的是落花飘零之景,在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的眼中,外物被浸染上无可奈何的伤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描绘的是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我”眼里,外物呈现出孤独凄婉的色彩。可见,当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界, 是“有我之境”。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描绘出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可见,当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而达到宁静忘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界,是“无我之境”。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觉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感觉。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宏壮”与“优美”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3.诗 人 对 宇 宙 人 生 ,须 入 乎 其 内 ,又 须 出 乎 其 外 。 入 乎 其 内 ,故 能写 之 。 出 乎 其 外 ,故 能 观 之 。 入 乎 其 内 ,故 有 生 气 。 出 乎 其 外 ,故 有高 致 。译 文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点 评在此,作者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脱出来,“胸中无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深刻独到的内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 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诗人的修养之途。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1.王 国 维 借 用 形 象 的 比 喻 描 述 了 艺 术 创 作 或 学 术 研 究 的 三 种 境界 。 分 析 这 些 诗 句 ,说 一 说 你 对 这 三 种 境 界 的 理 解 。提 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一种孤独寂寞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这是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在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在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时,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2.文 中 八 次 提 到 “境 界 ”,其 内 涵 是 否 一 致 ?应 该 怎 样 理 解 王 国 维“境 界 说 ”的 内 涵 ?提 示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但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说理形象,清新雅致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同时,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形式,说理形象,清新雅致,也值得借鉴。其形象化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比如以欧阳修、秦观的词诠释“有我之境”,以陶渊明、元好问的词诠释“无我之境”;以宋祁、张先的名句表现言辞表达在营造境界中的效果这些诗句作者信手拈来,形象生动,让人读来饶有趣味。 句 段 点 评 多 维 探 究 文 脉 图 解 技 法 赏 鉴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人间词话在阐释概念、明确观点时,往往列举古今著名的作家作品,如以东坡、稼轩论胸襟,以美成、白石论“出”“入”。“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权威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三是善于对比说理,如“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作者在阐释概念时,将这些概念两两对举,“造”对“写”、“有我”对“无我”、“入”对“出”、“内”对“外”,这些词语形成鲜明对比,即便不加解释,也似乎不难理解。四是语言含蓄生动,浸透着诗人的真感情真性情,自有含蓄幽微之美,真切感人。如作者在表现人生以及学问探索的“三境界”时,以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分别作比,赋以新解,清新雅致又别有情趣。在“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之后,再加一句“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 欧诸公所不许也”,幽默诙谐,让人读后会悟其意而忍俊不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