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昕》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921107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学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税收学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税收学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收学广西大学 商学院陈 昕 We live in a world funded by taxes 参考教材: 1 、美哈维S罗森/著 郭庆旺 译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 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陈共 编著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王玮 编著税收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 章 公共产品与政府税收1.1 公 共 产 品 与 政 府 税 收1.2 税 收 概 念 与 本 质 1.1 公 共 产 品 与 政 府 税 收 1.1.1 公 共 产 品 的 概 念 与 特 征 1.公 共 产 品 的 概 念 ( 相 对 于 私 人 产 品 ) 公共产品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2.公 共 产 品 的 特 征 (1)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用,而不能被分割成若干部分,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单独享用。 (2)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 (3)非竞争性 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即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1.1.2 公 共 产 品 的 需 求 与 供 给 1.公 共 产 品 需 求 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取决于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益垂直相加的结果,即:D=MB 2.公 共 产 品 供 给 林达尔均衡 公共产品 “免费搭车” 现象:公共悲剧 1.1.3 公 共 产 品 与 政 府 税 收 u通过自愿缴费(人数过多)或市场交易(“免费搭车”倾向)的方式无法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u需要一个超乎于社会各微观主体之上的机构采用强制性手段进行融资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即政府的税收。u政府一方面以税收征收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满足公共需要的角度进行分配, 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1.1.4 市 场 失 灵 与 政 府 税 收 1.外 部 效 应 与 政 府 税 收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2.收 入 分 配 公 平 与 政 府 税 收u 贫富差距是市场机制效率原则的必然结果。u 税收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1.2 税 收 概 念 与 本 质1.2.1 税 收 概 念 税 收 是 政 府 为 满 足 社会 成 员 的 公 共 产 品 需要 , 而 凭 借 政 治 权 力( 或 称 “ 公 共 权 力 )无 偿 的 征 收 实 物 或 者货 币 , 以 取 得 财 政 收入 的 一 种 工 具 。 1 、征税的主体国家或政府 2 、征税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 3 、征税的依据国家政权 4 、征税的手段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无偿征收 5 、征税的对象全体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6 、征税的形式实物、劳役和货币 7 、征税的本质一种特定的产品分配关系 1.2.2 税 收 的 本 质1、 税 收 的 本 质 是 一 种 分 配 关 系 社会产品价值=CV+M原材料补偿价值劳动力补偿价值剩余价值2、 税 收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分 配 关 系u税收分配目的的特殊性: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要。u税收分配依据的特殊性:国家的政治权力。u税收分配层面的特殊性: 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1.2.3 税 收 的 特 性 1 、强制性: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 、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 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无偿性是相对的, 指的是不能直接、立即、均等获得补偿。3 、固定性:征税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和数 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即征税有一定的标准, 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注 意 :“ 三 性 ” 是 税 收 区 别 与 于 其 他 财 政 收 入 的 标 志 。“ 三 性 ” 是 一 切 社 会 制 度 下 ,税 收 的 共 性 。在 “ 三 性 ” 关 系 中 , 无 偿 性 是 核 心 。 无 偿 性 决 定 强 制 性 ,它 们 又 共 同 决 定 了 固 定 性 。 第2章 税收职能 2.1 税 收 宏 观 作 用 机 制 2.2 税 收 微 观 作 用 机 制 2.1 税 收 宏 观 作 用 机 制 2.1.1 税 收 的 平 衡 作 用 机 制u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u封闭经济状态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SD,即总供给=总需求 C+S+TS+I+G,即消费+储蓄+税收=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当(C+S) (S+I),即经济萧条,总供给总需求时,T(减税)或G(增加财政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恢复均衡。当(C+S) (S+I),即经济膨胀,总供给总需求时,T(增税) 或G (减少财政支出),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经济恢复均衡。 2 .1 .2 税 收 的 协 调 作 用 机 制 u 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税收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或说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 .税 收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协 调u对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确定较低税率。u对非必需品或奢侈品确定较高税率。u将生产经营者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作为税收上缴财政。 2 .税 收 促 进 地 区 结 构 协 调u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优惠照顾,提高投资者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预期收益,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地区。 3 .税 收 促 进 资 本 市 场 结 构 协 调 u不同投资方式的制度规定不同会引起资本不同方向的流动。 2 .1 .3 税 收 的 稳 定 作 用 机 制u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税收的“内在稳定器”机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税收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自动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扩张;经济衰退时期,税收随纳税人收入的减少而递减,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税收的“相机抉择”机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可以 人为的选择增加税收的抑制性政策来防止经济的过度膨胀。 由于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对经济作用的环节和层面不 同,因而政策手段的选择可以有明确的针对性。 2 .1 .4 税 收 的 调 节 作 用 机 制u 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税收在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就是将税前收入分布曲线向“绝对平均曲线”推进。 2 .1 .5 税 收 的 乘 数 作 用 机 制u 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作用。 税收的变动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增加税收,就会减少企业或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其投资与消费的数量,并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投资、消费总量萎缩。财政行为的“挤出效应”。 税收的增加带来国民收入成倍地减少。 税收的减少带来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2.2 税 收 微 观 作 用 机 制 2 .2 .1 税 收 对 劳 动 投 入 的 作 用 机 制u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劳动者劳动收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不得不增加劳动投入,以此来弥补由于征税而损失的个人收入。u替 代 效 应 : 由于劳动与“闲暇”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纳税人在两种商品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闲暇,而减少对劳动的投入。 2 .2 .2 税 收 对 储 蓄 的 作 用 机 制u收入效应:如果对个人储蓄利息收入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为了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增加储蓄。u替代效应:在对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纳税人将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而相应地减少储蓄。 2 .2 .3 税 收 对 消 费 的 作 用 机 制u 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消费=总收入储蓄 所以,税收对消费总量的影响与税收对储蓄的影响恰恰相反。 u 税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通过商品税的形式间接实现。 生产经营者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消费 者,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改变这种商品与 未被课税商品的比价关系,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减 少对已税商品的购买,相应增加对未被课税商品的购 买量。 2 .2 .4 税 收 对 投 资 的 作 用 机 制 u 税收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抑制了其进一步投资的意愿,从总体上讲,最终就会减少社会投资总额。u 税收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政府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引起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变化的税收政策可以体 现为征税模式、税率的调整;也可以体现为征税 依据、税收优惠的变更。 第3 章 税收原则3.1 税 收 原 则 主 要 观 点 阐 述3.2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中 的 税 收 原 则 3.1 税 收 原 则 主 要 观 点 阐 述 3.1.1 我 国 古 代 税 收 原 则 思 想u 孟子:轻税政策,什一税是最合理的税率。u管子:“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即要减轻赋 税、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u 荀子:开源节流论,节用裕民论,要多生产、少 征税,将收获的农产品尽量保留在民间。u 韩非: “均贫富”的税收原则。 3.1.2 西方税收原则 1 西 方 古 代 税 收 原 则u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u 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公平、简便、节省 2. 西 方 近 代 税 收 原 则u 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税收不可侵及资本;税收不可以总产品为课税依据;税收不可侵及纳税人的最低生活费用;税收不可驱使财富流向国外。u 萨伊的税收原则: 轻税原则。 节省征收费用原则。 公平负担原则。 不妨碍再生产原则。 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原则 3现代西方税收原则u 公平原则: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 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 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横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 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纵向公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 纳数额不同的税收。 两种主张: (1)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纳税; (2)支付能力原则,即按能力纳税。 u 效率原则 :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 小,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 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对经济机制运 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担 越小,税收的经济效率越高;反 之,税收的经济效率越低。 税收的行政效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 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 用越小,税收的行政效率越高,反 之,税收的行政效率越低。 三清山司春女神 u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 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 三清山石鼓岭 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 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u 稳定原则:在经济发展产生波动时,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 作用,引导经济趋于稳定。 “内在稳定器”作用:税收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 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 挥自动抵消作用。 “相机抉择”作用 :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 对性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税收措施,以消除 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 经济稳定增长。 3.2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中 的 税 收 原 则 体 现 3.2.1 财 政 原 则u 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u 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 3 .2 .2 公 平 原 则u 税负公平: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这既 要求做到税收的横向公平,又要求达到纵向 公平。要实现税负公平,就要做到普遍征 收、量能负担。u 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 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要实现机会均 等,就必须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真正的 公平竞争。 3.2.3 效 率 原 则u 税收的行政效率u 税收的经济效率 提高征税效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程 度,这是提高我国征管效率的根本途径。 改进管理形式,实现征管要素的最佳结合。 健全征管成本制度,精兵简政、节约开支。 3 .2 .4 法 治 原 则u 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 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 定。u 征收内容明确原则:要求征税内容法定。 要实现依法治税,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原则的前提。 从严征管。 实现依法治税,还必须使用现代化手段,兴建税务信息 网络。 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第5章 税收负担 5.1 影 响 税 收 负 担 的 因 素 5.2 税 收 负 担 衡 量 指 标 5.3 税 负 转 嫁 与 归 宿 什么是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是指一定时间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反映了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又简称“税负”。 从广义来讲,它是指社会上各阶级、各阶层和各部门对于国家课税的负担;从狭义来讲,它是指纳税人依法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收的总额。 一定的税负水平既决定着国家通过税收手段聚财的多少,又决定着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对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等原则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5.1 影 响 税 收 负 担 的 因 素u 经济发展水平: 是税收负担的最根本决定因素。u 经济结构:影响最大的是产业结构u 国家职能定位u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模式 5.2 税 收 负 担 衡 量 指 标 5 .2 .1 宏 观 税 负 衡 量 指 标u 拉弗曲线u 我国宏观税负衡量指标体系: (1 )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 (2 )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GDP (3 )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政府收入/GDP的比重 5.2.2 中观税负衡量指标u 某地区的税收负担率=该地区的税收总额/该地区同期GDPu 某行业的税收负担率=该行业的税收总额/该行业同期GDPu 某税种(税类)负担率=某一种税收(税类)实纳税款/该税 种(税类)计税依据数量 5.2.3 微观税负衡量指标u 企业流转税负担率=实纳流转税税额/同期销售(营业)收入u 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实缴所得税税额/同期利润总额u 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实缴各税税额/企业收入总额u 个人税收负担率=个人实缴税额/同期个人收入总额 中国的宏观税负 拉弗曲线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的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的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反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税收收入增加。 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5.3 税 负 转 嫁 与 归 宿 5.3.1 税负转嫁的概念与形式 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u 税负转嫁(tax shifting)亦称税收负担转嫁,这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应缴税款部分地或全部地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u 税负归宿(tax incidence)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归着点,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 2.税负转嫁的形式u 前转: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将所缴纳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u 后转: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购进商品或要素的价格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要素的供给者。u 混转:又称散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一部分向前转移给买方,一部分向后转移给卖方,分散给许多人负担的一种方式。u 消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移,也不向后转移,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的一种形式。纳税人的利润没有因为纳税而减少。 税负转嫁的形式税收冲击后转前转混转(压价)(提价) 5.3.2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1.税负转嫁的依存条件u 主观条件:纳税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u 客观条件: 自由价格机制的存在。 2.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u 商品或要素的供求弹性u 课税范围u 反应期间u 税种属性 马歇尔哈伯格税收超额负担模型价格ABCO H GD EF S+T S数量D 第9章 税制结构 9.1 税 制 分 类 与 税 制 结 构 9.2 税 制 结 构 的 国 际 比 较 9.3 税 制 结 构 优 化 9.1 税 制 分 类 与 税 制 结 构 税制结构:指一个国家根据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税收征管水平等各方面情况,合理设置各个税类、税种和税制要素等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制体系和布局。 9.1.1 按 税 种 特 点 分 类 形 成 的 税 制 结 构 1.按 征 税 对 象 为 标 准 的 税 制 分 类u商品劳务税类u所得税类u财产税类u行为税类u资源税类 2.商 品 劳 务 税 、 所 得 税 与 双 主 体 税 制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点 3.税 制 结 构 的 影 响 因 素u经济发展水平 u税收征管水平 9.1.2 按 税 负 能 否 转 嫁 分 类 形 成 的 税 制 结 构 u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须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的一 类税,如所得税、财产税。u间接税:指税负可以由纳税人转嫁给他人负担,纳税 人只需履行缴纳义务,但并不真正负担税款 的一类税,如商品劳务税。9.1.3 按 税 收 管 辖 权 分 类 形 成 的 税 制 结 构u中央税:由中央政府征收,其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的 税种。u地方税:由地方政府征收,其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的 税种。 u中央地方共享税: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征收,其收入由 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享的税种。 9.2 税 制 结 构 的 国 际 比 较 9.2.1 不 同 类 别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状 况 1.发 达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状 况 2.发 展 中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状 况 9.2.2 不 同 类 别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特 征 1.发 达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特 征u 以所得税为主体。u 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大大高于公司所得税u 社会保障税占据重要地位 2.发 展 中 国 家 税 制 结 构 特 征u 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u 中等收入国家税制结构中的所得税比重在增大 u 公司所得税的比重高于个人所得税u 税制结构缺乏稳定性 9.3 税 制 结 构 优 化 9.3.1 税 制 结 构 优 化 理 论 1.税 种 搭 配 2.税 制 结 构 优 化 的 基 本 要 求u 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u 有效地服务于政府 的公平与效率目标u 能够被政府有效掌控和实施 3.中 央 税 与 地 方 税 结 构 优 化u 具有较强的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政府u 税基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税种划归中央政府u 受益性较强的税种划归地方政府u 应当充分考虑税收征收管理的效率,便于哪一级政府 征收的税种就划归哪一级u 应当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我国现行税种主要有:u 流 转 税 。 增 值 税 、 消 费 税 、 营 业 税 、 关 税 。u 所 得 税 。 企 业 所 得 税 、 个 人 所 得 税 。u 财 产 税 。 房 产 税 、 契 税 、 车 船 税 、 船 舶 吨 税 。u 资 源 税 。 资 源 税 、 城 镇 土 地 使 用 税 、 耕 地 占 用 税 。u 行 为 税 。 城 市 维 护 建 设 税 、 车 辆 购 置 税 、 土 地 增 值 税 、 印 花 税 。 9.3.2 我 国 现 行 税 制 结 构 分 析 1.税 种 结 构 存 在 的 问 题u 双主体税制结构尚未形成,所得税收入过低u 辅助税种设置不合理 矫正性税收和受益性税收尚显不足 尚未开征社会保障税 调节财富分配的财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缺位 2.中 央 税 与 地 方 税 结 构 存 在 的 问 题u 地方税缺乏独立的主体税种u 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权 9.3.3 对 我 国 税 制 结 构 优 化 的 思 考 1.税 种 结 构 的 优 化u 继续坚持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适当 加大所得税在整体税收中的比重。u 适当调整和完善现行辅助税种。 2.中 央 税 与 地 方 税 结 构 的 优 化u 按税种的功能性质划分收入。u 在给予地方政府必要税权的基础上,完善地方税体系。u 建立和完善省级以下分税制。 第10章 商品劳务课税 10.1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3 商 品 劳 务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0.4 商 品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 10.1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0.1.1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u 商品劳务课税: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销售收入额或营业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u 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直接相关,因此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u 商品劳务价内税便于政府利用税收杠杆配合价格政策调节企业利润水平,进而调节生产和消费;价内税隐含在价格中,税收租力小,政府易于征收,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及时、稳定。u 商品劳务价外税有利于保持税收中性,明确体现政府对某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和消费的限制或鼓励政策;负税人明确自己对国家的税收贡献,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纳税意识。 10.1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0.1.2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特 征u 商品劳务课税与商品劳务的交易活动密切相关。u 商品劳务课税的税基广泛,税源可靠,税收负担 普遍、中性。u 商品劳务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u 商品劳务课税是一种间接税,课税隐蔽, 课税阻力小。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增值税 1.概 念 :以商品劳务交易活动中的新增价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理论增值额:(1)就某一生产单位而言, 增值额=商品销售额(经营劳务收入额)-非增值项目(2)就商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而言, 商品增值总额=商品零售价格 法定增值额=商品销售额(经营劳务收入额)-税法允许扣除项目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增值税 2.征 收 范 围 :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 3.计 税 基 数 和 税 制 类 型 消费型增值税: 法定增值额=纳税人当期的销售收入总额-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 价款(=中间产品+劳务+固定资产总额) 收入型增值税: 法定增值额=纳税人当期的销售收入总额-外购的生产资料价款 (=中间产品+劳务+固定资产折旧额) 生产型增值税: 法定增值额=纳税人当期的销售收入总额-外购的生产资料价款 (=中间产品+劳务)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增值税 4.计 税 方 法 : 直接计算法(1)加法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构成增值额的各项目之和税率(2)减法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售收入-税法规定扣除项目)税率 间接计算法:扣税法 当期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售收入税率-税法允许扣除 的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额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增值税 5.税 率 : 基本税率 17% 低税率 13% 零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1)工业企业: 6% (2)商业企业: 4%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消费税 1.概 念 :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 2.征 税 范 围 :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包括烟草制品、酒精饮料、石油制品、机动车辆、某些高档消费娱乐活动等。 3.计 税 方 式 : 从价定率: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 从量定额:以应税消费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 4.税 率 结 构 :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 5.征 税 环 节 : 单环节课征(生产或消费) 我 国 现 行 消 费 税 制 征税范围包括烟、酒、汽油、化妆品、实木地板等14类消费品,生产环节征收,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相结合。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营业税 1.概 念 :以商品的销售收入额或劳务的营业收入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特 点 : 多环节征收,税基广泛。 可以按不同商品或设计差别税率,调节生产和消费。 存在重复征税,税负不均,不利于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1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情 况u 关税 1.概 念 :由海关代表国家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一种税。 2.种 类 : 按课税货物或物品的流向 (1)进口关税 (2)出口关税 按课税的目的 (1)财政关税: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课征。 (2)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民族经济发展而课征。 10.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布 局 10.2.2 我 国 商 品 劳 务 税 各 税 种 间 的 相 互 关 系u现行商品劳务税制体系: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u 一般商品劳务课税:增值税、营业税 增值税主要在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征收;营业税主要对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娱乐业、服务业等产业征收;二者在征收范围上并行征收,互不交叉。u 特种商品劳务课税:消费税 消费税是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再征收的一种税,与增值税交叉征收。u 在商品进出口环节课征的流转税:关税 10.3 商 品 劳 务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0.3.1 课 税 范 围 选 择u 国内商品劳务税 一般商品劳务税:对各种商品和劳务普遍征收,采取反列举法,即在税法中列举免于征税的商品和劳务,以便将这些商品和劳务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特种商品劳务税:根据国家一定时期的产业和消费政策,有选择地对某些商品和劳务征收,一般采取正列举法,在税法中一一列明征税的具体项目,即税目。u 进出口关税 10.3 商 品 劳 务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0.3.2 纳 税 主 体 确 定u 一般情况下,商品劳务税的纳税人就是销售应税商品和劳务的单位和个人。u 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发生销售行为和取得销售收入,也有可能成为纳税人: 进口货物 视同销售 10.3.3 课 税 环 节 选 择u 单一环节课税:在商品的生产、进口、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选择一个环节课税。u 多环节课税:在商品的生产、批发、零售等各个流转环节征税。 10.3 商 品 劳 务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0.3.4 计 税 依 据 选 择u 从价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收入税率(比例税率) 在税率一定的条件下,税收收入的多少受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含税价格情况下,商品劳务课税不仅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调节企业利润的手段。 对含税价格的课税存在重复征税。u 从量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税收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 计征的计算方法简单。 不利于财政收入随物价上涨而增长,也不利于纳税人的合理负担。 10.3 商 品 劳 务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0.3.5 税 率 选 择u 税率形式: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其中,比例税率最为普遍。u 税率结构: 单一税率:税率不因商品劳务的不同而有不同。税负中性,便于征管,但具有累退性,不利于对市场经济的调节。 差别税率u 税率水平: 兼顾需要与可能 兼顾效率与公平 征税范围的大小和税基的宽窄 纳税人的盈利水平 税制结构 10.4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 10.4.1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在 税 制 结 构 中 地 位 的 变 化 趋 势u 发达国家:商品劳务课税的比重有所上升,税制结构由过去的偏重所得税等直接税向所得税和商品劳务税并重的方向发展。u 发展中国家:从以商品劳务课税为主发展到商品劳务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 u 中国:近期仍以商品劳务课税为主体税类,今后将逐步过渡到以商品劳务课税和所得税共同为主体的双主体结构。 10.4.2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主 体 税 种 的 发 展 趋 势u 消费税的收入比重较稳定。u 削减关税已成为必然趋势。 u 中国: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缩小营业税的征收 范围,最终实现在所有的商品和劳务领域征收增值税。 10.4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 10.4.3 从 制 度 要 素 看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u 征税范围与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品劳务课税的范围和规模将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商品劳务课税的地位将保持相对稳定或由 于所得税的削减而稳中有升。 发展中国家:商品劳务课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将随着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比重的逐步上升而适度下降。u 征收方式: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相互配合将是今后各国国内 商品劳务课税的主要模式。 u 征税环节:增值税的多环节课征和消费税的单环节课征共 存。u 税基选择:进一步贯彻从价税的课征形式和税不课及 资本的原则。 u 税率制度:以比例税率为主,税率水平实现基本税 率和差别税率相结合。 第11章 所得课税 11.1 所 得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1.2 法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3 个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4 所 得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 11.1 所 得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1.1.1 所 得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u 所得课税:以所得额(=纳税人收入-取得收入所支付的成本、费用)为课税对象课征的一类税。u 所得课税与公平:所得课税可以有效地促进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u 所得课税与效率 经济效率:所得税是否能最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 行政效率:所得税的征纳成本是否减到最小程度。u 所得课税对经济的影响 所得税与经济稳定:自动稳定器(局限性) 所得税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投资、消费 11.1 所 得 课 税 的 经 济 意 义 与 特 征 11.1.2 所 得 课 税 的 特 征u 所得税的特征: 税收负担的直接性 税基的广泛性 征收管理的复杂性 税收分配的累进性 税收收入的弹性u 所得税的优点: 从财政收入方面看: 从国民经济方面看: 从社会政策方面看: 11.2 法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2.1 课 税 范 围 的 选 择u 企业所得税型 不分企业性质与组织形式,把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纳入课税范围。 独资与合伙企业的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不可分离,导致对企业利润征税和对个人所得征税难以划清的弊端。u 公司所得税型 区别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只对公司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 会造成公司企业与非公司企业的税负不平等现象u 法人所得税型 将法人作为该项税的纳税人,易于认定 将一些从事营利活动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涵盖在内 11.2 法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2.2 课 税 方 式 选 择u 古典制: 公司、法人取得的所有利润都要缴纳公司、法人税,支付的股息不能扣除,股东取得的股息所得必须作为投资所得再缴纳个人所得税。u 归属制:将公司所支付的税款的一部分或全部归属到股东所取得的股息中。u 分率制:对公司已分配利润和保留利润按不同税率课征公司所得税,对分配利润使用较低的税率。 11.2 法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2.3 纳 税 主 体 确 定 :居 民 与 非 居 民u 登记注册标准u 总机构标准u 管理中心标准 11.2.4 课 税 对 象 选 择u 课税对象的基本范围:经营所得、投资所得、资本利得、其他u 课税对象范围的选择 11.2 法 人 所 得 税 税 制 要 素 设 计 11.2.5 计 税 依 据 确 定u 法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的基本计算u 法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确定过程中的具体规则 存货估价 折旧处理 损失结转 11.2.6 税 率 选 择u 单一比例税率u 分类比例税率 u 累进税率 10.4 商 品 劳 务 课 税 的 发 展 趋 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