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909158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7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27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探究区一、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历史叙述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重、轻、农比例不平衡。(2)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2.内容(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农业集体化1953收购制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答案 自主权种植玉米中央企业斯大林模式 探究点赫鲁晓夫改革及其评价深化探究材料赫鲁晓夫视察玉米种植区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思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答案 答案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答案同意。掘墓人:(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易混易错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重点精讲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深度点拨浓缩法记忆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措施:“收副自垦”。“收”指实行收购制,“副”指鼓励发展家庭副业,“自”指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垦”指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措施可记为:“积极放权”。“积极”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放权”指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历史叙述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3)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 有关的工业部门。 答案 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军事 2.结果(1)在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 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_时期。 答案 军事实力停滞 探究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深化探究材料一 答案思考(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什么历史信息?答案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2)材料二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答案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重点精讲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后面。 深度点拨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历史叙述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1985年, 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计划指标。 答案 速度下降戈尔巴乔夫经济管理指导性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 ,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局限(1)缺少 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优先发展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4.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 答案 租赁和承包宏观决策重工业苏联的解体 探究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苏联解体深化探究材料一有人曾经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思考(1)材料一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答案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材料二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 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 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答案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重点精讲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深度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返回 反馈训练区 解析答案 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故A项正确;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答案A 解析“蛮干家”体现了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实行一些不符合苏联国情的政策,“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就体现了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地理条件的限制等情况,是蛮干的表现。2.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彻底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解析答案C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答案 解析“作表面的改革” “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说明C项正确。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上,B项错误;D项说法是错误。答案C 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答案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D 解析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就是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最终走向解体。5.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解析答案图一图二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斯大林C 答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而“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1)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评价?解析答案解析要注意评价“徘徊在新旧十字路口”。 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返回解析答案 解析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返回 答案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教材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思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 答案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答案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解体。 返回 二、学习延伸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答案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