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国人办报(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实现了专门分工。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电影(1)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1896年,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3)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4)民国时期,我国拍摄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3.电视(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分析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提示:(1)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2)电视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 (3)政府实行“村村通”工程,促进了电视网络的普及。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发展概况: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2.重大影响(1)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在得到网民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谈谈四大媒介(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示:(1)从本质功能看: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从娱乐功能看:给人们带来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3)从联系功能看: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 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一二一、认识报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中国共产党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对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从题干看,申报对于人们穿着西装的现象只是进行了客观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出大众传媒可以理性地看待社会时尚,故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能充分体现着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故B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C项错误。答案:D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导学号52440051民报创刊于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据此分析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解析:据题干可知,民报宣传的内容具有启迪人的思想和启蒙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故B项错误;早期报刊是为满足普通民众阅读需要而产生的,故C项错误;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政论性报刊的主要功能,故D项错误。 答案:A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及影响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二、分析互联网产生的积极影响1.引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2.引起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3.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北京时间2016年3月5日,在家中的美国华侨居民为及时迅速地掌握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资讯,并就某一项决议发表自己的看法,应选择哪一媒介()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解析: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人们上网除了观看节目,还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故选D项。答案:D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网络反腐”“最牛中国城管”“职务犯罪”等网络热词受到媒体关注,这突出反映了()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等媒介的监督作用大大加强解析:媒体热词皆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人们搜索、关注、报道反映的是媒介的监督作用加强,故选D项。答案:D 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知识架构互联网与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关系1.四大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四大媒介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络媒介中争夺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相之间不能完全取代。 一二知识架构 史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研读由史料信息“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学习吸收,洋为中用”可知近代中国办报的主体是知识分子,报刊宣传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 史料二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肖恩马洛尼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发生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研读画线部分反映了互联网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知识。史料二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知识储量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