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PPT课件.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825641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8.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地关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地关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地关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编写者:彭贤伟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学院 第一章 人地关系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协调 论、可持续发展论的主要观点,熟练掌握和理解人 地关系地域系统中 “ 人 ” 和 “ 地 ” 概念的内涵与特 征,掌握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了解人地关 系理论的其他理论观点,及人地矛盾的内涵 。 香港为什么以高层建筑为主? 贵州兴义市南龙村的布依 族吊脚楼与地理环境有什 么关系 图片上的这位农民为什么以马来拉犁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 、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 简称 。 对它的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 之间的关系 。 也就是说 ,在经典解释中地理环境和自然 环境是同义语;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认为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广义 的 )的关系 。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 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 ,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 体 。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奠基人 ,他所创 立的 “ 人地学 ” 是受达尔文 “ 进化论 ” 生态学的影响 ,把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类推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应该说作为这种生态 类推法本身并无错误 ,导致其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错误的根源在 于把 “ 人 ” 等同于生物 ,并无视 “ 人 ” 的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后 来一些学者提出的 “ 人类圈 ” 、 “ 智慧圈 ” 、 “ 社会圈 ” 、 “ 技 术圈 ” 可以认为是对拉采尔的 “ 人 ” 的修正 ,或然论 、 适应论 、 人类生态论 、 协调论等是对拉采尔 “ 人地学 ” 的发展 。 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把人类活动的产物 社会 、 经济 、 文化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或人类 活动与地理环境 (广义的 )的关系 。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不同的变化周期 ,所以 ,从相对 意义上讲 ,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更适合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 系的发展 ,非经典解释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 发展 。 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论题 。 自从人类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而进入人类时期 ,人地关系就作为地 球表层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而客观存在 。 随着人类社会 发展与进步 ,人类社会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就 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 同时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深化过程 。 全球性问题和 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人地关系 研究成为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 显示出 其永恒的魅力和新的生命力 。 人地关系在其最基本的 层面是人类生存问题 ,在综合层次是人类与生存环境之 间协调和持续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直接维系着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 。 二 、 对人地关系内涵的认识 从一般系统论出发 ,人地关系系统可定义为由 人与地的诸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统一整体 。 从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角度出发 ,人地关系系统可理解为由人类社会及 其活动的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也可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 。 在这个系统中 ,作为子系统的自然环 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 ,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 是自然物质发展的产物 ,人类活动也参与了这一发展的过程 。 从它对人类社 会及其活动影响的因子来看 ,既包括自然资源 、 自然灾害 ,又包括各种自然要 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和功能耦合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 境污染包含于其中 )。 作为另一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及其活动是以主体形式存 在的 。 是由各种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产物和人类再活动的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 其构成要素主 要包括人口 、 社会 、 经济和文化 。 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是以人 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系统发展标志的 。 因此 ,对这一系统的基本认识也应 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展开 。 从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角度出发 ,人地关系系统划分为 “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 ” 和 “ 地理环境 (广义的 )”二个子系统 。 其中地理环境子系统包括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组成部分 ,其可视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 展的总环境或人类活动的总环境 。 对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 素前面已做界定 。 人文环境可认为是人类活动范围内的社 会经济条件总和 ,包括人口 、 经济 、 社会文化及其资源形 式 。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子系统是以其状态变 化的延续性为特征的过程系统 。 主要由人口再生产活动 、 经济活动 (生产 流通 消费 )、 社会文化活动和生态活动所 组成 。 本书所讲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从非经典解释的角度出 发的人地关系 。 三 、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 ,是 对人地相互影响 、 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 作为一 种理性思维 , 它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 相对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 价值取向 ,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 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 不同的理论 。 每一种理论都围绕 “ 人地关系 ” 这个客观 实体作立论的对象 , 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 , 所以称为人地关系论 , 即人地关系研究观点的表述 。 尽 管人文地理学学科庞杂 , 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不断发展 , 但贯穿于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始终是人地关系论 。 1、环境决定论 所谓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是后人对历史上 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 质和行为及国家的法律与政体有影响或起作用 的思想观念或认识的统称。 这种认识或观念由来已久 ,古希腊时代的希 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 ,人的性质、气 质、智慧和可居住性由气候决定。罗马时代的 斯特拉勃特认为 ,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对 人的身体、精神、艺术、政体有控制力 。 孟德斯鸠在所著的 论法的精神 一书中用五章的篇幅阐述了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对人的心理、素质情感、生理特征以 及地方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 ,奠定了近代环境决定论的哲学 基础。英国历史学者巴克尔在他的 英国文明的历史 一书中 , 论述了自然法则对社会组织和个人气质的影响 ,并把个人和氏 族特征归之于自然条件的效果。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提出了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 “ 第一 个推动力 ” 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内部组成部 分 (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 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环境的特点 ” ;“地理环 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则决定着经济 关系以及经济关系之后的其他的社会关系发展 ” 。他还提出 了地理环境与人类作用相互增强的历史发展观点 ,认为随着历 史的前进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远不是更不重要了 ,相反变得更大了。 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 ,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他在所著的 人类地理学 一书中认为 ,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 , 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他把环境对人类 的影响分为三大类 :对种族发展的影响、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对 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廷顿和澳大 利亚的泰勒等人相续发展 ,推进了环境决定论。辛普尔在 地理 环境的影响 一书中 ,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的体质、民族发展和 国家历史的影响。美国另一个颇有影响的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者 亨廷顿 “ 创立了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 发展的假说 ,并认为热带气候单调 ,居民生活将永远陷于相对贫 困 ” 。 澳大利亚的泰勒认为 “ 世界上天赋优厚的地区 ,可能给人类 生活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 ;但在大约十分之九的地球陆地上 自然发出了清晰的警告 :这里太干、太冷、太湿或是太崎岖不平。 任何定局者如果不顾这些自然的限制 ,就一定会遭受灾害 ” 。 主要错误 环境决定论由于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 , 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 、 经济 、 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 , 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因素 ,人和生物一样 , 其生存发展和分 布完全受环境的严格控制 。 因而从它一定型 开始 ,就普遍受到各国学者的批判 。 合理内核 环境决定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史中一个不可 少的里程碑 ,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 : (1)它对否定 “ 神权统治 ” 有过积极的进步意义 。 正由于它以自然环境的 作用取代 “ 神 ” 的作用 ,使人地关系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 。 (2)环境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对环境具有反作用 。 拉采尔认为 :“我们 仅仅能使我们自己在一种情况下不依赖于自然 ,在我们成倍地增加相互结合力 的同时 ,人类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 。 巴克尔也指出 :“于是产生了人对环 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一切都产生于这种相互影响之中 ” 。 (3)环境决定论者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 (现实 、 潜在或未来 )的作用和对人 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 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 , 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 、 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 。 然而令人遗憾 的是 ,由于近现代社会受人类中心论的主流思潮控制 ,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内核 一直未成为人类实践的指南 ,从而产生今日全球人类生存危机之隐患 。 环境决定论在不断接受批评和发展过程中 ,也不断进行着内涵的转变:由单一自然要素决定论转向自然环境决定论 ,由狭义自然环 境决定论转向广义的 地理环境决定论 ,由对身心 、 性质 、 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转向对经济 、 社会 、 生 产力发展的综合影响 ,由直接的 、 线性的 、 单向的 、 静态的 “ 绝对机械决定论 ” 转向动态的 、 网络的 、 关联的 “ 相对决定论 ” 。 这种转变无疑将形成一个崭 新的人地关系理论 现代环境影响论 。 在北盘江化江峡谷区恶劣的喀斯特环境条件下,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养殖业、 种植业均受到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和控制。 2、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 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 。 它的实质 是 :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 ,为人的利益服务 ,一切 以人的利益出发 。 这种思想最初与神学世界观相联系 ,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 世界万物 ,并给予了人特殊的地位 ,人类有充分的权力利用自然 和改变自然秩序 。 在西方思想史上 ,有人认为人类中心论思想从柏拉图开始 , 经笛卡尔到康德达到最终理论上的完成 。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 和洛克是把人类中心论从理论推向实践的伟大思想家 。 培根提 出 “ 知识就是力量 ” 的名言 ,他认为人类为了统治自然需要了 解自然 ,科学的真正目标是了解自然的奥秘 ,从而找到一种征服 自然的途径 。 洛克认为 ,人类要有效地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对自 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 。 合理内核 人类中心论的思想从古代萌芽 ,随着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 展而发展 。 它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为人统治 自然的思想和实践 。 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成就 ,包括物质成 就和科学与文化等精神成就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 人类中心论是对人类价值的信仰以及对人的伟大创造力的 理解 ,正是基于对人类价值和人类能力的这种理解 ,在人类中心 论思想的指导下 ,发挥人的巨大创造力 ,改变了人从属于自然和 完全依附于自然的地位 。 随着人类创造力的发挥 、 科学技术 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取得一个又一个 胜利 ,人类社会变得文明和繁荣 。 在短短二三百年的时间里 , 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 , 建设了当今人类社会丰富的和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 人类中心论的主要错误 人类中心论的核心理论观点 征服自然 、 主宰自然 直接 误导了人对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及在实践上的简单处理 , 客观上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不顾后果的掠夺 、 征服 。 人类中心论在近代主体至上哲学思潮 、 工业主义思潮推动下 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并发展成征服自然的人地观 ,进而走向科技 万能论的极端 。 人们根据这一思想 , 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上 ,开始在实践上大规模地向大自然进攻 。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社 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如此辉煌的程度 ,以至几乎没有什 么自然条件可以阻挡人们为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去向大自 然索取 。 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的先天性缺陷 ,客观上导致了环境 、 生态的恶化 。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提出严重挑战 ,表 现了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局限性 。 3、 可能论 ( 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 代表人物: 法 白兰士 核心思想: 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而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 能性。 简要评价: 认为选择的动力是 “ 心理因素 ” ,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彻底,但承认环境对人类 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 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有朴 素的辩证观点。 4、适应论( adjustment theory)(又称调整论) 代表人物: 英 罗士培 核心思想: 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 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 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 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 简要评价: 该理论已有了 “ 协调 ” 人地关 系的思想,但 “ 适应 ” 带有被动的含义。 5、生态论( human ecology) 代表人物: 美 巴罗斯 核心思想: 认为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认为地理学应致力 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简要评价: 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 认识和适应。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代表人物: 原苏联 核心思想: 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 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 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 主义态度;唯意志论是一种 “ 人定胜天 ” 人能战 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力 . 简要评价: 两理论都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 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 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 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7、 “ 天人合一 ” 观 代表人物: 古代中国 核心思想: 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 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 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 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 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简要评价: 不但有了 “ 人地协调 ” 的意思, 而且认为 “ 和 ” 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 8 、协调论 代表人物: 由众多科学家提出 理论要点: 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 人类生活间的和谐为主要目的。 主要内容 有三个方面: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 制 约着人类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 发展的作用。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 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类矛盾的必要条件。 3)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 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是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简要评价 : 不但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而且也反映了 人地关系的本质。 9、 可持续发展论 可持续发展论强调建立在适度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 与人口 、 资源 、 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与协调 。 “ 可持续发展 ” 这一概念于 1980年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一书中首次提出 。 1983年 12月 ,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 。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1987年 4月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 未来 调查报告 。 这个报告提出了为了保护全球的环境 ,各国 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 “ 持续发展 ” 的方法 ,即寻求一个 “ 既满 足当代人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的 方法 。 这一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 1992年 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 “ 环境与发展 ” 大 会上 ,“可持续发展 ” 思想被作为中心议题提出 ,并被该会通过 的 21世纪议程 诠释为引导人类社会经济大系统健康 、 有序 地走向 21世纪的唯一手段 。 自此 ,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成了全人 类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 可持续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 ,不同学者由于侧 重面不同 ,思考的角度也不同 ,强调的内涵也不一样 。 经济学家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可持续制约 的条件下 ,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 地理学家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地关系的 协调和统一 。 社会学家认为 ,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持续发 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 生态学家则认为 ,可持续发展应更重视生态的可持 续发展 ,提出要由传统的 “ 人类中心论 ” 的模式发展向 “ 生态中心论 ” 模式转变 。 可持续发展观念 的 内容 (1)可持续发展论在研究人地关系时把 “ 人 ” 这一因素不仅 看作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因子 ,而且把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 认为它是能够跳出这一系统并自觉地对系统进行调控管理的惟一 因子 。 人类可以对自然系统投入可控资源 、 治理自然灾害 、 开发 各种资源 ,从而实现产出并给予优化 。 在持续发展中人如何能够 在自觉的层次上对人地关系进行理想的干预和管理 ,是持续发展 研究的落脚点 。 (2)可持续发展论强调发展的约束和极限 。 不可更新资源的 数量 、 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 ,而人 类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会延缓或加速这种限制 。 “ 地 ” 是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 ,这个基础决定了发展的能力和前景 ,它对发展的支 持力和承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心 。 (3)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不仅仅 是经济的增长 。 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要实现全面的发 展 ,既要实现积极的增长 ,又要改善增长的质量 、 提高效 益 、 节约能源 、 减少废物 、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 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使经济的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 础 ,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 (4)可持续发展论强调平等与公平 。 可持续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是资源分配问题 ,要求在各代人之间和同代人之 间实现社会公平 。 可持续发展论提出的人与自然相和谐 、 发展与 环境资源相协调的思想 、 战略和行动纲领 ,是对传统 人地观的否定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 “ 天人合 一 ” 思想在当代条件下的发展与升华 。 它为人地关 系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但可持续发展观刚刚兴起 , 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要揭示可持 续发展的结构功能 、 物能流通 、 动态演变 、 地域分 异以及优化调控 ,在理论方法上对可持续发展的机理 进行深入的探讨 ,进而完善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 论体系 。 11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 文化景观论(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环境感知论(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ism) 文化决定论( cultural determinism) 总结 人地关系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实质上可以归纳 为三类: 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 环境决定论为代表。 强调人定胜天、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人 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等。 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 地关系的适应与协调,如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 观,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等。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 相同 、 但又相互联系 、 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 系统组成的 , 内部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 两 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相结合形成 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 人地系统服从以下规律: 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 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 , 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孤立存在; 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以无限制地发展 , 其生存繁荣不能以过分 损害另一方为代价 , 否则自己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 。 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子系统 地理环境子系统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人地系统图如下 : 一 、 人地系统中的 “ 人 ” 和 “ 地 ” 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的 “ 人地关系 ” 中的 “ 人 ” ,既是在 一定地域空间上 ,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性的人 ,又是 具有丰富内涵 、 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 、 具有层次结构和组织 功能的 “ 系统的人 ” 。 ( 1)人存在于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系中。 个体 、 群体与社会的人 。 自然属性的人与社会属性的人 。 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人 。 人既是一个特殊的生命物质体系 ,也是超生命物质的文化体系 。 人是理性 、 合理与非理性 、 不合理的对立统一 。 人是主体性与受制性的对立统一 。 人类具有思维 、 创造能力 , 并掌握工具和技术 。 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一样 , 都是人地系统中的一员 。 ( 2) 人是具有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人 。 人的整体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 : 一是 知识价值观念系统 ,包括文化和知识 、 科学技术 、 思 维价值观念 、 政策法律 ; 二是 社会组织系统 ,包括制度体制 、 社会组织 、 政治组织 、 经济组织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体系 ; 三是 人类行为模式系统 ,包括个人集团 、 社会国家 、 全球 不同行为主体的生产 、 消费 、 娱乐 、 政治宗教等行为活动 ,以 及人口自身的生产 、 迁移 、 流动模式 ; 四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并对自然环境产 生强大作用的 人工物质系统 ,包括工具机器 、 人工能源 、 交通 通信系统 。 上述四大部分相互渗透 、 密切联系 ,共同构成人 的整体系统 。 2、 现代地理学中的 “ 地 ” 一般注重其是人文 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机统一 地理学所理解的 “ 地 ” ,就是地理环境 。 它包含以下几 方面涵义 : ( 1) “ 地 ” 不是给定的 、 完整的 、 独立的体系 ,而是与人类活动双向 生成并包容人类活动及其产物的系统 。 ( 2) 人文系统是自然系统的一种人化过程的延伸 。 ( 3) 典型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天然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的存在着差异 。 ( 4) “ 地 ” 的内涵随着人文环境系统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而反射出 对人类社会的多功能的作用 。 可见 , 人地系统中的 “ 地 ” 包含了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 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在空间上存在地 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 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 即经济 、 文化等人为环境 ( 或称文化环境 、 社会环境 ) 。 地理环境的属性: 数量上的有限性 地域上的差异性 制约性和可变性 有限的稳定性 层次性和复杂性 整体性 中国地形图 二 、 人地矛盾的内涵 1、 人地关系的实质 ( 1) 尽管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后者存在于前者之 中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 ( 2)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 。 ( 3) 人地关系相互作用中 ,人是积极的一面 。 2、 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 ( 1) 土地承载力限制与超越原理 人地关系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承载力的限制 。 土地承载力集中体现了 人地相互作用的强度及人地系统功能的大小 。 人地关系发展总是围绕不断 变动的土地承载力上下波动而振荡 、 调整和发展 。 人地关系的作用方式多 种多样 ,表现为 “ 制约 被制约 ” 关系 、 “ 依赖 超越 ” 关系 、 “ 挑战 应战 ” 关系 、 “ 择优选择 生存适应 ” 关系 、 以及 “ 发展 衰败 ” 关系 , 所有这些关系的实质乃是土地承载力削弱或提高的诸种表现 。 人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类 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生存的不适宜性 受土地生产力 、 适宜性 、 潜力级等强烈限制 ,土地承载力低 而不稳 ,形成人口 土地 食物供需矛盾与冲突 土地综合体的多功能效用在数量与质量 、 强度与速率 、 时间 与空间上的限制 ,构成人类 资源 环境 发展之间的冲突 人类与人文环境的冲突 。 表现为经济的限制 、 社会组织功能 的限制 、 科学技术的限制 ,以及土地承载力提高的限制 。 土地承载力提高可以通过扩大生存空间 、 类型转 换 、 集约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其中科学技术进 步 、 经济的集约投入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的基本动力因 素 。 ( 2) 人地关系地域关联互动原理 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地系统处于整体关联互动中 ,其中任何一个区域的自然 或人文环境发生变化都可能对广大地区造成冲击波 ;多种多样的气候 、 植被 、 土壤 、 地质地貌和人文要素差异构成人地系统差异的基础 ,人地关系的本质属 性牢固地扎根于土地综合体中 。 任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视为一个相对封闭的 、 有限的和内部要素相互 作用的系统 。 任何一个低层次的人地系统的本质都是由比它更高层次的人地 系统的非局部联系所决定的 。 各地区人地关系所特有的过程和格局 ,是历史长期发展中地域与地域互动 , 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结果 ,而不同尺度的时空耦合关系乃是人地思想的核心 。 相互关联 、 相互依存成为人地关系的基本属性 ,其典型特征是变动与冲突 、 互补与协作 。 现代新型人地关系 ,力图否定传统的征服 、 扩张 、 吞并 、 剥削 、 霸权等冲 突模式和以局部人地系统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力图更积极地达到不同地区 之间 、 代内与代际之间资源和效益的公平分配 、 合理配置 ,形成和谐的人地关 系格局 。 人地关系矛盾表现: ( 1)空间上 ( 2)物质、能 量、信息交流关系 上 如:中国南方岩 溶山区的人地矛盾 3、人地矛盾的内涵 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 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 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1、 人地系统结构的三次重大演变,如下图: 2、 人地关系统演进的基本趋势 ( 1) 人地关系主客体同一化 。 人类凭借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 或自然资源成为人文环境或人工产物的一部分 。 与此对应 , 存在人类意识的物化及人类功能对自然功能的模仿 、 借用 。 人工产物重新转变自然产物的 “ 人的自然化 ” 过程 ,两种 对流过程的整合使得人地趋于同一 ,形成人地关联共生系 统并日益向空间范围扩大 、 功能强度拓展的方向发展 。 ( 2) 人地关系地域一体化 。 随着人地相互作用的空间由地方微观尺度 、 到局部地 区中观尺度 、 发展到全球宏观尺度 ,不同规模等级层次的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互动性和关联性日益增强 ,使特定的人 地系统越来越大地受区域和全球环境 (自然的和人文的 )发 展变化的影响 。 ( 3) 人地关系深层次化 。 随着人类整体实力的增强 ,土地综合体的多功能效用在深度 和广度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 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 、 干预能 力越大 ,环境对人类作用的影响越敏感 、 强烈 ,由此对人类的反 馈制约作用越强 。 人地关系向双向作用增强的复杂化方向发展 。 ( 4) 人地关系高层次化 。 随着人类产业部门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日趋分化和精细化 ,以 及对土地综合体效用利用的不断拓展 ,人地系统由低级形态向高 级形态发展 。 表现为 :人地关系类型分异由一元类型 地域分 异向多元类型 等级地域分异发展 ;由浅层的 、 局部的 、 封闭 和半封闭的作用方式向复杂的 、 开放的 、 立体网络反馈的作用 方式发展 ;由自然自组织功能向人类组织功能日益强化的地域有 机体发展 。 ( 5) 人地关系主体扩展化 。 人地关系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性 (自为性 、 自主性 、 目的性 、 自觉意识 、 能动创造 )由弱到强的张扬过程 ,是人 类社会子系统在人地系统中的生态位势 、 功能作用日益扩 大的过程 。 人地关系正在迅速的转变为一种其基本状态由 人类所为来决定的关系 。 ( 6) 人地关系演变加速化 。 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加速发展驱动下 ,人地关系的演进 也日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 人地关系演进总体表现为 时间上的阶段性及空间上的不平衡的螺旋式的加速发展趋 势 。 3、 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 ( 1) 人地渗透律 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人地整体系统的构建中 , 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来认识 ,但在其客观存在中是 融合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来运动的 。 自然的人化过程和人的自然 化过程 ,使人地相互渗透 、 彼此交织 、 高度相关 ,形成人地的同 一 。 渗透律表明 :人类对 “ 地 ” 的干预意味着对自身的干预 。 人类活动既是把 “ 地 ” 当作客体的改造活动 ,同时又是把 “ 地 ” 当作主体的自我完善活动 。 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构成 中的第一生产力 ,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层次部分 ,是社会生产力 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部条件 ,对 “ 地 ” 的自组织功能 和生产能力的削弱直接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的破坏和毁灭 。 ( 2) 人地矛盾律 人与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相对独立的不同构成部分 , 存在 客观差异和矛盾对立 。 主要表现为 :自然性 (自在性 、 给定性 、 自组织性 )与人类的社会性 (主体性 、 目的性 、 创造性 、 组织功 能 )的对立;人与地两种发展秩序和节奏的对立;人的无限需求 与地的有限供给的矛盾;生物圈生态系统中人类与其它生物在 “ 生存空间 ” 、 “ 生存资源 ” 上的竞争对立 。 矛盾律表明 :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人与地之间的矛盾是无法 避免的 ,人地关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矛盾不断产生 、 克服转化 的辩证发展过程 。 通过提高土地承载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地关系 在 “ 改造 适应 ” ,“超越 制约 ” 过程求得发展 。 然而 ,当人 地矛盾达到根本上的否定状态和急剧对抗时 ,人地关系可能转向 “ 破坏 衰败 ” 的崩溃模式 。 人地矛盾律同时还表明 ,不管是人 与地的综合协调 ,还是区域持续发展 ,都需要巨大投入 ,都需要对 人类自身的强力束缚 ,都是有成本代价的 。 ( 3) 人地互动律 在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中 ,“地 ” 的变化必然引起 “ 人的系统 ” 的适应和结构调整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 、 工业代谢 、 生活消费等 ) 必然引起 “ 地 ” 的连锁变化 。 人地处于关联互动的共同演进中 。 人地系统是人与地互动 、 区域与区域互动 、 要素与整体互动 、 原 因与结果互动的统一 。 人地系统的发展不是任何单一要素 (人口 、 经济 、 社会 、 制度 、 科技 、 文化 、 自然要素和自然环境 )、 任何 单一类型单一关联方式作用的结果 ,而是在围绕人与地相互作用 的主轴下 ,触发要素与关联要素 、 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 、 确定性 (必然性 )要素与不确定性 (偶然性 )要素非线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人地互动律表明 :自然环境属性已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环境的发 展已融合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 。 人类活动日益成为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内部营 力之一 。 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产业组织 、 制度 、 科技 、 文化 、 工具等社会要素均是围绕人地这一核心主轴而延伸发展的 ,向土 地承载力和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方向演进 。 ( 4) 人地作用加速律 在人地系统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迅速升级 ,经历 了以地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以及人 地共同体为中心的转移过程 ,人类 社会的加速发展推动了人地关系的加速演进 ;人类对 “ 地 ” 的作用速度 及其积累效应呈指数递增 ;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依靠越来 越强 ;人地系统朝着速度加快 、 程度加深 、 作用方式日益复杂化的方向 发展 。 人地加速律表明 :随着人地关系由局部尺度的关联作用发展到全球 环境变化 ,人类把自身推到无法避免的境地 生物圈生态系统功能维持 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 。 在目前人类对全球环境演化机制缺乏明晰 把握和有效调控条件下 ,人类最明智的抉择是改变以生物圈生态系统功 能削弱为代价的外延式 、 耗竭式 、 生存模式 ,逐步建立人地共生的内涵 式 、 循环式发展模式 。 ( 5) 人地关系不平衡律 在时间上人地系统演进不是直线前进的 ,而是分 阶段递进 ,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螺旋式上升的 。 在 总体加速上升发展趋势下 ,人地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变 革 、 飞跃 、 甚至局部的停滞 、 衰退的不均衡发展过 程 ;在空间上 ,表现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 人地关系的不平衡性规律表明 :不同时期的同一 空间地域或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人地系统 ,因其历史 积累基础 、 人口 、 经济 、 技术 、 交通 、 自然环境 、 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处于 显著的不平衡中 。 澳门人地关系的演变 香港的郊区休憩地 中国内地通向世界的门户 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桥梁 4、人地系统的调控 人地系统的调控 目标:协调人地关系 喀斯特地区的人地系统调控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 ”是著名的人工生态系统 。 这里各种形状的鱼塘一个个 紧挨着 , 鱼塘的周围栽满桑树 。 “桑基”(堤状)和“鱼塘”是并联起来生产的,两者起相互促进作 用,形成一个统一体。桑树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大量桑叶,桑叶用来 养蚕,桑树的凋落物和蚕沙(即蚕屎)落到鱼塘,经过鱼塘内微生物 的腐解与鱼类的采食为鱼所利用。鱼的排泄物和其他残余有机物与污 泥经过分解又可作为桑树的肥料返回桑基。从而完成比较理想的循环 过程。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符合生态发展规律。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 中,桑是这个系统的 “ 火车头 ” ,桑茂则蚕壮,蚕壮则鱼肥,鱼肥 则泥好,泥好则桑茂,使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达到相对稳 定的平衡状态。 5、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 1) 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 ,人类应该有效的调节经济发展的步 骤和速度 ,使经济的发展不超过环境正常的供应能力和承受能 力 。 ( 2) 要有意识的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 。 ( 3) 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解决 、 控制已出 现的环境问题 ,以免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 ( 4) 加强国际协作 ,保护世界环境 。 作 业 一 、 作业:从理论名称 、 代表人物 、 理论要点 、 简要 评价等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 社 会 调 查 调查某地区人地关系 ( 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 1.进行该项调查所采用的程序和具体方法 。 2.通过调查 , 作出本地区 ( 村 、 城市 、 工业区 ) 人 地系统示意图 。 3.说明造成该地区人地矛盾的主要原因及协调人地关 系的主要途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