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白鹭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喙”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鹤”等11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2.难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准备: 白鹭课件共四组。第一组:白鹭与朱鹭、苍鹭、白鹤的对比图。第二组:白鹭的外形图及文字描述。第三组:白鹭生活场景图三幅及文字。(觅食、栖息、低飞)第四组:白鹭全部生活场景图及文末一段文字。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让学生猜:嘴长颈长脚也长,爱穿一身白衣裳,常在水边结伙伴,田野沟渠寻食粮。(打一动物)谜底:白鹭 (师出示图片)2.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3.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分段。第一部分(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25)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第三部分(68)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第四部分(911)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请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诗句。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4)指名交流感受。(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1.赏读全文。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2.齐读。(音乐渐高)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五、布置课外作业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1、白鹭 颜色的配合 精巧的诗身段的大小觅食白鹭觅食图栖息白鹭瞭望图 韵味无穷的诗飞行白鹭低飞图教学反思:2.落花生教学目标: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2.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疏通字词。(1)要特别注意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不读z;“空地”的“空”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不要少写一点,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排火车读生字:亩(m)播(b)浇(jio)吩咐(fn fu)亭(tng)榨(zh)慕(m)矮(i)(2)新词理解。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写种花生、收花生。)(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花生)。b.概括每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2复习旧知: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花生的特别。这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花生的特点及爸爸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默读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思考: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2.讨论:花生的特点是什么?(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答: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外表矮矮的鲜红嫩绿有无果实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子、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1)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2)出示父亲的话,启发思考:父亲借落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齐读父亲的话,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三、回顾课文,开展活动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2.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桂花雨【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师板书:雨 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3.指名逐段读课文。4.疏通课文脉络。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2.小结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第二课时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体验摇花乐(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生:想起家乡的田野。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7.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后记(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板书设计: 爱桂花桂花雨 摇花乐 片片桂花雨 浓浓思乡情思桂花教学反思: 4* 珍珠鸟教学目标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教学准备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大家是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伙成为朋友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读完毕,师正音)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珍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作讨论总结)(珍珠鸟活动的语句: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板书)(怕人亲近)2.文中的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可爱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自由回答。(相关语句: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可爱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活泼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淘气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亲近人)3.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宽容、尊重动物等)四、深入探究,延伸拓展1.是啊,正因为作者是一位懂得关爱、宽容、尊重小动物的人,所以作者与小珍珠鸟的距离才能慢慢(缩小),最后,小珍珠鸟不仅不怕接近作者,甚至还在作者的肩头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到这里,作者感慨无限,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2.探究: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不仅是人与鸟,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3.拓展:原来信赖有如此美好的内涵,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写一写对“信赖”一词的赞美与认识。(出示例句:信赖是一座桥梁,让人与动物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4.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真挚感情。五、小结课文通过作者记录的与小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因有了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因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和谐。六、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2.结合自己的生活、亲身经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小作文。教学板书 初到家中 小心翼翼 怕人 在笼子四周飞 信赖,珍珠鸟 熟悉过程 在屋里飞 亲近人 往往创造出 落在桌上 美好的境界 落在肩头教学反思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活动目的:制定班级公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活动目标:1、让学生通过游戏和故事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在学习上、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方面的纪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 2、善于发现一日活动中不守规则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养成尊重他人发言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制定班级公约。4、通过活动,拓宽学生对守纪的认识,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活动准备:1、选好一名主持人2、小组排练小品、哑剧,准备故事3、集体学唱歌曲:真心英雄 4、黑板布置,书写“纪律伴我成长”等 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我们温暖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真快乐,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共同来完成,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大家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二、审题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三、组织活动,讨论发言1、全班齐唱歌曲:真心英雄。2、学生演小品早读课风波。语文早读课老师没来之前,学生有讨论昨晚电视剧的、有睡觉的、有抄作业的,教室内一片喧哗声,课代表在不停地喊“安静、安静”;有人在班门口望风,一声“嘘”声,大家迅速各回各位、拿起课本装模作样。3、学生自由发言:自己在早读课方面做得如何?4、生演哑剧:课堂内外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可还有三人不在,一会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编造迟到理由;下课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不停点头;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在校门口买零食、玩耍。5、小组讨论:找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在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共同遵守哪些规则?6、教师相机点拨,讲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故事、大雁严守纪律的故事,增强学生守纪律的自觉性。四、制定班级公约1、针对班级建设的目标,每位同学在纸条上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再分别讨论,去除不合理的、重复的部分,形成小组意见。公约内容要具体,便于落实。2.要求各小组形成共识,最后各自总结成公约内容,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表决。五、齐读班级公约1、准时到校,佩带红领巾,衣着整洁,整理好课桌,主动与同学老师问好。2、学好各门功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会管好自己 。3、铃声一响即安静,专心听讲勤思考;课间午休不追逐、不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4、出操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每天眼操做两次,持之以恒视力保。5、学校是我家,公物爱护靠大家。勤俭节约爱公物,遵循公德要重要。6、爱惜粮食,节约水电,勤练体魄,积极劳动。7、同学之间勤勉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8、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学会自理。六、总结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律自强,做最出色的自己,做自觉遵守班级公约的榜样。七、作业每人把班级公约写下来,可以用硬笔书写,也可以用毛笔书写,然后挑选书写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督促同学共同遵守。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一)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是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二、交流平台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3.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三、深入探究1.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板书:对比)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四、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第二课时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1.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2.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3.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一词多义)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意识: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算账、舒展、究竟等)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理解诗题。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再次齐读诗题)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故人)不错,还有呢?(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讨论: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引导理解:三月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时)的情景。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思考: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送别后)的情景。再次齐读全诗。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成果。(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试着背诵全诗。四、小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五、布置作业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板书设计 黄鹤楼 送别时 烟花三月 下扬州 感情深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 难舍难分 送别后 唯见长江教学反思第二单元5.搭石教学目标: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五、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说搭石。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二、细读文本,品搭石。(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A.宽裕,缓B.舒缓柔美C.外号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假如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