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2481082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儿童的思维是 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一一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 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 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 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 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 足直接关联着。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 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 情感等。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儿童 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 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 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12、坚持性: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 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13、抗拒诱惑:抗拒诱惑是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 为,它表现为无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 行为。14、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儿童为了更好的结果或 得到更大的满足,而去选择并忍受当前的挫折或不安,这种能力的形成,是自制发展的 一种表现。15、依恋: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狭义的亲子关系,称为依恋,它是婴儿寻求并企 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1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别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 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17、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 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大声叫嚷,暴力,抢走别人 的东西等。1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 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 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19、气质:它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指向性方面。20、能力:它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动作和语言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经历的阶段(1)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2) 、语言伴随动作进行(3) 、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2、儿童思维方式及工具的变化(1)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 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2) 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感知和动作,具体形象思维所用 的工具主要是表象,而抽象逻辑思维所用的工具则是语词所代表的概念。3、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变化的特点(1) 判断形式的间接化。学前儿童的判断从以直接判断为主,开始向间接判断发展。(2) 判断内容的深入化。幼儿的判断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和判断形式从直接向间接变化的趋势进展。(3) 判断根据客观化。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 判断论据明确化。幼儿从没有意识到判断的根据,开始向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根据发展。4、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阶段(1) 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 音阶段(初生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2) 言语发生阶段。一岁至两三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一至一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一岁半至两三岁)(3) 基本掌握口语阶段(两三岁至六七岁)5、学前儿童词汇发展的表现方面。(1)词汇数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词汇量可达100,6岁达25003000。 词类的扩大。幼儿掌握各类词的顺序:名词一一动词一一形容词词频率从高到低:代词一一动词一一名词(3) 词义的深化(4)不同词类词义的发展6、学前儿童句型的发展趋势(1)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最初,儿童句子的结构式不完整的,儿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1岁1岁半)、电报句(双词句)(1岁半2岁)。完整句出现在2岁以后,分为 简单句和复合句、陈述句和其他多种句型、无修饰句和修饰句。(2)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简单句从2岁以后逐渐增加,复合句的比例比较小。(3)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儿童最初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23岁儿童有时出现一些修饰语的形式。(4)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7、学前儿童复合句的特点(1) 数量较少,比例不大(2)结构松散,缺乏连词,只是简单句意义上的结合(3)联合复句出现较早(4)并列复句比例大(5)偏正复句出现较晚8、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表现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直接指导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 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 或抑制、延缓作用。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五、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9、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趋势、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 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表情的社会化。(2) 、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情感的日益丰富包括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和情感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3)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表现为情绪的冲动化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向内稳。10、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的表现方面(1)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幼儿同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同小朋友的情感交往。(2)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3) 、表情的社会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表现为理解(辨别)面部表情和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的增长。11、学前儿童情绪自我调节化的表现方面(1) 、随着幼儿脑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咼,对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3) 、随着语言和幼儿心理活动随意性的发展,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稳。1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包含哪些方面(1) 、亲子关系的发展(2)、同伴关系的发展(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2)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4、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 父母的惩罚(2)榜样 (3)强化(4)挫折15、学前儿童自我认识表现在哪些方面(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 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 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4. 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5名字与身体联系(2) 、对自己行动的意识。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一岁左右婴儿出现了行动上的独立性。(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 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16、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17、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特点(1) 、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6.创造能力萌芽;(2)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1智力分化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 增加)2. 智力复合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3. 智力内容变化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3)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在一个人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中,往往有一种能力起主要作用,另一些能力处于从属地位;(4) 、智力发展迅速。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18、生理成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2)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3) 、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19、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3) 、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20、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必要性:幼儿心理发展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明确地划分幼儿心理发展各个阶段,便于组织 教育和教学工作。复杂性:首先,由于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发展的变化是由微小的质变到明显的质变, 各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很强,而阶段之间的界限不明显,造成了划分阶段的复杂 性。其次,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 定的可变性,也导致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标准的困难。二、论述题一、论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并谈谈看法皮亚杰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1、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 或推迟。2、每个阶段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3、各阶段是 前后连续的,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河的,有整体性。儿童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 前运算阶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表象性符号进行,出 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直觉思维阶段(7-11岁):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7岁后,儿童思维进入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我的看法;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心理学 界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也逐渐显露出皮亚 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缺陷,皮亚杰只重视逻辑思维而轻视表象思维的学术观点,低 估了儿童的能力,女口,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低估了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 对话语言的发展和独白语言的发生口语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34岁,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45岁,独立讲故事或各种事情;56岁,系统地、大胆地、生动地讲述2. 情境语言的发展和连贯语言的发展特点:(1)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 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2) 连贯语言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全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 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境。区别: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3岁之前,情境语言;34岁,仍然带有情境性;45岁,开始出现连贯语言;5、6岁,完整地、连贯地说话;3讲述逻辑性的发展4掌握言语表情技巧三、如何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需要(1) 亲子之间交往Q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Q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Q善于倾听幼儿的谈话;(2) 同伴之间的交往(3) 师生之间的交往Q教师要特别助于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在日常相处中有意识地多和幼儿交谈;Q在教学活动中,要助于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2、讲究教法(1) 给幼儿提供正确的榜样,在语音方面更是如此;(2) 当幼儿正确说出自己的需要时,应及时反馈(3) 经常指导孩子正确学说话,练习说话和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3、鼓励言语创造性4、培养“前读写”兴趣四、如何培养儿童情绪调节的能力(1)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1)保持和谐的气氛;(2) 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2) 、成人的情绪控制,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3)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1)肯定为主;(2) 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 、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5)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五、如何培养幼儿意志力?1、目标导向。(1) 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2) 幼儿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表现出坚毅、顽强和 勇气。2、独立活动。应尽可能让幼儿独立活动,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 业,等等。3、克服障碍。坚强的意志是磨练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4、自我控制。幼儿的意志品质是在成人严格要求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自 我控制的结果。5、表扬。赞扬、鼓励可以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六、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1) 、亲社会行为可以使幼儿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满足感,能帮助幼儿建立能力感知,给幼儿提供了融入社会情境的通道,促进了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关系,增加幼儿接受 帮助或合作的机会,亲社会行为还可以为幼儿营造积极的团体氛围。(2) 、为幼儿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所以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从中找到学 习、模仿的良好榜样。(3) 、移情训练。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幼儿遇到类似情境做出消极行为前能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4) 、表扬和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的,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 奖励。(5) 、促进幼儿间的伙伴交往。伙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幼儿才会学会付出、同情、友爱,交往能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七、如何培养幼儿自我意识?(1) 、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信心;(2) 、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自我评价;(“我自己”活动)(3) 、在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学习正确评价他人;(4) 、让幼儿尝试自我体验;(“我的心情”活动)(5) 、鼓励幼儿多参与活动,多与同伴伙伴交往,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八、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1) 、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思维从无到有)2从笼统到分化(五指分工)(2) 、从具体到抽象(感觉到思维的发展)(3) 、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到有意(手眼协调)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4) 、从零乱到成体系(个性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