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0论语十二章 主备人:刘爱俊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说(yua邑)乎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ng) 殆(di)箪:(dn)曲肱(g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篇二: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2016年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复习教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语文常识 1、语音文字 论(ln)语 不亦说(yu)乎 不知而不愠(yn) 曾(Zng)子 吾(w) 三省(xng)吾身 传(chun) 不习乎 逾(y)矩 为(wi)师 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 好(ho)之者 曲肱(gng) 博学而笃(d)志 2、作家作品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成语积累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表示达到极点、 (2)三省吾身:多次地反省自己。 (3)从心所欲: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6)择善而从: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 二、常见考点 (一)词语理解 1、重点词语 (1)学而时习(“实习”“演习”, “温习”或“复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吾日三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 (4)为人谋(谋划,办事)而不忠(诚心诚意,尽心竭力)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 (6)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7)不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8)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9)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1)人不堪(忍受)其忧 (12)择其善者而从(跟随,学习;采纳,听从)之 (13)子在川(河,河流)上曰 (14)逝者如斯(这,指河水)夫 (15)三军可夺(改变)帅也 (16)博学而笃(忠实,坚守)志 (17)切问而近思(考虑当前的事 ) 2、通假字 (1)不亦说(通“悦”,愉快)乎 (2)十有(通“又”,再加上,还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学而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之 (2)不亦君子(古义: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省吾身 (4)吾日三(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省吾身 (5)温故(古义:学过的知识,旧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而知新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为师矣 (7)饭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食饮水 (8)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 (9)择其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的人)而从之 (10)匹夫(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习之 (2)吾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吾身 (3)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4)温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5)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新发现) (6)好(形容词作动词,喜欢,爱好)之者 (7)乐(名词意动,以为乐趣)之者 (8)饭(名词作动词,吃饭)疏食饮水 择其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 5、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当、做)师矣 为(替)人谋而不忠乎 (2)知 人不知(了解)而不愠 五十而知(知道)天命 温故而知(得到,懂得)新(3)乐 不亦乐(愉快,快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 (4)而 人不知而(表转折,却)不愠 温故而(表顺承)知新 曲肱而(表修饰)枕之 博学而(表并列)笃志 (5)其 仁在其(代词,它的)中矣其(代词,他人的)不善者而改之 (二)翻译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三)理解默写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首都百姓喜迎八方来宾。论语中可以表达这种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认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对自我、对人生认识的句子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对弟子评价的句子是: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在贫困中保持乐观的句子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0.面对富贵态度的句子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对人生志向坚持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 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儒家思想的句子是: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阅读理解1、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乐趣的,也讲思想道德修养的,请分别列举二至三句。 (1)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讲思想道德修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讲学习乐趣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作为君子应该有哪些风范?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君子的风范在这句话中主要是指有谦虚的精神,还要有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其实在这篇课文中到处有君子的风范。比如君子要有坚定地信仰,君子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还有君子应该勤学好问。 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懂得从旧知识中获取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矛盾。前者强调的学习方法,后者是一种学习态度。前者是一个职业身份,后者强调为人相处。 4、论语是我国古代语录散文的典范,就这十则孔子语录,说说论语的艺术特点。 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四、拓展延伸 1、仿写: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 。 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2、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们读书学习中,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而光知道照搬全抄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自己的归纳整理用头脑的辨析也会疑惑不解,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3、孔子将“知之者”“ 好之者”“乐之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成为“乐之者”的重要性,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 示例:从“知之者”变成“乐之者”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试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并以此为突破口,慢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的过程变成快乐的体验。 4、简答题(二选一)(1)你喜欢哪一则?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提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学”是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学习态度的。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5、下面是一位学生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请你仿照他的理解,写出你对论语中的某一句的理解。(要求:不得选择示例中的句子)(4分) 示例:吾日三省吾身多检查,多反省,方能突破自我不断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可知,这道题要求我们根据示例进行仿写。分析例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拓展,因此我们在仿写时也要这样安排内容, 选择自己熟悉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善学习,善思考,便可掌握知识,收获更多。 6、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谈你对哪一则语录感受最深。在学习上,你有哪些成功或失败的体会,不妨也用语录的形式写下来。(EJ课后习题) 示例:我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受最深。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影响下我们能更热衷于学习,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7、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课后习题) 示例:我认为诚信很重要,特别是与朋友相处,我们更应该讲信用。诚信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诚信才能交到更多朋友,友谊也会越来越深。 五、中考题选 1、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011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卷) (抄写句子无错误,言之有理即可)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011年河北省唐山市卷) (略)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2012年山西省卷)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卷)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5、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卷)篇三: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 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2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八、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yu。 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5论语十二章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