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4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能说出“赋”的文体特点,熟记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学习本文描写、议论与铺排相结合的写法。3.分析作者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流利而又清新,气势豪放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晚唐,政治腐败,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纥等不断滋扰,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因而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本文借古讽今,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6.特殊句式(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介宾结构后置句)(2)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7.熟语积累(1)鼎铛玉石: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形容生活极端奢侈。(2)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3)敢怒而不敢言:心里虽然气愤恼怒,但畏于威势,而不敢用言语表达出来。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8.名句填空(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提示: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2.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提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人以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深刻。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可忧吗?“楚 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呢?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 的作用。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以及结局。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衬托出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世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戒,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这仅仅是秦朝暴政的一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毕竟是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你怎么评价秦始皇呢?试着表达你的观点。观点:秦始皇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因为他毕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推行暴政,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过错和他的贡献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杜牧根据有关资料艺术地再造阿房宫,通篇运用了奇特的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引领读者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一段即出于想象,既运用比喻,又运用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如第3段 对秦人如何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以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短句后,紧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有表现力。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本文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较富有感染力。请你以“自信”为中心,运用排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创意激活 要注意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可感,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整齐中要有变化。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自信是什么?自信是诸葛亮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的笑容;是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是女排姑娘们比赛时猛然起跳果断的一扣。自信,是胆怯时内心热流的涌动,是不管成败荣辱都毫不在乎的果决,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都不怀疑的坚定。自信,能稀释胆怯,融化尴尬;自信,能让你在遭遇挫折时昂起头,失败后挺起胸。敢于创新的总是自信者,取得成功的也是自信者。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其揭示了铺张浪费的实质和危害。自古以来,奢靡浮华带来灭顶之灾的例子不胜枚举。秦朝的灭亡便是很好的一例。秦朝,一个曾经称霸天下的王朝;秦王,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君王,在纷乱复杂的战乱年代,灭六国,亡诸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然而成功之后的秦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收宫女,建宫殿,奢靡浮华,极度铺张。一座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以前所未有的豪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建筑。占地面积之广、建筑规模之大、结构布局之精,令人叹为观止。也正是这座宫殿断送了秦朝的大好前程,成了埋葬这个王朝的坟墓。与其说农民起义导致了秦朝的衰亡,倒不如说是“奢华”将秦朝推向了深渊。“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言得矣。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 提示:自大与自毁、最大的敌人、勤俭与奢华、攻取与守成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生活难以为继。后来在朋友帮助下弄到了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不时之需。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节俭、俭与奢、美德、学会生活、规划人生 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粮,一双布鞋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来再穿,牙刷只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丁。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作为,就绝不能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标,而必须把勤俭朴素作为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说节俭 自主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