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篇 曹刿论战课件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078440 上传时间:2021-05-2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篇 曹刿论战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篇 曹刿论战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篇 曹刿论战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 2篇 曹 刿 论 战山西专用 版本及考情(人教九下21课,苏教九下13课,北师八下12课;山西近六年未考)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留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jin b b f zh sh m “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原因 所以 服从、顺从 跟随 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做动词,击鼓进军 参与 养 回答 个人专有 为人所信服 虚报 驱车追赶 已经 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 诚实、可信 实情判断 追赶,追击 倒下 介词,按照,依据 介词,凭借 介词,把 助词,的 代词,他,指曹刿 语气助词,不译 三、成语探源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四、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3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 从您的。”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5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五、问题探究1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 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4你对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攻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 5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他人的意见往往凝聚着他们的经验,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六、文章中心本文以曹刿与鲁庄公的谈话为主要内容,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A 【解析】“间”在这里读“jin”,译为“参与”。案件 追赶(追击) 原因(缘故) 推测(估计)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4选文第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二、(2016广安)文言文阅读。(导学号:96732155)【甲】曹刿论战(全文)【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 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 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 /参与 倒下 攻下 准备 C 【解析】“善”都译为“擅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而不用尽罢了。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三、(2016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注】即戎,指参军。 擅长 盔甲 才 擂鼓、击鼓 D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与“前人之述”的“之”用法相同。A项中的“之”是宾主前置的标志;B项中的“之”是代词,代“马”;C项中的“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时 卫懿公 欲载鹤出游 【解析】“时”是句首状语,“卫懿公”主语,“欲载鹤出游”是谓语。体现了停顿的两个规律,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3翻译下列句子。(1)厚敛于民,以充鹤粮。译文:_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译文:_/ /(他)向老百姓征收重税,来充当鹤的粮食。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些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是因为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做到了取信于民,把握了进攻和追击的时机;而卫懿公好鹤,“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失去了民心,战争时又急躁冒进,中了埋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