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074781 上传时间:2021-05-2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1.阅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2.分析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光合作用过程。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目标定位 栏目索引 基础知识导学 挑战自我 点点落实重点难点探究 重点难点 个个击破随堂达标检测 即时训练 体验成功教材活动指导 回归教材 答疑解惑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气候、水文、 和 等。2.整体性(1)形成 答 案 基础知识导学 挑 战 自 我 点 点 落 实地貌生物土壤 (2)体现 答 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_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区域间相互 ,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协调一致联系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抬高,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答 案 【思考】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答 案 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_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2.例析(1)海洋与大气之间海洋输送 给大气大气将 传输给海洋(2)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_气压降低,海面_动力热能动能降低升高 2.下面两个例子,分别能证明哪些圈层之间存在着能量的传输与交换:地面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地面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海底熔岩的溢出加热海水。答案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热能的传输与交换。【思考】 答 案 答 案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 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发展演化2.体现 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_作用CO2 O2制造_作用O 2 CO2消耗有机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光合呼吸有机物质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环过程?答案生物循环。 答 案 【思考】 返 回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 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 重点难点探究 重 点 难 点 个 个 击 破 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答案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统一。 答 案 (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特征? 答 案 答案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体现出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反思归纳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1)内涵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三个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即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探究点二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探究活动按照下面的要求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准备好水杯、清水、吸管,然后取一杯凉开水,通过吸管对着水面吹气,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让吸管口刚好接近水面附近,用力吸气,仔细观察吸管附近的水位变化。材料二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答 案 (1)据材料一总结与思考:若在海洋上,当气压升高时,海面会_,当气压降低时,海面会_;该实验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_(能量)的传输与交换;此外,二者之间还存在哪些能量交换?降低升高势能答案动能、热能等。 答 案 (2)结合材料一实验解释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原因。答案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海面上升。 答 案 (3)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化的?答案生物、大气、土壤、水等。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等;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反思归纳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圈层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自然界其他形式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产生的过程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返 回 课堂小结 随堂达标检测对点训练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12题。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答 案 C 2.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 “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 B.C. D. 解 析 答 案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化、风蚀作用强烈,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挖掘发菜、甘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地退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C 对点训练二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34题。 答 案 D3.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 B.C. D. 4.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 B. C. D. 解 析 答 案 解析气候变暖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所致。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双向流动。答案A 综合提升5.右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解 析 答 案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是地形,是生物,是大气,是水文,是土壤。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 解 析 答 案解析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如果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 解 析 答 案 返 回解析处植被大量破坏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使动物栖息地被破坏,物种减少。 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 教材P63问题白云,其水汽的最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饱含水汽的空气对流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降落到山地,滋润着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降落到地表的雨水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径流又汇入海洋。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教材P64P65活动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教材活动指导 回 归 教 材 答 疑 解 惑 依下面思路解答此题。秘鲁地处东南信风带,受离岸风控制,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磷酸盐、硅酸盐等)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形成秘鲁渔场。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导致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致使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饿死,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马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性。教材P68活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有关。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生长起来,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返 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