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1921070 上传时间:2021-05-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 2013-2014 学年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同步检测语文版必修 5( 时间: 45 分钟满分: 60 分 )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2 分 )A精髓 (su )轩冕 (mi n)锱铢 必较 (zh )牛羊咻 咻(xi )B亵 渎(xi )谛听(d )一蹴而至 (c )混沌 含 融(d n)C敷 衍(f )窸窣(x )得鱼忘筌 (qu n)眉眼颦 蹙(p ng )D付梓 (z )寒砧 (zh n)喋喋不休 (di )酩酊 大醉 (d ng)解析C 项,颦 (p n) 。答案C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羡妒斟酌婉蜒曲折卓有成效B援例尺牍光采夺目顽固凶残C叫嚣蕴藉长途拔涉杀一敬百D游离门栓矫揉造作残羹冷炙解析A 项中婉蜿,B 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卖药人唾沫四溅,将那小瓷瓶里的药说得神乎其神,围观的人们大都将信将疑,但个别人显然有些动心了。B这个故事情节离奇,结尾尤其出人意料,作者却能讲得情理俱合,丝丝入扣 ,让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C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忍受暂时的艰难,奋发图强,凭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是自我摧残, 卖掉自己不可再生的器官,走一条危险而又“省时省力”的致富捷径。且不说出卖器官是否违法,单说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扭曲就令人触目惊心。D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钟情于文学的读者却不以为然,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十分严重。解析D 项“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正确,应为“不以为意”。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 分 )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1首清 明 、催人 然前行的祖国 歌,真是 得的精神享受。B一切事物的 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 的, 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C国家 保 局副局 表示, 保 局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 色国民 核算 果来制定相关的 染治理、 保税收、生 等 境 管理。D有的文章主旨比 晦,不是用明白 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 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解析 B“ 是由于所决定的” 糅。 C 成分残缺, 在句末加“的政策”。 D.“文章主旨描写出来”搭配不当。答案A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 的 句 接最恰当的一 是()(2 分 )我独坐在 中, 忘 了 世 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以世界之广, 宇宙之大,此 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 友存在。_ 。阳光照在玉 花的肥大的 叶上 平常我喜 听的 声,也听而不 了窗外粼粼碧水, 垂柳 都是我平常最喜 的 西, 在也都 而不 了ABCD解析解答此 要考 句子之 的关系。是一个 句 放在之后,且中“窗外”起限制作用,必 放在前面。 句有关 “ 也” 放在后 ,可体 出 关系。答案A 与 一、 内精 文本 段,完成69 。 国 坡主 的篇幅愈短愈妙,“ ” 个名称 根儿是自相矛盾,最 的 不能需要半点 以上的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 是文 欣 里的 ,平均不 两三分 。比了西洋的中篇 ,中国 也只是声韵里的 剪掠。当然,一篇 里不 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 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体也 正是 心的 物,适配 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 人,中国 人只能算是 桃核跟二寸象牙方 的雕刻者。不 , 短的 可以有悠 的意味,收 并不妨碍延 ,仿佛我 要看得 些, 每把眉眼 蹙。 外国的短 乎尖刻 截。 中国 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 了“无垠”。一位中国 人 :“言有尽而意无 。”另一位 人 :“状 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于言外。”用最精 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 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 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 接着确切。 就是一般西洋 者所 中国 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 个 法, 是一种 孕的静默。 出来的 比不上不 出来的 ,只影射着 不出来的 。26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解析 B 项表述错误, 中国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 但是并不是深奥难于理解, 恰恰是“易尽”而“无垠”。即容易读完,但韵味悠长。答案B7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5 分 )A 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解析D 项中“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错,作者目的在于阐明中国诗和西洋诗歌的不同。答案D8“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4 分 )答:_ _解析这是暗喻,联系上下文可理解此比喻的深刻含意。答案“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幅。9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6 分 )答:_ _解析 从“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可得出答案。答案 “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的篇幅弄短。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13 题。中国诗和中国画( 节选 )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作比较客观的估计, 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所谓“当局称迷, 傍 ( 旁 ) 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 ) ,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 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 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 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3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 posihon) ,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 论禅宗回答: “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 忽然邂逅, 相对作乡语隐语, 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 曲解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 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 “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 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 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 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 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10第一段中, “当局称迷, 傍 ( 旁 ) 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 旁 ) 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8 分 )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 ( 旁 ) 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迷”指因置身其中, 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 “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11 对应考点链接 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 “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8 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 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6 分)答:_4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13结合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8 分 )答:_ _ _解析 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 回答时不必求全面, 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 善于运用比喻, 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 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来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 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