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 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 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图片,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他们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 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和中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讲授新课:板书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 7 页到第 8 页有关埃及的内容, 了解埃及文明的特点。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从课本中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学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现与尼罗河有关,尼罗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约公元前 3500 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 3000 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埃及是金字塔的国度, 埃及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 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教师组织(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尼罗河胡夫金字塔教师引导在看完有关尼罗河风光等内容后,我们来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学生讨论 ,(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教师讲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在东非广阔的土地上, 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 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 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 便于农作物生长, 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 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 “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 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金字塔建筑群,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两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 位于开罗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 80 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国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金字塔约用巨石 230 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 2.5 吨。塔底占地约 52900 平方米。绕大金字塔一周,约有 一千米。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 8 米。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 10 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 30 年。本课引言篇中选用的插图狮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它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们相信, 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 高达 20 米,长 73米,加上被埋没的前爪,全长70 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 米长,下额的胡须长达6 米,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 1798 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 4500 多年历史。金字塔的建筑, 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 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 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 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 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 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 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教师小结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 仍是阴间的统治者, 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 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们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还有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板书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土地肥沃,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 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 “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这里的河水定期泛滥,时常带来灾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月沃地教师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滥都给当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师引导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从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教师讲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沃地东部并行奔流, 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 “美索不达米亚” ,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 分为南北两部分。 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也划分为两部分,以尼布尔(今努法尔)为界线,它的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 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 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乌尔等。苏美尔城邦出现后不久,在它的北面从叙利亚草原迁来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 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才统一两河流域。1901 年 12 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这块石碑高 2.25 米,底部圆周 1.9 米,顶部圆周 1.65 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 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 端坐在宝座上,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 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 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 整个浮雕画面庄严而稳重, 表现了“君权神授” 的观念。石碑的下半段, 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 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 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 “汉谟拉比法典”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它把我们带到了近 4000 年前的古巴比伦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浮雕西亚的城邦往往为了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权而战, 而各个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强大时期, 因此也都先后统治过这一地区。 巴比伦控制该地区是在其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公元前 1792前 1750 年)。因为臣民们相互之间常常因观点不同而发生冲突, 于是汉谟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体人民都必须遵从的法律。这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汉谟拉比法典有 282 条法律条款,包括刑事法及有关占有奴隶、 结婚和离婚、偿还债务和支付工资等方面的法律。 一些法律听起来还很合理, 如第 233 条规定:“倘若一个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 , 而工程不完善 , 这一工程应由该建筑者本人出资修缮。”刑罚是严厉的。一条法律规定: “倘若一个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同样挖出其眼。 ”但是挖出奴隶的眼睛就不会处罚得这么重, 只需支付一定的罚金即可。汉谟拉比的雕像。 在颁布法典的同时, 他还建立了一个巴比伦宗教, 来代替多神崇拜。汉谟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块石碑或者说是石柱上。 顶部是汉谟拉比与巴比伦的正义之神沙玛什的雕像。教师引导 现在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 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教师过渡 在学习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板书教师讲解(结合课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图讲解)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兴起了许多城市, 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本书中选用的插图就是该城遗址)。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因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也称“哈拉帕文明”。顾名思义这一文明, 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位于南亚次大陆核心地区的西北边陲, 所以很多文化遗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内, 而在巴基斯坦境内。 但在历史上, 这两个国家的文明是同源的。在 1925 年以前,人们只知道印度历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 可是,历史学家们也知道雅利安人是外来的,那么,在雅利安人之前, 印度这块土地的主人又是谁呢?历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1925 年,考古学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 3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代中后期进入繁盛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家。不久,考古也证实,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大约最晚于公元前1750 年后不久就结束了,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2000 年。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发现了大小城镇遗址200 余处,其范围从西边的伊朗边境至东边今天印度的德里,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总面积达 130 万平方千米。 到目前为止, 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维河东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长纳县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还有一些小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 10 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的主要内容“种姓制度”。请大家先把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看一看,在中间找出一些有效信息。板书 2印度的种姓制度学生看书 ,投影显示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的?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的未来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提问请大家根据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回答。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四个等级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创造出来的。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个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并给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教师讲解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 雅利安人一支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 称为印度雅利安人, 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献中所称的雅利安人;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开始向国家过渡。公元前 6 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 20 多个小国,这就是印度历史上的“十六国时代”,又称列国时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扩张过程中,当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赶走,他们成为古代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 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他们最受鄙视。首陀罗和贱民被压在印度社会最底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折磨、压制和剥削。投影显示古代印度的种牲制度等级名社会阶层职责和义务称1婆罗祭司、贵族掌握神权门2刹帝国王、武士、官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利吏大权农民、牧民、手向国家纳税,向神庙3吠舍工业者、商人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4首陀几乎没有权利,受奴被征服者、贫困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罗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干最低贱的职业从理论上维护种姓制度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 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传说,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 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 它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 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级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 婆罗门教衰落。到了 8 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易名为印度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