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第12 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描述近代服饰、餐饮、建筑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站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近代中国社会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根据教科书和资料就某一社会现象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 通过图书馆、上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合作探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探讨近代社会生活或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就近代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探讨其变迁时代特点, 认识其发生是必然的,也是时代造就的。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从“竞尚洋装”、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异味争尝”、 “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六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每个子目均配以图片或漫画, 便于学生形象理解。 教材没有单独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变化的因素渗透在每一社会生活现象变迁的介绍之中。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上课的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后对社会物资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如何的都抱有好奇心, 物质生活和习俗与我们的生活相关, 学生也有了解的积极性。有关社会物资生活和习俗的文字、图片资料多,有利于学生收集整理,利于培养其合作精神。经过前期的锻炼,高一下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展现成果的能力。教学准备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 7 分钟左右,方式不限。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方法活 教学法 法教学 程一人自身的 化断 和不 足运 ( 一) 断 A 同治光 年 , 一些留学生率先“改装去 ” B 新运 , 康有 上 “断 易服改元”C.1910 年清政府 布了准 臣民自由剪 的法令D辛亥革命后 , 民国政府 出剪 通令( 二) 不 足运 A 清政府曾多次下令 除 足, 但屡禁不止B 片 争后 , 出 了天足会C 新人士倡 女 运 康有 在广州首 不 足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 足会新式学堂以不 足 基本入学条件提 一:根据以下材料, 一 足陋 女身心健康有何危害?大 1931不能逃跑的小脚女人被匪徒捕 。匪徒 些俘 于行走和不能排 而 火,逼着她 去掉裹脚布赤脚跑。她 哭叫着,即使挨打也跑不起来。回答: 示出 足 女的危害,不能跑、不能跳、 于行走,不 重影响生活 量而且 女的精神 来了巨大的 害。提 二:据 , 湖南一地列名湘 的不 足会 就达 1060 人,如果加上 不 足会捐款的人达 1132 人之多。然而,列名 的无一女子,不 足 成了 尾的“男人运 ”。 探究 什么不 足 成了“ 尾”的男人运 ?1由于 小脚的女子多数足不出 , 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2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而这并不容易。提问三: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提问四: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中国人思想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迫于形势,中国政府也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3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二 : 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一) 竟尚洋装 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以及中国近代工业对传统社会思想的冲击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B 概况 :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的改革 ( 新军和学生 )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中国传统服饰的改良 :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 二) 异味争尝食篇中国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 , 近代西风东渐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 但变化速度缓慢概况 : A19世纪 40 年代在通商口岸出现外国经营的西餐馆B19 世纪 60 年代 , 上海陆续开了一批西菜馆( 一品香中西大菜 )C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一种时尚D日常食品的嬗变 : 对百姓生活产生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 ( 糖果 点心罐头冰淇淋 )酒茶烟等也发生嬗变出现了咖啡可可汽水等新式饮料提问一:阅读材料“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馈送者,以茶肆中之鸡蛋糕、眉毛饺为通常品,近那么此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外国糖果以及罐头食品为主。”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饮食还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喝咖啡。吸香烟等。提问二:广告词:今有烟二种。一种为国货,其一那么否。君购国货。实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否那么为国家增漏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惟诸君实国利之。结合课本图片简要概括南洋烟草公司红金龙香烟上的广告内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回答:它大力倡导人们使用国货,排斥洋货,并把它提高到利国利民的高度。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击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爱国的热情。提问三: 探究 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 1传入路线: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城市到市镇。 2范围:西餐仅限于上层社会。 3对普通百姓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点心、罐头、冰激凌。 4传统的饮食文化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原因:自然物产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的制约生活习惯的制约( 三) 洋房和里弄住篇概况 :A 租界最早出现西式建筑B 北方城市多是居住大院 , 南方城市多是里弄住宅C在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 四) 生活方式的变化行篇(1) 读报刊和看电影A 报刊发展历程 :a19 世纪 , 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太平天国运动时 , 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B1872年申报成为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 影响最大的报纸 ,19 世纪末 , 各类通俗性报刊的出现 , 代表上海清末四大小说期刊C维新运动中 , 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后 , 阅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B 电影的发展历程a19 世纪末 , 电影传入中国 1896 年上海徐园最早放映电影B1905年, 定军山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C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潮州买卖婚姻为题材D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的精神毒害C影响 : 及时传播时事信息 , 促进知识普及 , 开阔视野(2) 礼仪的革新概况 : A 清代有一套表达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三跪九拜长拜作揖等 )B1886年, 政府官员革新礼仪 , 为中国相见礼仪革新的开始( 握手 )C民国之初简化礼仪D新文化航运动和民国革命洪流, 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F19 世纪中期开始 , 丧葬礼仪的变化提问一: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1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3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提问二:“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问题:民国时期婚姻有何变化?说明民国时期婚姻更加自由。说明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像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中,存在着严重的门第观念,特别是第三条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提问三: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 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2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三)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用篇(1) 铁路的发展 ( 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半殖民地性质 )发展原因 : 优点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 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发展概况 :A1876 年英国人建造了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B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 唐山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京沈铁路 )C1888年 , 紫光阁铁路修建D1909年 , 京张铁路建成 ,( 詹天佑 )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F1911年全国铁路总里程达4800 千米 (90%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提问一: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命运多舛。近代以来至 19 世纪 90 年代都有反对之声。 1876 年英国商人建造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因轧死行人,被清政府赎回拆毁并掷入大海。反对修铁路的理由是 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 4因贾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中国之利”。这些反对修铁路的观点或理由有道理吗?为什么?有一定道理,但更多的是说明人们的反对主要是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和出于反对列强侵略的目的。提问一: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了哪些与航运有关的特权?有何影响?两次都开放了通商口岸, 天与北更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中国的领海、内河航行权受到破坏。外国经济势力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造成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2) 水运和航运水运发展概况 :A 鸦片战争后 , 外国轮船进入中国 , 垄断了中国的航运 .B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设立,成为中国航运业的象征C1900年民间兴办的轮船航运公司纷纷出现航空发展概况 A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航空业产生(1909 冯如制造了第一架中国飞机 )B1918年以后中国近代航空事业才真正起步(3) 邮政的发展邮政 :A 鸦片战争后 , 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B1896年, “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1931 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C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电报 : 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设第一条电报线, 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B 民国时期 , 电报电信事业发展缓慢提问一:归纳近代交通和通讯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影响 : 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 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也促使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加强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