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ⅱ岳麓版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1561794 上传时间:2021-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ⅱ岳麓版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ⅱ岳麓版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ⅱ岳麓版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第17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填一填知识体系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其突出,制约了_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 年 _ 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2、内容农业方面:A、用 _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_ 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_ 运动;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_等。工业方面: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_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_ 等权力;C、尝试推行“_”;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 ? 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苏共提出的“ 20 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4、失败原因: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5、结果:引起苏联领导集团中部分人的不满。 1964 年,赫鲁晓夫在 ? 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要点点拨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其推广玉米种植的做法, 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也是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重要表现。【自我校对】高度集中;工业;斯大林;收购制;谷物;玉米;集体农庄;加盟共和国;工资;物质利益原那么; ? 物质利益; ? 经济体制; ? 盲目性; ? 党内斗争;二 . 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_时期的混乱2、内容:在工业上:A、推行 _B、注意运用_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_在农业上:A、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B、降低农产品收购_C、提高农产品 _D、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评价积极:收到了一定效果局限:A、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 的框架B、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_ ,改革陷于停滞C、苏联与美国的 _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4、结果: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要点点拨 “新经济体制” 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计划经济中引入了一些市场调节的因素,触及企业的活力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改革初期收到了明显效果。【自我校对】赫鲁晓夫;新经济体制;价值规律;自主权;自主权;计划指标;价格;经济体制;保守;军备竞赛;三 .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 1985 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_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2、方针: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_”。3、内容:开始集中在 _ 上,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_ 存在。后来把重点放在_ 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的重点转向_ 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4、结果: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_更加失调国内局势逐渐失控,_年苏联解体。5、失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_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要点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苏联走向混乱、动荡,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自我校对】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经济体制;个体经济;重工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 1991;自主权;记一记知识框架构筑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问题突出;斯大林逝世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内容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那么”赫鲁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苏夫改革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联评价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的赫氏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经结果:被迫退出政治舞台济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革勃列日涅内容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夫改革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评价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结果:经济全面滑坡背景: 1985 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方针: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内容:经济体制;重工业领域;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结果: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1991 年苏联解体的经济改革失败原因: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评价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读一读重点知识解析1、苏联的经济改革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赫鲁晓夫改革混乱, 斯经济全面滑坡, 苏背景和目的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大林体制弊端未除联社会 陷入危 机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边缘对落后农业将部分企业下放;给予企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意内容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了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企业的经营工业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工业利润提高, 农民生经济改 革效果 不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产积极性有提高, 国民佳,经 济陷入 困结果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收入有增加。到 80 年境,政治体制改革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导致苏联解体改革失败。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赫鲁晓夫的继续, 没有局限性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制上的局部调整。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改革仍没突破旧体制经济体制改革, 指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导思想失误, 政治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改革,放弃社会主失败原因局部改革;提出的战略目制的弊病; 执政后期趋义原那么标超越实际;没有全面和于保守; 与美国军备竞西方和平演变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力、财力,影响经济发点也影响改革;展。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相同点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2、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 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辨一辨易错知识提示1、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那么调整生产关系, 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练一练综合能力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以下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 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 盲目性很大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尝试推行“物资利益原那么” ,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A. B. C. D. 答案: C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的“玉米运动”收效不大,反而其他粮食作物减产,因此没有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当排除。2、 2017 年山东省实验中学一些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 诸如赫鲁晓大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 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答案: D解析:“理解和尊敬”是因为在面临问题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去解决问题,尽管这种措施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毕竟是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A、 B、 C项的理解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B 、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了赫鲁晓夫的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评价,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对旧体制的冲击, 另一只脚深陷泥淖是指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苏联的经济建设时说: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苏联为了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B. 农民积极性受挫, 农业发展长期滞后C.苏联把农业当作为工业高速发展积累资金和提供劳动力的“殖民地”D.赞扬苏联农民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奉献精神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毛泽东对苏联农业经济政策的批评,批评“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拿走的太多” ,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动,形象,深刻地指出了苏联农业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所以,A、 B、C 三项正确, D 项错误。5、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C、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D、执政后期思想保守答案: A解析: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败。6、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最终导致改革失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答案: 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彻底的改革7. 有人写了一部评述苏联某历史人物的传记见右图,该书引用了一个观点评述他:“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跟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沉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认为“他的一只脚跟进了新时代的历史依据有他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为重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做出了努力他对计划经济体制发起了冲击他描绘了“ 20 年内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A、 B、 C、 D、答案: B解析:此题考察阅读材料能力,认为“他的一只脚跟进了新时代” ,意思是说:“他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 显然, 他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 他为重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做出了努力、 他对计划经济体制发起了冲击” 都是改革的表现, 而他描绘了“20 年内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那么说明,他仍然受传统观念的限制,是“仍然沉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的表现。8、把苏联比做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使劲踩刹车, 结果造成了苏联经济在20 世纪 70 年代的迅速减速。 这里的踩刹车主要是指A、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C、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 D、勃列日涅夫推行个人专断作风答案: A解析:“踩刹车” 是指其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开政策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在这四个选项中,C项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A、 B、 D三项中, A 项是最根本的。9、 1953-1983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增长率对比 %10%8%6%4%苏联2%世界0%-2%1958196319681973197819831953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建设的作用是两者的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发到了一定成效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答案: D解析:从表中所示数据看,从1953 年到 1983 年期间, 1958、1968 和 1973 年苏联的增长率都超过了世界, 说明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些改革成效不大,特别是到了1983 年,出现了负增长, 因此也是正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人的改革并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因此是错误的。10、 2017 年辽宁抚顺一中高三期末危机引发人们对原有管理模式的重新思考和审视,危机往往意味着危险种机会并存, 如果处理得好,将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模式。 面临危机, 以下属于不成功的探索是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C、中国的改革开放D、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答案: B解析: 戈 巴 夫的 改革不但没有 理好 的 ,反而加 了社会矛盾, 致了 的解体,因此属于不成功的探索。11、 右 所反映的 史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赫 夫 加大粮食出口,在 大 模开 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种玉米而 行的大 模 荒, 重破坏了生 境, 多地方 得寸草不生玉米运 工 化 造了条件玉米种植面 的 大主要是通 行政手段 的,没有 民 极性,因而失 A、 B、 C、 D、答案: C解析:玉米运 是 了提高粮食 量,不是 了加大粮食出口;玉米运 是一次失 的改革, 并没有 工 化 造条件;玉米运 失 的主要原因是 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玉米生 。因此不正确的 是。12. 史 中写道:“一五 划期 工 增加了13 倍,年平均增 19.2%但非常 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 的 候, 、粮食 量、牲畜 数下降了 改 达到最高潮的年份, 即 1931 年和 1932 年,是谷物减 最 害的年份。 ” 上述材料 明 集体化 展迅速“一五” 期 工 展迅速 集体化出 失 民 极性下降 致 倒退A、 B、C、D、答案: A解析: 在工 化 程中,采取了大 模的 集体化的措施来 工 化提供 金, 害了 民的利益,挫 了 民的生 极性, 生 造成了破坏。均正确。 重二、材料分析题13、 以下材料,回答以下 : 然号称“最 达的社会主 国家”,但主要消 品 期供 不足。 七十多年建 , 1985 年 人均GNP为 3396 美元,不 落后于西方 达国家,而且 落后于 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人均收入 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 行控制消 、高 累的政策, 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 品 期短缺、供 不足, 常需要凭票供 ,暗藏了通 膨 的危 ,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 年人均住房面 15 平米, 西方国家50%;每百 汽 有量 14 , 西方国家的17、 50%。全球通史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 社会 展的什么 ?出 上述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决上述 曾 行 什么改革? 果如何?改革失 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答案: 展极 慢,人民生活水平低。 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 体制。戈 巴 夫的 改革; 果失 , 致 解体。 改革的宏 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阻力重重, 失控; 改革要有正确理 的指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 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 “自由放任” 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答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 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