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21534651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赤壁赋是人教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 习的名篇,本 课教学定位在于体会 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 鉴赏写景、抒情、 议论相交融的 艺术 特点。下文是小 编为大家整理的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 鉴赏写景、抒情、 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 强的散文,抒情色彩 浓烈。这需要学生从 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 赏玩味作品的 语言特色。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 问题 “你所了解的 苏轼 ”。本文意 蕴深远,哲理与 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 时的处境,就很 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 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 乐观旷 达的复 杂的思想情感。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 赤壁 怀古, 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 赤壁 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 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 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 ”,这同念奴 娇的 “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意思相近 ;二是抓住 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 娇的 “一樽 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 进行比较阅读 ,有利于感受文章的 语言特色,深 层次地把握作者的 历史观和人生观。3.读了赤壁 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文中作者的心 绪有没有 变化 ?作者的心 绪变化在文中表 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 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 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 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 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 “本文的旨趣何在 ? 作者想要表 现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情怀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 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 释。文学上开一代 词风之先,在 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 时具有旁通 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 话、懂园林 艺术、精金石的 旷世才华。B.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可围绕作者情 绪的变化展开剖析。A.作者开始游赤壁 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 胧,清风徐徐,景象澄 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 诗诵文,迎 风赏月。情: “乐”。舒 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 乐到悲, 营造一种主客之 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 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第三段感情如何 ?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 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 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 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 “而今安在哉 ”上, 为了突出像他是 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 终同归于“空虚 ”。客通 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D.第四段感情如何 ?作者是如何 阐发自己的 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 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 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 变的一面,又有不 变的一面。 应该轻 物质而重精神, 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 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 态和乐观旷 达的情 怀。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 ”“相与枕藉 ”。A.结合背景分析, 讨论理解。 “主”“客”实为 一体,分 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 “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怀 ”。 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 键。明确: 阐述了自然界 变与不变的哲理, 苏轼思想中两种情 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 达的复 杂心情。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 这种形式 ?”引出 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 ”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 问答”“抑客伸主 ”。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 谐押韵。 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 诵读体味。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 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 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 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 为下文的抒情、 议论奠定了基 础。第四段虽然重在 说理,却借追述 陈迹、感 怀历 史人物而 显示人生与天地 “变 ”也 “不 变 ”的哲理。回顾 探究 2 ,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 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 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阅读苏轼 的和子由 渑池怀古,思考、 讨论作者的 时空观照。人生到处知何处?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 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 否,路长人困蹇 驴嘶。注 此诗是作者和其弟 苏辙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作者自注: “往 岁,马死于二陵, 骑驴至渑池。 ”对作品的 进一步认识:赤壁 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 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 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 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 现实 的深刻体悟,是 对生命和宇宙真 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 观最生动的写照。编辑点评:对原文探究深入、 细致、精到。 问题设计 都很好, 显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可惜对语言揣摩不足,也缺乏与启发式教学相 应的“自主 ”“合作 ”的 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