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愉快的梦教学分析愉快的梦 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二部合唱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般的想象,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速度较慢,节奏变化不大, 表现了恬静、 悠闲的意境, 让人好像听到了孩子们在看到了幻境中的神奇景象时发出惊喜的呼喊。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1、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学唱歌曲愉快的梦,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2、在过程与方法中: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进行歌表演。3、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连线”和“下行”的音乐知识。教学重点1、歌曲愉快的梦的旋律以及情感的启发、引导。2、音乐知识“连线”和“下行”。教学难点了解 6/8 拍的含义,并能在歌唱时突出节拍特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师:有一个日本小朋友, 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听着这首优美的音乐也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而且他做了个神奇而愉快的梦,那么他梦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他的梦乡 ,三、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师:谁来说一说这个日本小朋友梦到什么了?生:神奇椰子岛,可爱的小矮人,小矮人在岛上快乐跳舞歌唱,美丽金星,师:小朋友乘上了她的梦之船在绿色的海上轻轻荡漾,发现了神奇椰子岛,和小矮人们一起快乐跳舞歌唱, 你们愿意快乐的跳舞歌唱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学唱一首日本歌曲愉快的梦。2、复听歌曲师:多么美的梦啊! 你觉得在这个梦里哪里是小朋友最愉快的地方?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去体验她的梦境!感到最愉快的地方就摇动你的身体来告诉我们。师:大家在这里晃动了你的身体,说明你感觉这里是小朋友最愉快的地方,你来说为什么感觉这里是最愉快的地方?生:因为她看见神奇椰子岛,看见了美丽金星。师:快来看,小朋友发出惊喜的呼喊声,告诉人们快来看,所以这里是她最愉快的地方,下面咱们一同走进小朋友的梦里感受她的快乐。3、学唱歌曲师:大家请看, 这首歌曲的节拍(点击八六拍出示含义特点)我们以前学的歌曲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今天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 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师:谁用动作表现一下它的强弱规律?(生演示)师:很好,谁再来试一试?来大家一起拍一拍。师:四三拍我们是用三角来划拍的,那么这个八六拍我们可以划两个三角。4、学习歌谱师:大家看第一句旋律的前两小节,曲调的行进方向是由高到低向下行进还是由低到高行进?生:由高到低。师:这样的叫下行,来用手势表示一下,好用手画出旋律线跟我来唱一唱。师:再来找找还有哪句也是下行的,(第二句)来跟我用手势画出旋律线唱出来。师:好下面同学们完整跟我连起来画旋律线唱一遍曲谱。5、连线的认识师:大家看歌曲中有好多弯弯的弧线,它在音乐中叫连线,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圆滑线,一种是连音线。大家仔细观察,圆滑线和连音线下面的音各有什么特点?生:圆滑线的下面是不同的音符,而连音线的下面是相同的音符。师:你能找出哪些是圆滑线,哪些是连音线吗?师:非常好,圆滑线下面几个音来演唱一个字,所以要唱的连贯、圆滑。连音线的下面的两个音符的要唱成一个,唱两个音的时值和,所以叫连音线。师:注意刚才所说的,我们这个曲谱唱一唱。师:曲谱大家基本能唱下来了,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唱歌词了,好下面咱们试着小声跟琴唱一遍第一段歌词。生: ,师:大家唱的还不错,现在谁起来唱一下给大家听听?生: ,师:大家觉得她唱的怎么样?师:非常好,你的听觉真准,大家看这里有个什么记号?生:换气记号。师:它提醒我们在这里要换一口气再唱, 刚才演唱的同学在这个地方没有换气, 所以最后没音了,现在咱们一起来唱第三句,到换气的地方快速深吸一口气。6、处理歌曲师:大家看歌曲的前面两句,旋律都是下行走势,你觉得下行旋律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生:轻柔、宁静。师:大家想小朋友在美丽宁静的夜晚进入梦乡,摇着她的梦之船,在绿色的大海上轻轻地荡漾,表现地是比较安静地、轻盈地意境,那么该怎样唱才能表现出这种意境?生:声音要柔和,要唱连贯。师:谁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师:让我们一起来用柔美的声音表现这安静、轻盈的梦之船!师:刚才大家说这里是小朋友最愉快的地方,因为她发现了神奇的椰子岛,看到了美丽的金星,向人们发出了惊喜的呼喊声,该怎样表现她看到了新奇美好的椰子岛时地心情。生:她比较兴奋,惊奇。师:谁用你的声音把小朋友的心情表现出来?看到新奇的椰子岛时她的面部表情会是什么样的?来咱们一起从脸上和声音上表现出小朋友新奇、愉快的心情。 可爱的小爱人正在岸上快乐跳舞歌唱,怎样表现他们的快乐?生:高兴、愉快。师:让我们用最优美连贯的声音把小朋友的梦境表现的更完美!(师弹琴生唱)看一下最后一句小朋友的梦要结束了,她的梦之船越飞越远了,我们用渐弱的声音来表现一下她要结束的梦境。四、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