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相关简介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136770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相关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叶圣陶相关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叶圣陶相关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号圣陶,笔名叶陶、王钧、郢生等,后以号行。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 他4岁时开始识字描红,6岁进私塾时,已识3000多字,并练就了一手好字。翌年转学到张承胪塾馆就读。放学后,父亲常带他去听说书、看昆曲,这些民间评书和戏曲,培养了叶圣陶对文艺的兴趣。1903年,叶圣陶进入公立高等小学,除国文课外,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博物、体育等课程。 他学业优异,三年制的小学,他只读了一年便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这所中学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方面都取法于日本模式,使叶圣陶在智育、体育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长进。翌年,他和同学顾颉刚等组织诗社,起名“放社”,取放言高歌之意。这期间,叶圣陶对文学已有爱好,除做诗外,课余经常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并从英语课文中读到了一些欧美作家的优秀作品。 1909年,叶圣陶由学校推荐报考苏州存固学堂未果,遂与同学王伯群、顾颉刚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油印刊物学艺日刊。1911年,叶圣陶阅读和写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喜爱阅读于右任、宋教仁等主办的民立报上胡寄尘和柳亚子主编的文艺副刊上的诗作,常和同学一起吟诵传抄南社诗人高天梅、王西绅及革命党人马君武的诗文,并开始向民立报投稿。同时,叶圣陶和同学创办油印学刊课余丽泽,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评和诗文。 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家境困难,无力支持他升学读书。 翌年春,经袁希洛介绍,他到苏州干将坊的言子庙初等小学当教员,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教育生涯。是年,他与好友顾颉刚等人加入中国社会党。不久,社会党首领江亢虎被北洋政府逮捕,社会党遭到查禁。 1914年,叶圣陶开始写作文言小说,向上海小说丛报、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有10多篇小说被采用,这是叶圣陶从事文学创作的开始。1915年秋,叶圣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尚公小学任教。他一面教国文课,一面为商务编写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叶圣陶应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坚邀,与王伯群一起去该校任教。他们三人搞起教育试验,在学校里创办农场、书店、商店,开设博览馆、音乐堂、篆刻室,建造戏台,组织编演话剧,进行文明宣传和爱国宣传。1918年2月,叶圣陶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青宴琐谭,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1919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 经顾颉刚介绍,叶圣陶加入了新潮社,并开始为新潮写小说和评论。 他在新潮上连续发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和评妇女参政运动等论文,推动小学教学改革和社会改革。五四运动爆发后,叶圣陶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中,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宣传新思想。 1920年冬,叶圣陶和郑振铎、周作人、郭绍虞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写实主义。从此以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成了叶圣陶的创作园地。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论文、小说和散文,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叶圣陶为求生计,四处奔波,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不久因学校当局不能实施教学改革方针,愤而辞职;11月,他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与朱自清联床共灯。当时“一师”的学生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成立“晨光文学社”,叶圣陶被请为顾问。1922年初,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请,叶圣陶往北大中文系讲授作文课,在北大任教仅一个多月,因妻子分娩南回。 在苏州定居后,他辞去北大教职。不久应复旦大学教授、神州女校教务长谢六逸之邀,叶圣陶往两校讲授新文学和国文课。 1923年,叶圣陶重回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全家迁居上海。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叶圣陶除了编辑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文化界、教育界的进步活动。1923年3月,他与郑振铎、王伯群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朴社,每人每月出资10元,集资出版著作。上海朴社解体后,他又和顾颉刚、范文澜等筹建北京朴社,继续集资出书。是年冬,叶圣陶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主编文学周报。1925年春,他又加入立达学会。 五卅惨案发生后,叶圣陶不仅写文章声援反帝爱国斗争,而且参加了实际活动。6月1日,他与胡愈之、应修人等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同人集会,决定创办公理日报,从社会舆论上支持五卅运动。该报虽只发行22号(6月3日至24日),但在支持工人学生运动,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罪行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月,叶圣陶又参加了由沈雁冰、杨贤江等发起的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进一步表明坚决和学生与各界共同反帝,合力救国的立场。同年12月,他偕夫人到闸北青云路广场参加市民反帝大会,支持学生正义斗争。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中国济难会成立,主要任务是营救革命者和救济被捕革命者的家属,叶圣陶受杨贤江委托,创办和主编济难会机关刊物光明半月刊。在他主编光明期间,为营救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1927年2月16日,叶圣陶和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组织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由叶圣陶起草缘起,支持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叶圣陶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并受临时革命政权委派,与王伯群、计硕民往苏州接收学校。四一二政变后,叶圣陶由苏州返回上海。5月,郑振铎赴欧游学,小说月报由叶圣陶代理主编。在这期间,叶圣陶写出了谴责“清党”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此外,叶圣陶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先进作家,如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巴金、丁玲等,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都是经叶圣陶之手得到发表的。 五四运动唤醒和觉悟了叶圣陶,使他坚定地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自“五四”至“左联”成立的10年间,是叶圣陶创作史上的一个高潮,他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剧本和评论,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大。叶圣陶先后出版了新诗集雪朝(8人合集),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剑鞘,童话集稻草人,剧本恳亲会、蜜蜂(与何明斋合编)、风浪(与何明斋合编),评论集作文论、文章讲话(与夏?尊合著),此外还整理校点和编写教科书多种。 1930年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领导人为了开展工作方便,请叶圣陶、陈望道等知名人士留在外面工作。他虽没有加入左联,但和左联领导人鲁迅、冯雪峰、茅盾等仍保持密切的关系。同年夏,叶圣陶主编妇女杂志。年底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初,他与鲁迅、杨杏佛等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主编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九一八事变后,叶圣陶与夏?尊、周建人等20余人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并被推选筹备出版该盟机关刊物文化通讯。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他和鲁迅、茅盾等43人列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发告世界书,揭露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 1931年2月,他与鲁迅、茅盾等129名爱国人士列名发表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年底国民政府宣布与苏联复交,他与鲁迅、柳亚子等55人列名发表中国著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电。 1934年夏,叶圣陶和陈望道、陈子展等针对上海文化界兴起的“读经运动”和“复兴文言”逆流,提出“倡导大众语”的口号,展开大众语的讨论。同时他和朱自清、巴金等列名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提出推行简化汉字的主张。左联解散后,1936年叶圣陶参与发起中国文艺家协会。自左联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的8年间,叶圣陶逐渐由文学创作转向写作指导。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明显减少,仅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小说集脚步集,散文集未厌居习作,小说童话集四三集,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学生的写作指导方面的著作,他和夏?尊合著的文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30年代起一直流传不衰,在国内外至少有30种以上的版本,另外如文章例话以及与人合编的文章讲话、阅读与写作、开明文学辞典、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在当时中学国文和写作教学中都发生过巨大的影响。 1937年抗战全面开始后,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新少年相继停刊。1938年初,他先后在重庆巴蜀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和复旦大学任教,并担任抗战文艺和国讯旬刊编委。同年11月,叶圣陶应邀到内迁于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1939年5月,中学生杂志改名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在桂林复刊,叶圣陶任社长兼主编。1940年6月,叶圣陶去成都任四川教育厅教学科学馆专门委员,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并担任文史教学、国文杂志和笔阵编委、主编等职务。1942年,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立编译所办事处,叶圣陶辞去教学科学馆职务,回开明办事处主持工作。 1943年,叶圣陶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以后一直主持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中学生的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叶圣陶返回上海,任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该会的日常工作。 1948年底,叶圣陶因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而被迫离开上海。随后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经香港前往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于1949年6月参加新政协,并参加筹备第一次文代会。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叶圣陶被选为全国文联和作协委员。同年9月,他出席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从1937年到1949年的战争年代里,叶圣陶仍不间断地写作,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西川集,并与人合写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文艺写作经验谈等指导阅读和写作的著作,此外还编选了国文读本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圣陶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等重要职务。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 叶圣陶的著作解放后曾多次再版重印,主要有叶圣陶选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圣陶童话集、叶圣陶文集(三卷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集(多卷本)等。(李明霞)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于苏州,他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第一部童话故事叫稻草人,其他成名作还有杂文集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等。叶老历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规范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他编纂了汉语拼音方案,使学习汉语言变得简单。他的最大影响,在于弘扬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为废除繁琐复杂的古汉语旧制和改良封建教育理念不停做斗争。所以,叶圣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四个字概括:删繁就简。所以,叶圣陶是个简单的人。但到了晚年,他却越活越复杂。关于教育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说这句话经典,说明你独具慧眼,说这句话不经典,那叫欲盖弥彰。我的理解:只有先做学生的队友,才能后做学生的师友亦师亦友的关系就这样培养的吧! 2.“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是在饶舌,而是解释了教育的真谛,太杰出的唯物辩证法啊。教学生是教什么?不是道理和课程,而是掌握道理的方法。所以,孩子受教育达到一定层次,就不需要任何老师了,他就是自己的老师。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提醒,这可不是道观或者道佛学院的招生启示。真人是真实的人,真正有情感有血肉,懂得人性脆弱,知道世事无常的人,也是终身努力去克服人性丑陋,去弘扬真善美的人。这就是我对叶老名言的启示。 4.“做教师,最主要是不说假话”人说假话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没说过一句真话。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歌功颂德和照本宣科的都要少说点,多教授孩子一些真实的生活感悟和普世经验。最重要的告诉孩子们,哪怕闭着眼睛也要说真话,千万别睁着眼睛说瞎话。 5.“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书,是教东西,教学生,是教人。 关于写作 6.“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我的理解,笔者的想象力对文字是有爆炸性影响的。想象力可以摧毁一个世界,想象力也可以缔造一个世界。 7.“我们当然需要作文,但要紧是作人”作文,写作文字,这只是一种技巧,但作人,不是技巧,是一种品质。若作人像作文一样靠技巧,愿主保佑你,因为你活着,就跟死了一样。 8.“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风景不是靠文字记录或者拍照就能留下的,风景是靠在你心里画油画,装裱好,挂在心尖尖上的某个位置才能牢记一辈子。关键词是:用心。 9.“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为常码字,我能体会叶老的深意。写文章不是用来炫耀和显摆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人的呼吸,自然而然。写作是种本能。这种本能怎样形容呢,回忆一下,当你初见美景、遇见喜欢的人、听见动情的歌是不是情不自禁想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生活本身,是一种本能。 10.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深以为表。我认为,读书死读的结果就是读死,试问读死的过程?很简单,读死的谐音毒死,死读书会让书中的某些东西变成毒物。关于爱情 11.“如果说恋爱是甜美的酒浆,但随便乱喝,就会变成烈性的毒汁。”契合现代的一个观点:人,不可滥情。 12.“你,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我想起一则广告,有张美丽的脸说:你本来就很美。 13.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写到: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所以说啊,爱情,要么让人哭,要么让人笑,要么让人哭笑不得。爱,真是一个恼人的东西。关于家乡和创业 14.“所念在那里,故乡就在那里”适合春运的主题,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15.“理想是事业之母。”现代社会,很多人说,做事业需要什么?答案是目标,但目标是短期的,其实我们做事业需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创业、守业、兴业、旺业,重要的是树立理想,这是长期的。 你看,想领张长期饭票,不容易!现在你终究会明白了吧!叶老既是一个简单的人,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年轻时代,反封建,为红色革命而献身,后来走上教育道路,他始终简单又单纯,目标明确,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孩子。而年老了,他却越活越复杂,思考的东西太多,思维拓展领域太广,他创作大量小说、童话,深耕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叶老是教育家,还是作家、艺术家、汉字学家,著作等身。此外,叶老还是个农家,因为他是农家的孩子,还是冤家,因为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坚决革命者,是那个时代的冤家,誓与反动势力为敌。最后,叶老还是个哀家因为他为错误的儿童教育思潮、人性的傲慢和自大等一切腐朽,而敲响了丧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用一生去纠正它!这就是叶老,一个简单的人,一个复杂的人。(孙崇兰)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 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 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 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 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 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民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也就是说,一切为实现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学说、先进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其中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滋养物,使我们自己成长可更快、更丰满、更充实,而切切不可把这种引进当作是取代。叶圣陶的为人、谈吐、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述思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但又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步调一致的。 最后,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叶圣陶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诚”字,对人对事谦逊而明彻、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他早在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坚信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决不肯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固有的感情、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自己真是想错看错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起码的然而又是难能可贵的品格。 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做人之本,所以他在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变。例如关于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的观点,语文学科教学生读书作文须重视内容但更须重视形式的观点,等等;不管在什么政治气候下,他都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些反映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是规律,就只能依循着内在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对某些具体问题,他的看法和评价,却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往往有所发展甚至更新。例如中学生应该以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张,前期后期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关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后期的论述也较之前期更为完整、全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于人于事以“诚”相对的品格。 叶圣陶一生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广、珍贵的。他的品格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公文写作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 语言与修辞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儿童文学叶老认为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年轻的心灵。他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快乐的人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张志公先生在评价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时,盛赞叶圣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主张。 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他说, “世界的变化快得没法说”, “如果到此为止,停步不前,就是落后不进则退”,“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受教者自求得之”。还说,“单知道应该采取自己学习的态度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他还特别对“中学生诸君进言”,劝他们做“为己之学”,告诉他们:“教师或旁人无论如何胜任,无论如何热心,总之不过在先作个引导,从旁作个帮助;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学习上去,全靠诸君自己。”为了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 “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知识绝大部分是自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听来的。”并且举自学成功的夏丏尊先生为例,说明自学是能成才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养成自学的习惯,重要的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人从会说话起,就开始动脑筋,想心思”。他举例说, “要是半坡村光知守而不知变,要是咱们的先民全部光知守而不知变,那么直到今天,茫茫神州还是不计其数的半坡村,哪会有灿烂光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引自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文习惯,上饶师专学报2000 年第2 期)【大名鼎鼎】的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为人【披肝沥胆】,【彬彬有礼】;叶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全神贯注】,认真负责。毛泽东: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蔡元培: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 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 王朔: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载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张志公先生在评价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时,盛赞叶圣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主张。 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他说, “世界的变化快得没法说”, “如果到此为止,停步不前,就是落后不进则退”,“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受教者自求得之”。还说,“单知道应该采取自己学习的态度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他还特别对“中学生诸君进言”,劝他们做“为己之学”,告诉他们:“教师或旁人无论如何胜任,无论如何热心,总之不过在先作个引导,从旁作个帮助;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学习上去,全靠诸君自己。”为了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 “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知识绝大部分是自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听来的。”并且举自学成功的夏丏尊先生为例,说明自学是能成才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养成自学的习惯,重要的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人从会说话起,就开始动脑筋,想心思”。他举例说, “要是半坡村光知守而不知变,要是咱们的先民全部光知守而不知变,那么直到今天,茫茫神州还是不计其数的半坡村,哪会有灿烂光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