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2130175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依据有人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 斯密的“三位一体”公式,即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 造工资的理论,进而推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只要我们认真体味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关于所分配的产品的使 用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形成过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早就为按生产要素 分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首先,从整个社会的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来看,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关系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 23 页)。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本 身的分配,是指物质的生产条件(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身生产 条件(劳动力)的归属,也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这就是 说,所有制关系与分配关系之间是因果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所有制关系是形成分配关系的基础。有了所有制关 系,即生产要素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也就自然被确定了。生 产资料所有权归资本家,资本家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利润;劳动 力所有权归劳动者,劳动者必然凭借这种所有权取得工资。可见,分 配关系是由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另一方面,分配关系又是所有制关系 的实现。对财产的所有者来说,他之所以要拥有财产,目的是为了得 到与这种财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分配权,也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所有权收 益。马克思在论证剩余价值理论时,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条件下新创 造的价值要在利润和工资之间进行分配,也没有否认利润要在各类资 本之间进行分配,而是认为这种分配恰恰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作用 的必然结果。即使在批判“三位一体”公式时,马克思批判的也并不 是它现象上所具有的价值分配形式,而是批判古典经济学家错误地把 分配的表面现象当成了价值形式的本质。其次,从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来看,各种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生 产中的贡献大小也应该是收入分配的客观依据。既然分配是由生产决 定的,分配的对象是一定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那么,分配的依 据就应该是在创造这些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的各种生产要素。这就是说,收入分配的形式应与生产要素在物质财富创造中 所做出的贡献相对应而存在。马克思曾经援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的一个著名论断:“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指 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在 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观点时,也曾指出:“劳动不 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 页)。可见,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是各种 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本、土地和劳动一样,都是创造物质财 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源泉,离开了其中任 何一项,物质财富的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既然各种生产要素对物质财 富的创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那么,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各种 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就应该以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再次,从产品的价值形成来看,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客观规定也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决定 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 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53 页)。显然,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着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 观的自然物质条件,即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内大多数生产者所拥有的生 产资料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二是主观的人身生产条件,即劳动者平 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就是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是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身劳动条件结合在一起的产物。不仅如 此,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劳 动生产率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主要取决于五个因素:一是劳动者的技 术熟练程度,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三 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包括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 四是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五是自然条件的优劣。这五个因素依次 为劳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本和土地等各种要素,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见马克思阐述的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客观规定,本身就肯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价值论;三位一体公式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其现实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现经济条件。那种认为实行按要素分配是时传 统劳动价伎论突破的观.或认为实行按要素分配是照极“三位一体会式”否定劳动价值论的 观.点以及按要素分配是依据使用价值论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 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和贯彻执行,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能 否自觉贯彻执行十五大制定的这一重大政策,关键在于对按要素分配的依据能否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和理解。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和条件,如劳动、土地、资本、 技术等。按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人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 一种原则。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 式。提起按生产要素分配,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马克思曾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想到资 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口我们既然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也要实行按要素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 本主义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什么区别?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答要求对按要素分配的 依据作出正确的揭示。实行按要素分配是党中央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实际 是什么?最大的实际是还处于并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 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种不发达,在生产力发展上,表现为总体水平落后,地区发展极 不平衡;在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长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所有制 实现形式,特别是公有制实现形式要多样化;在经济运行方式上,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求在收人分配上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分配方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及由生产力水平所决 定的所有制结构。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之所以把生产要素据为己有,决不是单纯地显示其归 属关系,而是为了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利益,即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经 济收益。如果没有得到实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不仅可以直接利用生产要素进行生 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收益,而且还可以把生产要素委托或转让给他人生产经营,自己凭借单纯 的所有权或占有权获取收益。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城乡居民及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经济、集体经济等众多投资者的积极性,将社会有限的分散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 起来发展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同时,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国家代表全体 人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需要凭借所有权获取收益以维护全民的整体利益;企业依其具 体的经营权和经营状况,也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否则便不利于企业增强活力。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人的基本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 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采取市场配置的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也 必然采取市场分配方式。所谓市场分配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方式,具体表现为按 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进行产品或劳务的生产,首先要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各生产要素都要作 为商品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被使用、消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最后形成产 品,再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实现其价值。所实现的产品总价值表现为C. Vm,其中C用 来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V用来支付工资,m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给所有者,具体表现为 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只要生产要素采取市场配置方式,那么国民 收人的分配就必须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然而,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有着诸多不同。一是所有制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二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代 表全民利益的国家和公有制经济单位,后者的主体是私人资本家及其集团。三是体现的关系 不同。前者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后者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 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四是分配对象不同。前者是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必要产品的 价值主要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全社会整体分配格局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按要素分 配处于从属地位。后者是对整个国民收人的分配,并且,按资分配占主体地位。五是分配的 结果不同。前者有助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后者则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尽管两者有 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分配的对象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都是所有权在 经济利益上的实现。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能够提高要素使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 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向前发展。实行按劳分配能有效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但光有人的 积极性还不够,只有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贯彻按 劳分配的同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劳动贡献领得工资,投人资本取得利息、利润,提 供土地收取租金、企业家获得经营收人,贡献技术、信息、房产等要素的所有者分别取得相 应的报酬或收益,这无疑能在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鼓励资本积累,促使土地使用的节 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刺激技术和信息商品化及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引导稀缺资源 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迅速发展。在对按要素分配依据的认识上,下述观点是难以成立的。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突破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观 点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理论的结论用 于解释现实情况已经遇到了明显的困难,急需新的拓展。经过理论界的不懈努力,已有许多 新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活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同样创造新价值, 这种物化劳动创造性物化劳动。创造性物化劳动如机器、设备、图纸、软件、生产经营体制 等、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新颖性、先进性、独创性等功能,因而能参与价值增值过程二 既然创造性物化劳动的各种要素也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那么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 理所当然的了。对此,我们在东岳论丛1997 年第 3 期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一文中就指出其错误 在于:(1)混淆了前后两个劳动过程和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作用。 (2)混淆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 分与新价值的创造。 (3)把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当成生产资料能够创造 剩余价值。总之、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 真正源泉。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的: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与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但它仍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以此来 否定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马克思正是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深人分析,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技 术条件大大革新了,过去个工人用件价值很少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量的原料,现在1个工 人用 1 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一百倍的原料。一但是,这种变动只能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的量的关系,或者说,只改变总资本分为不变资本部分和可变资本部分的比例,而不影响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u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资料(如电脑、软件等)可以创造或者获 得更多的价值,是因为;操作先进设备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创造更 多价值。(2)占有先进生产条件的生产者多获得的价值是由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差额 形成的。这些较多的价值除了来自部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外,还有一部分是从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生产部门转移过来的。可见,使用先进机器设备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并不是机器设备本 身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者的活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通过使用机器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无论是绝对剩余劳动或是相对剩余劳 动,并非来源于机器代替的劳动力,而是来源于机器使用的劳动力。在按要素分配的讨论中所出现的“按要素贡献分配”论与上述观点相同,是直接违背科 学劳动价值论的。我们认为,与其说除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都作出了一定贡献, 倒不如说这些要素分别给各自的所有者作出了“贡献”。另一种观点认为、按要素分配源于“三位一体公式”,“鼓吹按要素分配就是承认各种生 产要素都创造价值”、而“承认各生产要素创,实际上就是承认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创造 价值叨,就是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是不赞成按要素分配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三位一体公式是斯密教条进一步庸俗化的产物。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方面认 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 人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由此推而广之,他断言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只分为三种 收人(工资、利润和地租),反过来三种收入又构成商品的价值。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 则利用斯密教条进一步宣称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 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并推出了著名定理“: 劳动一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 马克思讽刺地把这种分配理论称之为“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的主要错误在于掩盖 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抹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这个公式既 从理论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般的生产过程对待,从而混淆了 价值创造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因此,马克思深刻指出:“这个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人源泉具有自然的必要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 条。可以说,三位一体公式是生产当事人(即职能资本家)意识的理论表现。其实,要使资本 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与之源泉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它必须在“资本利息;土地所有权(即 对土地的私有权,而且是现代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私有权)地租;雇佣劳 动工资的形式上才是成立的。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炮制的三位一体公式,是为了揭去蒙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自由、平等、合理的面纱,戳穿其残酷剥削的实质,并不排斥按生 产要素分配。恰恰相反,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才推导出了按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分 配方式。科学劳动价值论认为,虽然自然界和劳动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唯有人的活劳动才是 新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由C十V十m构成。当 m 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即转化为利润 P 。由竞争造成的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 自由转移的结果,形成了平均利润率,产生了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 社会产品的分配是:首先补偿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C接着对新创造的价值V+m进行 分配。相当于劳动力价值“V”的部分归劳动者,剩下的“m”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 配。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平均利润,另一部分是超额利润。 平均利润归职能资本家所有,超额利润或以利息形式归货币所有者所有,或以地租的形式归 土地所有者所有。本来商品的新价值都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但劳动者只获得相当于劳 动力价值的工资,剩余价值却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瓜分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本质。以上分析说明,三位一体公式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编 造的三位一体公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装扮成“倒立着的世界”,马克思又把它“颠倒”过 来,还这个方式以本来面目,说明资本主义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实际上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 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之所以也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还存在按要素所有权分配的 经济条件,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要素分配决不是对资本主 义按要素分配原封不动的移植,更不是照搬三位一体公式。不过,“贡献论”和“收人自创 论”确有照抄照搬之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判断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的依据是“使用价值论”。认为着眼于社会 财富的创造来确定我们的分配原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在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找到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来不否定财富是由好几个因素创造的,并 不是只有劳动才创造财富,马克思在当时创立他的劳动价值论的时候就明确意识到了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赞成按要素分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也是 值得商榷的。诚然,马克思一向十分重视自然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曾 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力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身就 是使用价值构成的)源泉。”他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时指出:“这句话 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不应当“对那些 唯一使这种说法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他肯定了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劳动是时富之 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是,构成使用价值源泉的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个要素各自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自然物或物化劳动,必须依靠活劳动的推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改变自己的 形式,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生产资料进人新的操作的一切使用 价值,也就丧失它的产品性质,只是作为活劳动的因素起作用。离开人的有创造性的活劳动, 新的使用价值不会出现,社会财富不会增加。马克思之所以强调生产的物质条件,其要旨在 于提醒人们要意识到现行社会生产条件的分配不合理,要想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 分配关系。作为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分配,从本质上看是对劳动新 加进的价值的分配和占有。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是“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 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即“这个价值的一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 有者,另一部分属于或归于资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属于或归于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商 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反映着一定社会生产关 系的性质。分析社会分配间题,只讲使用价值的分配而不讲价值的分配,硬是把使用价值与 价值分开,是不科学的,是说不清楚的。因此,这种根据经典作家关于自然和劳动都是使用 价值源泉的论述从而认定使用价值是实行按要素分配的依据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摘要】公有制要求公平,从而实行按劳分配;而市场条件下要讲求经济效率,不得 不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社会 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关键词】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 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 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实行按劳 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 产力的发展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工还没 有完全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消费 品上的实现形式,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场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 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探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马 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设想,是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 条件下实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条件是有差距的。我们的公有制还不 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有制还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公有制基 础上的商品经济,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同马 克思所设想的条件就有很多不同。当前按劳分配是我们现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 的分配原则。我们虽坚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但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 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我们的按劳分 配还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还不能象马克思设想的用劳动券去实现。因而,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除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外,还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对 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收入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 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这些要素不是无偿的,对每一 种要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方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在分配上也必须把按劳分配 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 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 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 的十六大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 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 则上升为健全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是经济领域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健全劳动、资本、技 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党 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各类生产 要素逐步开始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分配。这些都从分配制度、分配方式上为充分发挥各类生产 要素持有者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作用提供了体制条件,客观上也提高了市场配 置资源的效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的部署中,提出了要从制度 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 善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制度,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成熟做法进一步规范 化,增强稳定性,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就会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焕发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第三,健全劳动、资 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 作用、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是我们 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必须从体制上特别是分配体制上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激励机 制,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第四,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 配格局的客观要求。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稳 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要完善劳动、 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劳动付出的多少、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技术 的先进程度、管理的优劣,能够根据统一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大小,获得 相应的收益分配。这样,那些劳动付出更多特别是掌握复杂劳动能力的人,掌握一定的资本 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就会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他们 创造的社会财富也会大量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按劳分配,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什么是生产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按生产要 素分配就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 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 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对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来说,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都 会产生相应的收益索取权。如果不能收益,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宁肯让他的要素闲置,也不会 让人无偿使用。所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投入生产要素就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这是现代经 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的收入分配原则。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 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因为市场经济是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使 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偿使用。我们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就是为了提高 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从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 效、合理的流动,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总体 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对我国现实分配状况的理论概括,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尽管分配的依据 不同,但是,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 件下并行不悖。从全社会范围看,公有制经济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则实行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公有制经济范围看,在劳动者同时拥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场合, 他即获得按劳分配收入,也取得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 能以按劳分配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否定按劳分配及其在分配中的 地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 定分配方式。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这是由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体制,一方面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投 入得到的收入被承认,能激励所有者更多地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 者对经济资源的节约。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被看作是商品,买入生产要素都必须按 照市场购买价格支付一定的报酬和代价,这样,就可以形成投入和产生的高效率,促进循环 经济的发展。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居民收入差距(上)摘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在于生产要素的所有制(产权)关系,我国现阶段 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一分配方式会对居民 个人收入差距带来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避免收入差 距过大。关键词:生产要素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对策措施 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中国大陆得以有效的实施, 并得到党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确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居民的 收入分配会带来什么影响?为何我国现阶段要实行这一分配方式?这些问题理论界尚有不同 的见解,本文拟就此谈一谈粗浅的认识。一、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依据18 世纪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从他的效用理论引申出生产三要素论,认为“生产 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除这些外,没有其 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并由此得出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利润、土地得地 租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深入的批判:首先,“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马克思指出“:三 位一体”公式把各种收入的源泉之间发生联系的社会形式抽掉了。每一个源泉都把它的产物 当作是它生产出来的东西,直接和它发生联系。这样,利息、地租、工资等就好像是分别由 资本、土地、劳动本身直接生产出来的。这就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即生 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掩盖起来了。其次,“三位一体”公式抹煞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 性质。马克思指出:在这个公式中,雇佣劳动被当作一切社会劳动的共同形式,生产资料和 土地也都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物质生产条件,与劳动合而为一了。这样,一切劳动都 表现为雇佣劳动,生产资料本身就天然的是资本,土地会天然地转化为土地所有权。这些劳 动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获得的、为一定的历史时代所决定的社会性质,也就成了它 们自然的、可以说是永恒的、作为生产过程的要素天生就有的物质性质了。”从而抹煞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质。最后,“三位一体”公式颠倒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马克思 进一步揭示了“三位一体”公式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去研究经 济关系的内在本质。马克思认为,把劳动条件的社会性质歪曲为自然的物质性质,也就把人 和人的关系颠倒成为物和物的关系。这种颠倒所产生的拜物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越发厉 害地发展起来。于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不同收入分配就被当成物质自身带来的。 “三位一体”公式就是根据这些被颠倒了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现象关系制造出来的。显然,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在于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源泉问题, 即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以及纯粹为资本主义辩护,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在马 克思看来,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非劳动要素作为价值生产的条件,不参与价值 创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均 参与价值分配这一客观事实,并阐述了这一事实产生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经济条件。既然马克思深入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否认非劳动要素创造价值,为什么他还 肯定非劳动要素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参与收入分配呢?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创造与 价值的分配是两码事。正如他在分析“劳动工资”这一公式时所说的:“就劳动形成价值, 并体现为商品价值来说,它和这个价值在不同范畴之间的分配无关。”决定分配方式的是生 产方式,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不仅表现为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而且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在形式上,参与生产的一定 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从消费资料的分配与生产条件的关系来看,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 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多次强调:“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 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 关系的表现。”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说到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人们在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进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就资本主义的分配 关系而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是该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其基本特征是资本家拥有物 质生产资料,劳动者只有人身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资本家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了劳动 力、获得其使用权之后,便驱使劳动力与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经营。整个 生产过程纯粹是资本家所拥有的或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过程的结果也自然归资本 家所有。这种产品的归属关系是公平合理的,因为产品无非是资本家拥有的物质资料与所购 买来的劳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已经对劳动力的所有者付出了等 价,符合商品经济的社会规范和所有权规律。当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家所得到的也不 是产品的全部,其中必要产品部分必须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他是剩余产品的第一个拥有 者,但并不是全部剩余产品的最终所有者。由于他还与货币资本家发生借贷关系,与土地所 有者存在着租赁关系,货币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也必然会凭借其货币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参 与剩余产品的瓜分。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的生产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资本 家和土地所有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都是生 产过程不可或缺的,而它们又分别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拥有,于是便会产生不同的所有者如资 本家、土地所有者、劳动者等参与消费资料分配的情况。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原理,不仅适用于资本主 义社会,也适用于其他社会,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 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 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马克思这一从不同社 会制度总结出来的基本原理至今并没有过时。不仅适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 配,也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之一。有些人主张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归结为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认为劳动 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财富的创造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开了各种生产要素在 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消费品的分配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还援引了马克思的 有关论述加以证明。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关于财富生产的论述中,曾引用了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并加以肯定一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哥 达纲领批判中他又再次重申:“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 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然而,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这些论 述是关于财富的生产问题,不能作为分配的理论依据。倘若不是这样,势必会颠倒经济过程 的本质与现象,把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收入分配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把不同的收入分配 当成物质要素自身带来的。这不又回到“三位一体”公式上去了吗?综合马克思的分配理论 来看,如同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码事一样,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也是不能等同的。 既不能用财富的创造去规范财富的分配,也不能用财富的分配来解释财富的源泉。财富创造 出来后如何分配?只能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凭劳动力所 有权取得工资,资本家以资本所有权取得利润,土地所有者以土地所有权取得地租。马克思 在说明土地所有者为什么能参与分配时,就明确提出是土地所有权所致:因为土地所有者阶 级既不劳动,又不直接剥削工人,甚至不能像生息资本家那样可以找一些道义上的理由,他 的作用在于转移剩余价值。总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依据是要素的所有权关系或者产权关系。人们的 不同物质利益的获得只是相应的一定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劳动力的、资本的和土地的所有 权,就是商品这些不同价值组成部分所以会分别属于各自的所有者并把这些价值组成部分转 化为他们的收入的原因”。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把它 作为我国当前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加以实施,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我国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首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这一分配方式,其实 质就是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依据其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前提是,一切 产品,包括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商品。这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交易后,便为要素购买者提供一 定时间的使用价值,相应地,要素的所有者就会根据有偿转让的原则从购买者那里获得要素 的价格一一工资、利息、地租等。价格的高低与其他商品一样,由市场机制决定。也正是这 些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构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例如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 地租,劳动力所有者得到工资等等。而要素所有者的这些收入,本质上就是各种要素所有权 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所以,只要生产要素成为商品,作为其前提条件的要素所有权,必然 会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生产要素的价格,于是便形成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一收 入分配的形式。可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收入分配方式。其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基本 特征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只能在要素市场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配置, 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其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进而通过相应的分配方式实 现各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 风险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这三大机制共同作用于要素价格,进而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例如,作为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商品,其价格的高低只 能受制于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的作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由此决定的要素价格如同“晴 雨表”,直接反映着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一方面引导着要素所有者对要素投入的数量与质 量,另一方面引导着要素购买者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形成各种要素的组合比例。就这样, 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引导着资源的流向;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着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各有关方面的收入分配。它不仅关系到 要素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取得收益的多寡,而且关系到各个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 比例。显然,这里资源或要素的配置机制与收入分配机制是交融在一起的。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方式,又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反映。最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随着以市场 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增大。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 效。其一,基本经济制度中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已经由原 来的单一结构,转变为现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而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也必须作相应的变革,即再 也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了,而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例如,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需要实行按要素分 配的方式;在混合所有制形式中,不同的要素所有者也需要实现其产权收益。其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中生产要素来源的多渠道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原有的物质基础 薄弱,加上工作中的失误,在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种种困难,尤其是苦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 短缺。因此,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多层次、多渠 道地筹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没有免费的午餐”,它 们参与了生产过程,其所有者也必然要参与对生产过程结果的分配,即获得相应的利润或利 息作为回报。其三,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呈现复杂化。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 程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与此相应的,复杂劳动在 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尤其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对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 创造起着倍增的乘数效应,对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归个人所有。这些复杂劳动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花费大量的教育投资,对于这些投资者同样需要回报,因此,科技劳动者、管理劳动者 凭借其拥有的复杂劳动力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效率原则。其四,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需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体 制下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由于各个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与其所投入的要素的数量 和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是对要素的高投入和高素质的回报,反过来,高收入又会刺激要素 所有者进一步提高要素的素质、加大要素的投入。于是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要素的素质不 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不断增多,从而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 的增长和综合收入的提高。可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 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将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中去,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有 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坚持价值由活劳动创造,价值创造与价 值分配是不同的两回事,其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所有权;而后者则否认劳动价值论,声称劳 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混为一谈,其分配的依据就是 要素本身所创造的价值。收入差距、分配关系及其政策匹配摘 要: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是人类社 会的本质关系;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决定了制度的演进和变革。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在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也出现了利益 关系的失衡;分配不公现已成为我国一切宏观经济问题的渊薮。只有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 调节力度,才能拉动国内最终需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分配关系,收入差距,效率公平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从不同的视角、沿不同的路径对利益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二 者一致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 益,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所有关系都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利益关系 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关系。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导致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并推动 制度变革,人类社会的变迁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没有利益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一、分配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滋生了种种经济社会问题,分配不公已成为我国一切宏 观经济问题的渊薮。(一)分配关系决定有效需求马克思认为,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不公正的收入分配,不仅加剧了社会利益冲突, 而且还进一步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体是雇 佣工人,工资总额是社会总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生产 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 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凯恩斯 也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缺乏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导致 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投资需求不足,投资品市场 供过于求;市场供过于求,企业被迫缩减生产,减少就业岗位,于是产生非自愿失业现象。 琼罗宾逊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公将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使经济陷入衰退。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就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长期失 衡引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收入分配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收入差距拉大。 目前全国基尼系数最低估计为0.4左右(国家统计局),最高估计为0.5 左右(南开大学)。 低收入群体逐步扩大,国内消费长期乏力,经济增长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出口。我国进出口 总额从 1978年的 206 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 25616亿美元, 30 年增长了124倍。与此同 时,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年的 9.74%提高到2008年的 58%。这一指标在此前的2004年和 2005 年最高峰值时曾一度高达70%(程恩富、尹栾玉, 2009)。过度依赖对外贸易对于大国 经济是极不安全的,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强烈冲击,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目 前的分配体制下,投资的较大一部分不能在国内转化为消费。(二)分配关系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经济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新的增长点,没有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就不会有质的飞跃,而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需求结构升级。需求旺盛的产业会有较快的发展, 需求不足的产业将会萎缩。而居民需求结构又是由分配关系决定的。美国的工业革命之所以 迅速且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部门的收入在部门内分配较平均。如果最初工人工资水 平过低,导致他们购买不起工业制成品,那么工业部门就不可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 看来,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是一国摆脱发展陷阱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无法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匹配,他们的消费能力受到制约,消费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一些低 附加值的产品始终存在市场需求,一些落后的产能无法通过自发的消费升级被淘汰,第三产 业的发展也因市场容量的限制而受到制约。可以说,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钳制了产业结构升 级的步伐。(三)分配关系关乎技术创新 收入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