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206752 上传时间:2021-04-25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26讲 从 “ 百 家 争 鸣 ” 到 “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Contents Page目 录 页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练出高分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 、 “百 家 争 鸣 ”局 面 的 出 现周王室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 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 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 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 兴起,平民百姓开 始接受教育。士私学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概况道家学派的 、庄子;儒家学派的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孔子老子墨子思想解放学术文化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儒 学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仁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思想:思想核心是“ ”,认为仁就是爱 人,要做到待人宽容。政治:强调统治者要 ;希望恢复 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图 示 图 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主张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 ” “民贵君轻” “性本善”荀子“ ” “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仁政仁义人之性恶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易 错 提 醒孟子提倡的“仁政”有别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三 、 道 家 、 法 家 和 墨 家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提出 “ ”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 理想社会。(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道无为而治相对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以法治国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主 题 一 儒 家 思 想 的 民 本 思 想(1)表现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讲 史 料史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导 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孟子的主张;据“明君制民之产”和“民之从之也轻”可知史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练 史 料(2013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史料:史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史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探究:据所引论语学而中史料,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史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答 案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主 题 二 “百 家 争 鸣 ”中 的 主 要 治 国 理 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讲 史 料史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导 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核心是“无为而治”。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练 史 料史料 (2012天津高考,节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探究: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答 案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析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之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不大。答 案A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2014上海高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析 根据教材可知,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题干倡导“仁义礼智”可判断是儒家,从提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进一步判断出是孟子,B、C、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答 案A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2014海南高考)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析 “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答 案D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析 题目言论强调: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认为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官员,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统治的一种权术和策略。故选A。答 案A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5.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 (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 “薄税敛” “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 析 据“热词”可知这部经典著作指孟子。A项反映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出自道德经;B项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C项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符合孟子的思想;D项反映了荀子的“性恶论”。答 案C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一 无为而治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一 、 董 仲 舒 的 新 儒 学1.背景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 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思想:汉初道家“ ”的思想已不能满足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春秋大一统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2.内容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 ”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 ”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天人合一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儒家经典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二 、 儒 家 思 想 主 流 地 位 的 确 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规定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3)兴办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 陈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 系统。太学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正统思想易 错 提 醒(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 题 一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能 成 为 正 统 思 想 的 原 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讲 史 料史料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导 读据出处可知史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反映了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具体如下: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 史 料史料(2012天津高考,节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依据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答 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 题 二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的 作 用(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也有积极作用。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讲 史 料史料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导 读史料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练 史 料史料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探究:据史料概括从战国到汉代主流思想的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答 案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4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 析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 案D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 析 “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家的思想,且“全部”错误,故A项错误。“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答 案B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2013福建高考)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 析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 “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答 案A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 析 “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句,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答 案D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 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答 案C 主干梳理深化探究高考调研考点二 答题必背要语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考点一考点二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 61 答题必背要语4.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5.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一考点二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 62 答题必背要语6.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7.“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考点一考点二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 63 答题必背要语8.“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9.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改造儒学,儒家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一考点二答题必背要语热考视角 64 热考视角视 角 一 主 流 历 史 意 识 依 法 治 国押 题 1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C.法制建设 D.礼乐秩序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解 析 韩非子属于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项正确。C 热考视角视 角 二 从 文 明 史 观 看 儒 家 思 想 的 发 展押 题 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解 析 “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说明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说明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在秦汉收其果,并不是止步于秦汉,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是不断演变的,故C项错误;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说法不正确,材料也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 案A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视 角 三 史 学 方 法 竹 简 的 史 料 价 值押题3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下记载中强调教育民众的是()A.“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B.“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求其永。”C.“富而贫贱,则民欲其富之大也。贵而能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D.“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解 析 D项的大意是: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强调了音乐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D项正确。A、B、C项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没有强调教育民众,因此不选。答 案D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视 角 四 历 史 思 维 看 现 实 诸 子 百 家 思 想 的 现 实 意 义押题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下列墨家名言中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A.天下相兼爱则治,相恶则乱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解 析 此题的解题关键有两处:“墨家名言”和“反对奢靡”。A、B、D三项虽是墨家名言,但表达的意思为“兼爱”和“尚贤”。同时满足两项、符合要求的是C选项。答 案C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视 角 五 史 学 前 沿 关 于 诸 子 百 家 思 想 的 史 学 观 点押题5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热考视角解 析 “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答 案A 热考视角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视角四视角五 练出高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 B.C. D.练出高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正确,故选A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D项错误;C项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答 案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2. 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意思是要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是要用权威而不是厚德来统治天下,故B项错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要统治者不尚贤,不追求难得之物,与材料孔子形象不符,故D项错误。答 案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3.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材料中有“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因而A、C、D都不对。另外,材料中“太卜”、“外史”、“宗伯”是官职名,因而选B项。答 案B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4.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A.论语 B.道德经C.墨子 D.韩非子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关键信息: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上善若水”体现了顺其自然等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项分别为儒家、墨家和法家著作,故A、C、D项错误。答 案B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5.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答 案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6.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材料“其学皆应时而生”是指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选择C项。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但没有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故B项错误;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故D项错误。答 案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7.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A.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B.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C.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D.注重对科学真理的追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从材料中的“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等关键词可知中国古代文化追求与天地、日月、四季、鬼神的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了,选择B项。答 案B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8.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天人合一思想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练出高分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从图表分析,“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天”与“人” (或人类社会)的关系;C项说的是“昆虫”、“草木”的生活现象,没有说到“人”,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因而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中“形体上”一栏对应;B项与“意识上”一栏对应;D项与“政治上”一栏对应。答 案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基础训练 练出高分9.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A项正确。答 案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0.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应该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秦国商鞅变法,利用法家思想推行改革,最终增强实力实现统一,这“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秦朝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正确,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答 案B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1. (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 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 永览前戒,悚然兢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A.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B.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C.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D.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由材料可知“日有食之”使得“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造成“帝览章,深自引咎”写下罪己诏。这体现了统治者(包括官员和皇帝)认为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惩罚,体现了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排除。答 案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2.部分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由此可知()A.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儒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D.汉代儒学重视考据、训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解 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表述不正确;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是孔子,排除C项。故答案为B。答 案B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解 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分析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深化训练答 案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练出高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解 析 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来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答 案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练出高分(3)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解 析 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回忆教材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影响”。 练出高分答 案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4.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答 案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答 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练出高分(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 案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深化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