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131384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1. 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B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及其各自的作用a 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结构,并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b 效应器:产生反应的结构;c 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d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将感受器和效应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C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体液调节:A.定义: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B.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2.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 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 逃离行为)B.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 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C.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成A 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麻醉在状态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例如胸内 负压的测定、大脑皮层运动机能的定位。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 功能。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蛙心离体灌流、小肠离体运动描记 。以上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要求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B 特点:优点 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缺点 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在体内的活动情况。 慢性实验:A、定义: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 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 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例如假饲实验B、特点: 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4.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哪些?1. 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 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2.体液调节 (上面有)3. 自身调节A.定义: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B.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刺激:凡能引起机体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称为刺激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指活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将会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 复原,这种电位的变化过程就叫做动作电位。形成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可大体看作两部分:峰电位和后电位2. 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时期:a. 绝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趋于零.b. 相对不应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开始恢复,但低于正常水平。c.超常期: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超过了正常水平。4、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由此可见,动作电位产生是细胞膜对Na+、K+通道先后开放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峰电位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Na+ Na+ K+ 5. 肌丝滑行理论6.兴奋-收缩偶联: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终末池对Ca 2+释放和 再聚积。第二章1. 红细胞比容: 溶血:红细胞置在低渗溶液中因过度吸水膨胀而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的现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1h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为血沉。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由下表可得:1. 初按因子发现顺序,统一用罗马数字命名2. 除了 IV外,其余都是蛋白质。3. 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4大部分由肝脏合成,其中因子II,VII,IX,X合成,都必须有维生素K存在。2. 细胞外液的四种表现形式:血浆 5%组织液 10-15% 淋巴液 脑脊液3. 一氧化碳和亚硝酸盐的中毒机理:4. 白细胞的分类: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组成。淋巴细胞又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5. 血液凝固的过程: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凝胶状态(凝固状态)的过程。第一步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凝血酶纤维第蛋白三章血液循环1. 心动周期 定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特点 收缩时间短,舒张时间长; 心 房和心室有一个共同舒张期;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侧心室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常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异位节律: 由潜在起搏点起搏而产生的心脏节律 房室延搁:定义:房室交界处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生理意义:使心室收 缩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或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反映心脏机能状态的一个指标。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微循环:1.定义: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功能: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 淋巴循环:在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少部分(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然后经淋巴系统 进入大静脉,称为淋巴循环。生理意义:1.将部分组织液和从毛细血管漏出的血浆蛋白重新运回血液。 2.对脂肪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3.具有 防御作用。2. 心脏泵血的整个过程(心室的活动过程)3. 影响组织液滤过的因素有哪些?有效滤过压的组成?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毛细血管血压(Pc) 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组织液的静水压(Pt) +组织液胶体 渗透压( Cot)4. 心肌细胞的特点:(一)兴奋性:1.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a.有效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2. 与收缩活动关系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二)自律性:细胞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根据心肌细胞有无自律性分成两大类:1. 普通细胞(也叫非自律细胞):构成心房肌和心室肌,无自律性,兴奋受自律细胞的制约。2. 自律细胞:定义:自发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构成:心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结间束、房室束及其分支。(三)传导性:1.定义:指心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细胞膜向外传播的特性。2. 特点: A 和神经细胞相同,局部电流形式 B 能够借助闰盘细胞迅速传递到其他心肌细胞,从而使整个心脏形 成一个功能合胞体。(四)收缩性:1.收缩形式上,它有两个特点:A. “全或无”式的收缩B.不会发生强直收缩。2收缩机理只是Ca2+的来源与骨骼肌不同。正由于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主要依赖于胞外的Ca2+,故胞外的Ca2+浓度较低时,心肌细胞虽能够兴 奋,却不发生收缩,这一现象“兴奋收缩脱耦联”。第四章 呼吸1. 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呼吸膜、胸内压、通气血流比值、Hb的氧容量、Hb的氧含量、Hb氧饱和度、 肺牵张反射2. 呼吸膜的组成3. 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4. 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及与大气压的关系5. 胸内压的形成6. 氧的化学结合有什么样的特点7血液中CO2化学结合形式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1.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吸收: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肠道激素:由消化道粘膜下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肽。作用:A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B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C营养作用。 胃排空: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蠕动冲:在小肠还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蠕动冲可把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 推送到大肠。逆蠕动:与蠕动的方向相反(从后向前)推动食糜。发生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逆蠕动延长了食糜在小肠中的 停留时间,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2. 消化方式的分类A 机械消化:又称物理消化,通过咀嚼和消化管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后段 消化管推移的过程。口腔内消化。B 化学消化:利用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胃和小肠。C 微生物消化:又称为生物学消化,通过微生物产生各种酶,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过程。反刍动物的瘤胃 和单胃动物的大肠。3. 胃液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成分: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pH约为0.8-1.5。胃液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内因子、水、Na+等。1. 盐酸:由胃腺的壁细胞所分泌。盐酸 解离的,游离酸;绝大多数与蛋白质结合,结合酸。二者合称为总酸。 作用:胃酸的作用a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了必要的酸性环境。b 使蛋白质变性,有助于消化。c 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因而对维持胃 和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d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e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2. 胃蛋白酶原 合成: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 激活:胃蛋白酶原可以被胃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所激活。作用:将蛋白质分解成胨,产生少量的多肽或氨基酸。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 适 pH 为 2。3. 粘液和碳酸氢盐A 粘液: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 白,它具有润滑作用,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B碳酸氢盐:胃内HCO3-主要是由表面粘液细胞所分泌的,仅有少量的HCO3-是从组织间液渗入胃内的。C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a能有效地阻挡H+的逆向弥散,保护了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b粘液深层 的中性pH环境还使胃蛋白酶丧失了分解蛋白质的作用。4. 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作用: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4、胃酸的形成过程5.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6胰液的成分及作用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物(HCO3-, Cl-K+,Na+,Ca2+,,、有机物(各种消化酶)。a.碳酸氢盐: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的。HCO3-的主要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宜 的 pH 环境。b 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这三种酶都是内切酶。此外还有外切酶羧肽酶A和羧肽酶B;这些酶都是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酸、胰蛋白酶和组织液的作 用下可以被激活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当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胰弹性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c 胰脂肪酶:胰脂肪酶+胆酸盐+辅脂酶7.5-85甘油三酯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此外,胰液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和磷脂酶A2,它们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卵磷脂。d胰淀粉酶: 一种a -淀粉酶胰淀粉酶淀粉6.7-7.0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7.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胆汁在脂肪消化和吸收中的作用*1. 胆汁的成分与作用A成分: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有色粘样液体,由水分、无机盐(钠、钾、钙等)、胆汁酸、胆固醇、胆色素、 脂肪酸、卵磷脂等。胆汁酸:由胆固醇通过肝细胞转化而来的, 游离型: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结合型:能和甘氨酸、牛磺酸结合,水溶性大结合型胆汁酸再与盐离子(Na+, K+、结合形成胆酸盐 胆色素: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固醇:脂类分解的中间产物,不溶于水;B 胆汁作用(主要是胆酸盐作用)a 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形成微滴,从而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b 胆酸盐是脂肪酶的辅酶,增强脂肪酶的活性;c 为胰脂肪酶提供适宜的 pH;d 胆盐还可以将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带到小肠上皮细胞,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e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8. 为什么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主要部位?1. 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完善的物质转运条件 。3. 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消化成适于吸收小分子物质。4.停留时间长。9.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状况(一)水分的吸收通过被动转运进入粘膜上皮细胞的,动力是渗透压差。Na2SO4, MgS04具有轻泻的作用。(二)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正常情况下,肠内容中95%-99%的钠都被吸收。Na+吸收通过主动转运方式:靠细胞的底侧膜上 的钠泵将Na+转运到细胞间隙,同时将细胞外K+转运到细胞内,它为葡萄糖、氨基酸和水的吸收提供动力;小 肠对Na+重吸收使CI-顺电化学梯度而被吸收。2钙的吸收钙主要在小肠前段被吸收;影响钙吸收的因素:A维生素D供应;B机体对钙的需要有关;C食物中钙含量有关;D 钙离子只有在溶解状态下才能被吸收。 E 钙吸收要求一定的钙磷比。F 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有促进作用。钙的吸收主要是通过主动转运完成的。3铁的吸收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 影响铁的吸收因素:A铁离子的化合价和存在状态:Fe2+只有溶解状态下才容易被吸收;B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C盐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D,与机体对铁的需要有关;(三)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氨基酸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载体和钠离子参 与,经血液途径被吸收。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二肽和三肽的转运系统。(四)糖的吸收 糖类可被小肠上皮粘膜迅速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别,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第七章 排泄系统在已糖中,半乳糖和葡萄糖 果糖 甘露糖。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主动过程,它吸收与蛋白质相似。肾小体 肾小球肾单位肾小囊肾小管 近端小管远端小管1. 排泄:生理学上将代谢终产物、摄入过多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 排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小分子溶质,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转移到肾小囊的过 程。重吸收作用:滤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又被吸收回肾毛细血管的过程。2. 机体向外排泄途径有哪些?1呼吸器官:排出C02和少量的水2. 消化器官:排出肝脏代谢物;肠粘膜分泌无机盐,经肠腔随粪便排出。3皮肤:通过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氨、少量的尿素和氯化钠等4. 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产物(含氮化合物的代谢产物、脂肪代谢产生的非挥发性酸的盐),肾脏是机体最 重要的排泄器官。3肾单位的组成4有尿生成压=肾本过程细血管压(动力)-血浆胶体渗压(阻力)-肾小囊内压(阻力)1、肾小球的滤过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5. 滤过膜的组成 内层是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比较薄;有许多小孔;血浆蛋白可以滤过。 中间层是基膜:比较厚;由水合凝胶构成微纤维网结构;水和部分溶质可以通过。 外层是肾小囊脏层细胞:足细胞;带负电糖蛋白;根据带电性质进行选择。6有效滤过压的组成7Na+、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形式(即转运形式)Na+主动运输(泵运输);水渗透作用;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同Na+协同运输(主动运输)8H+、K+和NH4+分泌过程中交换的物质1.H+分泌一吸收Na+ 2.K+分泌一吸收Na+ 3.NH4+分泌吸收Na+:第八章 神经系统1.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 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受体:位于突触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受体,能识别特定递质并与之结合,从而实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 传递。兴奋的总和:感受器:机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装置。 脊髓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动物称脊髓动物。 脊休克:脊髓与脑横断后动物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叫做脊髓反射。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元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种。1. 单线式: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出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连接。2. 辐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称为辐射原则3. 聚合:同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此称为聚合原则。4. 链锁状与环状 链锁状: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作用范围。 环状: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一方面可能由于反复的兴奋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 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反馈,在时间上使活性及时终止。3、受体的分类、引起的效应及各种受体相应的阻断剂a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包括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引起副交感效应。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使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还能和烟碱结合,称为烟碱型受 体(2个亚型)。N1被箭毒和六烃季铵阻断,N2被箭毒和十烃季铵阻断。b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的受体。分布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 器细胞膜上;包括:a受体(a 1, a 2;主要是a 1受体):产生的效应是平滑肌兴奋(小肠平滑肌除外),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断 剂。P受体(B 1, B 2;主要是B 2受体):产生的效应主要是抑制性(心肌细胞除外);心得安是B受体阻断剂。4. 反射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A 单向传播 B 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C 总和D 兴奋节律的改变E 后发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冲动。F 局限化与扩散G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5. 产生感觉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觉传入路径和大脑皮层。6. 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的分类A 特异投射系统 246 由丘脑接替核发出的纤维,以点对点的方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称为特异投射系统。主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B 非特异投射系统( 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指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作用普遍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 性,维持动物的醒觉。7. 屈肌反射:在脊髓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可使肢体脱离伤害,具有保护意义。对侧伸肌反射:当刺激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同侧肢体屈曲反射同时,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具 有维持身体重心的作用。 骚扒反射:当刺激脊动物的腹部皮肤,可引起后肢一系列的有节奏的骚扒反射。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 感受器是同一块肌肉中肌 梭。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这些腱反射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同一肌肉肌纤维。 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比较肌单突触联系效应器是肌肉内 收缩较快肌纤维成分。紧张 腱反射 不同点: 多突触反射效应器是肌肉内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 相同点:感受器都是肌梭第九章 内分泌1.内分泌系统:是由机体各种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 统。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体液传递而发挥作用 2.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性质1.含氮激素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 胺类激素2、脂类激素: 固醇(甾zai体)激素类固醇激素脂肪酸衍生物3.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1. 信使作用:当它作用于靶细胞时,只需要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或抑制靶细胞内原有生理生化过程。2. 相对特异性:每种激素只作用于各自相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称为特异性。3. 高效性:虽然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但其作用显著。4.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4. 激素作用的机制(两类不同激素各自的作用机理)含氮激素有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激素作为第一信使,它可与靶细胞膜上专一性受体结合,通过G 蛋白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促使ATP转变为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使无活性的蛋白激酶(PKA)激活,催化细胞内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从而引 起靶细胞各种生理生化反应;cAMP发挥完作用后,被PDE降解。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因类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呈脂溶性,因此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在进入细胞之后,经过两个步骤影响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故称为基因表达学说,或称为二步作用原理。1.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形成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生构型变化,从而使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获 得进入核内的能力,由胞浆转移至核内。2与核内受体相互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从而激发DNA的转录过程,生成新的mRNA,诱导蛋白质 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5.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A 调节物质代谢a 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b 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c 脂肪代谢: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作用不同,四肢脂肪 促进分解 ;腹、面、肩、背 促进脂肪合成“向中性肥胖”B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引起血中ACTH浓度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可以减少因应激刺激引 起的一些物质,减少它们的不良作用,对提高机体抗伤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引起ACTH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各种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而产生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6. 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保钠排钾作用。醛固酮是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激素,它促进肾远曲小 管及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出钾。7.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A 对糖代谢的调节 促进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糖异生,导致血糖水平下降。B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促进肝合成脂肪酸,使脂肪细胞合成少量的脂肪酸;减少脂肪的分解。C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促进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8.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胰高血 糖素还可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