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上传人:gfy****yf 文档编号:2106949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它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气氛和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 ,活泼了师生的思维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还存在着几个误区。一、重人文性 ,轻工具性。一直以来 ,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然而教师们比拟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弱化了工具性。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还不够大重视文本的解读和根本知识的理解、掌握 ,不注重语文根本能力的培养 ,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 ,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 ,就跨过课文做了许多引申和发挥 ,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笔者很有些担忧 ,这样长期下去 ,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走向另一种悲哀从小学到初中 ,学生根本的语言问题都不能过关。二、以“问代“灌 ,牵着学生鼻子走。在课改实验中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 ,但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产生了。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 ,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 ,或是非问 ,或填空问 ,或自问自答 ,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那么习惯性地举手 ,仓促地答复下列问题 ,或置之不理 ,保持沉默。“满堂问的教学 ,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预设好结论 ,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想 ,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 ,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 ,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 ,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我们的提问不要太碎太杂。为此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 ,对课文而言 ,覆盖全文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 ,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对于文本而言 ,要是涵盖文章整体的主问题 ,如?雨后?中“雨后广场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包括“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如何戏水等等 ,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 ,又照顾了学生 ,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 ,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 ,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一堂课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了。这样一来 ,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 ,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三、没有实效的热闹。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 ,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 ,手脚一放开 ,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 ,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 ,让语文生机盎然。然而 ,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 ,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 ,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 ,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 ,一堂课下来 ,只见活动的热闹 ,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 ,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结果 ,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一篇文究竟应该怎么上 ,什么方法最好 ,什么形式行之有效 ,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 ,就语文教学来说 ,立足文本却是不容无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 ,文本是主干 ,活动是枝叶 ,活动是为文本效劳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 ,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把戏 ,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 ,无异本末倒置。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 ,然而 ,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 ,能够读进去 ,读明白 ,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 ,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 ,在此根底上 ,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 ,让学生发散思维 ,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等的问题。四、课堂教学中“务虚。许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方课堂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一声下令:“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 ,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 ,大局部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为什么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学生讨论了 ,“参与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要学生“有效讨论了 ,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什么叫“有效讨论?首先它得有一个适当的主题 ,其次 ,讨论得有一个大致完善的过程。任何一个过程的完结都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一次讨论 ,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没有固定的指标。但是 ,一节课的讨论时间不够肯定是行不通的。讨论是不是教育资源?我以为是。是谁的资源?既是学生的资源 ,也是教师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 ,激起学习的兴趣 ,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教育 ,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讲授。对于教师而言 ,可以从学生的讨论里发现新的问题 ,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引导。显然这是一种生成性资源 ,一种不可再生的一次性生成资源。所以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 ,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所以真正的讨论 ,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 ,同时也要参与其中。其次课堂务虚表达在:1目标的不落实。前面我们提到了语文课堂轻“语 ,就是我们无视了语文根本知识的教学 ,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 ,都难以落实。2评价的不确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应 ,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而大多仅仅是笼统的赞扬 ,它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五、多媒体使用不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气氛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 ,大量教学实践说明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 ,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 ,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 ,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 ,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 ,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 ,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 ,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动思动笔的时间。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听得如痴如醉 ,甚至于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 ,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迷住了学生读书的眼。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 ,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 ,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所以借用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所以 ,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复原回归文本 ,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 ,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 ,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 ,甚至避开规律 ,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 ,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