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0955207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文言文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学习文言文可以鉴古知今,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特别是教育部规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加大,在文言字词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基本人文知识的普及。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偏重于“言”的教学,死扣字、词、语法,忽略了“文”的鉴赏学习,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的面目全非,学生无法认同其深刻内涵,致使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基本文史知识,缺乏人文素养。 怎样开展文言文教学?如何通过课内教学激发学生“国学”兴趣,提升他们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中只有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才会使教学变得充满诗意与活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读”领风骚,激发兴趣。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读得琅琅上口之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大意,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通过读来培养语感、积累存储,进而引导理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的方式很多,范读、默读、朗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读长句要准确断句。一定要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背诵,展示学生能力。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背诵,是传统的练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般要求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背。背诵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如: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阶梯式背诵。通过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一般来说,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的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 例子:学习重点:自主诵读,感受民歌铺排的特点。学习难点:木兰形象赏析及意义。导入:有一个女孩名叫木兰,花儿一样的名字盛开到今天,有一个女孩名叫木兰,谜一样的故事传说了千百年,这节课,我们一起让传奇再现,让木兰盛开,首先进入第一个板块:我设计,我诵读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重音的处理、感情的把握。首先,教师泛读读一段,同学仔细倾听,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处理朗读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学生对老师朗读的分析总体上是比较全面的,但也会深度不够,此时,教师偏要来个“无中生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为什么不读得慷慨激昂呢?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难发现,一夜的深思熟虑后,木兰已下定了从军的决心,此时语气的平缓更符合人物冷静的抉择。接下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按照上述方法,自主设计、自主朗读,准备展示,互相评价。展示阶段,设计不到位、读的不透的地方,再次由学生研讨、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重或轻全部由学生设计完成,诵读能力得到提升。个人展示后是全班齐诵,为了烘托民歌节奏明快,善于铺排的特点,请同学击掌而诵吧,请看片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归家的喜不自禁跃然纸上,气氛热烈,场景生动,诗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这皆因为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或曰铺排,运墨如泼,大肆渲染,正是民歌的特点。可是,女英雄木兰十年征战部分为什么一笔带过?这透露了创作者一个怎样的意图?进入第二个板块:我发现,我评析按照“通过句(字),我看到了一个的木兰”的形式,对木兰形象自主赏析。有了前面深入的朗读,学生的赏析会比较顺畅,孝顺的,爱国的,英勇的,淡薄名利的;可教师偏要再来个“无中生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诗歌中有两句表达了木兰的两个心愿,你能找到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两个“愿”透露了木兰什么性格?似乎是矛盾的,一走一回,走出是为了家的安宁,回归是为了安宁的家,人物对家的深情被挖掘了出来。又如,诗中有两段都出现了“我”字,归家和赞语,感情又不相同,“开我东阁门”排比的四个“我”是突出喜悦之情,而“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我”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和自尊。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发现,一个亦忠亦孝,亦柔亦刚,亦智亦勇的美好木兰形象渐渐清晰起来,那么,所有内容,都突出了木兰的什么身份?从诗中找答案木兰是女郎。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但透过女子木兰,我们看到了一个勇者、智者,而且她们的勇和智完全出于本性,完全与功利无关,这不正是女英雄的可爱之处吗?木兰是千百年来人民理想形象的体现,木兰是千百年来民族性格的载体,女子静坐于家中即为安,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借这样一个女子形象,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安宁的永恒追求!板书出现:第三个板块,“走近铿锵玫瑰”,由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女性英雄。一段传奇,成就了一个女子,其实,和平的日子,不到处有着默默的女英雄吗?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女子给我最多感动,再没有仇恨,也没有了战争但愿人间处处有和平和安宁。 这个文本的解读我个人认为体现了3点:一是个性诵读,从教师范读到学生个性化诵读到击掌而读,读的酣畅,读的尽兴。二是个性解读人物,从学生自主解读到 教师点拨到升华主题,读的深刻,读的动情。这个重点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了问题,切入点贴切,难点突破自然。三是情感共鸣,语文教学讲究“未有曲调先有情”,掀起情感共鸣 是语文课制胜的法宝,教师从木兰的性别角色入手,探究了家、国、战争、和平、英雄等主题,刚柔相济的木兰打动了人心。二、“授人以渔”,教会方法1、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2、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3、加强当堂训练和课外训练。文言文的训练主要有理解内容、翻译字词句、掌握重点的词类活用、背诵默写、读后感等。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去训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作业训练、作文训练、单元测试或月考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争取能“日日清”(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月月清”(当月的单元测试或月考发现问题当月解决)。三 梯度设疑,理清脉络:四、品味鉴赏,涵咏其中体味语言,读出美的享受。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听读寻美。可采取配乐听读,特别对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味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例子:2集李娜 3分30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人数可确定在4-6人间);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只有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3、品读再现美。“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例子 幼时记趣以醉翁亭记为例,在掌握课文结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更理性、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文字。A、精练形象。无论绘景写人,寥寥数字,神采飞扬。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八个字,既交代了亭的位置,更把亭子写活了,凌空欲飞。B、多用对句。句式灵活多样,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骈散结合,节奏明快,如沐春风。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文中“也”“而”灵活运用,更使文字清灵飘逸,潇洒自如,既透露出欧翁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境,也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淡淡感伤。D、画面充满桃花源似的诗情画意美:景之美、鸟之乐、人之乐,情景交融,令人心仪神往。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4活用创造美、辩论。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如学了马说,可围绕人才观设计辩论话题:1、论人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论毛遂自五 “文以载道”,深度探究李娜 闲人 13;00-17.30-19fen 例子口技我是这样使用这些背景资料的:1、要有针对性,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文学常识,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2、要适时点拨,恰到好处的穿插到课堂的讲解中,帮助学生借助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涵。3、课后积累与本诗作者诗风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诗歌,有利于联想诗人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如果直接入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会有诸多疑难问题:第一,仅仅因为顽童抱走茅草就骂他们为盗贼,是不是有损作者形象?第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此断定,他至死不悔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否有刻意拔高之嫌?如果我们首先把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了解,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闲人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应试不第,过着贫困的日子。756年,他才得到一个小官。“安吏之乱”时,他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乃弃官西行,最后抵达成都。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朋友的资助下才盖起了这间茅草屋,年老体衰又多病,时逢八月大风,刮走茅草,又下起大雨,再望见年幼的孩子也遭受凄风苦雨的侵袭,此情此景,笔者认为,骂一句“盗贼”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不会因此有损作者形象。自己已是朝不保夕、极度穷困,心里竟然还装着黎民苍生,不是舍已为人又是什么。如果背景知识铺垫到位的话,理解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以小石潭记为例。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实际上有职无权。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由于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以岳阳楼记为例。柳宗元写作背景上文详述,不再多言。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庆历三年(1043),由于群臣交荐,宋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政以后,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但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又因仁宗没有主见,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1044年(庆历四年)春,好友滕子京因受弹劾而被贬岳州。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庆历六年)夏天,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记”,他便在九月十五日写成了这篇名文岳阳楼记。同是被贬,同是写景,柳宗元写景只不过是排遣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而已,即使“乐”也是暂时的,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才是他情感的主线,这大概也算是“以物喜,以己悲”吧。而范仲淹则不然,他也是写景欣赏景,但是写“岳阳楼之大观”是为了勉励仕途不顺的好友滕子京,写“晴明之景”和“晦暗之景”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物喜己悲”,来抒自己的“不以物喜,不心己悲”的阔大襟怀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相形之下,思想境界之高下一目了然,范仲淹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如小石潭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如果详细了解了写作本文的背景,答这一题是很简单的事。陋室铭时代背景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五、文化如水,滋养积淀题破山寺后禅院 登黄鹤楼教案设计古诗语言凝练,意韵深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其中的佳妙可意会不可言传,今天,我们一起来“意会诗歌”。一 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学生标出朗读节奏、生字读音。2 个别朗读,读出诗歌节奏美。二 诗歌欣赏: 1 意象:学生默读诗歌,找出其中出现的形象和景物。2 意境:作者笔下的景物共同创设了一种氛围:静,幽静,幽静深远3 意韵: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主旨。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一个字。4 美读,读出诗歌的意韵。学生点评。三 自主品赏:1 小组讨论交流,拿出欣赏方案,推举发言人欣赏诗歌。2 教师点拨,其他小组补充,突破欣赏难点。4 个性化朗读,读出诗歌个性,读出自己个性。五 专题研究:1 “士”文化2 杜甫的眼泪 今天,我们用意会诗歌的方法解读了两首诗歌,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解读婉约派的晓风残月,豪放派的大河大川,田园派绿水清山,让我们爱上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情感,承载民族的精粹吧。在质疑文本这个环节中我这样设计: 在欣赏了诗歌的佳妙之处后,我说:大家觉得诗歌写的好吗 同学们都说好. 你最喜欢哪一点呢 敏锐易感的同学门都喜欢作者洒脱的情怀,浪漫又有个性. 我说:常建才高无人赏识,归隐西山,心如止水,万事皆空,诗歌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隐逸情怀.这样的处世态度你赞成吗马上有个同学站起来说:他不面对现实,不能正视挫折.有人补充:他太清高,脱离群众.是的,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没有人到深山老林里请你出山,你碰壁了,只有自己舔好伤口。我试图让同学们从正反两面的角度思考问题,迂腐和逃避不是个性,天真的中学生不该沉迷在孤芳自赏的自我感觉良好中。可是心灵要有归属,生活中总有要坚持和要拒绝的东西,怎么办。经过同学们的辩论,得出这样的结论:1 心灵可以归隐,固守信仰,人要积极争取机会 2 只可归隐一时,不可归隐一世。允许心灵的栖息,不允许心灵的颓废。中国古文化中有很多士,隐士 学士 武士 居士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执着,下去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他们的生活态度。然后我布置了专题:追踪士的脚步这个环节用了10分钟,前面美读美赏30分钟,我却觉得这是语文的真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不是讲授语言文字的机械,语文课堂上,要把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性的教育凸显出来,把重伦理、重传承、重和谐、重责任、重稳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当今语文教育却出现了“六重六轻”:重死记硬背,轻陶冶涵泳,重机械训练,轻修习历练;重琐碎讲解,轻整体顿悟;重共性灌输,轻个性选择;重时尚浅读,轻经典品位;重应试技能,轻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课程功能重在陶冶,重在滋养,重在感受体验,重在保护繁荣传统文化,忽视了这一点,语文教育就失去了纲和魂。当然,传统教学重视的东西不能完全屏弃,不要倚重才好,毕竟有知识目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要大力推行,还语文学习的真面目。语文应该是眉清目秀,低嗅青梅的急于拥抱生活的纯情少女,根本不应该是机械生活苟延残喘的蹒跚老太。虽然语文学习是终身的,所以语文教学显得冗长、枯燥,知识链条不紧凑,相对显的拖沓、松散。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这是语文教育的美丽标签,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实现素养的飞跃,为人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丰厚的基础。这才是我们要教的啊,引领学生荡漾在五千年的古老文化的花海,品赏姹紫嫣红的语言奇葩,拈去文人墨客心灵的一瓣馨香。美美的去领读,细细的去品味,慢慢的去探索,奇奇的去发现,暗暗的去喝彩,沉沉的去积淀,轻轻地去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