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现代化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075161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技术与现代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与现代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技术与现代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 它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动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创了和平稳定的社会 环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将现代化意识与社会主义事业统一 起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1949-1956年,照搬斯大林模式赶超型发展。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是第一份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具体规划。于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开展“一反三改”运动,完成 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国掀起了 社会主义建设高潮。1956-1976年,在批判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 路。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内形势,提 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 关系。在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轻率地发动了人民 公社化、大跃进等运动,特别是“十年动乱”,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消 极影响。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 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从“三个面向”出 发,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社会主 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步履艰巨,道 路曲折,前途光明。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背 景下开始的,资金、技术、人才、思想先天不足。主权的逐步丧失,使中国缺乏 现代化的政治保障。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化、长期化。从领导 结构上看,未形成现代化的合力。列强的侵略、阻挠和破坏,封建专制与反动政 府的统治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决定了现代化的阻力较大。长期的闭关自守、 隔离于世界造成的思想观念、政治体制、科技文化的落后,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 消极的影响。长期的内乱、战争使现代缺乏安定的环境。解放初期与改革开放以 后,国家相对稳定,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事 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经济模式,也包 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态模式,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这三大模式(尤 其是经济和政治模式)的探索,使中国在改革道路上步履维艰,种种深层原因再 次折射了百年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贯困惑。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发展了,中国现 代化的程度提高了。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 议,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 步走”设想。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同志把这个目标称为“中 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1. 工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就是用电子计算机等最新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工业的各个部门,用 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来管理工业,使工业生产实现高度的自动化,使工 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蓝皮书介绍,2004年中国工业现代 化水平综合指数为36.7,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已经超过了 国际上最先进水平的1/3。比较近年的工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蓝皮书认为, 在21世纪40年代前后,我国将实现工业现代化。2.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 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 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 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 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 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 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2006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 粮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加。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 益突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不仅如 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还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 提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 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全 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 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 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 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 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加大保护 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3. 国防现代化:以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国家的防御体系。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包括武装 力量、人民防空、国防科研、国防工业等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 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我国的国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国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制约因 素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国家的军事、政治、 经济、科学、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其主要内容包括: 军事思想的现代化 军队的现代化 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国防法规体系和战争动员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完全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周恩 来总理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 设现代化国防的号召。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实现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的国防 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与国防工业体系;中 国人民解放军已由过去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 队的诸军种、兵种合成军队;武器装备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掌握了导弹 核技术和空间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遏制战争的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 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取得了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的国防现代化面临着新军事变革及信息化战争的双重挑战。一方 面,新军事变革要求军队实现数字化,要求把机械化军队的理念转变为数字化、 信息化;另一方面,在未来战争中中国又面临着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实现军队数 字化,就要做到精确打击。今天的军队、国防、战争,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整 个综合国力的抗衡。新军事变革是新世纪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新 军事变革的根本动因就是新军事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 夜视技术、隐形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六个高科技群上。4. 科学技术现代化指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具有80年代水平,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科学发明的应用周期缩短,技术科学成为科学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纽带。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一。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说,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 刻地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进而正确 制定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50年进程中的科技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科学 技术要走在前面”,“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 内涵。一是要优先发展科学技术。二是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刻 影响。三是要正确理解何为“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经 济发展的原动力;军事上的战斗力;政治上的影响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新中国成立50年来,创造出众多的科技上的成就,在这些成就中哪些最具 有国际影响力以及对提高国民生产力和生活过水平有最大的推动作用?五十年代之初的中华大地上,百废待兴,要高世界最尖端的技术,研制耗费 巨额金钱的原子武器,谈何容易!为了打破核武帝国的军事威胁,1954年苏共 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来京参加国庆五周年庆典,毛泽东向他询问是否能在制造核武 器方面给以帮助。赫鲁晓夫听后马上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 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了核武器就行了,不必 大家来搞它。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决定研制 核武器,随后,我们进行了豪迈的九年攻关。两弹一星最初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 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颗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卫星。中国 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成就。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 代科技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向前,袁 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的显示了科学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禾卑”作为杂交 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 物育种的禁区,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 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 概念基础上,提出了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 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优良,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 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 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如今计算机已经深入人 们的日常生活,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银河”11型巨型 计算机于1993年,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国家气象中心一起研制成功。同年6 月22日,银河II型巨型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的鉴定验收,每秒运算10亿次,使中 国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能发布中期数值预报的国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特 殊的贡献。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III百亿 次巨型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它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 新突破:运算速度每秒达到百亿次,具备了研制更高性能巨型机的能力。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 人的印记。又一个金秋来临。在我国第7艘神舟飞船即将遨游太空之际,让我们 回首此前6艘飞船飞天的历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 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6 枚刻度,伴随新时期的登月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的发射成功。它们所记录的,不仅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航天人的付出所换来的,不仅仅是6次世界瞩目的飞 行。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一大批原材料、制造工艺、元器件生产等基础工 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而载人航天工程所采用的技术也逐渐扩展到了通信、食品 等行业的应用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自20世纪50年代见过以来,中国以继承和发扬,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自 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仅 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 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3)新技术及其产 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 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 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 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 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 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 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 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 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 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 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 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 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 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20世纪后期,人类 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 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 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 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当代自 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史告诉我们, 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 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因此,科学理论的每一进 展和突破都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综合,促进科学整体化的发展。早在19世纪,马 克思就预见到:“自然科学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这 将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3)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 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 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 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4) 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 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 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 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 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 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 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 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 实的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手段,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历史进程,影响现 代化的未来走向。然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走的是一条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 价的技术道路。文明的积累程度越高,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就越大,因此以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工业技术陷入生态困境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 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处于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困 境中,因而我们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形势,对我国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探讨。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还未实现现代化就已陷入了 生态困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以下原 因造成的。其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决策性失误;其二,国 民环境意识水平与现实要求相差太远;其三,发展观的落后;其四,对西方消费 主义生活方式的盲目模仿。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但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的现代化道路,只会使我们离现代化越来越远,更谈不上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 步。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中国必须开辟一条全新的超越 以往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新科学技术。我们既 要走进工业文明又要走出工业文明。具体说来,中国必须在加强新科学技术建设 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强新科学技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文明观的过渡,为 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新科学技术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扬弃,是脱胎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 明,以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为核心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 果的总和。它是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又是人 类自觉的选择。其基本特征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发展方式的革命和消费方式的 革命。新科学技术正把现代化进程从工业化提升到信息化阶段。同时,新科学技术 也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未来走向。新科学技术的特点是:“科学一技术 一生产一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跃居第一位。在这个新形势 下科技业一跃而成为振兴国家的战略产业,其中的高技术产业化随之成为国家竞 争力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日益复杂尖锐,突出表现为 两类矛盾:一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在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形势下,大国加紧掠夺、剥削引起的国际纷争连绵 不断,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愈来愈大。和平与发展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所有国家 都在现代化道路上向前奔跑。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形势下,发展高技术、改 造传统工业,成为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新科学技术为我国现代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战略机遇。为了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世界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这就 要求:一要反思旧中国一百多年被迫走上现代化的历程。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的“师夷长技”,90年代维新运动的“新学”与“新政”,20世纪初辛亥革命运 动的建国方略,1919年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30年代的“本土文化” 与“全盘西化”之争,反映了旧中国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历程。新中国的成立,赢 得了政治与经济的独立,这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二要领会马克思主义有关现代化的论述,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 平理论。邓小平提出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等论断,是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此外,还要学习借鉴国外有关现代化 的理论与实践。三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国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处在中期 阶段,信息化起步也较晚;在国内,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许多配套的改革措施 必须同时跟上。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动,带来了城乡差 距、地域差距、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口的结构与比例失调等矛盾日益明显, 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像中国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欠账多且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 大国,不能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但中国可以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 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以及人类对关于如何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中国如果不在加强生态科学技术建设的前 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无法实现,由于生态系统的崩溃,中 华民族有可能再次走向生死存亡的边缘。换句话说,新科学技术建设是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同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工 业文明观到生态科学观的过渡,为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已经跨入新的纪元,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尽管中国接触 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很长,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的差 距。但是。几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也正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乃至后来居 上的历史。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移,充分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而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寻求科学技 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政府面向未来5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中,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被史无前例的确立为重要的动力因素,这是对于中国乃 至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贡献,中国将由此迎来一个崭新的科学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