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湾地名起源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0690725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湾地名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边湾地名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边湾地名起源与古代文化一、地理现状 边湾位于酒泉市北10公里。其东面与怀茂乡怀中村、北面与六分 村接壤,再北过北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连;南面与果园乡屯庄堡村、 西面与西沟村,西北面与嘉峪关市新城乡鹳蒲村接壤。总面积15.6平 方公里。其地质构造为湖沼相沉积地层,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 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3万年1万年)。地势四面高,中间底, 形成湖沼相沉积小盆地,其附近湖泊俗名“锅底坑”,因有“锅底” 之称。黄土沉积层丰厚,自然河沟年历鹳蒲村南向东北弯环流淌,沿 “边湾农场”西北部穿越长城注入湖泽,自然环境优美。二、地名起源 经调查,该地原无名,也不见文献记载。民国时期曾称此滩为“学贡滩”,不知因何而得名。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至成祖朱棣永乐 年间(公元13681424年),修筑嘉峪关及关北长城后该地民间始 有“边墙”之称。长城(边墙)自嘉峪关关北向东北延伸,经野麻湾、 新城乡北至该地。该地正处在边墙环抱之中,兼之湖沼罗布,“边湾” 一词由此而出。三、古代文化遗存明长城(边墙)在边湾内现存在10公里,保存基本完整, 1981年 9月1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据1978年8月至1984年4月调查, 边湾农场三队南河滩和北沙丘地带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乃至汉、唐、宋、 元、明、清各代文化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近千件。 其中有新石器晚期夹砂、红陶片、陶纺轮、松录石珠、骨珠、骨贝、 石刀、石坠、石刮器等,还有两处灰坑,内堆积灰炭、兽骨等;汉代 青铜器残件、铜箭头、铁刀残件、绳纹、垂帐纹、水波纹灰陶片,器 形有碗、缽、罐瓮、瓶,“五铢”、“剪边五珠”、“大泉五十”、 “货 泉”等钱币;唐、宋、元、明、清各代陶、瓷器片、钱币以及安南(今 越南)“光中通宝”等。1984年4月5日,经酒泉市博物馆冯明义等鉴 定,命名为“边湾遗址”。在遗址覆盖层下原始沉积层中发现野牛、野马、野骆驼、鹿等古 脊椎动物牙齿、脊椎骨、腿骨、肋骨化石等300余件。这此古代文 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唐时期及其以 后各代,这里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距今6万年至2万年全新世时代, 这里林木繁茂,草肥水美,是古脊椎动物的栖息之场所。“边湾”地名的确定、古代文化遗存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 对推动酒泉地方文史资料、考古学研究、酒泉地区古地质、古气候、 古生态环境变迁等自然学科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注: “边湾地名起源”原文“边湾地名报”。 1984年7月26日,应甘 肃省农垦总公司征文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而写的地名调 查报告。 地层年代。由兰州大学地质系教授谷祖纲,于1983年6月23 日 赴现场勘测鉴定。 “古代文化遗存”原文“酒泉新发现古文化遗存”。 1984年5月8日刊甘肃日报。此次重改简缩与“地名报告”合二为一。 化石种名均由谷祖纲鉴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