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高中高三历史史观史法精讲.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20686372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历史史观史法精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历史史观史法精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复习高中高三历史史观史法精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观史法 -分析 隐性考核史观史法 (2011浙江文综) .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 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 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 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万,炭 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 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 2011.浙江文综) 39(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 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8分) 显性考核史观史法 ( 2010江苏单科卷) 从研究性学习中 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 原则是什么? ( 2011山东卷)材料一 史料 材料二 史论 材料三 史观 (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曦的 思想? 史学研究 一、史料分类 1.按史料表现形式 (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址, 遗物,出土文物等。 (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遍谱牒,文集日记, 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 3)口传史料或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 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 资料等。 2.按史料价值来分 ( 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 ( 2)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考考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下列史料哪些是文献资 料,哪些是实物资料,哪些是口述资料。 诗经 国 风 山海经 清明上河图 敦煌文书 玉琮 徐 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杨澜访谈录 四羊方尊 文献资料: _; 实物资料: _; 口述资料: _; 参考答案: 文献资料:敦煌文书、 徐霞客游记 、 海国图志 实物资料: 清明上河图 、 四羊方尊、玉琮 口述资料: 诗经 国风 、 山海经 、 杨澜访 谈录 考考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判断下列哪些是第一手材料,哪些 是第二手材料。 明太祖实录 、 丘吉尔传 、 皇明祖 训 、 胡适论传 、 鲁迅全集 、 甲骨文合集 殷 墟卜辞疏证 、 清史稿 (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 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 第一手材料: _ ; 第二手材料: _ ; 参考答案:第一手材料: 明太祖实录 、 皇明祖训 、 鲁迅全集 、 甲骨文合集 第二手材料: 丘吉尔传 、 胡适论传 、 殷墟卜辞疏 证 、 清史稿 二、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实 3.史实利用,做到论从史出 4.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三、影响史学观点主要因素 立场不同;史料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掌握史料不 同);研究方法角度不同;时代的局限性等。 【 例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 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 例 2】 李大钊在 史学要论 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 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 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 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 例 3】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全球化 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例 】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 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 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 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 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 【 例 2】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 店,高 47 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 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 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 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 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史观(研究范式) 全球史观(整体史范式) 文明史观(文明史范式)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又称近代化 ) 社会史观(社会史研究范式) 革命史观(革命史范式、阶级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关注史观 史学观点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 _,使中国逐步沦为 _,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及革命 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 _时期。 现代化史 观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从多种史观的视角审视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西方列强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联系,使中国 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启了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 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 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 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 社会问题。 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主要观点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 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15世纪末 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 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 个整体。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简单地讲,整体史 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 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 进程中的作用。 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 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 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 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 展。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又可分为史前文明、古 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而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 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 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 段。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 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 主要观点: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 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 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 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 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 1)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 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 之外的所有问题。 ( 2)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 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 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 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主要观点 :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 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 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 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 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 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 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 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 标准和参照系。 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现 代化。 ( 2)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 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内容。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 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 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 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 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 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 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 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 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 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 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 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 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 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 1)第一阶段 -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40 1870年 ) 背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在外部因素 西方工业文明 的刺激下开始的,一场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 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中国进 行渗透侵略。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 变化与回应 A、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产生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 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政治: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了总理衙门、总 税务司、同文馆等,并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C、思想:由固步自封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 2)第二阶段 -整体发展阶段( 1895 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 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 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 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 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文化上: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3)第三阶段 -曲折前进阶段( 1927 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在国民政府的主持下曲折发展,并几乎陷入绝境。但另一 方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又使现代化有了新 的发展 ( 4)第四阶段 -腾飞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 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 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 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 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 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 正冤假错案等。 、思想上: 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 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近(现)代化的启示 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 的必要前提。 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 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对外开放、兼 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解放思 想、更新观念。 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 况做出科学决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 功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 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 例题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 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化转型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 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 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 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 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 “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 ?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12分 ) (1)三个阶段: 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 (或答洋务运动 ), 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 (4分 ) 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 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未能拯救中国。 (4分 ) 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 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4分 )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 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 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 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 “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 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 型的艰难。 张宏杰 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 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9分 ) (2)原因:政治:专制制度 (或“皇帝制度” )的阻碍。 (3分 )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分 ) 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分 )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 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 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5分 ) (3)理解:材料一、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证明,全盘西化不 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分 ) 英国 ( 1)现代化的领跑者 17世纪,英国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对专制王权的 民主化改造,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搭建现代民主 政治的框架,为世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榜 样作用。 18世纪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英国工 业革命被视为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步入工业文明 时代的重要分界点。 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 英国站在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成为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推 动了世界现代化发展。 ( 2)渐进的制度创新是“强盛的秘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光 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议会 通过 权利法案 ,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 的法律基础; 18世纪前中期责任内阁制形 成;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 确立其在议会统治地位。 ( 3)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最早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国家之一, 18世纪下半 叶确立海上霸权,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 急剧扩大,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 场需求,从而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崛起为 世界工厂。殖民地成了英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资本输出地和人口移居地,殖民地为英国资本主 义发展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由于广大的殖民地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英国缺乏 技术创新的动力,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超, 大英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 4)主要贡献 1687牛顿经典力学, 标志近代科学形成; 最早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最早 兴起启蒙运 动; 最早启动 完成工业革命; 最早 推行社 会立法; 最早形 成资本主义私人工厂制度; 英语 是促进文明交流的工具。 ( 5)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契机; 创新完善制度,保持政治稳定,健全民主 法制;重视科技发展。 15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文艺复兴及近代科学的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崛起并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18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间的英国) 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832年议会改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相对衰落 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英德矛盾成为 主要矛盾 -一战爆发 一战后,英国极力通过凡尔赛体系维护自 身的地位,但实力相对下降。 二战中:绥靖政策 -联合抵抗 二战后衰落,美苏崛起。 二战后的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阅读内容) 1973年加入欧盟 材料二 小约瑟夫 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 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 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 ;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 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 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 “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 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主要动力。” 刘金源 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 19世纪 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 强大和兴盛的”?( 4分) ( 2)经济: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 2分) 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更多的 议会席位。政党政治日趋成熟。( 2分) 39. (26分 )近代历史上先后兴起的世界强国同时都是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成为许多国家立国大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 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 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 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 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请回答: (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试以 16-18世纪世界海上霸权转 移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该观点。( 8分) ( 1)核心观点: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2分)。 论证:西班牙建立“无敌舰队”,保障自己的海外殖民利益, 成为 16世纪中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16世纪末 17世 纪初,荷兰凭借发达的航海业和国际贸易,取代西班牙的海上 霸主地位,执世界贸易之牛耳。 l7、 18世纪,英国在打败荷、 法后,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每例均应包 括控制大海、获得利益 2个要点, 6分) 材料二 中国这些非凡的远洋探险到 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 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 国的皇帝能够并的确发布过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 命令 ;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 他们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竞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 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同,他们有政 治权力和社会声望 ;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 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 统,欧洲对外国的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 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和欧洲远洋探险出现不同 结果的原因。 (8分 (2)原因:政府对远洋探险的态度不同:中国实行海禁政策 而欧洲国家大力支持。 经济基础不同:中国自然经济与海外市场联系不紧密;欧 洲商品经济发展快,对外经济依赖性强。商人的地位不同: 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欧洲商人有政治权力 和社会声望。目的不同:中国的远洋探险不以营利为目的, 缺乏继续的物质基础;欧洲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思想认识 的差异:中国人思想闭塞保守,欧洲文艺复兴冲破神学禁锢, 富于开拓进取意识。 (每点 2分,答到 4点,给满分 ) 材料三 “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惰。 西夷之海艘,坚驶 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苟 元海贼之警, 即终年停泊,其船窳 (粗劣 )漏,断不可以涉大洋。” “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 洋夷于海中。” “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 东西 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远,其窥吾国必以 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任以干城,沈 思密谍,因以漳泉惠潮嘉人为流官,雄长其上,破除陈例,归于 简要,自辟僚属,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 一一魏源 海国图志 (3)据材料三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主张。结合所学,谈谈你 对魏源维护海洋权益主张的认识。( 10分) (3)观点:建立能够与西方列强抗衡的近代海军;大力发展海外 贸易;南洋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基地,积极经营南洋以为屏藩。 ( 6分) 认识: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挑战,魏源维护海权的主张启 发人们冲破传统(重陆轻海)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建设近代海 防,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是进步的,爱国的。( 2分)但因为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基础的不足,魏源的海权思想并未引起统 治者与民众的共鸣,也没有能够挽救落后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 危机。( 2分) (魏源维护海权的主张将海防战略思 想与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乃至与中国近 代化进程相结合,是近代中国海权思 想的先声,具有进步意义。 -要么省 略,以上句“进步的”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