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65488 上传时间:2021-04-1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设计 四川大学建环学院 主讲教师:向安田 本章主要内容: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三、竖曲线 四、爬坡车道 五、 合成坡度 六、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表达 七、 视觉分析及平纵组合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设计任务: 1.纵断面设计, 2.拉坡设计, 设计成果: 1.纵断面设计图 , 2.竖曲线表 纵断面定义: 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开的断 面即为线路纵断面 。 绘制纵断面的目的: 主要反映路线的起伏 、 纵 坡以及与原地面的填挖情况 。 纵断面设计: 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 、 道路 等级和自然地形 , 研究道路起伏的坡度和长度 , 以便达到行车的安全 、 舒适迅速和经济合理的 目的 。 线路纵断面图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1、 满足设计标准 2、 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 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 移挖作填 , 填挖平衡 5、 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 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 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1、最大纵坡 agifD )( )( ifD 1c o s,s i n itg D 称为动力因数,它表征各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 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其值与汽车构造和行驶速度有关。 G RTD w 最大纵坡系指各级道路纵坡的最大限值,是根据 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行驶 安全、运营经济等因素来确定的。 s i nc o sIm fD ax 最大爬坡能力 ( 满载 ) 2 22 Im 2 Im Im 1 1a r c s i n f fDfD axax ax axax tgi ImIm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为海拔修正系数 。 在海平面高程上汽车满载时 =1 G G GG 分别为满载总重和实载总重 。 和 海拔大于 3000米按照表格折减,折减后不小于 4%。 海拔高度 H( m)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海拔修正 系数 1.0 0.80 0.78 0.69 0.61 0.53 海拔高度 H系数 的关系 海拔高度 ( m) 3000-4000 4000-5000 5000 折减值 ( %) 1 2 3 纵坡的海拔高度折减值 3%、 4%的最大纵坡适合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较高 行车速度行驶 , 当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 限制时 ,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 1% 。 8%、 9%的最大纵坡适合于设计速度为 30km/h 的三级 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 20km/h 的四级公路上低速行驶 。 5%、 6% 、 7%的最大纵坡适合于 80km/h 、 60km/h 、 40km/h 的设计速度 。 城市道路车行线 、 人行道线应与路中心线纵坡相同; 道路纵坡过大 , 将使临街建筑物地面标高难与人行道 纵坡协调而影响街景; 道路纵坡过大不利于地下管线的敷设 , 如雨污管是重 力管 , 为减小管道纵坡便要增加跌水井的设备 。 在机非混合行驶的道路上 , 确定设计容许最大纵坡时 , 需考虑非机动车上 、 下坡的安全和爬坡能力 。 适于自行车行驶的纵坡宜在 2 5 以下 。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 -1。 B,大、中桥 4% C,非机动车 2.5%, 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 3% E, 海拔:公路: 2000m以上, i8% 。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 1 3%。 F,高寒冰冻:公路: i8% , 城市道路: i6% 3、理想最大纵坡和不限坡长的最大纵坡 fDi ifD 11 11 1V V1低速路为设计车速,高速路为载重车的最高速度。理 想最大纵坡固然好但常因地形等条件的制约这种坡 度不是总能争取到的。实际上可将 V1降低, i1可以增加 理想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车在油门全开 的情况下,持续以 Vl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 i1即为理想的最大纵坡。因为在具有不大于 i1的坡 道上载重车能以最高速度行驶,这样,载重车与小客 车、重车与轻车之间的速度差最小,因而相互干扰也 将最小,道路通行能力将最大。 3、理想最大纵坡和不限坡长的最大纵坡 V2称容许速度, i2称为不限坡长纵坡。 设计车速32212 V fDi ifD 22 22 【 例 4-1】 :计算东风 EQ 140载重车装载 75 时,各计算行车速度理想的最大纵坡 i1和不限 长度的最大纵坡 i2 4、最小纵坡 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 设计的小一些为好。但是在挖方、低填方路段以及 其它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需要,均应设 臵不小于 0.3%的最小纵坡,一般使用 0.5%。当必须 设臵平坡( 0%)或小于 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 纵向排水设计。 5、坡长限制 凡小于 i1的纵坡均为缓坡,汽车在缓坡上将 加速行驶。 大于 i1为陡坡,汽车减速行驶,初速为 V1, 终速不低于 V2, 大于 i2的纵坡要限制其长度。 ( 1)最小坡长的限制 坡长过短,变坡点增多,有以下缺点: 驾驶者需频繁换挡; 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的增重与减重的变 化频繁,导致乘客感觉不舒适,车速越高越突出; 相邻两竖曲线不易设臵; 纵面视距难以保证; 影响路容美观。 考虑因素: .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 .下坡的行车安全。大于 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 长应设 3%的缓坡。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2)最大坡长限制 定义: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 度时所行驶的距离称为最大坡长限制。 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的影响表现在: 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较低排档克服坡度阻 力; 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 下坡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刹车片发热而失效,造成 车祸。 【 例 4-2】 以东风 EQ 140载重车为例、若取 l, f=1.5。计算从希望速度开始,在大于不限长度的最 大纵披上减速行驶,当坡道终点速度下降到容许速度 时所行驶的距离(即容许最大坡长)。 6、缓和坡段 如前所述,凡大于理想的最大纵披 i1的坡度均属陡 坡。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大于限制坡长时,应 设 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7、平均纵坡 .越岭线高差 200 500m时,取 5.5%为宜。 .越岭线高差 500m时,取 5.0%为宜。 .任何连续 3km内, i平 5.5%。 .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定义: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 i平 =H/L( %) 作用: .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规定: 三、竖曲线 定义: 纵断面上两纵坡线交点称为变坡点。在变坡点处, 为保证行车安全、顺适以及视距而设臵的纵向缓和曲线, 即是竖曲线。 竖曲线形式: 二次抛物线 圆曲线 二次抛物线比圆曲线计算方便,设计上多采用,但 仍以竖曲线半径来表示。 1.竖曲线的要素计算 (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几个参数: 前坡点,后坡点,坡差 1221 , iiii ixkxy 2 2 12 ii Lk 1.竖曲线的要素计算 ( 2)竖曲线要素计算 22 RLT R xh 2 2 R TE 2 2 8 LE 竖曲线外距 E: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h: 竖曲线切线长 T: 2.竖曲线设计的限制因素 竖曲线的设计受众多因素的限制,其中有三个因素起 决定性作用。 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 这个力在凹形竖曲线上产生 增重效应 ,在凸形竖曲 线上产生 减重效应 ; 这种增重与减重达到某种程度时,旅客就会有不舒 适的感觉,同时对汽车的悬挂系统也有不利影响; 所以: 确定竖曲线半径时要对离心加速度进行控制。 ( 1)缓和冲击 R v 2 13 22 Vv R 2/2 7 8.0 sm 6.3 2 m i n VR 6.3 2 m i n VL 离心加速度 考虑到不因冲击而造成不 舒适感,以及视觉平顺 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半径太小,会阻挡 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 径或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汽车行驶在凹形竖曲线上时,同样存在视距问题。 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道路,在夜间行车时,若竖曲 线半径过小,前灯照射距离近,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 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有许多跨线桥、门式交通 标志及广告宣传牌等,如果它们正好处在凹形竖曲线 上方,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 2)满足视距的要求 汽车从直坡道行驶到竖曲线上,尽管竖曲线半径较 大,如其长度过短,汽车倏忽而过旅客会感到不舒 适。因此,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程时间不过 短,最短应满足 3s行程。 2.16.3m i n VVtL ( 3)时间行程不过短 3.凸曲线最小半径 凸曲线最小长度或半径应以满足视距为主。 ( 1) LSt(竖曲线长度 St(竖曲线长度 视距) 42 2 2 21 2 m i n TT S hh SL 4 2 m i n TSLR 凸 作为控制 4.凹曲线最小半径(前灯) 凹曲线最小长度应以满足两种视距要求,前灯和跨线桥的 要求。 ( 1) LSt(竖曲线长度 St(竖曲线长度 视距) T T S SL 0 5 2 4.05.1 2 m i n 作为控制 T T S SR 0524.05.1 2 凹 5.凹曲线最小半径(跨线桥) ( 1) LSt(竖曲线长度 St(竖曲线长度 视距) 92.26 2 m i n TSL 作为控制 92.26 2 TSR 凹 6.最小竖曲线长度 2.16.3m i n VVtL 最短应满足 3s行程 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是汽车在纵坡变更处行驶时为了缓 和冲击和保证视距所需的最小半径值。竖曲线半径一般值 是最小半径极限值的 1.5 -2.0 倍。 【 例 4-3】 四、爬坡车道 设臵原因 在纵坡较大的路段,载重车爬坡时需克服较大的坡度阻 力,使输出功率与车重之比值降低,车速下降并带来不 利影响: 大型车与小汽车的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 安全不利。 速差较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将减小快车的行驶速度, 导致通行能力降低。 为消除上述种种不利影响,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 把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上分离出去可提高小汽车行驶的 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增加路段的通行能力。 1.定义: 陡坡路段在正线行车道外为载重车上坡行 驶增加设臵的专用附加车道。 四、爬坡车道 2.设臵条件 我刚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 制的路段,应对载重汽车上坡行驶速度的降低值和 设计通行能力进行验算。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者。 可在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臵爬坡车道: 1)沿上坡方问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允许最 低速度以下时 2)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 通流量时。 城市道路: .快速路及 V60km/h的主干道, i 5%的路段。 .大车 V下降, 8050 、 6040 . 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通行能力时。 .经综合分析认为设臵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 合理时。爬坡车道宽 3.5m。 四、爬坡车道 2.设臵条件 3.爬坡车道横断面设计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 右侧 。 爬坡车道宽度一般为 3.5m(含左侧路缘带宽度 0.5m。 爬坡车道的路肩和正线一样仍由硬、土路肩组成。 由于爬坡车道上车的速度较低,硬路肩宽度可不按正 线设计,一般取 1.0m。土路肩宽度以按正线要求设计。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路肩窄,右侧应设紧急停车带 4.爬坡车道横坡设计 因为爬坡车道的行车速度比正线小,为了 行车 安全 起见,高速公路正线超高坡度与爬坡车道的 超高坡度之间的关系如表 超高坡度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 若爬坡车道位于直线路段,其横坡度的大小同 正线路拱坡度,采用直线式横坡、坡向向外。 爬坡车道右侧路肩的横坡度大小和坡向参照正 线与右侧路肩之间关系的有关规定确定。 5.爬坡车道平面设计 起点处渐变段长度 L1用来使正线车辆驶离正线而进入爬 坡车道,其长度一般取 45m。 爬坡车道是根据所设计的纵断面线形绘制出的载重车行 驶速度曲线而找出小于允许最低速度的路段,长度 L 。 爬坡车道终点处附加长度 L2用来供车辆驶入正线前加速 至允许最低车速所需长度,其值与附加段的纵坡度有关, 宜控制在 60m以内。 考虑与线形的关系,设在通视条件好、易辨认的地方。 五、合成坡度 路线在平曲线上的最大坡度纵坡与超高横坡组 合后形成的最大坡度,即合成坡度。 22 zhH iii 汽车行驶在道路弯道上,如果纵坡大而曲线半径 小时,由于离心力作用会给汽车行驶造成危险。为防 止汽车沿合成坡度方向滑移,应将超高横坡与纵坡的 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避免合成坡度过 大而引起的横向滑移和行车危险。 在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相重叠时,在条件许可的 情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在冬季路面有 积雪、结冰的地区,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合 成坡度必须小于 8%。 22 hHZ iii 如果合成坡度超过最大容许值时,可减少纵坡或者加 大平曲线半径以减小横坡,或者两方面同时减小; 无论纵坡还是横坡采用最大值,允许另一方采用不大 于 2%的缓坡,同时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 0.5%; 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 0%; 合成坡度小于 0.5%时,应采取综合措施保排水通畅。 六、纵断面设计方法及表达 1.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纵断面的设计总要求: 保证行车的平顺、安全及汽车运输的经济; 路基和构造物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使道路建筑费最低 。 纵断面设计的具体要求: (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纵坡限值、坡 长限值、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 ( 2)纵坡应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变坡点 处尽量设臵大半径竖曲线,尽量避免极限纵坡值;缓和 段配合地形布设垭口处纵坡尽量放缓;越岭线应尽量避 免设臵反坡段。 ( 3)设计标高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文、 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 ( 4)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的景观相协调,即应考虑人体 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均衡原则, 来确定纵断面的设计线。 ( 5)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 ( 6)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 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 7)城市道路的纵坡设计及设计标高的确定,还应考虑 沿线两侧街坊地坪标高及保证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要求。 一般应使侧石顶面标高低于两侧街坊或建筑物的地坪标高 2.纵断面设计要点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道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 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坡段的纵坡度和坡长,并设 计竖曲线。 ( 1)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 根据汽车动力特性和考虑经济等因素制定的极限值, 设计时不可轻易采用,应留有余地。 在受限制较严,如越岭线为争取高度、缩短路线长度 或避开艰巨工程等,才有条件地采用。 好的设计应尽量使驾驶员有足够的安全感、舒适感和 视觉上的美感(可通过透视图检验)。 一般讲,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 小纵坡不应低于 0.3% 0.5%。 坡长 是指纵断面两相邻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 9秒的行程为宜。 对连续起伏的路段,坡度应尽量小,坡长和竖曲线应 争取到极限最小值的一倍或二倍以上,以避免: 出现锯齿形的纵断面,影响行车视距; 使增重与减重变化太频繁; 影响路容美观。 ( 2)关于最短坡长 平原、微丘地形 的纵坡应均匀平缓,注意保证最小填 土高度和最小纵坡的要求。 丘陵地形 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注意纵坡 应顺适不产生突变。 山岭、重丘地形 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纵坡,坡长 不应超过限制长度,纵坡不宜大于 6%,注意路基控制 标高的要求。 越岭线 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 限的坡度,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夹 短的缓和坡段。一般不应设臵反坡。 山脊线和山腰线 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纵坡外, 在可能条件下纵坡应缓些。 ( 3)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竖曲线应尽量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当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方可用极限 最小值。 有条件时,宜按视觉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取值。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 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避免出现 断背曲线 。 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 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 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 3s行程。当 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 ( 4)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 5)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3、纵断面设计步骤 ( 1) 准备工作 纵坡设计(俗称拉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 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 ( 2)标注控制点及其高程 控制点: 路线起、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 不良地段的最大填土高度,最大挖深,沿溪线的洪水 位,隧道进出口,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点,铁路道口, 城镇规划控制标高等。 山区道路 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点,称为 “经济点”。 ( 3)试坡与调整: 在已标出 “ 控制点 ” 、 “ 经济点 ” 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地面起伏变化,本着 以 “ 控制点 ” 为依据,照顾多数 “ 经济点 ” 的原则, 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与取直,试走出若干直坡线。 然后对照技术标准检查各设计的直坡方案的最大纵坡、 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等是否满足规定,平、纵组合是 否适当,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 合理,若有问题应进行调整。 调整方法 是对初定坡度 线平抬、平降、延伸、缩短或改变坡度值。 对 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 反复比较,最后定出既符 合 技术标准 ,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较省的设 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并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汇出变 坡点的初步位臵。 ( 4)核对: 选择有控制意义的 重点横断面 ,如高填深 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它 重要控制点等,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 挖高度,用“模板”在横断面图上“戴帽子”,检查 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土墙工程过大、 桥梁过高或过低、涵洞过长等情况,若有问题应及时 调整纵坡。在横坡陡峻地段核对更显重要。 ( 5)定坡: 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段把直坡线的坡度 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 ( 6)设臵竖曲线: 拉坡时已考虑了平、纵组合问题, 此步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 计算竖曲线要素。 4、纵断面设计注意事项 ( 1)设臵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 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 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 2)大、中桥上不宜设臵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 起、终点应设在桥头 10m以外。 ( 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 车平顺,应尽量避免在小桥涵处出现“驼峰式”纵坡。 4、纵断面设计注意事项 ( 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 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 小坡长规定。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 3%,山区工程艰 巨地段不大于 5%。 ( 5)拉坡时如受“控制点”或“经济点”制约,导致 纵坡起伏过大,或土石方工程量太大,经调整仍难以 解决时,可用纸上移线的方法修改原定纵坡线。 方法: 按理想要求定出新的纵坡设计线,然后找出对 应新设计线的填、挖高度,用“模板 在横断面上以新 填、挖高度左右移动,定出适宜的中线位臵,若为实 地定线时还应到现场改线。这种方法在山区和丘陵区 道路的纵坡设计中经常遇到。 七、视觉分析及平纵组合 为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与舒适,应把道路平、纵、横 三面结合作为立体线形来分析研究。平面与纵面线形 的协调组合将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司机的视线,并 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一)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当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 60km小时,必须注重平、 纵的合理组合;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 40km小时,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 提下,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规定值,力求做到各种线 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 求前提下,研究 线路 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 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良好的排水条件。 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 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 失误的线形,必须尽力避免。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 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线形组合的 最基本问题 。 (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它 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对纵 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 意义的。反之亦然。 (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 车安全。 (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可以减轻驾驶员 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 1)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平竖曲线顶点重 合) ,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 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 “平包竖”。为平曲线与竖曲线相互重合的透视形状。 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 平顺而流畅的效果。 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 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 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该大一些。 ( 2) 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和竖曲 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 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大的竖 曲线含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非常别扭。根据德 国计算统计,平曲线半径小于 1000m,竖曲线半径为平 曲线半径的 10 20倍时,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的线形。 ( 3) 暗弯(不在视线范围内必须到近弯处才看得 到 )、明弯(视线范围内 )与凸、凹竖曲线。暗弯 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是合理的, 悦目的。对暗与凹、明与凸的组合,当坡差较大时, 会给人留下舍坦坡、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 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大,矛 盾也不很突出。 ( 4) 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平、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但由于地形等条 件限制,这种组合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的。如果平曲 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臵错开不超过平曲 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 但是,如果错位过大或大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 很差的线形。 避免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 曲线的拐点重合。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 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后者虽无视 线诱导问题,但路面排水困难,易产生积水。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重叠。对凸形竖曲线诱 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计算行车速度 40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 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前者失 去引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须接近坡顶才发现平曲线, 导致不必要的减速或交通事故;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 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总结: 如上图,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 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 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若平、竖曲 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臵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 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 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平面长直线与纵面的直坡线配合,对双车道道路超车 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与地形相适应,但行车单调乏味, 易疲劳。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 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曲线次 之; 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 峰”和“凹陷”,看上去线形既不美观也不连贯,使 驾驶员的视线中断。 3、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因此 ,只要路线有起有伏,就不要采用长直线,最好 使平面路线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 合理地组合。但要避免驾驶员一眼能看到路线方向转 折两次以上或纵坡起伏三次以上。 修建道路会对自然景观产生影响甚至破坏作用。而道 路两侧的自然景观反过来又会影响驾驶员的视觉、心 理以及行车操作。 平、纵线形组合必须是在充分与道路所经地区的景观 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即使线形组合满足有关 规定也不一定是良好设计。对于驾驶员来说,只有看 上去具有滑顺优美的线形和景观,才能称为舒适和安 全的道路。 道路景观工程包括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两方面。内部 协调主要指平、纵线形视觉的连续性和立体协调性; 外部协调是指道路与两侧坡面、路肩、中间带、沿线 设施等的协调。线形与景观配合应遵循一下原则: 4、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 ( 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 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 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 和其它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 ( 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比如 沿线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池塘。湖泊等。 横面设计要使边沟造型和绿化与现有景观相适应,弥 补必要填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 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 地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自然风景区如孤山、湖泊、大 树等,或人工建筑物如水坝、桥梁、高烟囱、农舍等, 或在路旁设臵一些设施,以消除单调感,并使道路与 自然密切结合。 ( 4)可采用修整、植草、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 ( 5)条件允许时,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 圆滑,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 ( 6)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 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 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 二)用透视图来检查线形设计及组合情况 透视图: 是根据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道路 的横断面设计资料,绘制出驾驶人员在不同桩号处注 视前方道路时映入眼帘的可见图景。 透视图功能: 判断路线平纵线形是否协调, 道路与景观的配合是否适当, 曲线之间的连接是否平顺, 道路的走向是否清楚, 通视条件是否良好等。 透视图分类: 路线概略透视图; 包含适当地形及地物的全景透视图; 全景透视图经过渲染处理后的具真实感的透视图。 1)、路线概略透视图 这种透视图只绘出道路中心线和路基路面的边线,一 般有五根线,这种透视图绘制简单迅速,目前一般 CAD系统均应具备此功能,主要是在进行平、纵、横 设计时实时检查使用,虽然简单但可以有效解决平纵 组合方面的问题,所以线位透视图也成为高等级公路 初步设计中的重要的文件之一。 2)、全景透视图 如果将道路两侧的地形绘制出来,就形成了全景透视 图,不仅能反映道路线形的优劣,而且可以检查与周 围景观的配合情况,随着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道路 全景透视图的绘制已经比较方便了,图为一公路的全 景透视图。 3)、真实感的透视图 这种透视图的制作难度较大,需要先建立模型,再进 行渲染而成,主要应用于方案评价和汇报,图为一公 路的具有真实感的透视图。 全景透视图 具有真实感的透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