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金融→长江三角洲农民增收与经济一体化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663617 上传时间:2021-04-1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3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金融→长江三角洲农民增收与经济一体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投资金融→长江三角洲农民增收与经济一体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投资金融→长江三角洲农民增收与经济一体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的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The Problem of the Incom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olutions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的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The Problem of the Incom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olutions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下 的 农民增收问题与对策 “ 长三角 ” 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 中,沿长江下游冲击扇形成的区域,主 要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 南通、镇江、泰州、杭州、嘉兴、宁波、 绍兴、舟山、湖州等 14个城市与上海一 起组成的都市圈范围之内的区域,面积 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7570万。 一、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内农业发展 的诸多变化 二、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三、 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引起区 内农业发展的诸多变化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速变动 2、农民身份的变化 3、农民资产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业生产行业模式的变化 5、农民贫富差距的变化 6、农民思想观念、思维能力、知识结构有 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 调整 , 从 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 , 到以经济作 物为主的农业生产; 从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 到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农村经济; 从 以内向型经济为 主的农村经济 , 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 从 吃城市边角余料式的农村经济 , 到建设完整工业 体系的农村经济; 从 外出打工的劳务输出式的农业 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 到以回乡创业的劳务回流式的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动; 。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 整是在快速变化中向前发展的 。 2003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5.8 51.9 42.3调整为 5.0 54.5 40.5。 表 1 江苏长三角八城市 2002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市名 乡村 劳动 力数 农林 牧渔 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 储及邮电通 信业 批发零售 贸易餐饮 业 南京市 130.99 68.71 20.60 13.84 5.32 无锡市 155.13 49.28 65.81 8.79 7.32 常州市 128.67 51.03 36.98 13.54 5.67 苏州市 213.75 64.16 92.82 13.34 9.91 南通市 369.19 197.99 49.95 55.45 13.75 扬州市 166.67 79.35 28.58 21.29 7.55 镇江市 100.29 46.36 29.06 7.67 3.70 泰州市 205.27 106.27 23.77 22.40 5.69 4.49 5.27 6.50 10.09 6.15 3.40 12.10 9.98 混合所有的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地上升, 成为农村经济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与 此相应的是,农村农户的个人资产形式 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上升, 2001年末浙江富裕阶层 1人均拥有的金 融资产近万元。 1农村富裕阶层的分类依据是根据人均纯收入水平。浙江 省统计局农村各经济阶层分析课题组的分类标准是:人均纯 收入 1500元以下为贫困阶层;人均纯收入 1500-3500元为温 饱阶层;人均纯收入 3500-8000元为小康阶层;人均纯收入 8000元以上为富裕阶层。 长三角一直是全国粮棉主产区之一,随 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行业模 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粮棉生产的规模化 经营正在形成,生产领域也由种植业为 主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生产模式 和领域的变化,使农民增收的收入来源 有了多种选择。 1978年,浙江省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 165元,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 0.2以下, 虽然贫困,但贫富差距很小; 1985-1990年 五年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由 549元增 加到 1099元,基尼系数也由 0.2554扩大到 0.3 以上,贫富差距有所扩大;到 2001年各经济 阶层 1的比重为:贫困阶层占 7.3%,温饱阶 层占 33.2%,小康阶层占 47.7%,富裕阶层占 11.8%,这四个阶层实际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034元、 2564元、 5241元和 10924元,贫富 差距明显扩大。贫困阶层和温饱阶层劳动力 的行业集中度高, 2001年贫困阶层和温饱阶 层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达 67.5%和 54.9%,大大高于小康阶层和富裕阶 层。 目前,长三角地区具有创新精神的种 类型农民已经成为收入增加最快的群体: “ 两栖 ” 型、 “ 智能 ” 型、 “ 技术 ” 型、 “ 逆向 ” 型、 “ 服务 ” 型、 “ 创造 ” 型。 由于知识结构的调整,农民的工资性收 入成为收入的主要部分。 2002年与 1997 年相比,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由 1496元增加到 2437元,占全年人均总 收入的比重由 31.7%上升到 39.6%, 2002 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 额达 65.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 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都呈扩 大的趋势 2、农民负担过重不在于税收,在于不合理 收费 3、农村农民收入差距变大,纯农户收入下 降 4、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经费不足,农民实 际收入更低 据统计 ,1996 2003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率分别为 23.3%、 7.9%、 3.3%、 3.5%、 2.9%、 5.3%、 5.9%、 6.1%,虽然 2001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有所 提高 ,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却逐 年拉大, 1996 2003年江苏城乡居民收 入比分别为 1.71倍、 1.76倍、 1.78倍、 1.87倍、 1.89倍、 1.95倍、 2.05倍、 2.2 倍。 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最多的苏州为例, 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140元,只 相当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15924元的 38.5%。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居民和 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导致区内农民 贫富差距的增加。长三角以农业为主要 产业的城市,虽然农业丰收,但农民收 入增长幅度却减缓,与农业比重较小的 城市相比,相对收入明显下降。 从长三角十五城市农民纯收入看,最高 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泰州市的 1.62倍,泰 州市( 3834元)比江苏省最高的苏州市 ( 6134元)相差 2300元,差距为 37.5% 譬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宁波市 , 2000、 2001、 2002三年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分别是 8149万元 、 8725万元和 7573万元 , 按人均算总体是下降的 , 但同期农民人 均税费支出却是上升的 , 分别是 47元 、 55元和 68元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随着农村经 济的发展 , 农村乡村的财务支出也水涨 船高 , 支出变大 , 加上一些地方乡村财 务混乱 , 政务 、 村务不公开 , 不合理支 出过高 , 就用各种不合理收费来弥补 。 纯收入 来 源 项 目 1990 1995 2001 2002 金额 ( 元 ) 比例 ( % ) 金额 ( 元 ) 比例 ( % ) 金额 (元 ) 比例 ( % ) 金额 ( 元 ) 比例 ( % ) 纯收入 总计 883 .8 245 6.9 378 4.7 399 5.6 工资性 收入 300 .6 34. 0 821 .9 33. 5 181 9.8 48. 1 199 3.7 49. 9 家庭经 营收入 557 .5 63. 1 154 4.4 62. 9 178 2.8 47. 1 179 6.3 45. 0 转移性 收入 25. 7 2.9 65. 0 2.6 129 .8 3.4 143 .5 3.6 财产性 收入 25. 6 1.0 52. 3 1.4 62. 1 1.5 与城市公共设施由财政支出不同,农村 的公共设施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在工 农产品存在 “ 剪刀差 ” 的前提下,农民 一方面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 一方面却不能享受应得的利益再分配, 使得农民的相对实际收入更低。 据测算, 1954 1978年,农业部门通过 工农产品价格 “ 剪刀差 ” 为城市工业提 供了 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 1978 1991 年,剪刀差累计高达 12319 5亿元;进 入 20世纪 90年代,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 在 1000亿元以上。 三、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 减少农业人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去向 (二) 从市场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 业产业持续发展 (三) 改变农业投资模式,将农村公共产 品建设纳入财政轨道 (四) 通过转移支付,变间接补贴为直接 补贴 1、利用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来推动农业人 口下降,实现农民增收 2、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农村,解决农业人口 的就业问题 3、给予优惠政策和金融信息支持,吸引农民全 家进入城市创业 4、加快市民化进程 ,即通过农产品商品性消费群 体的扩大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1、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 2、建立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民的市 场反应能力; 3、建立农村金融体制,满足农业产业 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 ; 4、将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纳入经济供 应链; 5、形成多样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 增强市场竞争力 。 1、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2、城乡经济一体化; 3、社会事业一体化; 4、实施社会保障一体化。 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