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0570937 上传时间:2021-03-3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实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生物实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生物实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温和高温会导致植物细胞受到伤害,为了探 究高温和低温对小麦的伤害,请完成下列实验 设计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原理:当植物组织细胞受到不良条件 (如 高温、低温 )影响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 胞内容物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 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 (电导仪非常 灵敏,各种杂质以及温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从而带来实验误差 ),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 愈重。 准确描述实验步骤 (2)实验材料:小麦幼苗。 (3)仪器与药品:电导仪、冰水、 45 的水浴锅、 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4)分析变量:自变量是 _;检测指标是 _。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小麦幼苗 30株,去除残留胚乳,用 蒸馏水反复冲洗 3次。 第二步:取 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 20 mL蒸馏水, 编号为 1、 2、 3号。 第三步: _ _。 第四步: _ _。 第五步: 40 min后取出,并去除小烧杯中的幼 苗,使小烧杯中的溶液恢复至室温。 第六步: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 实验结果。 (6)回答问题: 实验的第一步中要去除残留胚乳,并用蒸馏 水冲洗的目的是 _ _。 空气中的 CO2会溶解于蒸馏水中,从而给实 验带来误差。在你设计的实验中,为了校正这 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采取的措施是 _ _。 【 解析 】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 小麦的受伤程度,检测指标为外界溶液的电导 度。细胞受伤程度越大,细胞膜的通透性越大, 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就越高。实验步骤可以从 “分 组编号、实验处理和结果观察 ”三个方面展开。 实验的第一步中去除残留胚乳,并用蒸馏水冲 洗的目的是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的杂质对实 验结果造成干扰;在实验过程中,为校正空气 中 CO2带来的误差,可设置不放小麦幼苗的蒸 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 答案 】 (4)温度 外界溶液的电导度 (或膜的 透性 ) (5)第三步:将 30株小麦幼苗均分为 3组, 分别置于 1、 2、 3号 3个小烧杯中 第四步:将 1 号小烧杯置于冰水中水浴, 2号小烧杯置于室温 下, 3号小烧杯置于 45 的恒温水中水浴 (6) 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的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增加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 桐花树 (红树的一种 )幼苗在盐度为 1% 3%的环 境中生长较好 。 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 盐度 , 该学习小组设计 了以下实验方案 。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1)材料和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 幼苗 5株,培养瓶 5个, 3%的 NaCl溶液,蒸馏水, 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将 5个培养瓶按 A E分别编号。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等的 1%、 _、 3%的 NaCl溶液。 _,按如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_环境下进行培养, 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请设计一个表格以便对上述实验 进行记录。 (4)实验结果: 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 主要原因是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 有: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6)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 解析 】 依题意 ,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NaCl溶 液的浓度 , 因变量为幼苗的生长状况 , 无关变 量为光照 、 温度 、 CO2浓度等 。 实验中已将 5个 培养瓶编号成 5组 , 故幼苗应分别放入含有 1%、 1.5%、 2%、 2.5%、 3%的 NaCl溶液中培养 。 在 实验记录的表格中 , 应当体现自变量 (不同浓度 的 NaCl溶液 培养瓶的编号 )、 因变量 (幼苗 的生长状况 )以及培养的时间 (观察天数 )。 对于 实验异常结果的分析 , 题目中已提示 , 结合所 学的知识即可得知答案 。 【 答案 】 (2) 1.5%、 2%、 2.5% 将桐花 树幼苗分别放入 5个培养瓶 温度和光照 (3) 培养瓶编号 幼苗的生长状况 观察天数 A B C D E 1 2 3 4 (5) 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有 氧呼吸 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矿 质元素 (6)每组应设置多株幼苗 【 探规寻律 】 (1)实验结果的分析 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依据自变 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可用逆推法,由结论推出 相应的结果。 探究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不确定的,应先把 自变量与因变量所对应的各种关系都考虑到, 然后用逆推法描述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2)实验结果的呈现 利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表格的设计应当从 自变量和因变量上展开,通常有两种模式: a单因子变量表格的模式: 自变量 因变量 b.多因子变量表格的模式: 项目 自变量 B 自变量 A 因变量 利用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表示 时,通常以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并在坐标轴上标注单位或符号。绘曲线图的方法: a. 标轴:认真审题,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坐标 轴,标注单位或符号。 b.描点:根据题目所给数据 描点,有时需要计算 (特别注意:起点、终点、最高 点、最低点、转折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 c.连线: 以能穿过最多点的直线或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d. 标注:注明相应的文字和图像的标题。 实验类答题技巧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袭人 , 但是 不法商贩也可以用陈稻米抛光增白 、 上油后以 假乱真 , 欺骗消费者 。 新稻米的过氧化氢酶活 性明显高于陈稻米 。 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 有过氧化氢 (H2O2)存在的条件下能把某些酚类 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 , 可简单 表示为: 例 1 愈创木酚 H 2 O 2 过氧化氢酶 红褐色物质 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请你据此为食品 卫 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 易实 验。 实验目的: _ _ _ _ _ _ _ 。 实验原理: _ _ _ _ _ _ _ 。 实验材料和用具:新稻米、待测稻米、 1%愈创 木酚 (有氧气存在时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与氧 浓度成正比 )、 1%过氧化氢 (H2O2)、带塞子的试 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支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 A和 B; A管内放入适量的新稻米, B管内放入等量的待 测稻米。 第二步:用移液管分别向两支试管内加入适量 且等量的 1%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 管塞,充分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 液体。 第三步:将两支试管中浸有 1%愈创木酚的稻米 分别倒入两个对应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 开,然后用移液管吸取 1%过氧化氢 (H2O2)分别 滴入两个培养皿中的稻米里,使所有稻米都浸 有过氧化氢。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个培养 皿中稻米的颜色变化。 预期结果: _ _。 结论: _ _。 【 解析 】 本题考查考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 能力,以及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题意, 该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高低来 判断待测稻米的新鲜程度。在新稻米中,过氧 化氢酶的活性高,能使某些酚类物质氧化成红 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因此可依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来间接判断稻 米的新鲜程度。由于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故 实验结果有两种情况,即待测稻米为新稻米或 陈稻米。 【 答案 】 实验目的: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 高低来鉴别稻米是新稻米还是陈稻米 实验原理: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 氢存在时,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氧化成红褐色 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预期结果: A培养皿中的新稻米呈红褐色。若 B 培养皿中的待测稻米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则 是陈稻米;若待测稻米颜色也呈红褐色,则是 新稻米 结论:稻米里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随贮藏时 间的延长而降低。 【 探规寻律 】 实验原理的运用和实验目的的 确定 实验原理的运用是解题的根本,每一道实验题 都有其原理,充分理解和运用其原理,就能找 到问题之所在。高考题中的实验原理一般都来 自教材,例如本题仍以教材中酶活性与产物的 关系为原理。结合题干信息,能够理顺 “稻米中 的过氧化氢酶使 H2O2分解,产生 O2,从而使某 些酚类化合物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并通过观察 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稻米的新鲜程度 ” 是解题的关键。 实验目的的确定,常依据实验原理,结合实验 材料,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具体书写时,一 般是 “观察什么 ”“探究什么 ”或 “验证什么 ”。本 调研题中,根据 “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 简易实验 ”可知其实验目的是判断待测稻米的新 鲜程度。 下列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种类,采用差速离心法 和显微观察法 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采用研磨过滤 法和纸层析法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 产物检测法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 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正确选择实验方法 例 2 【 解析 】 研究细胞器的结构和种类 , 用不同 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细胞器 分离开 , 并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 故 A正确 。 色 素存在于叶绿体中 , 需要使用研磨过滤法提取 色素 , 再依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将其分离开 , 故 B正确 。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 通过设置有氧和无氧环境进行对比 , 并通过检 测 CO2和酒精的产生情况进行判断 , 故 C正确 。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时 , 经盐酸和酒 精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同时 , 龙胆紫溶液不 属于活体染色剂 , 故不能持续地观察到染色体 的动态变化过程 , 故 D错误 。 【 答案 】 D 【 探规寻律 】 高中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方法 (1)对照实验法,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 的催 化效率。 (2)模拟实验法,如利用渗透作用装置模拟成熟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过程。 (3)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 料,运用杂交实验法,研究出两大遗传定律。 (4)显微观察法,如利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和线粒体。 (5)调查法,如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6)染色法,如利用苏丹 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 色。 (7)差速离心法,如利用细胞质中各种结构的质 量差异,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产生不同的离心 力,将各种细胞器分开。 (8)引流法,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 验中,使细胞处于 0.3 g/mL的蔗糖溶液中。 (9)同位素标记法,如利用 18O2和 14CO2分别追踪 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的转移途径。 下列有关洋葱作实验材料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 ) A表皮细胞大,容易观察,可用于低温诱导染 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B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细胞的减数 分裂实验 C表皮细胞含有色素,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 取实验 D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 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科学选材 例 3 【 解析 】 洋葱表皮细胞属于成熟的植物细胞 , 不再具有分裂能力 , 因此不能用于低温诱导染 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 故 A项错误;根尖细胞进 行的是有丝分裂 , 故 B项错误;洋葱表皮细胞中 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 , 不能用来提取叶绿体色 素 , 故 C项错误 。 【 答案 】 D 【 探规寻律 】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主要实验的 取材 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选择时, 要符合实验要求 (科学性 )、取材容易 (简便性 )、 实验现象明显 (直观性 )等特点。 (1)在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宜选用还原糖丰富 的、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材料,以避免色素对实 验现象造成干扰。 (2)在细胞膜的提取实验中,宜选用成熟的哺乳动 物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内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 器,避免了其他膜结构对实验的干扰。 (3)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常选用洋葱 根尖分生区,因为该部位细胞分裂旺盛,易观察 到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4)在比较过氧化氢酶与 Fe3 催化效率的实验中, 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内 重要的解毒器官,富含过氧化氢酶;同时,经研 磨后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可释放出来。 (5)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 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因为其细胞内 具有中央液泡,且液泡内含有色素,便于观察 实验现象。 (6)在生长素的有关实验中,常选用胚芽鞘作实 验材料,因为胚芽鞘细胞只生长、不分裂,易 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利用噬菌体作为 实验材料的原因是噬菌体的化学成分与染色体 相似 (主要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 ),且 DNA和蛋 白质易分开进行单独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 pH是自变量 B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 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无关变量 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 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酒精是无 关变量 变量的控制 例 4 【 解析 】 在 A选项中,温度是自变量, pH是 无关变量;在 B选项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 自变量;在 D选项中,酒精是因变量。 【 答案 】 C 【 探规寻律 】 实验变量在单一变量原则和等 量原则中的体现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 “ 单一变量 ”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 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 因变量;二是确保 “单一变量 ”的操作规范,即 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具 体来说: 对于自变量,要严格控制,以形成对照或对 比 体现单一变量原则; 对于因变量,要认真观察、测量、记录或分析, 它是得出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 对于无关变量,要严格控制,在实验中保持一 致 体现等量原则。 低温和高温会导致植物细胞受到伤害, 为了探究高温和低温对小麦的伤害,请完成下 列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原理:当植物组织细胞受到不良条件 (如 高温、低温 )影响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 胞内容物外渗,使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增大。电 导度的大小可以用电导仪进行检测 (电导仪非常 灵敏,各种杂质以及温度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从而带来实验误差 ),透性变化愈大,表示受伤 愈重。 准确描述实验步骤 例 5 (2)实验材料:小麦幼苗。 (3)仪器与药品:电导仪、冰水、 45 的水浴锅、 烧杯、量筒、洗瓶、滤纸、蒸馏水。 (4)分析变量:自变量是 _;检测指标是 _。 (5)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小麦幼苗 30株,去除残留胚乳,用 蒸馏水反复冲洗 3次。 第二步:取 3个小烧杯,分别加入 20 mL蒸馏水, 编号为 1、 2、 3号。 第三步: _ _。 第四步: _ _。 第五步: 40 min后取出,并去除小烧杯中的幼 苗,使小烧杯中的溶液恢复至室温。 第六步:用电导仪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 实验结果。 (6)回答问题: 实验的第一步中要去除残留胚乳,并用蒸馏 水冲洗的目的是 _ _。 空气中的 CO2会溶解于蒸馏水中,从而给实 验带来误差。在你设计的实验中,为了校正这 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采取的措施是 _ _。 【 解析 】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 小麦的受伤程度,检测指标为外界溶液的电导 度。细胞受伤程度越大,细胞膜的通透性越大, 外部溶液的电导度就越高。实验步骤可以从 “分 组编号、实验处理和结果观察 ”三个方面展开。 实验的第一步中去除残留胚乳,并用蒸馏水冲 洗的目的是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的杂质对实 验结果造成干扰;在实验过程中,为校正空气 中 CO2带来的误差,可设置不放小麦幼苗的蒸 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 答案 】 (4)温度 外界溶液的电导度 (或膜的 透性 ) (5)第三步:将 30株小麦幼苗均分为 3组, 分别置于 1、 2、 3号 3个小烧杯中 第四步:将 1 号小烧杯置于冰水中水浴, 2号小烧杯置于室温 下, 3号小烧杯置于 45 的恒温水中水浴 (6) 防止残留胚乳及幼苗外的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增加不放小麦幼苗的空白对照 【 探规寻律 】 从实验变量的角度设计实 验步骤 (1)依自变量确定实验组别,并进行编号。 如本题中,自变量为温度,故实验需要设 置 3组,即高温、适温和低温,对于 2组或 2组以上的实验要进行编号,编号可以是 1、 2、 3号,也可以是甲、乙、丙等。 (2)依无 关变量,控制实验条件。 除自变量外,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如本题 中,每组小麦的数量、温度处理的时间等应相 同。 (3)依因变量,确定实验的检测指标,并观 察记录实验结果。如本题中,小麦的受伤程度 为因变量,可以外界溶液的电导度作为检测指 标。解题时,要注意因变量与检测指标不一定 相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 桐花树 (红树的一种 )幼苗在盐度为 1% 3%的环 境中生长较好 。 为探究桐花树幼苗的最适生长 盐度 , 该学习小组设计 了以下实验方案 。 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例 6 (1)材料和用具:生长良好、树龄相同的桐花树 幼苗 5株,培养瓶 5个, 3%的 NaCl溶液,蒸馏水, 其他必需的器材若干。 (2)实验步骤: 将 5个培养瓶按 A E分别编号。 在培养瓶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相等的 1%、 _、 3%的 NaCl溶液。 _,按如图所示装置装配好。 将装置置于适宜的 _环境下进行培养, 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 (3)实验记录:请设计一个表格以便对上述实验 进行记录。 (4)实验结果: 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5)结果分析:致使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的 主要原因是实验方案有明显的设计缺陷,主要 有: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6)从实验设计科学性的角度分析,缺陷在于 _ _。 【 解析 】 依题意 ,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NaCl溶 液的浓度 , 因变量为幼苗的生长状况 , 无关变 量为光照 、 温度 、 CO2浓度等 。 实验中已将 5个 培养瓶编号成 5组 , 故幼苗应分别放入含有 1%、 1.5%、 2%、 2.5%、 3%的 NaCl溶液中培养 。 在 实验记录的表格中 , 应当体现自变量 (不同浓度 的 NaCl溶液 培养瓶的编号 )、 因变量 (幼苗 的生长状况 )以及培养的时间 (观察天数 )。 对于 实验异常结果的分析 , 题目中已提示 , 结合所 学的知识即可得知答案 。 【 答案 】 (2) 1.5%、 2%、 2.5% 将桐花 树幼苗分别放入 5个培养瓶 温度和光照 (3) 培养瓶编号 幼苗的生长状况 观察天数 A B C D E 1 2 3 4 (5) 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有 氧呼吸 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矿 质元素 (6)每组应设置多株幼苗 【 探规寻律 】 (1)实验结果的分析 验证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唯一的,依据自变 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可用逆推法,由结论推出 相应的结果。 探究性实验:结果和结论是不确定的,应先把 自变量与因变量所对应的各种关系都考虑到, 然后用逆推法描述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2)实验结果的呈现 利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表格的设计应当从 自变量和因变量上展开,通常有两种模式: a单因子变量表格的模式: 自变量 因变量 b.多因子变量表格的模式: 项目 自变量 B 自变量 A 因变量 利用曲线图呈现实验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表示 时,通常以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并在坐标轴上标注单位或符号。绘曲线图的方法: a. 标轴:认真审题,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确定坐标 轴,标注单位或符号。 b.描点:根据题目所给数据 描点,有时需要计算 (特别注意:起点、终点、最高 点、最低点、转折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 c.连线: 以能穿过最多点的直线或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d. 标注:注明相应的文字和图像的标题。 知能优化训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 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