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0486075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在他看来手段与 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 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 中心、为目的。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概括为“4R “,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 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 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 教材的主体部分。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古代的“六 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 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知识;其缺点是,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 相互联系,而把每一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活动课程强有多种含义。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或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杜 威)。(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 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 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研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而是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 后可以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 程。(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选择)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2物质性隐性课程3 制度性隐性课程4心理性 隐性课程(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负责编制国家课程的编制中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 权威 性2 多样性3强制性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不是局限于本校 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四、课程评价1967 年斯克里文首先采用了“形成性评价”这个专门术语。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论述)(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1课程变革的目标厘定2 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3 课程的编制 过程(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1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2 经济的地 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3 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2)课程 目标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优化(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3 文化多元与课 程变革(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简答):1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 结构的变革3 科技个性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1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2 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3 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含义1 教学的含义:“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杜威“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 体,在与老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 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名词解释)2 教学的功能:( 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 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理性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至今还具有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 体育、德育、至于的和谐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价值。在论演说家的教育 一书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要劳 逸结合和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2 近代教学思想精华:陶行知“教学生学”3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简答):(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 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 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独立的系统化的教学理论或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普通教育学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 尝试的典范。三、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简答)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 传统。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书中,把刺 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连接的加强,教学的艺 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3、认知教学理论(多选):(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 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的方法4、情感教学理论(选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 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和非指 导性学习(方式)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 (2)抛锚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起情境中,产生学习的 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 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3)随机进入式教学, 是指对同一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情境、给予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 多层次加以呈现,以实现学习者对同一对象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理解。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的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讲课程目标转 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二)教学设计的特征:(多选)1 指导性2 统合性3 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 创造性(三)教学设计的依据:1 现代教学理论 2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 教学的实际需要 4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 教师的教学经验三、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多选):1 系统分析模式 “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2 目标模式 3 过程模式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1 行为主体 2 行为动词3 情境或条件4 表现水平或标准 教学内容设计:1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选)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的”的知识。2 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 识(选)3 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 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识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教学实践设计:1 把握好整体教学时间2 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简答) 教学措施设计: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学生作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 基本环节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 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名词解释) 教学策略的特征:(论述、名词解释)1 指向性2操作性3 整体综合性4 调控性 5灵活性 6 层次性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2 陈述性知识 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3 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 行动,静态知识转为动态的技能。)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 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并且每一种都 要教好。2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3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突出教学策略的成功之处。4 激发学生学习策略 性知识的内在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 坚持长期教学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一)讲授策略(二)对话策略(三)指导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它是一种 建立在父母对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感情的特殊个别化的生 活。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一、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 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 病三类。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多选、简答)(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三)青少年 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多选、 简答)1 吸食毒品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2 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3 不良“短信”隐蔽性 强、危害性大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论述)(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选)1 社会规范失控2文化的商品化3城市化的影响4价 值观多元化 5 人口流动问题(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多选):1 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2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3 个 别教师素质差 4 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四过”现象 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 过度保护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关于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一)心理学解释 一种是是“心理缺陷”说,解释为心理缺陷的问题;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 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二)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控制缺乏说”“失范说” “手段-目标说”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亚文化群理论”过程模式主要是“标签论”为代表。 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失范行为。 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 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选择)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出于报复 心理满足虚荣心的打架斗殴等。(选择) 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这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 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如“学生间的哥们义气。” 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重要他人的概念:“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 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名词解释)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受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 物。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说为: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 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名词解释)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题为学生生存的报告。该报告发出了“培养完人” 的呼吁,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 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一) 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1 西方哲学的转向 2 杜威与陶行知的“生活”与“教育” 理论 3 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点4 提高师生生活质量的需要二、学校该如何做(一)重建教育观:1教材观2教师观3学生观4师生观5教学观6 时空观(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三)学校重心的转移1 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2 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的概念(一) 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因素 班级组织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及学校管理活动基本单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 重要推动作用的当数“导生制”。也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级长制”。(二)班级组织的改造 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在改革班级组织尝试中,主要包括特朗普 制、活动课时制、开放课堂、个别教学、小队教学等。特朗普制是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三)班级组织的概念的界定: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 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 式小群体。二、班级组织的形成班级组织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三、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教师) 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一) 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这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 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全班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第二层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 角色,即小组长;第三层是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一般成员。 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1)积极型(2)娱乐型(3)消极型(4)破坏型 班级组织的规模: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 人左右,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 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 人左右。四、班级组织的特点(简答)(一) 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二) 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三)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四)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五)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五、班级组织的功能(简答、多选)(一)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二) 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1 促进发展功能 2 满足需求功能 3 诊断功能 4 矫正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论述题,如,根据班级管理的内容,说说怎样管理班级)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而非 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 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一) 班级组织的设计 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衡量一个班级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积极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 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 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 平。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题 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六点是设计班级组织的 主要依据和达成目标。(二) 指导班级组织建设: 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二、班级制度管理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 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管理常规。(二) 非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使不成文 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三、班级教学管理(简答)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一) 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二) 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三)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四、班级活动管理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简答)(一) 创设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二) 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1 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2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3 丰富班级管理角色4 正确对待班级 中的非正式群体(三)协调好班级内外各种关系:1 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2 协调班级与社 会、家庭的关系4 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四)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1 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2 主体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 获益。3 主体性活动要达到是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4主体性活 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 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2 营造社会化环境 3 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4 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5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