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20475797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思维-谈广东省第六届数学优质课后感想内容摘要: 本人在3月刚参与了为时两天的广东省第六届数学优质课评比的观摩活动。感受颇深,各个优秀课例无不是环绕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方向而各显神通,只要想到的方式都用上了,有些甚至用上了变魔术等。是呀!当今学生就少了一份追求求异求变的思维。换句话来说就是太循规蹈矩,思维方式死板不灵活。因此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已迫不及待地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核心词: 培养 创新 求异思维 引导 训练正文:新课程原则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鼓励她们进行发明性思维活动。”发明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其体现措施诸多,但重要体现为求异,因此也叫发明求异思维。人们都懂得,创新是现代教育中提出的比较时髦的新名词,使新课程提出的新规定。创新是与“求异思维”有关吗?可以说,没有求异思维就不存在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发明性思维,它是对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构造形式,不同的耦联关系去摸索相似结论的思维措施。求异思维所体现的是善于联想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求异思维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可是,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部经意地忽视对学生发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大都把立足点放在了学生的解题措施和如何解题等外在形式的训练上,以致导致学生因思维的简朴僵化而形成构造上的公式化,思维的套式化,语言的模式化,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导致了数学教学近年来沿着同一思维轨迹,统一形式训练,陈陈相因,代代相传。目前我们正处在跨世纪的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急需大批发明型人才,而小学数学教学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知识、能力等的重要施教手段之一。 “求异思维”是指变化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思维。求异思维也是发明思维的核心,使一种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来思考问题的措施。其重要特性体现为:多向性、独创性、灵活性。多向性,是就其广度而言,规定思路广阔辐射,善于多方求索,不拘一格。独创性,是就其深度而言,规定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灵活性是就其灵活度而言,规定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这三种特性息息有关,互为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要一方面从其灵活性入手,来启发思维引导思维换向,促成其思维向多向性发展,从而达到独创性。因此说灵活性是基本。如果没有灵活性,就会反而迟钝,思路晦涩,即难多向思维,也难独创:多向性是核心,如果只沿一条思路,不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去分析思考问题,也就难以灵活和独创:独创性使目的和精髓,它代表这发明思维的本质。因此,求异思维的核心本质是独创,是超越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掘进,其特有的本质是求新、探新、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多参照系的一种思维方式。把发明性求异思维引进数学教学机制中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题型、同一类型,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思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从求异思维特性入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引导和训练学生。 一、克服思维定向,萌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明显的特点思路开阔,分析问题全面,善于观测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而思维定向的弊端就在于用已经习惯的思维模式看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只有克服思维定势,才干萌发求异思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要麻木接受机械的训练。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老式解题措施的同步,去尝试全新的解题措施。萌发出求异思维的欲望。 1、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常常运用“障碍性引入”、冲破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措施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引导她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一种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加强实际操作,启发思维,引导思维的进行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处在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初步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通过实际操作,充足用眼、手、口等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的多种概念。小学生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重要是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引、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某些思维的措施。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实际操作,提出某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就是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在思维的活动状态中,才干擦燃起思维的火花,通过“新”思维,掌握新措施。 、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梳理思维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措施。例如:在学习求几种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时,我在教学中着重点就是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例如:一头大象运根木头,5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学生列式后就让学生说2的算理。通过说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能把学生的一种个求异火花及时地反馈出来。 二、克服思维定向,敢于标新立异。从认知的心理角度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性,往往体现出难以挣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向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着。因此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方位的思维措施与能力。要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形成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措施与能力,必须给学生发明一种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呈现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很重要。 、精选内容,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例如: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如:计算3508+.7这题时有些学生就会找到新的计算措施,发现可以当作是:3.1-.0207,然而有一位学生说.07也可以拆成3.50.02,第一类学生虽然能用乘法分派率进行计算,但已经形成了定向思维,后一类学生才是真正能进行创新的,进行了求异思维,实现了这一题的价值所在。通过某些题型使学生又内容有层次有空间去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 2、一题多解,变式引伸,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展思维的又一特性。思维的狭窄性表目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法就不知其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协助学生克服思想狭窄性的有效措施。可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本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计算成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规定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摸索解题的捷径,使思路的广阔性不断的得到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目前课本中有一部分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运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变换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明性。”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思考题,它所呈现的得条件和问题的措施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不能透过语言把握语言的实质,这时,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种角度看问题,就会使某些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其内在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似时加法转换为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为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均有内在的联系。如:88可以持续减多少个8?应规定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从减与除去思考。这道题可以当作是08里面涉及几种,问题就容易。变化了思维的角度,题目就容易地解决了,这样的训练,既避免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求异性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旨在题目的设立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论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根据一句话变化论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是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进行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向势。 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干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结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未知因素的待摸索的事物。因此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发明发明的起点。求异精神的真谛是敢于和合善于透过真知去发现,去开拓无知世界,而不是对自已被实践的真理采用不承认主义。最后,我想与人们共勉数学大使伯利雅得断言:“要成为一种好的数学家你必须一方面是一种好的猜想家。”因此在学生说出意料之外的算理时,我们不要急于去把判断对与否,不如给她们某些体现的机会,说不定一种精彩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产生了;也说不定,一种伟大的数学家,就在你的期待与赞美声中诞生了。参照文献:1、小学数学新课程原则2、文章:数学课堂中的求异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