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4757441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全章课标规定】举例阐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一节)根据有关资料,阐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重要因素及危害(第三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阐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第四节)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聚落1.聚落的概念:人类多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涉及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她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多种社会活动的场合,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合。聚落的分类:分为 聚落和 聚落两类。 聚落类型差别比较乡村都市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产业构造以第一产业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规模、地位规模小。是区域发展的腹地,为都市提供劳动力、粮食、蔬菜、副食品等规模大。是区域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都市聚落乡村聚落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约来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社会时期,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正的农业村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浮现了居民不直接依托农业营生的都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重要地位,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农牧为主,故这一时期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重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来,随着工矿业、商业贸易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华,都市或都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构成部分。4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故意识地运用和改造自然而发明出来的生存场合,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任何一种聚落形态(涉及房屋建筑构造),无不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烙印。聚落的外部形态、建筑用材、选址、聚落的发展演变等,无一不与本地的自然环境息息有关。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本地便于获得的冰块构筑的冰屋,墙体很厚,有助于保暖、防风雪;国内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本地居民便就地取材,运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国内新疆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国内及世界上的某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气候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利于通风、防潮;国内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本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发明的,如国内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发明出土楼的特色建筑。地形与聚落: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房屋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的村落多建在山腰或山沟、河谷两岸,高矮参差,一般规模较小,房屋住宅较分散。降水与聚落: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乡村聚落中体现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屋多为斜顶,以利于雨水下泄和减少屋顶积雪。并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房屋住宅还要防潮,因此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构造(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是平顶房。此外,降水较多的地区(如中国南方),屋檐突出长,以避免墙面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由于她们无雨多之忧。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气温与聚落:气温高的地区,房屋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房屋墙壁较厚,房间较小。在国内南方地区,为适应潮湿炎热的气候,房屋建筑采用敞厅、天井通廊等开畅通透的布局,墙的外面多抹白灰以减少阳光的吸热效应。青藏高原昼夜温差极大,长年风大雨少,多采用石造的平顶厚墙建筑,白天利于厚墙吸热,到了夜晚厚墙散热,恰可增温去寒。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为了避免寒风的侵扰,避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如国内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是朝南开的。水源与聚落: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场合,聚落一般选择接近水源(河流、湖泊)的地方。古代村落大多建在接近河流的高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不受洪水侵袭,如国内陕西蓝田猿人的遗迹,就建在一条河流的阶地上。近现代的大多数村落和都市大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以便的地区。虽然在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应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应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5国内乡村聚落的地区差别北方聚落南方聚落游牧聚落住宅形式屋顶平、有院落、土坯降水少,冬季低温屋顶斜、无院落、砖石降水多,潮湿帐幕式住宅游牧,便于拆迁形态多团状聚落地势平坦带状沿河流、道路散居,一般在背风坡农业生产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畜牧业,灌溉农业二、自然条件对都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与都市地形条件直接影响都市的密度、规模和都市空间形态。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都市空间形态:都市空间形态是指都市的整体轮廓形状。成都市区图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都市形态呈团块状重庆市区图重庆市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与河流的分隔使都市在地区上失去了完整性,形成分散型都市格局兰州市位于黄河谷地,市区南北群山对峙,都市沿黄河河谷延伸,形成条带状都市形态兰州市区图平原地区的都市空间形态:都市形态较完整、集中,多呈团块状山地、丘陵(或山区)地区的都市形态:都市空间拓展受地形制约,多呈分散型河谷地区的都市空间形态:都市空间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多呈条带状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都市密度、规模: 平原、盆地地区:都市密度大、规模大(因素:地表平坦开阔,都市建筑物和道路建设成本低 ;交通便利;都市扩展空间大 ;农业基本好 )。如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都市分布在海拔200米如下的濒海、濒湖和沿河平原;国内特大都市大部分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平原地区高原、山地(或山区)地区:都市密度小、规模较小(因素:地表起伏大,都市建筑物和道路建设成本高;交通不便 ;都市扩展空间受限 ;农业基本差 )。如国内西部地区(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多高原、山地,特大都市很少。读“世界都市分布图”,分析世界都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世界都市的分布读“国内特大都市分布图”,分析国内特大都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国内特大都市的分布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都市区位选择:平原地区:都市大多位于江河、湖泊沿岸(因素:水源充足;水运便利)高原、山地(或山区)地区:都市大多位于山间盆地、山沟或河谷地带(因素:有面积较大的平坦区域;水源充足,且取水以便;交通相对便利;气候较温暖)。2.气候与都市气候对都市的影响是通过气温、降水、风、光照等气候要素状况与否有助于人类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来体现的。如极地高纬地区,因长年寒冷,且常年风力大,不利于人类的居住、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故都市稀少。具体来说:()中低纬度的 ,水热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利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市 (特别是大都市)。()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缺水,不利于生产活动,都市稀少,都市多建在 。(3)热带雨林地区,因气候过于湿热,都市稀少,都市多建在 。(4)盛行风向和风速对都市内部构造和布局的影响都市工业区的布局要充足考虑本地盛行风向。一般来说,工业区或废气排放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都市的 地带或 (如下图)。城区盛行风向废气排放严重的工厂厂)合理合理合理不合理不合理对街道走向的影响(以国内为例):南方都市街道一般与盛行风向平行。因素是风力单薄,有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扩散。北方都市街道不能与盛行风向平行。因素是冬季风力强劲,街道会加速风力。对都市建筑物高度、布局的影响:位于盛行风上风地带的都市建筑物高度要小,或高大而密集建筑群的排列不能与盛行风向垂直。因素是有助于空气流通和都市大气污染物质的扩散。读“世界都市分布图”,分析世界都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世界都市的分布3.河流与都市河流对都市发展的作用重要表目前两个方面:提供水源;提供航运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之一,都市作为人口密集、生产活动频繁的聚落场合,其对水的数量和运送规定都甚于其他聚落形态。在都市开始浮现的初期,限于当时的交通运送条件和用水技术,都市大多临河、临江、临湖而建,其因素在于临河、临江、临湖可以就近获得水源和具有便利水运(水运是影响初期都市的重要区位因素)。直至现代,临河、临江仍是都市的抱负区位。广州福州上海重庆武汉宜宾杭州南京赣州长沙梧州国内南方某些都市的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厂)在国内南方地区,大多数都市都位于河流沿岸,特别是河口或河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都市。如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就某一河流流域内来说, 处和 处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或都市(因素:地势平坦开阔,拓展空间较大;人流、物流的集散和转运中心)。ABC在右图的A、B、C三地中,最有助于都市形成的是 地,理由是 4矿产与都市世界上有许多都市是因某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都市一般被称为矿业都市(亦称为资源型都市)。()不同类型的矿业都市因煤矿开采而发展的都市:国内的 、 、 等,美国的 ,德国的 、 等,英国的 因铁矿开采而发展的都市:国内的 、 、 等因石油开采而发展的都市:国内的 、 、 等,美国的 ,英国的 因金矿开采而发展的都市:国内的 ,南非的 ,美国的 ()对于矿业都市来说,其发展规模重要取决于 和 。(3)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矿业都市要考虑 问题,否则都市会 。矿业都市的转型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改造、升级老式产业;调节产业构造,发展新型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完善基本设施,治理、改善都市环境;大力发展科研和高等教育,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三、自然条件对交通运送的影响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同,从而使各地的交通运送方式、运送线路走向、线网分布格局存在着很大差别。1.自然条件对交通运送方式的影响现代交通运送涉及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河运和海运)、管道五种方式。(1)国内历史上“南船北马”的形成因素: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河流多且 大,利于发展 ;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气候较干旱,河流少、 小且 大,难以发展 ,但北方地区地形以 和高原为主,地表较为开阔、平坦。(2)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有发展 的有利条件。(3)远离江河湖海的内陆地区只能发展 交通或 。(4) 只能建在临江河湖海之地,且还受到河湖海岸形态、沿岸水深、附近泥沙移动与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影响。(5)机场(航空港)规定建在地表 、地势较 的地方。自然条件对交通运送线路走向的影响(1)在山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崎岖,断层、断裂发育,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公路选线规定尽量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线路多沿河谷或呈“之”字型(即盘山路)延伸,线路弯曲而延长(使工程量、施工难度加大,建设成本大)。(2)在山区,铁路选线规定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线路大多沿河谷或相似等高线修建,诸多时候需架设桥梁或开凿隧道甚至采用迂回、盘展的方式,使线路弯曲而延长(使工程量、施工难度加大,建设成本大)。()平原地形区对公路、铁路线路的限制较少,线路多为平直(工程量、施工难度较小,建设成本较低)。(4)在没有特别规定的状况下,线路(公路、铁路)大都选建在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形单元或地形部位上,如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和垭口等处。成昆铁路的一段厂)通过“垭口”的公路厂)穿行于山区的公路与铁路厂)交通线路的区位分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线路的大体走向重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因素,即线路沿线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由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客货运送量,进而影响交通线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来说,交通线路大多通过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客货运送需求大的地区,同步还要考虑与否有助于沿线资源开发、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如国内南昆铁路的建设及其线路走向,就是为了增进相对落后的西南云、贵、桂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沿线资源的开发)。(2)自然条件因素:交通线路的具体走向常常受到沿线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线路规定尽量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如崎岖的山地,地震频繁、断层发育、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段,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平原、盆地、河谷、缓丘、垭口)、地质稳定的地段。(3)技术条件因素:交通线路的建设及线路的具体设计,要充足考虑既有的技术条件(即技术可行性),在论证技术可行性时,还要考虑建设成本(投入)与线路可预见的社会经济效益(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技术上可行、效益上可观(值得)(如国内青藏铁路的建设,就是因技术条件使二期工程从格尔木至拉萨段直至7月日才建成通车,而一期工程从西宁至格尔木已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克服世界级铁路建设难题冻土层最长的高原铁路,其建设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是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脆弱)。3.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1)平原、盆地、缓丘、河谷地区的交通网密度大,因素是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客货运量大。(2)山区交通网密度低,因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崎岖、多断层、滑坡、泥石流),技术规定高、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客货运量小。(3)在山区,交通线路(公路、铁路)大多沿山沟或河谷分布,因素是地势相对低平,工程量和造价小。实例分析:南昆铁路的区位条件分析()试分析修建南昆铁路的社会经济因素 (2)试分析修建南昆铁路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3)据图分析,南昆铁路建成后,可带动沿线地区哪些产业的发展?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地球气候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气候变化是指某一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气候平均状况在记录上的明显变化或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的变化、地壳变动引起地面状况(下垫面)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等;人为因素重要是通过人类活动变化大气构成成分和土地运用的变化。1.气候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气候变化特点(1)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冷暖交替(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如下图)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厂)第四纪冰期厂)石炭-二叠纪冰期厂)震旦纪冰期厂)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湿润期与干旱期互相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2)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温暖期;另一次是寒冷期。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目前高出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目前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寒冷期,浮现于14-1世纪的小冰期,使老式农作物屡屡歉收甚至绝收。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千年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厂)(3)近代(近一、二百年):据气象观测记录资料显示,近一、二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致使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面积减少、全球海平面上升。(如下图)1860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厂)2.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因素:自然因素引起气候自身的变化。3.近代气候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1)自然因素:太阳活动(2)人为因素: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土地运用的变化使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成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4科学家研究、推测古代气候常用的措施有 法、 法、 法、 法。碳足迹“碳足迹”源于英语单词“abon Fotprit”,意指个人或团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原则计算)。“碳”重要储存在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中,如石油、煤炭、木材等。碳足迹可用来评价一种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方式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每个人均有自己的碳足迹,开车出行或乘坐多种交通工具、使用多种电子电器产品、消费食物和其他产品等都要消耗矿物燃料,从而产生碳排放,碳排放越多,碳足迹就越大,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就越大。我们每个人都应尽量积极减少碳排放或进行碳补偿,如少开车或使用小排量汽车、使用节能灯具和其他节能产品、购买绿色的本地食品等,通过植树种草或其他吸取二氧化碳的行为,对自己曾经产生的碳足迹进行一定限度的抵消或补偿。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1)有利: (2)不利: 2对工业的影响(1)能源消费高纬度地区冬季能源消费量 。因素是 。低纬度地区夏季能源消费量 。因素 。(2)工业构造受到限制的工业部门是 。受到鼓励的工业部门是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夏季持续高温,导致 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增大疾病的发病率和 扩大。4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5.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会遭受损失; 地区荒漠化更严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