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0420425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第十一章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目的要求:1掌握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基本概念及病因。2了解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3熟悉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特征。 4掌握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诊断与监测。 5熟悉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防和治疗。全身性感染(SEPSIS )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是重 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2001年统计,美国每年 约有 75 万人发生全身性感染,其中超过 22.5 万人死亡。因此,临床 医师有必要提高对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治水平。第一节基本概念1991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 )和重症医学会(SCCM )等讨论和制定了全身性感染及相关的标准化定义并推荐在今后临床与基础 研究中应用新的概念及标准。该定义根据机体对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各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情况,把患者病情划分为从菌血症、全身性感染、 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直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样一个疾病严重 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该定义及同时修订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 ,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全身性感染和给予早期治疗,并 且对我们加深关于炎症、全身性感染、MODS发病机制及防治的认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身性感染及相关术语的概念和定义逐 渐被临床医师所接受及采纳。()感染(infection)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潜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侵入机体,引起 机体组织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的过程。必须强调,临床上许多感染可 能没有微生物学证据。(二)菌血症(bacteremia )菌血症指循环血液中存在活体细菌,其诊断依据主要为血培养阳 性。同样,也适用于病毒血症(viremia )、真菌血症(fungemia ) 和寄生虫血症(parasitemia )等。(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任何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全身炎 症反应,且患者有2项或2项以上的下述临床表现:体温38弋或 36C;心率90次/分钟;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PaCO2 32mmHg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x109 /L或4x109 /L或末成 熟细胞10%。SIRS 是机体对各种损害产生的炎症反应,可由感染引起,也可由 一些非感染性因素(如胰腺炎、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所致(图 11-1 )。SIRS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机体过度炎症反应的共同特征, MODS则是SIRS进行性加重的最终后果。因此,就本质而言,SIRS 作为一临床病理生理反应是 MODS 的基础,也是多病因导致 MODS 的共同途径。SIRS导致的临床表现越强烈,发生严重感染和/(或)感 染性177休克的可能性越大。菌血症胰腺炎创伤脓毒症感染SIRS其他其他真菌 血症图11-1(四)全身性感染(sepsis )全身性感染既往也称脓毒症,指由感染引起的SIRS,证实有感染 灶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灶。全身性感染可由任何部位的感染引起, 临床上常见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蜂窝织 炎、脑膜炎、脓肿等。但是并非所有全身性感染患者都有阳性的血液 微生物培养结果,大约有半数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获得阳性血培养结 果。另外,“septicemia”曾译为“败血症”,以往泛指血中存在微 生物或毒素。这一命名不够准确,歧义较多,容易造成概念混乱,因 此建议不再使用这一名词。(五)严重全身性感染(severe sepsis) 严重全身性感染指全身性感染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灌注不良或低血压。(六)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感染性休克指在严重全身性感染患者给予足量液体复苏仍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常伴有低灌注状态或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可表 现为(但不限于)乳酸酸中毒、少尿或急性意识障碍。全身性感染所 致低血压是指无其他导致低血压的原因而收缩压v90mmHg或较基础 血压降低40mmHg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患者由于应用了正性肌 力药物或血管收缩药物,在有低灌注状态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可以没有 低血压,但仍应视为感染性休克。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 染性休克是反映机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 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 SIRS 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其中,感染 性休克可以认为是严重全身性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以伴有严重组织 灌注不良为主要特征。感染性休克是在全身性感染情况下所特有的, 与其他类型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为:体循 环阻力下降,心输出量正常或增多,肺循环阻力增加,组织血流灌注 减少等,属分布性休克的一种类型。第二节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机制仍然是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尽管脏器功能支持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临床治愈率仍未有大的提高,病死率始终徘徊在30%50%左右。究其原因,关键是全身性 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它涉及到复杂的机体全身 炎症网络效应、基因多态性、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及组织损害以及宿主对不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不 同反应等多个方面,与机体多系统、多178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一、细菌内毒素与全身性感染在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机制中,一般认为细菌的内毒素对其发生发 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大量研究揭示,内毒素具有极广泛而又复杂的 生物学效应,全身性感染、MODS病理生理过程中出现的失控炎性反 应、免疫功能紊乱、高代谢状态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均可由内毒素直接 或间接触发。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1ipopolysaccharide,LPS )成分,见于细胞壁的夕卜膜,细菌溶解时被释放。脂多糖分子包含 三个部分:最外层是一系列低聚糖,根据细菌种类不同具有多种结构 和抗原性;中间区域的低聚糖在革兰阴性菌中具有相似性,抗原多样 性较少;最内部分是脂质A,见于需氧和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具有 高度的免疫活性,被认为与内毒素的大多数毒性作用有关。内毒素从革兰阴性菌释放出来后与内毒素结合蛋白(LBP )结合, 这种结合可大大加强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LBP 复合物随后作用于单 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异性 CD14 受体,通过激活 Toll 样受体-4 (TLR4 )和随之触发级联反应,活化核因子kB( NF-kB),后者作用 于细胞核使之释放细胞因子。此夕,内毒素还可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 反应。初步证实,革兰阳性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病原体的成份也通 过激活其他相应的TLRs触发一系列级联反应,释放TNF-a和其他细 胞因子。目前认为, TLR 是机体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激活后所 释放的细胞因子在机体抗病、修复和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健康时,促 炎性(proinflammatory)因子与抗炎性(anti-inflammatory )因子 的活性处于精微的平衡状态。疾病状态下,促炎和抗炎反应一旦失去 平衡,则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二、炎症介质与全身性感染 感染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其他炎性反应细胞,产生并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是导致全身性感染发生的基本原因。内源性炎性介 质,包括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自由基、急性期反 应物质、生物活性脂质、血浆酶系统产物以及血纤维蛋白溶解途径等。 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网络效应,一旦失控,可引起全身各系统、各器官 的广泛损伤。细胞因子是由效应细胞分泌的细胞外信号蛋白,具有强 大的生物学活性和调节自身细胞、邻近细胞和远隔部位细胞行为的作 用。细胞因子通常可分为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其中肿瘤坏 死因子-a( TNF-a )可能在全身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健康动物注射内毒素后可在血浆中测出游离TNF-a,并诱发许多类似 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症状;动物注射抗TNF-a单克隆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特别是在给予内毒素之前注射抗体时。但 TNF-a 并非单独发挥作用, 内毒素和上述细胞因子可广泛影响各种细胞(包括内皮细胞、中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肝细胞和血小板等)和血浆成分(如补体、凝血系 统等),导致各种内源性介质(IL-1、IL-6、IL-8、PAF、前列腺素、 白三烯等)进一步释放,从而触发对机体有害的级联反应。三、免疫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 免疫功能紊乱在全身性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全身性感染的发生、发展和机体过度释放众多炎症介质,导致失控性全 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机能紊乱密切相关。严重全身性感染及MODS后期, 患者免疫力往往减弱,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抑。全身性感染免 疫功能紊乱的机制,一方面是 T 细胞功能失调,即炎症介质向抗炎反 应漂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细胞凋亡与免疫无反应性。调节性 T 细胞 (Treg )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细胞之一,在全身性感染复杂的免 疫调节网络中主要发挥着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全身性感染时机体 表现为 Treg 水平持续增高,从而加剧免疫无反应状态,表现为对抗原 刺激不发生反应性增殖并且也不分泌细胞因子IL-2。因此,清除机体 内过多的Treg可能是免疫调理179全身性感染的新思路。目前的观点认为,在全身性感染中机体启 动促炎反应的同时也启动了抗炎反应,只是在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二 者作用主次不同,表现为早期以炎症反应为主,晚期则以抗炎反应为 主或表现为混合抗炎反应。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全身炎症反应能够导 致多种免疫细胞凋亡程序发生改变,后者又进一步造成或加剧了免疫 炎症反应紊乱。所以,无论实施抗炎或免疫刺激,单一治疗均不足以 有效逆转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如何调节免疫反应,恢复促炎和抗炎的 平衡值得进一步研究。四、凝血功能紊乱与全身性感染在全身性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活化、炎症反应及纤溶抑制相 互作用,其中凝血活化是全身性感染发病的重要环节。凝血酶联接触 系统的激活和吞噬细胞的活化使机体产生相同的炎症反应,二者相互 作用,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内毒素和 TNF 通过诱发巨噬细胞和 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被内毒素激活的凝 血因子XU也可进一步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最终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IC )的发生。重要 器官的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凝血因子的消耗和 继发性纤溶系统的激活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导致临床出血发生。目 前已观察到全身性感染患者体内凝血抑制剂水平明显下降,且国外动 物实验已证实,在全身性感染动物模型中给予凝血抑制剂替代治疗后 动物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补充抗凝物质,重新恢复凝血平衡,可 终止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成为治疗全身性感染及MODS新的治 疗方法。五、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与全身性感染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细菌及内毒素储存库,肠道细菌 /毒素易位所致感染与随后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及 MODS 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严 重损伤后的应激反应可造成肠粘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生态失调及机 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生肠道细菌/毒素易位,触发机体过度的炎症 反应,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临床上即使部分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 等治疗改善了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但肠道缺血可能仍然存在,并可 能导致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的发生。因此,肠道因素在全身性感染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六、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包括实验室生化指标差 异很大。临床可以见到两个受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其临 床表现、预后截然不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与环境因素、 疾病的过程等固然相关,但遗传因素对全身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起了 重要的作用。德国的Frank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报到了 TNF基因多态性 与全身性感染易感性、转归的相关性研究,从此掀起了从分子遗传学 水平上研究炎症介质基因多态性在全身性感染发病机制、防治作用中 的热潮。不难理解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入侵后是否产生免疫应答、应答 的强弱及炎症介质释放方式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基因多态 性将影响个体细胞因子产生水平、免疫应答反应强度、全身性炎症反 应和全身性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全身性感染患者一般都会表现出SIRS的多种特征。最常见的有发 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和血白细胞增加。以往的标准认为只要具备 其中两项即可初步诊断为SIRS,但是2001年“国际全身性感染专题 讨论会”认为 SIRS 诊断标准过于敏感,无特异性,并且将全身性感染 的特征作了较多的更改,以更好地反映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表11- 1),虽然这些指标均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但当用其他原因无法180解释这些指标异常时,则可考虑全身性感染的可能。总结起来, 全身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 全身炎症反应的症状,以及全身性感染进展后出现的休克、进行性器 官功能障碍等。表 11-1 全身性感染可能的症状和指标 全身反应发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加快、白细胞总数改变 感染表现血清C反应蛋白或前降钙素增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输出量增多,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氧摄取率降 低代谢变化血糖增高,胰岛素需要量增多 组织灌注变化皮肤灌注改变,尿量减少,血乳酸增高 器官功能障碍尿素氮或肌酐增高,血小板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等二、全身性感染诊断标准 在确定感染的基础上,同时伴有全身炎性反应的临床表现、炎症 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及组织灌注指标五个方面。 (表11-2)表 11-2 全身性感染临床诊断新标准感染a已确定存在或高度怀疑,并具备以下某些情况b全身情况发烧(体温38.3C)低温(体温v36C)心率90 次/分钟或年龄正常值之上2 个标准差呼吸急促(R20次/分钟)意识障碍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4h超过20ml/kg )高血糖症(血糖7.7mmol/L,原无糖尿病)炎症参数WBC 增多(WBC 12x109/L)WBC 减少(WBCv4x109/L)WBC计数正常但伴有不成熟细胞10% 血浆C反应蛋白正常值2个标准差 血浆前降钙素正常值2 个标准差 血流动力学参数低血压(SBP 90mmHg , MAP 70%b心脏指数 CI3.5L/(mi nm2)b器官功能障碍参数动脉血氧含量过低(P a O2/FiO2 300 )急性少尿尿量44.2pmol/L凝血异常(INR 1.5 或 APTT 60s )肠麻痹(听不到肠鸣音)血小板减少(70umol/L)组织灌注参数高乳酸血症( 3mmol/L)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或皮肤出现花斑注:a:感染定义为微生物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b:S2)在小儿均属正常。因此,两者不可用作诊断新生儿或小儿的指 标。小儿全身v 02 70% , CI3.5 50.5L/( minm 性感染的诊断标准是炎症的表现加上感染(伴有高体温或腔温: 直肠温度38.5C或4mmol/L,病死率高达80%,因此血乳酸浓度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 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仅以血乳酸浓度尚不能充分反映组 织的氧合情况,如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血乳酸可能明显升高。因此, 动态检测血乳酸浓度变化或计算乳酸清除率对于疾病预后的评价更有 价值。(四)组织氧代谢胃肠道血流低灌注导致粘膜细胞缺血缺氧,H+释放增加与CO2 聚积。消化道粘膜pH值(pHi)是目前反映胃肠组织细胞氧合状态的 主要指标,研究表明,严重创伤患者 24 小时连续监测 pHi,pHi 7.30的患者存活率明显高于pHi 4mmol/L)o早期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指 南推荐6小时早期复苏目标应达到:中心静脉压(CVP):8 12mmHg (机械通气患者为12-15mmHg );平均动脉压(MAP ) 65mmHg;尿量0.5 ml/(kg.h):ScvO270%或 SvO265%。 在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患者前 6 小时内 CVP 达标,而 ScvO2 或 SvO2 未达到目标要求时,应输入浓缩红细胞( RBC )使红细胞压积 (HCT )30%和/或给予多巴酚丁胺不超过20pg/(kg.min)以达到 该治疗目标。(二)液体管理 在液体的选择上,胶体和晶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上是相同的;晶 体液的分布容积比胶体液大,为了达到同样的复苏效果,可能需要更 多的晶体,从而导致水肿,因此液体选择更多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怀疑有低血容量的患者进行补液试验时, 应在30分钟内给予至少1000mL晶体液或者300500mL胶体液;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需要更快的补液速度及更大的补液量;当 患者心脏充盈压( CVP 或肺动脉嵌压)增高而血流动力学无改善时, 应该减慢补液速度。三、控制感染(一)病原微生物培养使用抗生素之前应尽快针对性留取标本送病原微生物培养。为了 更好地识别病原微生物,至少要获得两份血培养标本,其中一份来自 夕卜周静脉,另一份经每个留置导管的血管内抽取(导管留置时间48 小时);对于其他可能的感染部位,也应该获取标本进行培养,如尿 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或者其他体液。183(二)抗生素的使用 一旦确定严重全身性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最初 1 小时内,应尽早 输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该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但不能因此 而延误抗生素的给药;初始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该包括一种或多种 药物,且对所有可能的病原体(细菌和/或真菌)有效,而且能够在可 能的感染部位达到足够的血药浓度。抗生素治疗应每日进行再评估, 以确保获得最佳的疗效,同时应防止耐药的发生、减少毒性并降低治 疗费用。对已经或可能由假单孢菌感染患者应该联合使用抗生素;对 伴有中心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应该经验性联合使用抗生素。经验性使用 抗生素的时间不宜超过35天,一旦获得药敏试验的结果,应该尽快 降阶梯治疗,改用最有效的单药治疗。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一般为7 10 天,并应关注临床反应。对于临床反应较慢、感染灶无法引流或免 疫缺陷(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如果证 实目前的临床症状是由非感染因素引起,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 以尽可能减少产生耐药病原体或发生药物相关副反应的可能性。(三)清除感染源 由于某些特定解剖部位的感染(如坏死性筋膜炎、弥漫性腹膜炎、 胆管炎、肠梗死)需要采取紧急的治疗措施,所以应该尽快寻找病灶、 做出诊断或排除诊断;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严重全身性感染的患者都 应该采取干预措施清除感染源,特别是脓肿和局部感染灶的引流、感 染坏死组织的清除、潜在感染器材的去除、或可能发生感染的微生物 污染源的去除等。当需要采取干预措施处理感染源时,应该选择对生 理功能影响最小的有效手段(如:经皮穿刺引流脓肿要优于外科手 术)。如果认为血管内植入物是严重全身性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可能的 感染源,那么在建立其它的静脉通道后迅速去除该器材。四、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 低外周血管阻力是全身性感染与感染性休克主要的特征,即使经 过初始的积极目标指导性液体复苏,仍然不能维持循环,或者不能达 到复苏目标,可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 /或正性肌力药物以提高和保 持组织器官的灌注压。常用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 丁胺等。1液体复苏,积极使用血管活性药;2 .在制定MAP治疗目标时应考虑到患者以前存在的基础疾病;3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可作为纠正感染性休克低血压时首选的 血管加压药物(在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后应尽快给药),肾上腺素、去 氧肾上腺素或抗利尿激素不作为感染性休克的首选升压药物; 4目前尚无证据支持低剂量多巴胺可保护肾功能; 5CVP 达标,而 ScvO2 或 SvO2 未达到目标要求时,应输入浓 缩红细胞(RBC)使红细胞压积(HCT 30%和/或给予多巴酚丁胺 不超过20g/(kg.mi n)以达到该治疗目标。五、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治疗 对于依赖血管活性药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目前推荐小剂量糖皮质 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分34次给药。全身性 感染的免疫调理治疗曾经使人们对改善全身性感染的预后寄予极大希 望。但临床免疫治疗全身性感染的可行性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2004 年和2008年的治疗指南均未提及全身性感染的免疫调理。第五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84一、概念多器官功能障碍(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是指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疾病发病24h 后,同时或序贯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即急性损伤患者 多个器官功能改变且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受损器官可 包括肺、肾、肝、胃肠、心、脑、凝血及代谢功能等,该综合征不包 括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的器官功能衰竭,但若原有慢性器官功能障碍 或处于代偿状态,因感染、创伤、手术等而恶化,发生两个以上器官 功能障碍者,可诊断为MODS。临床上MODS多数由全身性感染发 展而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最早来源于1973年,Tilney报道腹 主动脉瘤术后并发“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1975年Baue又提出了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为MODS概念的确立做出了贡献。1977 年 Eiseman 将不同原发疾病导致的多个器官相继发生功能衰竭 这一综合征命名为“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 MOF ), 并在此后十几年间一直被广泛采用。但这一传统命名主要描述临床过 程的终结及程度上的不可逆,在概念上反映出认识的机械性和局限性, 这种静止的提法忽略了临床器官功能动态的变化特征。1991 年,美国 胸科医师协会和重症医学会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倡议将 MOF 更名为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目的是为了纠正既往过于强 调器官衰竭程度,而应该着眼于 SIRS 发展的全过程,重视器官衰竭前 的早期预警和治疗。MODS区别于MOF:前者强调临床过程的变化,随着病程发展, 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既可能加重,也可以逆转,而后者不能反映 疾病发展过程,是前者的终末期表现。二、病因及发病机制MODS 是多因素诱发的临床综合征。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及在此 过程中出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全身性感染、感染性休克、再灌注损 伤等均可诱发MODS。上述感染、创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同的因素,除直接引起细 胞损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内源性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炎性细 胞的激活,组织缺氧和氧自由基的产生,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和细菌 /毒 素易位等,导致机体炎性反应失控。其中炎性反应是MODS发病机制 的基石,内源性感染特别是肠源性感染与MODS发生密切相关,胃肠 道是MODS “靶器官”,同时也可能是 MODS的“启动器官”。 MODS 往往是多元性和序贯性损伤的结果,而不是单一打击的结果。 1985年Dietch提出MODS的两次打击学说,将创伤、感染、烧伤、 休克等早期直接损伤作为第一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所造成的组织器官 损伤有时虽然轻微,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激活机体的免 疫系统。当病情进展恶化或继发感染、休克等情况时,形成第二次打 击,使已处于预激活状态的机体免疫系统暴发性激活,大量炎症细胞 活化、炎性介质释放,结果炎性反应失控,导致组织器官的致命性损 害。在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各器官病理生理的表现虽然各有特 点,但均应视为是全身性炎症反应在不同器官的表现,各器官有密切 的牵连和相互影响,而不是孤立的。三、MODS的临床诊断及其严重程度评分尽管MODS的概念已经取代了 MOF,但目前仍然缺乏国内夕卜公 认的MODS的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国际上对MODS的评分标准是1995年由Marshall提出的, 其中涉及最常发生功能障碍的 6 个器官系统,并从中选出一个最具代 表性的变量(表11-3 )。Marshall等以MODS评分中每一器官系统 变量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作为该器官系统衰竭的标准,研究MODS评 分与功能障碍器官的数量及 ICU 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都 随MODS评分的增加而上升。表11-3 MODS严重程度评分标准(Marshall,1995)185器官分值0 1 2 3 4呼吸系统(PaO2/FiO2 ) 300 226 300 151 225 76 150 500肝脏(血清胆红素) 240心血管系统(PAHR)30.0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120 81120 5180 2150 20 神经系统(Glasgow评分)15 1314 1012 7-9 90% ;正常的心功能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可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氧耗易被忽视,可通过镇静、降低体温和机 械通气支持呼吸等手段实现。3呼吸支持治疗 呼吸支持是提高氧输送和降低氧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选择呼吸 机模式和设置呼吸机参数时,应注意防治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尽可能 减少机械通气对器官功能的影响。4代谢支持与调理MODS 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导致机体出现以高分解代谢为特 征的代谢紊乱。机体分解代谢明显高于合成代谢,蛋白质分解、脂肪 分解和糖异生明显增加,但糖的利用能力降低。在MODS早期,营养 支持和调理的目的应当是提供适当的营养底物,防止细胞代谢紊乱, 支持器官、组织的结构功能,参与调186控免疫功能,减少器官功能障碍的产生。而在MODS后期,代谢 支持和调理的目标是进一步加速组织修复,促进患者康复。5对患者的救治必须有整体观点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器官相互联系和补充,共同完成人体 的各项生理功能。各个器官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细胞因子等各种介 质构成的网络互相交流,并进一步形成各种反馈环路,影响彼此的功 能。从整体的观点出发,针对全身性感染或MODS的治疗策略不仅仅 是给予受损器官充分的支持和修复,更重要的是必须帮助机体重建已 经紊乱的联系网络,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和谐。在针对原发病或损害治 疗的同时,还应积极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炎症、凝血、代谢 等各方面进行适当的调节,促进器官之间的联系网络恢复正常。在抓 主要矛盾的时候不应忽视次要矛盾。对于治疗措施,应看到其不利的 一面,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知识点:1. 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感染性休克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的常见病因。2. 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紊乱、肠道 细菌/毒素易位以及基因多态性均参与了全身性感染和MODS发生和发展。3. 全身性感染和MODS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ODS的严重程度 可以参考Marshall评分。4. 全身性感染和 MODS 防治原则包括病因治疗,维持组织灌注压 和氧供、器官功能支持等。参考文献:1De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n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536-555.2Kortgen A,Niederprum P,Bauer M.Implement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and outcome in septic shock. Crit Care Med,2006,34:943-949.3Gao F,Melody T,Daniels DF,et al.The impact of compliance with 6-hour and 24-hour sepsis bundles on 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rit Care,2005,9:R764-770.4 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2001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530-538.5 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et al.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N Engl J Med,2001,345:1368-1377.6Oberholzer A, Oberholzer C, Moldawer L L, et al. Sepsis syndrome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 J.Shock, 2001,16: 83-96.7 Johnson D,Mayers I,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a narrative review. Can J Anesth,2001,48:502-509.8 Deitch EA,Xu D,Kaise VL,Role of the g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jury and shock induced SIRS and MODS:the gut-lymph hypothesis,a review.Front Biosci,2006,11:520-528.9Baue AE.MOF,MODS,and SIRS:what is in a name or an acronym?Shock,2006,26:438-449.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