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 料推荐 “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 二)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93 年, 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 余件 , 其中包括 : 前膛枪等武器 , 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 , 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 110 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 , 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 , 乾隆断然拒绝。依据材料信息 , 提出一个论题 , 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 , 加以说明。 ( 要求 : 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 ,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12 分)1最新 料推荐 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左图为宣统二年 (1910 年)广东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发给一位名叫崔志楠的学生的文凭。文凭上记载了她教育、历史、国文、算学、图画、地理、家政、音乐、手艺等 13 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分图 1中国最早的文凭图 2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税务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和北京市魏家胡同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 结合所学知识 ,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说明。(12 分 )2最新 料推荐 答案精解精析1. 答案 示例 1:论题 : 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18 世纪下半期 , 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 , 取得辉煌成果 , 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 , 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 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 , 闭目塞听 , 愚昧无知 , 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示例 2:论题 : 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中国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 , 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思想上故步自封 , 盲目自大 , 对外政策保守。英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 , 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 , 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等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乾隆帝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 , 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解析 首先 , 提取论题 , 材料反映了马戛尔尼访华 , 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作为礼品 , 并提出了一系列通商的要求 , 遭到乾隆帝的拒绝。这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 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腐朽、傲慢和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因此可从中国、英国或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等角度提出论题 , 如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其次 , 结合 18 世纪时中国和英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 , 注意逻辑清晰 , 史论结合。最后 , 对论述加以总结 , 升华论题。2. 答案 信息一 : 图 1 反映了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和近代教育的发展。说明 :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 ; 随着西学不断传入 , 洋务教育和维新思潮的冲击 , 科举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新政 , 废科举 , 兴办新式学校。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培养了大批人才 ,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信息二 : 图 2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新教育 ( 或专业培训和扫盲教育 ) 的发展。说明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 各类专业人才缺乏 ; 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 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 人民政府确立了建立人民教育的方针 , 把工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 展开了全国范围的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教育的发展 , 提高了人民3最新 料推荐 群众的文化水平 , 培养了大批各类专业人才,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解析教育推动社会发展 , 反过来社会发展又会推动教育的发展进步。在作答时 , 注意先提取材料中信息 , 再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比较说明。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