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20380175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PPT 页数:127 大小:9.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宁波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PPTminimizer).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甬江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 7月 设计任务 规划范围 :城市设计范围为滨江大道以北 200米,景观规划范围为滨江大道以南至 甬江。北外环以东作为设计与研究重点。 由于滨江腹地对滨江大道选线及滨江用地 调整存在重要影响,在工作中我们将规划 研究范围北拓至宁镇路。 三江六岸区域 甬江北岸规划区域 设计任务 成果框架 规划设计成果包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1.现状背景 详细分析基地现状用地、交通、滨江立面、岸线开发利用等问题,解读相关规划,提出规划关键。 2.城市设计 通过规划概念与多方案比较,完成滨江路北侧地块城市设计工作。 3.滨江景观规划 对滨江区域景观绿地与岸线进行规划设计。 4.附录 包括上位规划解读、滨江开发案例与生态带研究等三个部分,作为规划文本的补充。 1.现状背景 从基地现状与上位规划中认识与了解甬江北岸 现状分析 上位规划解读 问题与任务 现状分析 规划范围及现状区段 本规划所指甬江北岸, 东至镇海聪园路,西至常洪隧道,南至甬江,北至宁镇路,总长 约 12.76公里,总面积约 12.08平方公里 。其中, 城市设计范围 为沿江大道以北约 200米, 具体界线根据总体布局结构作适当调整; 景观规划范围 为沿江大道以南至甬江。北外环 以东作为设计与研究重点。根据规划任务书,区段现状可以分为四段。 聪园路 隧道路 绕城高速 东外环 常洪隧道 1. 老城段 :从聪园路至 隧道路 , 长约 0.68 公里 , 现状有企业 、 码头 、 部队 等; 2.临江组团段 :从隧道路 至绕城高速 , 长约 3.32 公里 , 现状为电厂等大工 业企业; 3.城市生态带段 :从绕城 高速至东外环 , 长约 3.06 公里 , 主要是村庄 、 零星 企业; 4.高教园区段 :从东外环 至常洪隧道 , 长约 5.7 公 里 , 主要有宁波大学 、 国 家粮油储备库 、 路林市场 、 三官堂油库等 。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 高教园区段 从东外环至规划梅墟路延伸段仍呈现几分自然风光,该区块有国家粮油储备库和一些零星企 业。绕过秀丽的湾头,便是宁波大学用地。再往西土地使用较为混杂,有工业用地(现代瓷 砖)、仓储用地(三官堂油库)、部队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公交公司停车场)、市场 用地(路林市场)、村庄建设用地等。 常 洪 隧 道 宁波大学 路林市场 公交停车场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 生态带段 该区段是宁波市区与镇海区的生态隔离带,广阔的田野里点缀着零星的村庄,另有一些工业 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万里国际学校)。 万里国际学校 东 外 环 路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 老城段 :聪园路以西沿途分布有部队用地、工业用地等。聪园路以东的沿江景观带经过几年 的建设,现已成为镇海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再往东靠近入海口处是仓储用地和港口用地。 临江组团段 :该区 段现状土地使用高 度混杂,有居住小 区、大工业企业 (电厂、晴纶厂)、 仓库、码头、市场、 村庄等,由于历史 原因,该片区用地 可调整的范围非常 有限,电厂实施油 改气工程后予以保 留,晴纶厂规划远 期进行搬迁。 老城段 临江组团段 隧 道 路 绕 城 高 速 路 临江社区 晴纶厂 电厂 军事 用地 现状分析 现状用地分析与评价 结合现状土地使用和现有规划,整合规划研究范围内的 地块使用情况,归结形成土地使用可变性分析,分为三个 等级: 1、完全保留用地:完全保留现状或者已经有较明确的规划但 还未实施的用地 2、建议保留用地:现状条件复杂或拆迁实施有难度的地块 3、可调整用地: 容易进行规划调整的地块(约 310ha) 公交停车场 宁波大学 临江住宅小区 已改造工业地块 新规划商业地块 现状分析 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 高教园区段 中,宁波大学外修筑了 斜坡式驳岸,往西岸线多被企业、 市场所占据,护岸为直立式驳岸。 湾头区域斜坡式驳岸外侧芦苇荡漾, 白鹭嬉戏,呈现出具有一定原生态 特征的滨水地带。 生态带段 中,较多堤岸内侧设置人 工石砌护岸,堤岸外侧呈现大片自 然湿地。沿清水浦村庄,设置了 内外两层堤岸,人工痕迹较为明显。 临江组团段 中,沿企业岸线多为人 工石砌护岸,靠近生态带区域有大 片的江漫滩、芦苇,形成景观较好 的自然驳岸。 老城段 江堤为人工石砌护岸兼有防 洪堤功能,功能与景观有机结合。 现状分析 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 滨江岸线现状使用功能分析 1、甬江北岸规划范围内的岸线利用以工业生产岸线为主,生 活岸线为辅; 2、规划范围内尚存在未利用的原生态岸线; 3、除原生自然岸线外,人工堤岸的环境有待整治。 现状分析 直立式石砌护岸 , 尚未建筑防洪堤 , 大部分岸线为工业企业码头 、 堆场 。 退台式斜坡护岸, 已建防洪堤,江湾头江滩呈现自然湿地景观。 直立式石砌护岸, 为清水浦村外围护岸,景观生硬。 原生态景观护岸, 部分地段尚未建筑防洪堤,岸线未利用,滨水 为原生态的自然江滩景观。 直立式石砌护岸, 大部分岸线已建防洪堤,多为工业企业码头、 堆场。 直立式石砌护岸, 位于镇海老城区,已建防洪堤,现状岸线主要 为居住区滨水绿地及企业、军事用地码头等。 滨水岸线及景观分析 现状分析 滨江建筑空间分析 高教园区 段 建筑整 体高度较 为平缓, 宁波大学 展现现代 教育园区 景观,布 局建筑呈 现较强的 秩序感。 沿江界面示意图 高教园区段 城市生态段 临江组团段 老城段 现状分析 滨江建筑空间分析 生态带段 建筑全部 为低层和 多层,无 高层建筑, 景观不突 出,空间 形态平淡, 缺少韵律 感。 沿江界面示意图 高教园区段 城市生态段 临江组团段 老城段 现状分析 滨江建筑空间分析 临江组团 段 建筑体 量大小不 一,以低、 多层为主, 景观较为 混乱。电 厂建(构) 筑物气势 雄伟,目 前为整个 镇海甬江 北岸的制 高点。 沿江界面示意图 高教园区段 城市生态段 临江组团段 老城段 现状分析 滨江建筑空间分析 老城段 沿江建筑以低、多层为 主,局部高层,空间形态富有 节奏感,基本形成连续、整体 的线性景观界面。 现状照片 沿江界面示意图 高教园区段 城市生态段 临江组团段 老城段 现状评述 1.粗放型用地模式 影响用地效率及城市风貌; 2.滨江道路尚未成型, 滨江区域可达性差 ,现状用地对规划路网组织与实施造 成难度; 3.滨江区域 岸线功能单一 ,基本以产业岸线、原生岸线为主,缺少公共活动内 容; 4.滨江 堤岸建设需要完善 ,防洪设施需要加强; 5.绿化景观系统尚未架构 ,现状缺少联系滨江与城市腹地的绿化景观通廊,滨 江环境需待整治与更新。 上位规划解读 本次规划依据与解读对象 经 济 社 会 城 市 空 间 总 体 规 划 分 区 规 划 控 制 性 详 细 规 划 其 它 规 划 与 研 究 规划依据: 宁波市 “ 十一五 ” 规划纲要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 宁波市三江六岸控制规划 其他相关规划 其中 , 宁波市三江六岸控制规划对本次规划具有直接指导意 义 。 “ 十 一 五 ” 规 划 纲 要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土地使用比较 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三江六岸控规 分区规划对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有了调整 , 主要 是从两个方面着手 , 即强化利用滨江资源的重要 性以及贴近现实状况 、 增强可操作性 。 具体体现 在 , 依据现状细化用地布局 , 尊重电厂发展现状 与需要 , 强化滨江资源 , 利用原有商业基础 , 保 留市政基础设施布点等 。 三江六岸规划对以上规划有进一步的调整 , 主要 是强调建设滨江服务功能 , 对居住组团的不同定 位会引导不同方案 , 以及市场调整为居住与滨江 发展服务产业而产生的不同导向等 。 具体表现在 强化滨江的生活服务功能 , 服务向中心聚拢 , 建 设滨江居住组团 , 市场调整为居住用地等 。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区段发展解读 A B C D A高教园区段 , 以大学为主 体 , 发展以科教为基础的集 居住 、 休闲 、 科研等多种职 能于一体的生态型现代化综 合区; 路林市场用地性质存 在差异 、 过江道路过密 B生态带段 , 生态绿化带既 是片区之间的隔离 , 同时也 是联系 , 可以成为市民近郊 的休闲度假教育基地; C临江组团段 , 整合工业用 地 , 除保留的电厂外 , 沿江 发展居住用地作为腹地工业 的配套; 沿江岸线功能表述 不明确 、 居住定位模糊 、 滨 江道路实施存在难度 D镇海老城段 , 完善居住及 沿江服务功能 , 打造具有历 史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滨海小 镇 。 军事用地调整存在难度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道路交通解读 综合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 宁波市镇海区分 区规划 、 宁波市镇海区综合交通规划 等,确 定规划范围内的骨干路网 规划中的 轨道交通线路 从本区经过,并沿宁镇路设 置多个轨交站点 结合现实情况,规划的 滨江大道 穿越军事用地、镇 海电厂等,实施存在难度,对其具体线型、线位应 予以分析论证 滨江 跨线桥梁 过多,对滨江景观造成影响。 滨江大道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道路交通解读 考虑到未来海河联运的可能性,委托单位要求东外 环路以东(除绕城高速外)所有跨甬江通道均采用 隧道方式,以西则保留跨江桥梁设计,同时桥下净 空高度应控制在 30米以上。 滨江大道 桥梁 隧道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控制策略解读 功能布局 高教科研 、 生态观光 、 滨江公共空间 利用高校文化资源 , 设置教育展示设施;和滨江 路的底层公建布置休闲商业设施;开发生态农业 和观光农业 , 建设野趣公园 , 建设成为城市生态 区 , 公共设施结合滨江绿地向甬江靠近并沿江展 开 。 交通联系 景观道路 、 南北通廊 、 滨江步行 、 水上游 览 弱化滨江道路的交通功能 , 加强垂直于岸线的交 通联系 , 增强滨江岸线的可达性;沿江改造保留 的码头可作为对工业码头进行选择性保留并改造 水上游览交通的停靠点等 。 公共领域 两条城市公建发展轴 西侧的发展轴北连高教园区北区中心 , 向南与片 区节点 、 科技园区中心相对;东侧的发展轴线由 老城中心延伸至江边 。 以甬江作为自然景观轴 , 沿世纪大道 、 分区绿化隔离带 、 绕城高速公路 、 骆霞路和雄镇路布置五条防护性绿色廊道 , 老城 以北布置了古城公园和招宝山公园两座城市级公 园 。 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控制要求: 对公共领域的控制要求: 上位规划解读 上位规划控制策略解读 景观绿化 弯头公园 、 生态景观 弯头处宜留出大面积绿地;加强生态带内自然生 态景观的塑造 。 滨江界面及岸线 商业 、 休闲 、 娱乐 大学城滨江界面宜相对平缓舒展;加强镇海老城 沿江公共建筑区段的滨江岸线的建设 , 呈现商业 、 休闲 、 娱乐的界面特征等 。 地块开发 高教园区地块应形成具有秩序的空间序列感;教 育科研用地整体开发容积率不宜过高;滨江居住 地块内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变化;弯头绿地内可 适当进行低容积率开发;严格控制生态带内的建 设开发 。 两岸关系 用地划分和用地性质各有特点;功能关系基本能 够相对应;高度关系则是各有主次 。 对绿化系统的控制要求: 对两岸关系的控制要求: 问题与任务 如何对规划区段进行明确的定位,协调工业与生活共存的矛盾? 如何对区段用地进行调整与整合,使其服务于未来甬江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滨江道路的全线贯通? 如何打造具有标识性与地域性的甬江景观,并突出鲜明的区段特色? 如何控制和引导甬江北岸区域的建设,对上位规划的控制要求进行细化和落实? 必须对甬江北岸的功能定位、区域结构进行剖析与论证,兼顾现状与发展,建立 全新的城市意向,满足宁波市域、三江六岸、镇海城区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居民塑造 一条景观优美、服务公众的崭新甬江。 限制条件与工作重点 城市道路基本网络骨架 区域用地整体框架 城市主要公共领域轴线与滨江公共节点 甬江两岸整体控制条件 现状需要保留或动迁存在难度的地块 适度调整、具体落实 确定滨江道路线形 整体架构、细化落实 分析空间、落实地块 因地制宜、合理分期 2.过程方案 滨江道路、用地、开发策略的比较 方案比较 甬江滨水区域发展阶段 滨水区的再开发是由于滨水区面临衰败的危险。滨水区的衰败又常常与旧城衰败相关联; 本规划的特点在于,甬江北岸的开发主要是 基于宁波城市空间战略的推进 ,是 对原有粗 放式开发的梳理与战略重组 ,而不仅仅是大规模的推倒重来;应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影响规划整体结构的三大因素 A、对近期动迁存在难度的地块的规划态度 B、滨江道路的线型选择与岸线功能的确定 C、重点地块用地与项目的探索 方案比较 3 2 1 1 2 3 方案比较 方案一 :基于三江六岸概念用地调整及路网的 延续方案 延续分区规划 、 外迁工业岸线 , 增设生活岸线 区段用地以三江六岸概念规划为依据 区段功能结构细化 路林游艇社区 滨江生态新城 电厂生态组团 老城段适量发展滨 江商业 个性体验 、 生态游憩 智密型科研基地 完全的生活岸线改造策略 滨江岸线功能 方案比较 方案一 :基于三江六岸概念用地调整及路网的 延续方案 规划道路交通分析 滨江道路延续分区规划 、 道路选线穿越现状电 厂及军事用地 。 道路临江而行 、 景观优越 , 但近期实施由于动 拆迁量较大存在较大难度 具有实施难度的区段 滨江道路适当北移 , 增加滨 江用地面积 方案比较 方案一 土地使用 布局特色:结合现状用地及改造难易程度将 高教区段分为游艇高档社区段及高教科研段 两部分 。 保留生态带段的现状村落并逐步改造为 DIY体 验式活动基地 临江社区段延续原有分规用地 , 对居住区形 式及电厂改造提出措施 。 老城段对军事用地进行搬迁 , 适当开发滨水 沿线商业设施 。 方案比较 方案二 :基于分区规划用地并 部分保留沿江产业岸线的 半岛方案 引入居住岛屿概念 , 滨江道路成为不完全贯通 的江河双景的道路 。 保留电厂及军事岸线 区段用地以分区规划为依据 完善市场空间 、 补 充中高档服务功能 滨江高档社区 完全保留电厂生产岸线 开发闸口公园 , 保 留军事用地 个性体验 、 生态游憩 智密型科研基地 保留现状生产 、 军 事岸线 部分直接亲水的岸线 区段功能结构细化 滨江岸线功能 方案比较 方案二 :基于分区规划用地并 部分保留沿江产业岸线的 半岛方案 引入居住岛屿概念 , 滨江道路成为不完全贯通的江河双景的道路 。 保留电厂及军事岸线 。 远期可沿江发展非机动车联系交通 。 最大限度减少滨江道路施工 动迁地块数量 远期可沿江发展步行 、 非机 动车 、 游览专车道路 规划道路交通分析 避开动迁难度较高的电厂及军事 用地 , 实施较易 。 引入滨江 、 滨 河双景概念 , 景观变化多 。 滨江道路缺乏直接的机动车联系 , 可达性降低 。 滨江路对宁镇路的交通疏解能力 较弱 。 方案比较 方案二 布局特色: 高教段与生态带段充分尊重上位规划的布局特点 , 在重要区 域设置公共活动节点 。 临江社区与老城段考虑到电厂及军事用地的搬迁难度 , 对滨 江道路进行改线 , 对临江滨水居住区的定位进行明确 。 方案比较 方案三 :基于分区规划用地同时强化甬江生产功能与产业岸 线的 产业方案 引入居住岛屿概念 , 滨江道路成为江河双景的 道路 , 强化产业岸线塑造 区段用地以分区规划为依据 , 沿江增设工业用地 完善市场空间 、 补 充中高档服务功能 减少临江组团居住 用地 保留并强化生产岸线功 能 开发闸口公园 , 保 留军事用地 个性体验 、 生态游憩 智密型科研基地 滨水生活岸线 在现状基础上拓展的生 产岸线 区段功能结构细化 滨江岸线功能 方案比较 方案三 :基于分区规划用地同时强化甬江生产功能与产业岸 线的 产业方案 引入居住岛屿概念 , 滨江道路成为江河双景的 道路 , 保留电厂及军事岸线强化产业岸线塑造 引发现状居住建筑的动迁 规划道路交通分析 避开动迁难度较高的电厂及军事 用地 , 实施较易 。 引入滨江 、 滨 河双景概念 , 景观变化多 。 道路线形调整会引起镇海老城区 域居住建筑的拆迁 。 同时涉及规划范围以东北地块 ( 如幼儿园等 ) 的用地调整 。 方案比较 方案三 布局特色: 高教段与生态带段充分尊重上位规划的布局特点 , 在重要区 域设置公共活动节点 。 临江社区与老城段考虑到电厂及军事用地的搬迁难度 , 对滨 江道路进行改线 , 并调整沿线用地性质 , 强化工业产业的沿 江布局 方案比较 方案比较 结论: 1、滨江岸线功能以三江六岸空间控制规划为指导,发展生活主导型 岸线,逐渐外迁工业岸线功能。 2、滨江道路兼顾近远期发展,近期暂不穿越军事用地、发电厂用地, 同时开设内部辅路,远期全线贯通,其余道路以上位规划为依据,不 作调整。 3、路林市场以商业休闲功能为主 (规划过程中,路林市场调整方案已确定) , 生态带段控制建设,逐步外迁村庄,适度发展休闲游憩项目。临江组 团南侧注重土地开发效益,发展水景高档社区,保留现有电厂规模。 3.城市设计 全新城市意向的建立 定位、理念、框架、系统、区段、节点 城市设计 功能定位 甬江北岸作为港城联系的重要空间要素,应 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越、传承历史文脉、具 有开发带动作用的 生活主导型城市滨水活力 空间 。 其区域功能应以城市生活功能为主导,在关 注新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工业 产业职能及教育科研功能,同时关注滨水区 域生态环境改良以及滨水游赏活动的实现。 居住生活 工业产业 滨水游憩 商业服务 教育科研 生态保育 商务办公 文化娱乐 旅游服务 城市设计 规划概念 规划以生态化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甬江北岸城市建设,力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以城市生 活功能为主导的、注重新型城市服务业发展和关注滨水游赏活动的生态甬江纽带,开放 的魅力滨江走廊,多元化发展的滨水空间。 城市设计 规划概念 尊重自然,营造和谐滨江 在设计中强调多样化的岸线与驳岸处理方式,同时尽量尊重原有植被密集区域,减少人为工 程对原有生态体系的破坏。在设计中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多层次有机的布置人工构筑物,达 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传承文脉、构建城市意向 在设计中从文脉出发,强调城市空间整体意象的塑造,统一协调道路、区域、边缘、节点、 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关联,创造旷奥有序、聚散适宜的现代城市空间。 通城达港,发展生活岸线 根据目前镇海区承担的区域职能来看,镇海正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化阶段, 因此甬江北岸地区的工业产业职能需求将逐渐降低。同时甬江北岸作为联系宁波主城与镇海 港区的空间纽带,从城郊向城区过渡的发展过程将提升其对生活岸线的需求程度。 立足现状,创造区域引擎 利用已有的区域定位(如高教科技产业、生态带、临江社区组团)等,创造属于区段本身的、 唯一的区域特质应成为规划思考的重点内容。新的特质的出现将成为区段开发的带动,使甬 江北岸有别于三江六岸的其他区域。 城市设计 设计框架 为创造出和谐的、可识别的、宜人的城市空间,指导局部 地块的详细规划和设计,需要在整个规划范围内提出整体 性的设计框架。规划从点(空间核心)、线(组织轴线)、 面(功能片区)三个层次提出“ 一江、双脉、五区、九珠、 十廊 ”的设计框架。 一江串九珠,双脉映城廓, 十廊连碧水,五区共殊荣。 城市设计 设计框架 双脉 景观脉络 五区 功能区段 十廊 绿化通廊 九珠 城市节点 系统设计 土地使用 城市设计 规划用地以分区规划远期年限( 2020年)为目标。通过近远期协调,对 滨江现有工业设施等地块进行更新与调整,增加滨江居住用地、公共服 务设施用地面积,使滨江区域功能从生产主导向生活主导转变。 土地利用强调有机曲线路网与自然生态水系的融合,打破传统方格网式 用地格局,将区域用地置入连续的水绿系统之中,形成 “ 绿融水,水环 城 ” 的生态型城市用地模式。 系统设计 道路交通 城市设计 1) 结合用地整合 , 确定滨江道路的贯通方案 2)优化滨江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建立滨江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游赏系统 3)合理布局水上码头,衔接水陆交通、组织水上游线 4)解决区域静态交通设施布局问题 系统设计 滨江景观与视线引导 城市设计 两岸对景与景观敏感度分析 根据规划的路网结构,甬江岸线形态重新评估沿岸的景观敏感性,获得敏感界面和景观敏感对景点, 作为空间设计的参考依据。前大河、中大河作为甬江景观带的“影子”平行路线,甬江和内河的接近 点作为重要考虑节点。 系统设计 滨江景观与视线引导 城市设计 天际轮廓线控制 甬江北岸天际轮廓线的形成需与甬江南岸相呼应,在协调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追求统一。规划通过 控制甬江沿线标志性建筑与构筑物的位置及高度,塑造起落跌宕、高低韵律的天际轮廓。 A-B B-C C-D D-E 系统设计 滨江景观与视线引导 城市设计 天际轮廓线控制 甬江北岸天际轮廓线的形成需与甬江南岸相呼应,在协调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追求统一。规划通过 控制甬江沿线标志性建筑与构筑物的位置及高度,塑造起落跌宕、高低韵律的天际轮廓。 E-F F-G G-H H-I 系统设计 岸线利用 城市设计 滨江岸线功能与其所处的相临地段功能、岸线宽窄程度、岸线标高、岸线现状相关,规划对岸线功能 和形式进行相应的分类。岸线功能分为生活休闲岸线、生产岸线、商业娱乐岸线、生态景观岸线等四 类。 生活休闲岸线主要作为沿线居民工作者生活休闲、游憩、观景的作用。 生产岸线主要是承担一定的生产职能,如卸运货等。 商业娱乐岸线主要是结合开发一定的商业服务项目,如商业餐饮、娱乐等 生态景观岸线主要是较大规模沿岸绿地,主要作为景观游憩功能。 岸线功能在区域开发的各个阶段将随周边用地的改变而作相应调整。 系统设计 绿地系统 城市设计 绿地布局与城市整体设计框架相协调,结合开放空间和步行系统,合理 组织公共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滨江绿地,构成点、线、面结合 的绿地系统。 规划沿滨江道路南侧布局宽度从 500米到 50米不等的连续绿化,使之成 为甬江沿线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为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规划在各功能区段中各设置一处面积规模不等 的公园绿地,其中高教园区段的生态科技公园为市级综合公园。 系统设计 夜景灯光 城市设计 甬江北岸景观空间的塑造应当在打造日景空间的同时,兼顾夜景灯光系统的梳理,形成以景观氛围为 导向的全时滨江景观游赏体系。 市场休闲段 :中高强度照明区域,营造繁华、热闹的商业氛围。 高教园区段 :中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生机、灵感的高智氛围。 生态带段 :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宁静、和谐的生态氛围。 临江组团段(居住区域): 中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氛围。 临江组团段(电厂区域): 高强度照明区域,营造明亮、醒目的工业氛围。 老城段 :中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典雅、柔和的老城氛围。 城市设计 一期: 建设完善宁大校区,改造路林市场 区域,结合生态带段轨道站点建设农家旅 游服务基地、宁镇路沿线更新 。 二期: 建设完善宁大校区,改造路林市场 区域,结合生态带段轨道站点建设农家旅 游服务基地、宁镇路沿线更新。 四期: 建设现状最为复杂的城市生态带 区域和军事岸线区域,至此整个滨江岸 线形成连续的整体。 三期: 开展高智创意区建设以及滨江绿 地主要区块的建设,包括电厂市政公园、 中大河闸口公园。 4 1 2 3 系统设计 分期实施 城市设计 系统设计 控制层次 规划根据城市设计框架对本次规划设计范围做出适当调整。 规划以内河景观脉络为界,分为一级控制区和二级控制区,形成不 同的控制要求。 一级控制区 为本次城市设计的主导区域,主要对地块性质、建筑高 度、色彩、形式进行控制,对滨江绿化及其界面进行重点设计; 二级控制区 为本次规划的研究区域,作为沿江景观的背景区域,规 划主要对内部用地性质和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城市设计 系统设计 总平面形态示意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市场休闲段 市场休闲段(世纪大道 明海大道) 特色商业、办公综合区 以路林市场为主体,结合公交、轻轨、码头、高校等资源,形成一个集专业市场、交 通换乘枢纽、滨江休闲等为特色的区域。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市场休闲段 路林市场区块: 改造路林市场使其成为专业 性的市场,成为专业个性突出的水产品主题 贸易区。 辅助生活区块: 配置适当滨水住区,提倡混 合住宅开发模式,兼容商业设施开发,结合 水产品和码头,打造滨江居住聚集点。 公交场站区块: 保留原有用地,改造成现代 化的公交换乘点和城郊公交换乘枢纽。 滨水办公区块: 临近大学城地块规划为商业 办公组团,以廉价物业和高校附近的低成本 智力为主要特色。结合高校人力资源和地价 优势,打造滨水办公园区,为教师、创业者 服务。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市场休闲段 道路交通 出入口:减少宁镇路沿线地块出入口数量, 建议将路林市场主入口调整至兴海大道。 停车场地:路林市场周边,沿兴海大道结合 出入口布局社会停车场,滨江绿地区域设置 临时停车场地。 慢行交通:增加滨江区域可达性,利用各类 开放空间设置连续的慢行道路;滨江绿地建 议布局连续的非机动车游览道。 滨江码头:滨江码头利用现状码头进行改造, 路林市场沿线除满足生产功能外,远期可兼 顾滨江旅游功能。 开放空间: 结合轨道站点布局,沿明海大道西侧设置宽 度不小于 25米的开放空间,并提供步行通道 与东侧绿地相连结;沿兴海大道两侧增加建 筑退让距离,形成宽度不小于 10米的开放空 间。建议办公区块在设计时预留南北向步行 开放空间。 绿地功能: 结合路林市场设置渔业运输码头和休闲餐饮 区域,城市商业休闲岸线,提供生产、生活 码头和滨水硬质活动场地,改造原有硬质码 头,成为广场性质的驳岸,增加商业休闲服 务设施积聚人气。 轨交站点 城市道路 慢行交通 重点绿化 游船码头 结合现有工业码头改造 利用原有码头 建设观光平台 观光平台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市场休闲段 开发强度与策略: 本区为中高强度开发区域。路林市场区块由于 现状交通问题严重,可作为先期改造地块,通 过出入口改造、配备停车场等措施,升级内部 空间等级。滨江住区与办公区域可结合滨江道 路改造的契机进行开发,部分地块容积率建议 适当增加,控制在 1.8-2.5区间,为地块动迁及 后续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建筑高度: 建筑分为三个高度区间 18米以下:公交站场改造区域主要布局低、多层 建,形成区域建筑的背景高度; 18-60米:辅助生活区块主要布局多层及小高层住 宅,滨水办公区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 12-15层区间; 60-80米:路林市场西侧公交站场南侧地块建议布 局 18-20层点式高层建筑,成为区域高层标志。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市场休闲段 建筑形式: 本区建筑原则上采用简洁现代主义风 格。辅助生活及滨江办公区块建筑宜采用退台处 理方式,增加滨江景观可视范围。滨江住宅及办 公建筑应对其底层裙房层高统一。 建筑色彩: 路林市场区块与滨江办公区块主色调 建议使用明亮的灰色系,可使用较活泼的点缀色, 以呈现适度的时尚感。辅助生活区块在色调上总 体为偏暖的灰黄色,屋顶可采用较浅色调。滨江 景观建筑可采用饱和度较高色彩作为点缀色,增 加区域活力。 光源选择: 滨江景观建筑宜采用泛光照明以及激 光照明,住宅及办公建筑可增加建筑轮廓的表现 以烘托区域氛围。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高教园区段(明海大道 东外环路) 科研、办公、休闲综合区 以宁波大学、体院为主体,形成城市主城区东部延伸带,成为集中体现高智、生态、 活力、休闲等特色的区域。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本区城市腹地主要为宁波大学用地。本次 规划仅在原规划基础上结合现状使用情况 对部分区域用地及功能进行完善。 高智创意区: 前大河与甬江接近结合部,建设 小型创意办公中心,是校际学生创业的试验平 台,也是社会和学校交接的交流平台。 校际学生娱乐服务中心: 校际结合部分,结合 河道和原有村庄,设计打开公共商业和步行走 廊。形成垂直于堤岸的公共带,同时丰富整个 滨江高教段的功能和景观。 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规划要求利用高校文化资 源,在宁波大学甬江弯头处设置面向社会开放 的,吸引大众参与、互动的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其建筑可布局教育展示及滨江休闲商业。 城市滨江文化观光带: 沿滨江绿地建设,与城 市重要景观轴线相连,可布局特色餐饮等设施。 高智创意区 校际学生娱乐服务中心 滨江文化观光带 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道路交通 : 道路断面: 本区滨江道路强化滨江非机动车 道的设置。 停车场地: 为满足滨江节点游赏需求,利用 滨江绿地周边绿地设置临时停车场地。 慢行交通: 结合滨江绿地、轨交站点、非机 动车道与宁波大学内部开放空间,同时充分 关注前大河沿线景观布道,建立联系各地块 与滨江绿带的慢行交通体系。 滨江码头: 本区在滨江文化观光带结合滨江 观光平台设一处游艇码头,在生态科技公园 甬江弯头设一处游艇码头;沿江改造保留的 码头可作为水上游览交通的停靠点等。 轨交站点 城市道路 慢行交通 重点绿化 游船码头 观光平台 开放空间: 严格控制城市重要景观廊道区域的建设,使 之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主要空间,规划建设 的体育运动设施建议对社会开放。东外环路 两侧预留宽度不小于 30米的防护性景观廊道 高智创意区内前大河与甬江接近结合部,建 议设置面积不小于 200平方米的开放间空间。 绿地功能: 滨江文化观光带强化滨江观光及文化休闲餐 饮的功能,弯头公园沿承宁大规划,建设成 生态文化科技主题公园。本区桥头景观采用 绿化连续布局方式,弱化近人视点桥头两侧 差异。 结合万头公园建设的码头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开发策略: 本区为中低强度开发区域,大学园区开 发强度控制在 0.4-1.0之间,提倡低密度、低强度 的生态学校概念。弯头绿地内可适当进行低容积率 开发,不高于 0.4,可布置小体量的休闲商业建筑 和文化建筑。本区开发在完善校园建设的同时应将 开发重点放城市滨江文化观光带、生态科技公园、 高智创意区等重要景观节点之上,使本区成为融文 化、休闲、科技、观光为一体的密智游赏区。 建筑高度: 区域建筑高度按宁波大学校园规划执行, 以 18米以下低、多层建筑为主,高智创意区主体建 筑高度可控制在 45-60米区间,成为区域高层地标。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建筑形式: 大学园区整体建筑风格建议稳重、典雅,体现学院派 特征;高智创意区新建建筑鼓励采用高技派风格,形 体可适当夸张;生态文化公园宜采用小体量建筑,注 重滨江景观的通透性,其建筑建议使用生态、节能材 料。 建筑色彩: 以高明低彩度的中性色系为主,建筑屋顶以低艳度的 灰色系为主,营造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文化的色彩氛 围,提升沿江景观的品质。 建筑退让 : 滨江路沿线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为 10米,其余 退让按当地相关规范及规定执行。 生态科技公园区域滨江道路切线范围以外的重点景观 敏感地带禁止建设。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高教园区段 B-C C-D 照明强度: 中低强度照明区域。 光源选择: 滨江景观区域照明以园林灯为主,照度适度。高智创 意区、滨江文化观光建筑可适当采用泛光照明。大学建筑可增加 建筑轮廓的表现以烘托区域氛围,但禁止对建筑立面进行泛光照 明和使用大面积霓虹广告。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生态带段(东外环路 绕城高速) 农业、旅游、教育综合区 注重城市生态肌理的保育与发展,逐步外迁工业企业,有选择性的保留部分村庄,恢 复林带、农田等非建设形式,使该区域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观光、体验农家、拓 展培训的重要区域。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用地功能: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风貌,形成以农田、水、林、景观等生态元 素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市参与型生态休闲与城市特色文化发展区域。包括两个 功能区块,一个是以王家桥村、河湾杨家村和宁波积家电子机械有限公司等为 基础改造的生态段服务区,另一个是以汪家村、宁波赛诺普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和伟灵汽配有限公司等为基础改造的艺术创意区。 服务区块: 公共建筑和厂房经过改造成为生态段游客服务中心,为来此的游客 提供各种服务;对村庄改造,提供别具特色的农家旅游住宿服务。 艺术创意区块: 对工业建筑的旧厂房、旧仓库,利用时尚、个性的建筑元素加 以改造,吸引众多的创意类、艺术类及时尚类企业入驻,形成文化时尚聚集地, 也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对村庄进行建筑改造,增加基础设施,改善居住 条件,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度假村,同时为旁边的创意产业服务。 艺术创意区块 生态服务区块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轨交站点 城市道路 慢行交通 重点绿化 游船码头 观光平台 绿地建设: 本区滨江景观建议以软质景观为主,主要是 大面积绿化和游览道路,沿路点缀一些生态 景观彩盒作为环境的靓化和人们活动的区域。 道路交通 主游览道: 横向贯穿生态段,考虑少量的机 动车和人混行,采用柏油路面,两侧设人行 道。 游览支路: 以慢行交通为主,采用石砌、铺 砖、沙砾等形式的路面,强调透水性。 滨江码头: 本区滨江码头主要有两个,一个 结合服务区生态绿化广场形成景观码头,主 要是观景平台的作用;另一个结合宁波修造 船厂码头的改造形成游览码头,提供游船和 公共活动场所等。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开发策略: 生态段总体以自然环境修复和人工环 境的改造与利用为主,结合少量的人工建设,通 过人工环境整合(为自然生态环境留出发展空 间)、现状功能置换(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环境修复(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型风景区)三 个层次的整理以及分四期进行逐步推进,使规划 目标的实现过程更加合理、经济、和谐。 人工建筑: 本区人工建筑在空间上以聚集组团状发展为主,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自然环境: 对区内农田景观进行梳理,形成大片带有农田肌 理的自然草地景观;沿区内规划游览道路两侧种 植 1020M宽度不等的林带,组成林带的树木种类 多样,乔灌组合,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形成比 较自然的种植风格。呈现以自然林带为网络,疏 密相间的整体空间环境。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建筑改造风格 居住建筑: 本区对居住建筑的改造以当地传统住宅的风格为主,平屋顶 改为坡屋顶,适当增加传统住宅中的木质构件、砖墙、灰瓦 等元素进行修饰,体现住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工业及公共建筑: 服务区内的工业及公共建筑改造结合城市轨道站点的建设进 行,风格上保持协调,同时应考虑与服务区村庄改造风格的 协调; 艺术创意区内的公共及工业建筑利用时尚、个性的建筑元素 加以改造,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艺术感和创意感的公共活动 载体。 建筑色彩: 居住建筑以传统的白墙灰瓦为主要色调。 服务区公共建筑色彩宜淡雅,可选用较明亮、饱和度不高的 色彩。 艺术创意区公共建筑色彩艳丽多彩,可选用浓度高、颜色艳 丽、对比强烈的色彩,突出艺术区公共建筑群的艺术氛围。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生态带段 D-E E-F 夜景灯光 自然环境区域:夜景灯光主要沿道路布置,强度宜弱,强调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灯源以冷光和泛光灯为主。 人工环境区域:强调温暖柔和的活动氛围,强度宜中,局部公共活 动和艺术活动区域灯光稍强,灯源以暖光和泛光灯为主,局部采用 聚光灯。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临江组团段(绕城高速 隧道路) 居住、工业、特色景观综合区 以临江社区和电厂为主体,着力处理社区与电厂之间的景观协调问题与滨水区建设问题。 整合居住用地,结合电厂景观改造,使之成为镇海滨江居住和市政工业主题的功能片区。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用地功能: 本区城市腹地以滨江辅道及景观内河为界分为南北 两个区间,北侧为宁镇路沿线临江社区段,在上位 规划中已对其功能作出明确,本次规划不做要求; 南侧区段可分为半岛居住社区(临江社区二期)、 市政公园、电厂、电厂配套组团等四个区域。 半岛居住社区: 规划引入完全不同于北侧临江社区 动迁安置定位的居住社区概念,形成配套设施齐全、 四面绿化环抱、独享滨水景观的生态型居住社区, 可考虑使用电厂废弃能源 。 市政公园: 利用电厂西侧防护绿地布局城市工业市 政公园,保留城市历史发展的痕迹。在滨江端头处 结合旅游集散码头设置工业文明博物馆。近期,在 滨江路尚未贯通时,可作为物流码头使用。 电厂: 为强调生态特性与城市景观特性,电厂被改 造成一个由绿化围合的生态厂区。 电厂配套组团: 电厂东侧区域的办公及配套居住组 团。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轨交站点 城市道路 慢行交通 重点绿化 游船码头 观光平台 绿地功能: 半岛社区区域延续城市生态带滨水绿地做法, 适当增加人工构筑物,满足社区休闲观景需求。 近期为居住区滨水绿化,可布置少量游艇码头 和休闲观景空间。远期为城市公共绿地。电厂 区域滨水绿地与市政公园和热电厂景观相协调, 景观体现简约风格。近期为厂区内部绿化和生 产码头,远期为城市公共绿地,改造码头为亲 水平台,并增加工业景观构筑物作为区段特色 标识雕塑。 道路交通: 道路断面:为增加滨江道路的景观性,本区滨 江道路拓宽道路两侧人行道宽度。 停车场地:为满足滨江节点游赏需求,在滨江 道路沿线结合地块功能,利用周边绿地设置临 时停车场地。 慢行交通:增加滨江区域可达性,利用各类开 放空间设置连续的步行道路;滨江绿地建议布 局连续的非机动车游览道。 滨江码头:本区在市政公园处结合现状码头设 一处游艇码头,近期可作为物流中转用途。电 厂码头在滨江路贯通后,也可逐渐转为游艇码 头。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开发策略: 本区为中强度开发区域。在开发过程中兼 顾近远期需求,布局可进行功能转化的市政公园。对 于半岛居住社区根据社区公建的布局方式的不同提出 两种选择性方案。社区容积率控制在 2.0-2.5之间,倡 导近水居住模式。 开放空间: 对区内前大河水景进行梳理,河道两侧绿线在满足高压 走廊防护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以适应滨水活动的需 求。 结合轨道站点布局,沿临江社区中心道路东侧水体沿线 布局开放空间,形成城市主要开放廊道。 沿大运路两侧,结合市政公园布局以绿化为主的开放空 间,使之成为电厂与居住社区的分隔空间。 建筑高度: 区域建筑以电厂烟囱作为区域高度地标。 滨江居住高度控制在 45米以下,地块内建筑高度要有一 定的变化,总体呈现向江边跌落的高度关系。 滨江商业建筑高度以低层为主,局部主体建筑高度应控 制在 60米以下。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建筑形式: 本区建筑原则上采用简洁现代主义风格。 半岛社区居住建筑形式宜与周边建筑相协调,采用 坡屋顶形制,可适当引入传统元素。 辅助生活及滨江办公区块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方式, 增加滨江景观可视范围。 滨江住宅及办公建筑应对其底层裙房层高进行统一。 建筑色彩: 半岛居住社区色彩与临江小区相协调,主调为明亮 的灰色系,可采用较活泼的点缀色。 商业核心主色调与居住建筑相协调,可饱和度较高 色彩作为点缀色,以呈现适度的时尚感。 工业建筑延续其灰色、白色、蓝色基调。 建筑退让 : 半岛社区滨江路沿线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为 15米,其余退让按当地相关规范及规定执行。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临江组团段 F-G G-H 夜景灯光: 临江组团段(居住区域):中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温馨、舒适的居 住氛围。 临江组团段(电厂区域):高强度照明区域,营造明亮、醒目的工业 氛围。 光源选择:滨江景观区域照明以园林灯为主,照度适度。居住建筑轮 廓的表现以烘托区域氛围,但禁止对建筑立面进行泛光照明和使用大 面积霓虹广告。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老城段 老城段(隧道路 聪园路) 居住、商业、休闲综合区 地处镇海老城西侧,复杂的现状用地和空间需要结合各种可能性去创造滨水空间的连 贯和整体。区段将完善居住及沿江服务功能,协同东侧主城打造具有历史特色和文化 内涵的滨海小镇形象。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老城段 用地功能: 本区城市腹地包含两个重要区块。 中大河闸口公园: 作为重要的景观 门户节点,在规划中被设计成一处 有绿地及休闲服务设施所组成的滨 水活动空间。 滨江商业区块: 为体现老城与规划 区域滨江活动的连续性,规划利用 搬迁的军事用地布局滨江商业设施。 中大河闸口公园 滨江商业区块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老城段 轨交站点 城市道路 慢行交通 重点绿化 游船码头 观光平台 绿地功能: 城市滨水生活休闲功能与城市形象展示 功能。滨水绿地与驳岸相结合。公园具 有重要的城市地标意义,景观规划赋予 了该节点丰富的功能内涵和强烈景观意 向。 道路交通 : 停车场地:为满足滨江节点游赏需求, 在滨江道路沿线结合地块功能,利用周 边绿地设置临时停车场地。 慢行交通:增加滨江区域可达性,利用 各类开放空间及城市支路设置连续的慢 道路。 滨江码头:本区在结合中大河闸口公园 现状码头设一处游艇码头,成为老城滨 江绿化的收头。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老城段 开发策略: 本区为高强度开发区域。滨江商业 地块的开放强度控制在 1.5-3.0之间。强调区 域土地使用的高效与集约。因军事用地近期搬 迁存在难度,区域开发时序相对靠后。 城市界面: 滨江居住界面应以韵律界面为主,同时具有良 好的通透性,强调滨江景观的向内渗透。 滨江商业界面应以连续界面为主,形成强烈的 步行街道空间意象。 开放空间: 沿中大河两侧结合中大河闸口公园设置开放空 间,布局连续景观步道,与滨江绿地相联系。 建筑高度: 滨江居住高度控制在 18米以下,与老城风貌相 协调,地块内建筑高度宜有一定的变化,总体 呈现向江边跌落的高度关系。 滨江商业建筑高度以低层为主,中大河闸口公 园东侧设置区域地标高层,建筑高度应控制在 60-80米。 城市设计 区段设计 老城段 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宜与周边现状建筑相协调,居住建筑 采用坡屋顶形制,可适当引入传统元素。 滨江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方式,增加滨江景观 可视范围。滨江住宅及办公建筑应对其底层裙 房层高进行统一。 建筑色彩: 色调应与老区相协调,以深暖色瓦顶、白色系 列和中等明度、冷暖交织的灰彩调墙面构成主 调,并以中等艳度的红棕色为点缀色,加以少 量冷色点缀。 建筑退让: 新建居住建筑滨江路沿线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 离控制为 15米,新建商业建筑滨江路沿线建筑 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为 10米,其余退让按当 地相关规范及规定执行。 夜景灯光: 中低强度照明区域,营造典雅、柔和 的老城氛围。 滨江景观区域照明以园林灯为主,照度适度。居 住建筑轮廓的表现以烘托区域氛围,但禁止对建 筑立面进行泛光照明和使用大面积霓虹广告。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滨江公共领域 临近高教园区,沿滨江绿地建设,联系镇海新城与甬江南岸, 是城市 重要景观轴线 的组成部分。 节点主题围绕“ 魅力滨江、多彩生活 ”展开。 滨江沿线布局观光平台、游艇码头等设施,为市民提供滨江 眺望的可能,区域建筑以文化休闲、餐饮功能为主。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滨江公共领域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规划要求利用高 校文化资源,在 宁波大学甬江弯 头处设置面向社 会开放的,吸引 大众参与、互动 的生态文化科技 公园。该公园为 市级综合公园 , 公园南侧弯头搬 迁村落,限制新 建筑的建设,整 体保持湿地原始 风貌,北侧区域 增加生态科普教 育等服务、展示 建筑及滨江广场 集散功能。 城市设计 限制建设区域 横向体量地标建筑 规划要求利用高 校文化资源,在 宁波大学甬江弯 头处设置面向社 会开放的,吸引 大众参与、互动 的生态文化科技 公园。该公园为 市级综合公园 , 公园南侧弯头搬 迁村落,限制新 建筑的建设,整 体保持湿地原始 风貌,北侧区域 增加生态科普教 育等服务、展示 建筑及滨江广场 集散功能。 节点设计 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生态文化科技公园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农家旅游基地 农家旅游服务基地位置靠近城市轻轨站,形成生态段内交通便利、吸引客流、聚集人气的服务 节点。对区域现状建筑群落抽象概括,可以发现四个建筑群呈现环保形组团分布,具有内向聚 集性,同时面向甬江呈现开放之势。通过生态绿化广场的及园路建设,加强服务区建筑群体的 整体性,形成环境良好、景观优美,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活动功能的服务节点区域。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市政公园 在开发过程中兼顾近远期需求,布局 可进行功能转化的市政公园。规划利 用电厂西侧防护绿地布局城市工业市 政公园,保留城市历史发展的痕迹。 公园在滨江端头处结合旅游集散码头 设置工业文明博物馆。近期,在滨江 路尚未贯通时,市政公园,可作为物 流码头使用,并设置临时性的仓储建 筑。 近期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市政公园 远期 在开发过程中兼顾近远期需求,布局 可进行功能转化的市政公园。规划利 用电厂西侧防护绿地布局城市工业市 政公园,保留城市历史发展的痕迹。 公园在滨江端头处结合旅游集散码头 设置工业文明博物馆。近期,在滨江 路尚未贯通时,市政公园,可作为物 流码头使用,并设置临时性的仓储建 筑。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市政公园 近期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市政公园 远期 城市设计 节点设计 中大河闸口公园 作为重要的景观门户节点,在规划中被 设计成一处有绿地及休闲服务设施所组 成的滨水活动空间。公园具有重要的城 市地标意义,具有城市滨水生活休闲功 能与城市形象展示功能。 4.滨江景观设计 滨江景观规划 规划范围 本章节我们将根据任务书所明确的景观规划范围 对滨江道路以南至甬江的滨江绿带区域进行重点 研究与分析,为滨水绿地景观区域设定景观功能 和布局特色。 滨江景观规划 规划目标 规划设计目标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 提升生态和环境水平 :滨江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因此景观规划设计首先以生态 和环保为出发点。 2) 结构稳定安全 :滨江区域起着防洪泄洪和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其护岸稳定性具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 3) 视觉景观美化 :滨江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可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强 化其视觉美感,增强水系的个性和魅力。 4) 提供可能的亲水空间 :规划通过分析大众行为规律,合理分配亲水游憩岸线、进行滨水 空间形态设计和断面设计,促进亲水行为的发生。 滨江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 两岸景观统筹 甬江两岸作为甬江整体景观构成的两个部分,在进 行单侧岸线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对其进行综合考 虑。规划根据三江六岸控规所提出的景观策略、公 共领域策略,以及本次规划的整体空间结构与景观 敏感度分析推得两岸景观统筹策略。 滨江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 区段划分 A1A2 B1 B3 B2 C D1 D2 E A1A2 市场休闲段 景观适应岸线功能要 求 , 以硬质场地为主 的滨水景观 。 B1B3 高校景观休闲段 较高的使用频率和生态建设 并重,较多的人工化景观。 C 生态带段 以生态建设为主、游览 观光为辅的景观,尽量 少的人工要素参与。 B2 生态湿地景观段 生态建设优先的景观设计 , 体现湿地景观魅力 。 D1 半岛社区段 以社区休闲活动为主要 功能的景观,较多的休 闲活动设施布置。 D2 市政公园段 景观建设体现工业文脉 特色,形象简洁、尺度 宏大。 E 老城段 丰富的滨水功能安排。 滨江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 空间特色 滨江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 空间特色 为创造全时游赏的景观体系,规划在滨 江夜景层面,结合周边功能及建筑布局,对 各区段景观绿地提出不同明度的灯光照明分 区。 滨江景观规划 总体布局 防洪处理 规划结合防洪堤 建设现状及景观 规划设计 , 甬江 岸线景观特色和 护岸防洪处理主 要有七种主要类 型: 对景景观 对于有道路对景或主要 的景观对景的地点,布 置对景景观,如入口广 场、景观道路、雕塑等 观景空间 根据绿地功能滨 江布置观景空间 和设施。 亲水平台 在不影响防洪功能 的情况下,适量适 地布置亲水设施。 滨水岸线 布置休闲步道、亲水设 施或自然江滩驳岸 甬江 滨江大道 景观绿化带 沿滨江大道绿化景观设 计以美学为原则,体相 城市形象。 背景绿化带 以绿化景观为主,布置 休闲自行车道和休闲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