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习题课(习题答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20380124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7.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习题课(习题答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自动控制习题课(习题答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自动控制习题课(习题答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题课 第一章 自动控制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 : 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整个生产 过程或工作机械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或使其某个参数按预 定的要求变化。 自动控制装置基本组成 : 测量元件:获得被控量的实际值并进行变换。 比较元件:获得偏差 =测量结果 -要求值。 调节元件:通常包括放大器和校正装置。使 u=f(e) 执行元件:驱动被控对象动作,使被控量达到要求值 第一章 自动控制一般概念 控制系统方块图 : 在方块图中,装置或环节用方块来表示,信号用箭头表示, 分支点用点 (.)表示,相加点(比较点)用 表示。 自动控制系统方块图 调节元件 执行元件 测量元件 控制对象 比较元件 扰动量 被控量 (输出量 ) - 给定量 (输入量 ) 电机、减速器、阀门 放大器 自动控制装置 第一章 自动控制一般概念 1-1举出几个你在实践中遇到的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扰动控制系统的例子。说明他们的工作原理,分析他们的组 成,画出方块图,讨论其特点。 开环控制系统:电风扇 电风扇控制系统方块图 调节元件 执行元件 控制对象 扰动量 被控量 (输出量 ) 电压 给定量 (输入量 ) 电机 放大器 自动控制装置 风扇扇叶 不同档位 风扇转速 第一章 自动控制一般概念 闭环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水位系统 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方块图 调节元件 执行元件 测量元件 控制对象 比较元件 扰动量 (用水量 ) 被控量 (输出量 ) 给定水位 - 实际水位 给定量 (输入量 ) 连杆 电机、减速器、阀门 浮子 放大器 自动控制装置 水池 第一章 自动控制一般概念 扰动控制系统:楼道声控灯 楼道声控灯控制系统方块图 调节元件 执行元件 控制对象 扰动量 被控量 (输出量 ) 声音 给定量 (输入量 ) 开关 放大器 自动控制装置 灯泡 灯泡明灭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B A C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求下列由弹簧 -质量 -阻尼器组成的机械系统传递函数。 (a) (b) m k f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7根据结构图等效变换原则求出电动机传递函数 ,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先令 为 0,求出 。这种情况就是简单的 负反馈回路。结果为: 令 为 0,则可求出 ,先化简框图,在计算 ,注意正负号。化简后框图为: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可将框图看作是 输入的负反馈。 则结果为: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8化简下列系统结构图,并求出传递函数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最终结果: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2 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试绘出相应的信号流图并利用梅逊 公式求出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先画出信号流图如下图所示: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仔细观察信号流图,其中共有 5个前向通道, 7各回路。 5个前向通道如下: 7各回路如下: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观察所有回路,其中不接触回路为: 其中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解: 最终结果为: 其中: 例 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讨论两级 RC串联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 :不能把左图简单地看成两个 RC电路的串 联 ,因有负载效应。根据电路定理,有以下等式 和结构图: )(1)()( 1 1 sIRsusu i 1 1R )(1 sI)(sui )(su - )()()( 21 sIsIsI - )(sI )(1 sI )(2 sI )(1)( 1 susCsI sC1 1)(sI )(su )(1)()( 2 2 sIRsusu o 21R )(2 sI)(su )(suo - )(1)( 2 2 susCsI o sC2 1)(2 sI )(su o iu ou 1R 2R 1C 2C 1i 2i ui, 2i 25 总的结构图如下: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I )(2 sI )(1 sI )(su)(sui )(suo 11R )(1 sI)(sui )(su - - )(sI )(1 sI )(2 sI sC11)(sI )(su 21R )(2 sI)(su )(suo - sC21)(2 sI )(suo 26 为了求出总的传递函数,需要进行适当的等效变换。一个可能的变换过程如下: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I )(2 sI )(1 sI )(su)(sui )(suo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I )(2 sI )(1 sI )(su)(sui )(suo sC2 1 1R sC11 1 1 22 sCR - - )(sI )(1 sI )(su)(sui )(suo sC2 27 1 1R sC 1 1 1 1 22 sCR - - )(su)(sui )(suo sCR 21 1 1R sC11 1 1 22 sCR - - sC2 1 1R sC 1 1 1 1 22 sCR - - sCR 21 28 1 1 22 sCR - )(sui )(suo sCR 21 1 1 11 sCR sCRsCRsCR sCRsCR sCR sCRsCR su su sG i o 212211 2211 21 2211 )1)(1( 1 )1)(1( 1 )1)(1( 1 )( )( )( 29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I )(2 sI )(1 sI )(su)(sui )(suo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ui )(suo sC21 1 1R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ui )(suo sC21 1 1R 解法二: 30 sCRsCRsCRsu susG i o 212211 )1)(1( 1 )( )()( 122 2 sCR sC - )(suo 111 1 sCR R 1 1 R sC2 1 )(sui )(suo sCRsCRsCR sCR 212211 21 )1)(1( 1 1 R sC2 1 )(sui 31 解法三: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I )(2 sI )(1 sI )(su)(sui )(suo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ui )(suo 2 1R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ui )(suo 2 1R 2 1R + 32 1 1R sC 1 1 2 1R sC 2 1- - - )(sui )(suo 2 1R 2 1R + 1 1R- )(sui )(suo 2 1R + 1 1 22 sCR112 2 sCR R 1 1R- )(sui )(suo + 1 1 22 sCR112 2 sCR R )1( 1 222 sCRR 33 1 1R- )(sui )(suo + 1 1 22 sCR112 2 sCR R )1( 1 222 sCRR 1 1R- )(sui )(suo 1 1 22 sCR sCCsCCR sCR )( 1 21 2 212 22 )(sui )(suo 1 1 22 sCR 1)( 1 222111 2 2121 22 sCRsCRCRsCCRR sCR sCRsCRsCRsu susG i o 212211 )1)(1( 1 )( )()(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如图所示随动系统,当 K=4时,试求 ( 1)系统对单位脉冲 输入、单为阶跃输入、单位斜坡输入的响应;( 2)写出闭环系 统传递函数,求阻尼系数 和无阻尼振荡频率 ;( 3)计 算闭环系统瞬态过程性能指标 、 、 、 。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当 K=4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单位脉冲输入: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单为阶跃输入: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单位斜坡输入: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 2)当 K=4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则 解得: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 3)由 由于本题是典型的二阶系统,则可得: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6某单位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若将开环特性近似为二阶的(即可考虑略去小时间常数)计算 闭环系统的瞬态性能指标 和 值。 解:先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时间常数形式: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由于要略去小时间常数项,即略去: 则新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闭环传递函数为: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系统为典型二阶系统 根据公式计算得: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9 某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试用代数判据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K值范围。 解:列出劳斯阵: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 由劳斯判据可列出下式: 解该方程发现无解,所以使系统稳定的 K值不存在。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0 设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试确定临界放大系数 和时间 常数 、 、 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 具有最小值 。 解:闭环传递函数如下: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 特征方程为: 列出劳斯阵: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由劳斯判据可得: 解得: 所以 最小值为 8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3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代数判据确定系统是否稳定及是否有 的稳定裕度 。 解:由开环传递函数得特征方程为: 列出劳斯阵: 系统稳定。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解:要判断是否有 的稳定裕度,令 代入特征方程得到新得特征方程为: 得到劳斯阵为: 第一列有负值,显然不稳定,所以该系统没有 的稳定 裕度 50 例 3: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试用胡尔 维茨定理判稳。 014.02.005.00 0 1.0 234 ssss 解 :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1 0 0 04 0 02 0 050 234 ssss 列胡尔维茨行列式如下: 100020010 0400500 010002001 0040050 ,0501 ,0 2001 40050 2 0 4 0 0500 1 0 0 02 0 01 04 0 050 3 01,01 0 0 0 434 a且 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2 设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草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解: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所以根轨迹有三条分支 ( 2)极点: 零点:都在无穷远处 ( 3)实轴根轨迹区间 : ( 4)渐近线: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4)渐近线: ( 5)分离会合点: 解得: 后者不在根轨迹上,舍去。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6)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 解得: 或 画出的根轨迹如下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解: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根轨迹有两个分支 ( 2)极点: 零点: ( 3)实轴上根轨迹区间 ( 4)渐近线: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5)分离会合点 : 解得: 后者不在根轨迹上,舍去。 ( 6)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 解得: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7)可估算出射角范围 画出根轨迹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解:开环传递函数为 ( 1) 根轨迹有四条分支 ( 2)极点: 零点:无 ( 3)实轴上根轨迹区间: ( 4)渐近线: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5)分离会合点: 解得: ( 6)分离角: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画出根轨迹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3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为速度反馈系数,试 绘制以 为参变量的根轨迹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解:由框图可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特征方程为: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 化简为: 所以等效开环传递函数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1) 所以有两个根轨迹分支 ( 2)极点: 零点: ( 3)实轴上根轨迹区间为 ( 4)渐近线: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5)分离会合点: 解得 由于后面的解不在根轨迹上,所以舍去。 ( 6)估计出射角范围大概在 所以不会与虚轴相交,不用计算与虚轴交点。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画出根轨迹图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7设飞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绘制根轨迹,并确定使闭环系统稳定的 范围。 解: ( 1) 根轨迹有四个分支 ( 2)极点: 零点: ( 3)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4)渐近线: ( 5)分离会合点: 解得: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6)出射角: ( 7)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 解得: 观察图可知 K范围是( 23.3,35.7)。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草图如下: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8设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若要求其闭环主导极点的阻尼角为 60度,试用根轨迹法确定该 系统的瞬态性能指标 和稳态性能指标 。 解:先画出根轨迹 ( 1) 根轨迹共有三条分支。 ( 2)极点: 零点: ( 3)实轴上的根轨迹范围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4)渐近线: ( 5)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 解得: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如图:如图可知不可能有 60度的阻尼角。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0设某系统的结构图如下所示,如果 试选择 K值。 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1) 根轨迹有三个分支 ( 2)极点: 零点:无 ( 3)实轴根轨迹区间 ( 4)渐近线: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5)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 解得: ( 6)画出根轨迹草图 ( 7) 解得 解得 取 则 代入特征方程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草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解得: 因此主导极点为 满足条件 由于 所以闭环系统极点之和等于开 环系统极点之和。则另一个闭环极点为 不满足主导极点要求 不行。 第四章 根轨迹法 取 则 代入特征方程解得 其中由于 所以闭环系统极点之和等 于开环系统极点之和。则另一个闭环极点为 满足主导极点要求。 K值可以取。 第四章 根轨迹法 4-12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用根轨迹法回答 ( 1)能否通过选择 满足最大超调量 的要求。( 2)能否通过选择 满足调节时间 秒的要求 ( 3)能否通过选择 满足速度误差系数 的要求。 解:先画根轨迹: ( 1) 共有三条根轨迹分支 ( 2)极点: 零点:无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3)渐近线: ( 4)实轴上的根轨迹区间 ( 5)分离点: 解得: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6)与虚轴交点:令 代入特征方程式 解得: ( 7)画出根轨迹 ( 8) 解得 由根轨迹图可知满足主导极点,所以可以满足要求 ( 1) ( 9) 由根轨迹图可知 所以无法满足要求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草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 10) 解得: 由根轨迹图可知要想系统稳定, 所以无法满足要求。 85 一、 单回路负反馈系统的根轨迹 例 开环传递函数为: ,画根轨迹。 16)3)(2()( 2 sss ksG g k 实轴上根轨迹区间是: -2, 0; 渐进线倾角: 与实轴的交点为: ,43,4)12( mnk 24 620 mn zp ij 解 : 标出四个开环极点: 0, -2, 。有四条根轨迹。 43 j 86 23 4j 4j 0 12 3 1 -3+4j处的出射角 : 1 9.141)904 3 4( )( 11 3211 tgtg 根据对称性,可知 -3-j4处的出射 角 为: 2 9.1412 与虚轴的交点:闭环特征方程为: 050378 234 gkssss 劳斯阵为: 00 00 75.30 85.1 5 3 7 075.30 0508 371 0 1 2 3 4 g g g g k k k k s s s s s 当劳斯阵某一行全为零时,有共 轭虚根。这时, 。 2.192gk 辅助方程为: , 解得共轭虚根为: 02.1 9275.30 2 s 5.22,1 js 即为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87 会合点与分离点(重根点):分离角为 2 d 由 得: 0)()()()( sDsNsDsN 05074244 23 sss 由上式可求出分离点。但高阶方程求解困难,可采用 下述近似方法: 我们知道,分离点在负实轴 -2, 0区间上,所以当 s在实 数范围内变化时, 最大时为分离点。 gk )50378( 234 ssssk g 6.28 11.49 15.59 18.47 20.0 20.01 18.28 14.57 8.58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s gdk 可见分离点在 -0.8-1.0之间,近似取 -0.9。 88 绘制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4 -3 -2 -1 0 1 2 -5 -4 -3 -2 -1 0 1 2 3 4 5 Real Axis Imag Ax is 5.2j 5.2j 9.0 9.141 89 一、 条件稳定系统的分析 例 4-11: 设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14.1)(6)(4( )42()( 2 2 sssss ssksG g k 试绘制根轨迹并讨论使闭环系统稳定时 的取值范围。 gk 开环极点: 0, -4, -6, ,零点: 714.07.0 j 732.11 j 实轴上根轨迹区间 : 0,4),6,( 渐进线:与实轴的交点: 13.33 24.164 mn zp ii ,3)12( mn k 倾角: 解 根据绘制根轨迹的步骤,可得: 046 2 2 4 2 4 90 分离会合点: 22)(,42)( 2 ssNsssN ssssssD 246.43394.11)( 2345 242.871176.455)( 234 sssssD 3.949 7.457 9.375 8.80 5.971 3 1.628 0 -4 -3.5 -3 -2.5 -2.0 -1.5 -1 -0.5 0 s gdk 的最大值为 9.375,这时 s=-2.5,是近似分离点。 gdk 由: dsgd sN sD k sDsNsDsN |)( )( 0)()()()( 可以求得分离点 s= 2.3557 。 近似求法: 分离点在 -4, 0之间。 2 d 分离角: 91 由图可知:当 和 时,系统是 稳定的; 6.150 gK 6.16 85.67 gK 画出根轨迹如图所示,该图是 用 Matlab工具绘制的。 出射角: ,入射角: 55c 103r 与虚轴的交点和 对应的增益值: 6.168 5.67 6.15 gpk 755.3 151.2 213.1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0 1 2 - 8 - 7 - 6 - 5 - 4 - 3 - 2 - 1 0 1 2 3 4 5 6 7 8 5.676.156.16 8 gg KK 和当 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这种情况称为条件稳定系统 6.15 213.1 gK 5.67 151.2 gK 6.168 755.3 gK 6.15 5.67 6.168 92 例 4-12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若要求闭环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 ,试确定 开环放大系数。 )6)(4()( sss ksG g k %18% 解 : 首先画出根 轨迹如右。由图 可以看出:根轨 迹与虚轴的交点 为 +j5,-j5,这时的 临界增益 当 时, 闭环系统不稳定。 240gpk 240gk A B 93 下面计算超调量和阻尼角的关系。由于: %,100% c t ge 当 时解得: %18% 37.61 这是一个三阶系统,从根轨迹上看出,随着 的增加, 主导极点越显著。所以可以用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近似计 算。 gK 在根轨迹图上画两条与实轴夹角为 的直线,与根轨 迹交与 A、 B两点。 则 A、 B两点就是闭环共轭主导极点, 这时系统的超调量小于 18%。通过求 A、 B两点的坐标,可 以确定这时的根轨迹增益 ,进而求得开环放大系数 K。 60 gK 046 A 123 j 设 A点坐标为: ,则: j 360 tg ( 1) 相角条件为: 321 6412 0 11 tgtg ( 2) 94 由 (1), (2)式解得: 1.2,2.1 共轭主导极点为: 。 1.22.1 2,1 js n j j m i i k sT sK sG 1 1 )1( )1( )( 开环传递函数以 的形式表示时, K称为开环放 大系数。 显然 的关系为: ,式中 不计 0极点。 gKK与 j ig p zKK jp 所以,开环放大系数: 824.164 776.43 K 由于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所以另一个闭环极点 为: 。该极点是共轭复极点实部的 6倍多。 6.7 3 s 解得: 776.43gK jsx 1.22.12.1 , 0324320 024208 2 23 xx Kxxx g 实部方程 虚部方程 也可令 xjxs 3 代入特征方程 02410 23 gKsss 第五章 频率法 5-5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试绘出相应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用分段直线近似表示)。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1) 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时间常数形式: 计算各部分转折频率及斜率如下表: 第五章 频率法 转折频率 改变斜率 累计频率 1 30 0 2 0.8 -20 -20 3 1 -20 -40 4 3 20 -20 5 5 -40 -60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2)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时间常数形式: 计算各部分转折频率如下表: 第五章 频率法 转折频率 改变斜率 累计频率 1 40 0 2 -20 -20 3 0.5 -20 -40 4 1 40 0 5 5 -20 -20 6 20 -20 -40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3)将开环传递函数写成时间常数形式: 转折频率列出如下表所示: 第五章 频率法 转折频率 改变斜率 累积频率 1 2 0 2 -40 -40 3 0.4s+1 2.5 20 -20 4 10 -20 -40 5 20 -20 -60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5-6设开环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分段直线近似表示。写出开环系 统的传递函数。(设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 解 ( a)转折频率为 0.025 0.05 0.2 由图可知初始斜率为 -20,所以为 I型开环传递函数,所以函数 中有 项。 0.025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0.05 斜率上升 20 包含项为: 0.2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第五章 频率法 解:所以总的传递函数为: 折线过( 0.1,0) 所以传递函数为: 第五章 频率法 ( b)如图可知系统为 0型,转折频率为 4,400 4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400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传递函数为: 第五章 频率法 由图中可列方程为: 第五章 频率法 ( c)如图初始斜率为 -40,所以是 II型函数,包含项: 转折频率为: , 0.4 斜率上升 20 包含项为: 0.4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总的传递函数为: 第五章 频率法 解:由图可知: 折线过( 0.4,0)点 第五章 频率法 ( d)如图可知初始斜率是 -20,所以为 I型函数,包含项 转折频率为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 总的传递函数为: 由图可知过( 1,20lgK) 第五章 频率法 折线过点( 10,0) 第五章 频率法 ( e)由图可知初始斜率为 20 所以包含项 s 转折频率为 , 。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总的传递函数为: 第五章 频率法 解:折线过点 则 第五章 频率法 ( f)由图可知初始斜率为 20,包含项 s 转折频率为: 斜率下降 20 包含项为: 传递函数为: 折线过点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第五章 频率法 5-9绘制下列开环系统的极坐标特性曲线,利用奈氏判据判别系 统的稳定性和比例系数 K的关系。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1)令 化简得: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令 解得: 由以上可以画出极坐标曲线。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解:由于 P=0, Z=N+P,若要系统稳定,则 N=0 有极坐标图可知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2)令 化简得: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令 由上可以的极坐标曲线为: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解:因为 P=0, Z=N+P,所以若要是系统稳定, N=0 如图可知 解得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 3)令 化简得: 第五章 频率法 解: 令: 解得: 画出极坐标图为: 第五章 频率法 第五章 频率法 解:因为 P=1, Z=N+P,若要系统稳定,则 N=-1 由图可知: 130 例 1设开环系统传递函数为: ,试用奈氏稳定性判据 确定闭环系统稳定时 k的取值范围。 )52)(1()( 2 sss KsG k 350)( ,解得令 P 22222 2 )7()35( )35()( KP 解 : 2222 2 )7()35( )7()( KQ 16)7(700)( KPQ ,此时和,解得令 与实轴的交点 131 当 K=52时,开环极点为 1, 1 j2,都在 s左半平面,所 以 P = 0。奈氏图如右。从图中 可以看出:奈氏图顺时针围绕 ( 1, j0)点 2圈。所以闭环系统 在 s右半极点数为: Z = N + P = 2 ,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若要系统稳定,则 116)7( KP 即 K 16时,奈氏图不围绕 ( 1, j0)点。 52K 132 Nyquist Diagram Real Axis Im ag ina ry Ax is -1 -0.8 -0.6 -0.4 -0.2 0 0.2 0.4 -0.6 -0.4 -0.2 0 0.2 0.4 0.6 Nyquist Diagram Real Axis Im ag ina ry Ax is -1 -0.5 0 0.5 1 1.5 2 2.5 3 -2.5 -2 -1.5 -1 -0.5 0 0.5 1 1.5 2 2.5 16K 5K 当 K 1,则要求 K 5。 于是系统稳定的条件为 5 K 16。 133 上述结论同样可由劳思 赫尔维茨判据得到。 0573 23 Ksss 劳斯阵: K K K s s s s 5 0 3 16 53 71 0 1 2 3 要使 系统稳定 ,则第一列都大于 0 于是得: 5 K 16。 5.5.2 稳定裕度的计算 )(180 cjG 解法 I:由幅相曲线求 。h, 例 2 )10)(2( 1 0 0 )110)(12( 5)( sssssssG ,求 。h, (1)令 1)( cjG 2222 102 1 0 0 ccc 2 4 2 104 400 10000c c c 9.2c试根得 )9.2(180 10 9.2a r c t a n 2 9.2a r c t a n901 8 0 5.181.164.5590 第五章 频率法 )( 1 gjG h (2.1)令 18 0)( g 10a r c t a n2a r c t a n90 gg 90ta n 20 1 102 2 g gg 可得 9010a r c t a n2a r c t a n gg 202 g 47.4g )dB6.7(4.2100 102 47.42222 gggg 第五章 频率法 )( 1 gjG h (2.2)将 G(j)分解为实部、虚部形式 )10)(2( 100)( jjjjG 令 0)(I m YGjG )1 0 0)(4( )20(1 0 01 2 0 0 22 2 j YX jGG 47.420 g得 41 67.0)( gXG 代入实部 4.24 1 6 7.0 1 4167.0)( gG 第五章 频率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