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202766919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 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概念: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 点。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 统一。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 一性的问题。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是本原 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隹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 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主要是四位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 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 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 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2. 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二元 论(法国笛卡尔)。一元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 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集合” 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宋代朱熹“理在事先” “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最高成就是希腊德谟克利特 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做世界的本原。四个局限性:(1) 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2) 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不发展变化的。(3) 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 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 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言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 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解答题)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 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 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事物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 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之中。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 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 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 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主体-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 止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 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 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 限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 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务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 空间上有边有际。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重点)-一级考点()(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三要素:主体、客体、实践中介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可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 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中介是决定实践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实践的特点:(重点、必背)(1)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实践的作用:(解答题)(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原因:(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我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题)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 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 括事物性质、数量、位置、结果、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 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 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选择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重要重要)(一)对立统一规律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 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 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 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 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 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 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 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3.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 矛盾的特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况:(1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 的。(重点)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 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个性受共性的制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加持马克思主义 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3.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 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 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 次要方面。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 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发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发 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二)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 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量变和质变是 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 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必背)P83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 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 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出过解答题)(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 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特点: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 能混淆和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 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 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二)必然性和偶然性(重点)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 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 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 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 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 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 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 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 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实性是由可 能性发展和转化而来的,同时它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又将转化为新的 现实性。(四)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 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 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 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内容时比较稳定的,形式是比较容易多变的。(五)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 要表现在:首先,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 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 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 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 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 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解答题)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重点)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 力和作用。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意识活动就要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重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 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