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书【参考模板】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276496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200 大小:14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书【参考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书【参考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书【参考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策划书报告说明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装配式建材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装配式建材是指将建筑构件在工厂内制造完成后运输到工地直接组装,具有高品质、高效率、环保等优点。未来,随着人们对建筑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材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智能化、数字化、机器人化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材的生产效率和制造质量,为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因此,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的建设可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绪论6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6二、 项目承办单位6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6四、 项目建设选址7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7六、 资金筹措方案8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8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8九、 项目综合评价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第二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11一、 装配式建材产业链分析11二、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前景14三、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对策16四、 装配式建材行业基本原则18五、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战略20六、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目标23第三章 人力资源分析27一、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27二、 工作岗位分析28三、 企业培训制度的含义31四、 技能与能力薪酬体系设计32五、 岗位评价的特点35六、 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36七、 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37第四章 经营战略分析43一、 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重点工作43二、 差异化战略的实现途径50三、 企业文化战略类型的选择52四、 企业品牌战略概述54五、 市场定位战略57第五章 企业文化管理62一、 企业文化的整合62二、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67三、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85四、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89五、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07六、 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118七、 “以人为本”的主旨128八、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132第六章 SWOT分析说明134一、 优势分析(S)134二、 劣势分析(W)135三、 机会分析(O)136四、 威胁分析(T)136第七章 运营模式分析144一、 公司经营宗旨144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144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145四、 财务会计制度148第八章 财务管理方案155一、 筹资管理的原则155二、 资本结构156三、 计划与预算162四、 资本成本164五、 应收款项的管理政策172六、 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意义177七、 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因素分析178第九章 投资方案181一、 建设投资估算181建设投资估算表182二、 建设期利息18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83三、 流动资金184流动资金估算表184四、 项目总投资18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85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8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86第十章 经济效益18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8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8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8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9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9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93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95四、 偿债能力分析19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96五、 经济评价结论197第一章 项目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环保建材研发与应用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许xx三、 项目提出的理由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是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提高装配式建材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绿色化、智能化、高品质、高性能的新型建材产品研发与推广,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装配式建材发展原则的核心是工业化生产和标准规范化设计。在进行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研究分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加强研发创新,实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2)推进标准化设计,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3)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从零部件采购到成品出厂全过程协同管控,提高效率和质量;4)注重环保与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上原则都是为了实现装配式建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四、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226.0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87.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42%;建设期利息11.1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1%;流动资金326.9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67%。(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887.9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653.4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15.47万元,预备费19.03万元。六、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1226.01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454.09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40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2962.82万元。3、净利润(NP):761.71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3.52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50.48%。3、财务净现值:2626.97万元。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九、 项目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226.011.1建设投资万元887.901.1.1工程费用万元653.401.1.2其他费用万元215.471.1.3预备费万元19.031.2建设期利息万元11.131.3流动资金万元326.982资金筹措万元1226.012.1自筹资金万元771.922.2银行贷款万元454.093营业收入万元4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2962.825利润总额万元1015.626净利润万元761.717所得税万元253.918增值税万元179.719税金及附加万元21.5610纳税总额万元455.1811盈亏平衡点万元965.38产值12回收期年3.5213内部收益率50.48%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2626.97所得税后第二章 行业分析和市场营销一、 装配式建材产业链分析(一)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施工方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装配式建筑产业应运而生。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装配式建材,它是一种将建材制作、加工和组装在工厂内完成,然后再进行现场的安装和组装的建材。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装配式建材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少了大量的废料和污染物排放,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二)产业链结构装配式建材产业链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材料生产环节:包括钢铁、混凝土、木材、保温材料等。零部件加工环节:包括门窗、楼梯、卫浴器具等各种零部件的加工。模块生产环节: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形成独立的模块。运输与安装环节:将模块从生产工厂运至现场,并进行现场拼装。售后服务环节:对于出现问题的模块进行维修和更换。(三)产业链条分析材料生产环节材料生产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建筑所需要的钢铁、混凝土、木材等原材料在这个环节内得到加工和生产。该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供应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零部件加工环节零部件加工环节是整个产业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门窗、楼梯、卫浴器具等进行预制,使得后续的生产能够更加高效。这个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加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每个部件之间的精准匹配问题。模块生产环节模块生产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在这个环节内,各种零部件被组装成为模块,在保证结构强度和性能的同时,也能够快速地进行现场安装。该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控制。运输与安装环节运输与安装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输将模块从生产工厂转移到建造现场,然后进行现场拼装和安装,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而这个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提高安装速度和减少风险。售后服务环节售后服务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结束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服务环节。对于出现问题的模块,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该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用户的反馈,并尽可能地减少售后服务的成本。(四)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未来,装配式建材产业还将朝着更加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需要对于环保、安全等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装配式建材产业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总之,装配式建材产业链是一个涉及广泛,互相联系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优化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和长期持续发展。二、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不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装配式建材行业正逐步成为建筑业创新和升级的重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一)政策环境的扶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装配式建材行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倾斜。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制订了工业化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了支持装配式建材行业的相关措施。此外,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兴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为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契机。(二)消费需求的提升一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都是消费需求的主要来源,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品质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装配式建材行业正好满足了这些消费需求,具有快速、便捷、环保、节能等一系列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装配式建材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三)技术创新的催化相较于传统的建筑方式,装配式建材行业具有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应用。如3D打印、BIM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在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了建筑产业的效率和质量,缩短了建筑周期。此外,装配式建材行业还注重推广新型建材和新型产品,如轻质抗震隔墙板、高端防水隔热板等,使得建筑业向着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四)市场发展的趋势当前,全球装配式建材市场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19年全球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已达到1.5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4万亿美元。同时,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阶段,而装配式建材行业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生力军。因此,未来几年内国内装配式建材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建筑业新的增长点和主导力量。综上所述,装配式建材行业在政策环境、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但也需要提高产业集聚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深化与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推动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三、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对策目前,装配式建材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趋势。传统的施工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装配式建材则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因此,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的建设将对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探讨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发展对策。(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装配式建材发展的重要保障。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装配式建材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政府还可以加大在装配式建材标准制定、行业规范、产品认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装配式建材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政策支持还可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装配式建材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可以聚集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和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首先,要加强装配式建材生产过程中所用材料的研发,提高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推动新材料的应用。其次,要积极研发装配式建材的设计、制造、安装等关键技术,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材行业中的作用,加强对材料、构件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三)市场拓展市场拓展是装配式建材企业发展的基础。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可以通过打造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拓展市场。具体来说,要通过品牌宣传、参加行业展会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加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增强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最后,要探索新的市场领域,拓展装配式建材行业在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领域的应用。(四)加强行业合作行业合作是推动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发展的重要手段。装配式建材企业可以通过产业联盟等方式实现行业协同,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和技术难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技术交流、人才流动、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发展的核心。装配式建材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人才专业水平。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装配式建材企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综上所述,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行业合作和人才培养是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集聚优势、整合资源,推动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四、 装配式建材行业基本原则(一)工业化生产原则工业化生产是装配式建材的基础,装配式建材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还需要规范化管理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二)可持续发展原则装配式建材行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考虑环保因素,注重降低碳排放,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回收材料和再生材料,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三)安全质量原则在装配式建材生产过程中,安全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确保生产车间、工作场所、设备等符合安全要求。同时,在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保证用户的安全。(四)人性化原则装配式建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必须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实际需要和使用习惯。要注重产品的舒适性、便利性和美观性,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更多方便和支持。(五)创新发展原则装配式建材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扩大商业领域的应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以上几点是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够推动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五、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战略(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传统建筑方式过程繁琐、时间周期长、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的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装配式建筑的兴起推动了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在这股潮流中,建立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正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打造产业集聚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共同推进装配式建材的创新和普及,将会成为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优势。因此,在此背景下,明确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二)发展目标提升技术水平: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使用相应的建材,因此提升装配式建材行业的技术水平必不可少。需要聚焦产品研发,加强装配式建材行业与科研机构、设计院等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业链整合: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使用多种建材,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工厂制造、现场组装等环节。因此,要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装配式建材在国内市场占比较低,但是随着政策扶持和市场认知的提高,未来装配式建材市场将会快速增长。因此,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质量标准: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长短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安全,因此,要加强装配式建材行业的监管和标准制定,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际和国内标准,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三)发展策略加强供应链管理:装配式建材行业的产业链条较长,需要对供应链进行统一管理,建立ERP等信息系统,实现工厂、仓库、物流的顺畅协同。拓宽市场渠道: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可拓展电商渠道和跨界合作等多元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曝光度和销量。优化产品结构:可以将装配式建材行业与智能化、环保化、可持续性等方向相结合,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统一品牌形象: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包括标志、广告以及企业文化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资源整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装配式建材产业基地,以此为基础,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政策引导支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减税、建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五)风险与挑战技术难度高:装配式建筑需要使用多种建材,需要用到复杂的工艺和设备,因此技术难度比较大。同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技术研发过程的风险增加。市场需求不确定:由于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要维持市场优势需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推广。供应链管理困难:由于装配式建筑需要使用多种建材,供应链较长,管理上可能存在困难。同时,由于环节较多,出现质量问题时排查问题也会比较困难。总之,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材行业也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如何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技术、拓宽市场等方面提高行业竞争力,依然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努力。六、 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目标(一)开拓市场,提升行业地位装配式建材行业作为现代建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装配式建材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首要目标是要开拓市场,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而言,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提高行业地位: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在建筑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建设,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发展,增强行业整体形象和信誉度。拓宽市场渠道: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渠道,如互联网等新兴销售渠道,扩大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合理定位和升级产品: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合理定位和升级产品结构,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持续提升。(二)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创新研发装配式建材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含量高,需要不断开展创新研发工作,推动产业升级。因此,未来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创新研发,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强化技术创新: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产品研发: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围绕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探索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力。加强智能化建设: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材行业也需要适应新的技术趋势,加强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三)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碳环保在未来的装配式建材行业发展中,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低碳环保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具体而言,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推广绿色建筑理念: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结合建筑产业的整体需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能耗: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推动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节能与低碳化,从源头上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环保问题:装配式建材行业需要关注环保问题,探索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等新型建材的开发和使用,从根本上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和对资源的浪费。总之,未来装配式建材行业的发展目标是多元化、立体化和可持续化的。只有通过开拓市场、加强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章 人力资源分析一、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公司管理进行全面审核,保证企业工作效率和最佳经济效益,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紧迫问题。员工满意度调查可分别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或针对某个专项进行详尽考核。(一)薪酬薪酬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满足员卫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是公司对员工所做贡献的尊重。(二)工作工作本身的内容在决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满意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多样化和职业培训。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会带来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薪酬方面的变化。(三)管理在管理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公司是否做到了以员工为中心,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否和谐;二是考察公司的民主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员工参与和影响决策的程度如何。(四)环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声、清洁状况以及员工使用的工具和设施,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二、 工作岗位分析(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二)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在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其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工作岗位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界定,其次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三)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作岗位分析,掌握了工作任务的静态与动态特点,能够系统提出有关人员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本岗位的用人标准作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客观的依据,经过员工素质测评和业绩评估,为企业招聘和配置符合岗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位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员工的评估、考核、晋级和升职,如果缺乏科学的依据,将会挫伤各级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制定出各类人员的考评指标和标准,以及晋职晋级的具体条件,提高员工绩效考评和晋升的科学性。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可以揭示生产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工作设计和岗位配置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发现劳动环境中有碍于员工生理卫生和劳动安全、加重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负荷、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等不合理的因素,有利于改善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员工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兴趣,充分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每个企业对于岗位的配备和人员安排都要预先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要根据计划期内总的任务量、工作岗位变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的人才供给与需求预测。工作岗位分析所形成的工作说明书,为企业有效进行人才预测、编制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工作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准备了条件。此外,工作岗位分析还能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充分了解本岗位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和职务晋升路线,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愿景,更有利于员工“量体裁衣”,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精神愉快地投身于本职工作。总之,工作岗位分析无论对我国宏观社会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三、 企业培训制度的含义(一)企业培训制度的内涵培训制度是指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和政令、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企业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是企业员工培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要求员工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实施的规定、规则和规范。企业培训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为培训活动提供一种制度性框架和依据促使培训沿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企业培训涉及两个培训主体-企业和员工,这两个培训主体参与培训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这种差别将导致培训无法达到目的或效果很差。因此,要想提高培训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责任,理顺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双方的目标和利益尽量相容。由于培训制度是由企业制定的,所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企业的培训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二)企业培训制度的构成在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管理活动中,各类企业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和形势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和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六项基本制度。除上述六项基本制度之外,还有培训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资金管理制度等,从而给予培训活动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制度支持。,四、 技能与能力薪酬体系设计(一)技能薪酬体系设计技能薪酬体系以员工所掌握与职位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深度与广度为依据来确定薪酬等级和薪酬水平。要采用技能薪酬体系,企业必须首先建立-套技能水平评估标准。员工薪酬随着技能等级的变化而变化。技能薪酬本质上是一种激励薪酬,能够刺激员工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随着员工知识、技能的深化和扩展,其工作面也将变得开阔,每人都能成为多面手,岗位调动比较容易。但是,盲目地参加培训和学习深造又会增加人力资源提升的成本,也容易造成人才、知识的浪费。技能薪酬体系的设计程序如同职位薪酬体系的设计过程,只不过它是以技能为分析、评价对象,结果是得出对应不同薪酬水平的技能等级。技能分析是对某个工作所需技能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而技能评估就是获得不同技能相对价值的过程。技能评估以技能分析为基础,因此,技能分析的内容决定着技能评估的合理性、真实性,决定着技能薪酬体系运作的有效性。对技能的分析要能体现不同薪酬等级所要求具备技能的种类、数量、质量。技能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技能单元、技能模块和技能种类。1、技能单元。技能单元是技能分析的基本元素,是最小的分析单元是对特定工作的具体说明。技能单元的描述和职位描述相一致,如“将螺丝帽紧扣在螺丝上”是对工作任务的描述,它的技能描述就是“具备使用扳手拧紧螺丝的能力”。对工作任务的描述是技能分析的第一步。2、技能模块。它是指从事某个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或者知识。技能模块区分的本质是对技能单元进行分组。例如,“拧螺丝”是一种技能,它可能划分到“维修机器”这一技能模块中。技能模块是技能薪酬设计的基础,是区别于岗位薪酬的显著特征。技能模块的形式决定了技能薪酬的不同类型,包括技能等级模块和技能组合模块两种。3、技能种类。它反映了一个工作群所有活动或者一个过程中各步骤的有关技能模块的集合,本质上是对技能模块进行的分组。多种技能模块组成一个技能种类。在技能薪酬设计中,企业通常首先划分技能种类,在技能种类的基础上对该技能种类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详尽的描述,然后根据不同种类所要建立的技能结构形式设计不同的技能模块。(二)能力薪酬体系设计能力薪酬和技能薪酬一样与岗位联系不大,都是以人本身为基础的薪酬。相比较而言,能力薪酬更加抽象。能力薪酬中的“能力”,通常是指员工所具备的能取得某种特定绩效或者表现出某种有利于绩效取得的行为的能力,多指一种胜任力,是一个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意识、性格和动机的综合体现。能力薪酬体系要求组织能建立一套有效的能力评估标准体系,评估标准的公平性、合理性、科学性与组织的特征、工作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能力薪酬体系一般适用于科学研究、智能开发、管理咨询等企业,因为在这些企业中,企业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能力。由于对能力的衡量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完全以能力为基础提供薪酬并不可取,往往通过衡量职位、个人角色、个人特征来反映能力,要求能力与薪酬相结合。,五、 岗位评价的特点1、岗位评价以岗位为评价对象。岗位评价的中心是“事”不是“人”。岗位评价虽然也会涉及员工,但它是以岗位为对象,即以岗位所担负的工作任务为对象进行的客观评比和估计。由于岗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能与企业的专业分工、劳动组织和劳动定员定额相统一,因此岗位评价能促进企业合理制定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从而改善企业管理。由于岗位的工作是由劳动者承担的,虽然岗位评价是以“事”为中心,但它又离不开对劳动者的总体考察和分析。2、岗位评价是对企业各类具体劳动的抽象化、定量化过程。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根据事先规定的比较系统全面反映岗位现象本质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测定、评比和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量值。这样,各个岗位之间也就有了对比的基础,最后按评定结果划分出不同的岗位等级。3、岗位评价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岗位评价主要运用劳动组织劳动心理、劳动卫生、环境监测、数理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使用排列法、分类法、评分法、因素比较法四种基本方法,对多个评价因素进行准确的评定或测定,最终作出科学评价。六、 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在企事业单位中,员工的劳动报酬是否能够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否能够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是影响员工士气及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当员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后,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他们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因此,在企事业单位中,要使员工的薪酬能够更好地体现内部公平公正的原则,就应当实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职定责、以职责定权限、以岗位定基薪、以绩效定薪酬”。2、量化岗位的综合特征。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要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综合特征。3、横向比较岗位的价值。由于对性质相同相近的岗位制定了统一的测量、评定和估价标准,从而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和具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使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量值转换为货币值,为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科学的依据。也正是基于这一重要原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事业单位,为了建立起组织、员工、工会三方满意的公平合理的薪资报酬制度,广泛推行了岗位评价的科学方法。岗位评价的结果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顺序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的直线A、直线B反映了不同的薪酬差距,直线A比直线B的岗位之间薪酬差距大,激励作用大。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的曲线M反映了岗位等级低的薪酬增长的速度慢于岗位等级高的。实际上,曲线M在企业比较常用:岗位等级低的工资水平低,提高比较少的工资就能产生激励作用;而岗位等级高的,工资也高,需要增加较多的工资才能达到激励效果。,七、 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一)要素有用原理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首先要遵循一个宗旨,即任何要素(人员)都是有用的,换言之,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用好之人,而配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任何人员找到和创造其发挥作用的条件。这一原理说明,对于那些没有用好之人,其问题之一是没有深入全面地识别员工,发现他们的可用之处。这是因为人的素质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特征,或者呈现非常复杂的双向性,优点和缺点共生,失误往往掩盖着成功的因素,这为企业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用其所长增加了许多困难。因此,正确识别员工是合理配置人员的前提。这一原理还说明,对于那些没有用好之人,其问题之二是没有为员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条件和环境适当,员工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企业推行双向选择、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新的人事政策,为许多人才提供了适合其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许多人走上更高一级的岗位提供了机。以前的企业经常强调,伯乐式领导者对企业员工识别和配置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但现在的企业更强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动态赛马的用人机制,让更多员工能够在这一机制下脱颖而出,化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摆脱单纯依赖伯乐的局面。可见,识才、育才、用才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二)能位对应原理能位对应原理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特点的不同,而且在能力水平上也是不同的,具有不同能力特点和水平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特点和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率。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就要对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点有详细了解。人力资源是由一个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组成的,而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于受到身体、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不同,形成个体差异。就个体能力来说,这种差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即个人能力的特殊性,形成他的专长、特长,即他能干什么,最适合干什么;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不同人的能力才干是不同的,有的低些,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能力水平完全相等的人。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工作,一般可分为四个层级,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决策层工作属于全局性工作,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因此,决策层的能级最高。管理层工作是将决策层的决策付诸实施的一整套计划、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管理层的能级是仅次于决策层的比较高的能级。执行层工作是将管理层拟订的方针、方案、计划、措施等变成具体工作标准、工作定额、工作方法,以及实施各种督促、检查手段的过程,执行层的能级比管理层低。操作层工作就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执行层制定的工作标准、工作定额,并接受各种监督检查,它是一个单位或组织中能级最低的层次。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工作包括这样四个层次,应该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等级的人来承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能位对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完成任务。(三)互补增值原理互补增值原理强调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从而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短处对工作的影响,通过个体之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当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作用的时候,互补产生的合力要比单个人的能力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合力大得多,群体的整体功能就会正向放大;反之,整体功能反向缩小,个体优势的发挥也受到人为的限制。因此,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一个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密切配合的互补关系,其中选择互补的一组人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事业和追求,而互补增值原理最重要的是“增值”。(四)动态适应原理动态适应原理是指人与事的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从不适应到适应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随着事业的发展,适应又会变为不适应,只有不断调整人与事的关系才能达到重新适应,这正是动态适应原理的体现。从组织内部来看,劳动者个人与工作岗位的适应不是绝对和一定的,无论是由于岗位对人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还是人的能力提高要求变动岗位,都要求企业及时了解人与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进行调整,以达到人适其位.位得其人。(五)弹性冗余原理弹性冗余原理要求在人与事的配置过程中,既要达到工作的满负荷,又要符合人力资源的生理心理要求,不能超越身心的极限,保证对人对事的安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既带给人力资源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又要保障所有员工的身心健康。它要求既要避免工作量不饱满的状况,也要避免过劳现象发生。因此体力劳动的强度要适度,不能超过劳动者体质的范围;脑力劳动也要适度,以促使劳动者保持旺盛的精力;劳动时间也要适度,以保持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的管理也要适度,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总之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如工种、类别、行业的不同,以及环境、气候的不同,弹性冗余度也应有所不同。,第四章 经营战略分析一、 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重点工作(一)设计和选择实施经营战略所需要的组织机构1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指的是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通过组织结构,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成一定的体系或制度,融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完成。战略与组织结构的有效结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企业就在于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以达到其目标,同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以贯彻其经营战略。所以,组织结构是保证经营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必须随着组织重大经营战略的调整而调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提出“结构跟随战略的钱德勒命题”,强调战略重点决定着组织结构,战略重点的转移决定着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制约着战略重点的实施。经营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施的,符合经营战略要求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2企业发展阶段与经营战略企业发展阶段,以年龄和规模两个因素为标准,划分为创业期、起飞期、发展期、稳定期与再创业期五个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营危机不同,解决危机的战略重点也就不同。3企业战略态势与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有下列几种情况:(1)发展型、进攻型战略态势扩大分权成分,如采用事业部制、子公司制、职能制、子公司与矩阵制的混合制组织结构;(2)稳定型、维持型战略态势维持现有组织结构;(3)撤退型、防御型战略态势组织中扩大集权成分。4经营领域与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经营领域复杂程度增强,相关性减弱,组织结构从刚性向柔性很强的模式转换。如果经营领域与组织结构类型错位,企业运行就会遇到困难。(二)将企业经营战略方案具体化即需要将经营战略方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解。1. 时间分解时间分解主要是将经营战略方案的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经营战略阶段的规划目标再将每个经营战略阶段的规划目标分解为年度计划指标;在进入计划年度后,进一步分解为季、月、日的行动指标,这样形成了经营战略目标的时间体系。时间分解的方法常用的是滚动计划法,这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其特点是“分段编制,近细远粗”“长、短期计划紧密结合”,按照战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战略计划方案,并逐期向前移动的一种方法。滚动计划法的优点十分明显:(1)把计划期内各阶段以及下一个时期的预先安排有机地衔接起来,而且定期调整补充,从而从方法上解决了各阶段经营战略计划的衔接和符合实际的问题。(2)较好地解决了经营战略计划的相对稳定性和实际情况的多变性这一矛盾,使计划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生产实际的作用。(3)采用滚动计划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预期目标。2.空间分解空间分解主要是指将经营战略方案的内容按企业的各个经营领域(或事业部)和职能部门进行分解,直至分解到分厂、车间、班组、个人,形成经营战略目标的空间体系,这是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必要的目标责任体系,以保证经营战略方案的真正落实。依照企业的组织结构,把经营战略逐级分解的过程。由此,企业经营战略的空间分解就形成了一个有纲、有目、有枝、有叶的空间体系,这其中,基层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规划是最详细的。空间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目标管理法,该方法是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过程一级接一级地将目标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单位。组织的整体目标被转换为每一级组织的具体目标,即从整体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此结构中,某一层的目标与下一级的目标连接在一起,而且对每一位员工而言,目标管理都提供了具体的个人绩效目标。因此,每个人对他所在单位的成果贡献都非常关键。如果所有人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目标,则他们所在单位的目标也将达到,而组织整体目标的完成也将成为现实。(三)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支持经营战略方案的实现经营战略方案的实施必须以资源的合理分配作保证。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技术资源。资源分配必须保证重点,照顾般。应将各种有效资源重点分配到最能支持经营战略获得成功的经营领域和职能部门中去。但在实践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企业所选择的经营战略无法顺利实施。为了理顺经营战略与资源分配的关系,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资源分配向重点经营领域和重点职能经营战略的需要倾斜,并制订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使资源的配置与经营战略实施紧密衔接。(四)组建强有力的战略领导群体1. 战略管理需要战略领导群体领导群体指为了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目标,由各种类型领导干部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领导干部群落,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领导班子。为什么企业需要领导群体来实施战略领导?这是因为:(1)企业高层的战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领导工作量很大,需要靠集团、群体的力量分担工作;(2)现代化的企业,高层战略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此,需要组建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互补的领导群体来承担。(3)为了使有效决策不致因个别人的变动而发生中断,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群体。(4)企业经营的多样化、市场扩大化、竞争的激烈化、技术进步的加速化,都需要有多方面的杰出人才组成领导集团,领导企业走向成功。2. 战略领导群体的结构构成战略领导群体是企业家进行领导活动的组织实体,担负着战略决策和战略指挥的功能。这是由具有不同才能的领导者组成的,具体包括:(1) 决策型领导者。决策型领导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果断的战略决策能力,站得高,看得远,深谋远虑,多谋善断;能够统帅全局,正确地制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具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决策型的领导者,一般是企业领导班子的核心人物,即具有主要领导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2)指挥型领导者。指挥型领导者一方面参与领导群体的集体决策,另一方面能够组织和指挥战略决策方案的实施;组织指挥能力突出,善于调动员工群众的积极性,号召能力强,善于运用资源,保证战略方案的顺利执行。(3)开拓型领导者。开拓型领导者是某一专业的高级专家,如:在技术上善于开拓创新,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或在市场营销上善于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参谋型领导者。参谋型领导者思维能力强,善于预测未来,遇事有真知灼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主要决策者进行方案的选择出谋划策,以最终选择一个利多弊少的满意决策方案。(5)监督型领导者。监督型领导者主要是监察能力强,秉公办事,铁面无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提出纠正的对策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