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范文)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20261568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11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推进能源转型项目可研报告xxx有限公司报告说明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中国逐步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中国能源发展已进入新时代,为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7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7二、 项目建设地点7三、 项目建设进度7四、 项目提出的理由7五、 建设投资估算10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七、 主要结论及建议12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4一、 能源发展有利条件14二、 能源发展战略15三、 能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6四、 能源发展定位18五、 能源发展目标19六、 能源指导思想20第三章 人力资源方案22一、 绩效管理的职责划分22二、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25三、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29四、 企业人力资源费用的构成30五、 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结构32六、 员工福利计划的制订程序33七、 人员招聘数量与质量评估37八、 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形成方案37第四章 企业文化方案43一、 培养名牌员工43二、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48三、 企业先进文化的体现者53四、 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58五、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64六、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75七、 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77第五章 公司治理80一、 信息与沟通的作用80二、 企业风险管理81三、 股东大会的召集及议事程序91四、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内容92五、 控制的层级制度103六、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105七、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106第六章 财务管理方案111一、 财务管理的内容111二、 资本结构113三、 企业资本金制度119四、 财务可行性评价指标的类型126五、 计划与预算127第七章 投资方案130一、 建设投资估算130建设投资估算表131二、 建设期利息13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2三、 流动资金133流动资金估算表133四、 项目总投资13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4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5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5第八章 经济收益分析137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4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4三、 偿债能力分析14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46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推进能源转型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三、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有限公司将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四、 项目提出的理由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资源,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当今能源需求增长的速度,同时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技术大幅进步,已成为引领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将是全球能源领域未来发展的主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迅速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该规划旨在推动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和技术的全面升级,建设更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为促进新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等措施,促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综上所述,未来在我国能源开发方面,将继续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普及。同时,通过改革和政策引导,加大对传统能源的消费控制,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背景介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推进能源转型,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方向。(二)能源转型意义能源转型意味着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是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能源转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意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使得能源的利用更加高效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传统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存在较大的排放问题,导致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低排放的能源形式,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传统能源主要依赖进口,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新能源不仅能够减少能源对外依赖,还能够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并且能够为农村、乡村等区域带来发展机遇。(三)推进能源转型的途径和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途径和措施:加强政府制订和推行新能源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新能源的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能源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研发上要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创新。加强新能源设施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新能源设施建设及管理制度,推动绿色能源建设,同时提高新能源设施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推动就业和消费模式变革:新能源的发展将催生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的更多选择。(四)未来能源转型的展望推进能源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挑战的重要策略。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不断优化,相信能源转型将实现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生产和使用新能源将成为社会共识。同时,也需要各个行业、企业和个人尽自己的努力,共同促进能源转型的顺利推进和实现。五、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53.62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223.3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2.57%;建设期利息26.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5%;流动资金1303.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6.68%。(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223.3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637.5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34.47万元,预备费51.33万元。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132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0730.59万元,纳税总额1152.11万元,净利润1807.9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8.26%,财务净现值4070.4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48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553.621.1建设投资万元2223.361.1.1工程费用万元1637.561.1.2其他费用万元534.471.1.3预备费万元51.331.2建设期利息万元26.711.3流动资金万元1303.552资金筹措万元3553.622.1自筹资金万元2463.582.2银行贷款万元1090.043营业收入万元132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0730.595利润总额万元2410.546净利润万元1807.917所得税万元602.638增值税万元490.619税金及附加万元58.8710纳税总额万元1152.1111盈亏平衡点万元4629.36产值12回收期年4.4813内部收益率38.26%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4070.40所得税后七、 主要结论及建议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能源发展有利条件(一)全球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巨大的能源需求,各国政府会不断鼓励和支持能源产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从而创造更好的能源市场环境。(二)科技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不断涌现,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同时,新能源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使得新能源逐渐成为了可行的替代能源,为能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政策扶持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能源政策,包括加大新能源装机容量、鼓励能源企业创新等,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四)资源储备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有些国家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有些则拥有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这些能源储备为各国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从而促进了能源市场的发展。总之,全球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策扶持和资源储备等多种因素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新能源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能源产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二、 能源发展战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各国的能源资源类型和分布状况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能源供给结构调整在能源供给结构上,应推动清洁能源比例的提高,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光能等应该加强研究和开发,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此外,在油气资源再利用方面也应加强技术研究、深度加工和改善开采环境,以提高采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二)发展新能源技术在能源技术上,应加强对核能、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并为其在市场中的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低碳经济路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进能源技术革命。(三)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健全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能源安全规划、立法、监管等工作,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提升国家能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四)推进能源国际合作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能源市场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开展与国际大型能源企业的合作,扩大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和深度,加快能源国际化步伐,推动能源资源更好地跨国利用。总之,能源发展战略的制订需要考虑到国情和实际,以及未来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清洁能源的普及和使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三、 能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能源经济效益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经济效益是指通过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能源来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1、提高生产效率能源是现代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通过科学、合理利用能源,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生产成本。2、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通过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促进经济发展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能源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效益。1、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环境质量。通过采用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安全生产能源开发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通过加强管理、加强安全技术投入,可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保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社会稳定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通过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发展。4、节约资源能源是有限资源,我们要珍惜每一分能源,通过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 能源发展定位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物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由高能耗、高污染向高效、清洁的能源转型期,因此,能源发展定位十分关键。一方面,我国需要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同时,将电力、煤炭等领域的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能源生产的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保障能源的安全,维护国家能源的战略储备。稳妥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油气勘探、储备实体等工作,加强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确保国内能源市场的平稳供应和价格稳定。总的来说,我国能源发展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发展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五、 能源发展目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避免过度依赖传统能源,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能源发展目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能源发展目标:(一)减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减少碳排放被列为必须完成的能源发展目标之一。(二)推广清洁能源对于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未来,推广清洁能源无疑是必须的。清洁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水力能。相比于传统的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在能源开采和利用上的环境影响更小,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各国制定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能源发展目标。当然,不同国家的能源发展目标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但总体来看,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应该是清洁、绿色、低碳和高效的。六、 能源指导思想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关系到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能源问题,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能源指导思想。1、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于2015年提出了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具体包括:降低煤炭依赖程度,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2、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是我国在新时期对能源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加快能源消费方式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推动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方法包括: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3、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倡导发展清洁能源,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总之,在能源领域,我国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第三章 人力资源方案一、 绩效管理的职责划分在绩效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相关主体所承担的职责是各不相同的。(一)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绩效管理是逐级实施,因此不同级别的人员所承担的职责也不尽相同。1、高层主管的职责。(1)确定部门主管绩效指标。一般是通过沟通讨论的方式,与分管部门主管就绩效指标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2)绩效考评。对分管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各个部门主管的绩效结果,并指出优点和需改进之处。(3)绩效反馈与面谈。对分管部门及部门主管的绩效评价结果要进行反馈面谈。通过与部门主管面谈和沟通,共同确定每个部门主管未来一个考评周期工作改进、能力提高的具体计划措施,2、部门主管的职责。(1)确定班组主管绩效指标。通过与班组主管沟通设定每个班组的绩效指标。(2)绩效考评信息采集。按照设定的考评指标,根据绩效完成时间和绩效指标如实记录各班组绩效完成的情况。(3)绩效考评。对下属班组主管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各个班组主管的绩效结果,并指出优点和需改进之处。(4)绩效反馈与面谈。对分管班组主管的绩效评价结果要进行反馈面谈。通过与班组主管面谈和沟通,共同确定每个班组主管未来一个考评周期工作改进、能力提高的具体计划措施。3、班组主管的职责。效指标(1)确定下属员工绩效指标。通过与下属员工沟通设定每个班组的绩(2)绩效考评信息采集。按照设定的考评指标,根据绩效完成时间和绩效指标如实记录各班组绩效完成的结果情况。(3)绩效考评。对下属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各个下属员工的绩效结果,并指出优点和需改进之处。(4)绩效反馈与面谈。对下属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要进行反馈面谈。通过与员工的面谈和沟通,共同确定每个员工未来一个考评周期工作改进、能力提高的具体计划措施。(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尽管绩效管理的实施主要是领导与各级直线管理人员的职责,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绩效管理也负有贯彻实施与改进完善的重要责任。1、设计、试验、改进和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并向有关部门建议推广。2、在本部门认真执行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以起到示范作用。3、宣传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制度,说明贯彻该项制度的重要意义、目的、方法与要求。4、督促、检查、帮助本企业各部门贯彻现有绩效管理制度,培训实施绩效管理的人员。5、收集反馈信息,包括存在的问题、难点、批评与建议,记录和积累有关资料,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6、根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制订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并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因此,掌握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员工绩效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绩效管理是通过运用科学的考评标准和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能力、岗位适应度等进行全面考评的过程。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看待考核和考评,它不是处分员工的方式,也不是员工抱怨工资、工作条件和同事的机会。在组织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深入讨论员工各方面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发展前景以及进行系统性和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二、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为使组织能够最有效率地实现其经营目标,根据目前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应遵循六项原则。(一)任务目标原则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设置的,没有任务和目标的组织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每个组织及其每一个部分,都应当与其特定的任务目标相关联。组织的调整、增加、合并或取消都应以对实现目标是否有利为衡量标准。根据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作深入的研究,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这是组织设计的大前提。一旦企业战略目标有所改变,组织机构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对于每个机构来说,不仅应该明确职能分工,还要明确每一时期该机构应达到的目标和应完成的任务,并使该机构编制与其承担的任务量相对应,广泛实行目标管理。(二)分工协作原则组织设计中要坚持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对于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根据这一原则,首先要搞好分工,使分工粗细适当。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责任越明确,效率也越高,但也容易出现机构增多、过分强调局部利益、协调工作量增加等问题。分工太粗又可能影响专业化水平,容易产生推诿责任的现象。具体确定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如人员素质、工作性质、管理水平等确定。同时要强化协作,在企业中树立整体意识,突破“小团体主义”的圈子,在必要时应当主动打破分工界限,实行必要“补立”管理。除了明确规定各部门间的协作方法外,还应赋予主管人员调度权,随时解决协作中出现的问题。(三)统一领导、权力制衡原则统一领导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上级主管的命令。权力制衡是指权力的运用必须受到监督。在贯彻统一领导原则中,要做到在确定管理层次时,在最高层与最基层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等级链;任何一级组织只能有一个人负责;正职领导副职;下级组织只接受一个上级组织的命令和指挥;下级只能向直接上级请示工作,不能越级请示工作;上级也不能越级指挥下级,应维护下级组织的领导权威;职能管理部门一般只能作为同级直线指挥系统的参谋,但无权对下属直线领导者下达命令和指挥。权力制衡原则要求首先必须在企业高层组织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公司中的股东大会、监事会和国有企业中的员工代表大会、纪检、监察部门等,对行政领导进行监督。另外,企业中的监督机构,如质量监督、财务监督和安全监督等部门,应同生产执行部门分开设置,并在监督的同时,搞好对被监督部门的服务工作。(四)权责对应原则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各项工作必须明确责任。要承担责任,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权力。无论是权大责小还是责大权小,都会影响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会导致负不了责任;而责小权大,甚至有权无责,则会造成权力的滥用。权责不明确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无政府状态,组织系统中易出现摩擦和不必要的争吵、扯皮等。权责不对应对组织效能也是十分有害的:有权无责或权大责小很容易产生不负责任的瞎指挥和滥用权力;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就会束缚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组织缺乏应有的活力。(五)精简及有效跨度原则精简是指组织机构、人员和管理层次在保证功能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办事程序及规章制度,力求简单明了,努力使每个成员都能满负荷、高质量地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效率。1、机构精简涉及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问题。管理跨度也叫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的下属人员数。管理层次是指从企业最高行政领导到最基层员工之间分级管理的层次,它与管理跨度呈反比,即管理跨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例如,一个100人的组织管理跨度为即一名主管直接管理5个人时,组织必须有4个层次;而当管理跨度为10时,则只要3个层次。管理跨度过小会使层次太多,造成机构臃肿、沟通困难、反应迟钝、管理成本加大,还会出现过度控制而影响下属积极性。而管理跨度过大又会由于主管直接指挥的人员过多,精力有限而疏于管理,造成指导不力。管理跨度与领导者能力和被领导者素质成正比,与部门业务的复杂性和所需协调的工作量成反比。因此,要想提高有效管理跨度就需要调整好上述几个要素的关系。通常认为适中的管理跨度应控制在10人左右。(六)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一个企业的管理机构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情况稍有变化就使系统出现混乱而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同时,管理机构又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工具,随着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必然会经常做必要调整,这就要求组织必须随之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对外部环境和组织目标的适应性。企业领导的责任就是把稳定性和适应性恰当结合起来。企业领导必须懂得,一个一成不变的组织,是个僵化的组织;一个经常变化缺乏相对稳定性的组织,则是一个难以创造或者保持最佳业绩的组织。,三、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公司管理进行全面审核,保证企业工作效率和最佳经济效益,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紧迫问题。员工满意度调查可分别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或针对某个专项进行详尽考核。(一)薪酬薪酬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满足员卫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是公司对员工所做贡献的尊重。(二)工作工作本身的内容在决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满意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多样化和职业培训。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会带来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薪酬方面的变化。(三)管理在管理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公司是否做到了以员工为中心,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否和谐;二是考察公司的民主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员工参与和影响决策的程度如何。(四)环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声、清洁状况以及员工使用的工具和设施,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四、 企业人力资源费用的构成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前者是指支付给员工的费用,如工资、福利、保险等;后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经费,如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一)人工成本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工资项目。即根据劳动合同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定期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体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由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包括洗理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以及加班工资等部分组成。2、保险福利项目。即根据劳动合同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定期支付给本企业全体员工或定期为员工缴纳的保险福利费用,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员工福利费、员工教育经费、员工住房基金,以及其他费用(如根据国家规定应提取的工会基金)等。这部分人力资源人工成本与工资项目存在一定比例的依存关系,各个项目的提取比例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的结构状况、政府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有直接的联系。3、其他项目。这些费用项目是在企业人力资源人工成本中,除上述两项基本费用之外的其他一些费用预算,如“其他社会费用”“非奖励基金的奖金”“其他退休费用”等,是在发生之后才有的费用项目。(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人力资源部门全部管理活动的费用支出,它是计划期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资金保证,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招聘费用。即招聘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1)招聘前:调研费、广告费、招聘会经费、高校奖学金等。(2)招聘中:选拔测试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经费、获取测试工具的经费等。(3)招聘后:通知录取结果的经费、分析招聘结果的经费、签订劳动合同的经费等。2、培训费用。即培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1)培训前:绩效考核经费和制定培训方案的经费,前者包括考评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经费、获取考评工具的经费、处理考评结果的经费等。(2)培训中:教材费、教员劳务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培训后:测评培训结果的经费、评价培训结果的经费等。3、劳动争议处理费用。即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法律咨询费等。,五、 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起草某一项具体的培训管理制度时,应当注意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一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企业培训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3、企业培训制度实施办法。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实际,以“服务企业利益、服务企业员工”为目标,在考虑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基础上,尊重员工个性与发展要求,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培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大量人才的迅速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六、 员工福利计划的制订程序目前,许多人希望企业最大限度地提供与员工需求相匹配的福利。由于大部分福利与员工业绩无关,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减少了面向全员的福利的支付。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使一些员工失去了对企业的向心力,而且某些员工会产生对企业远景的质疑。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一直都存在高福利低工资好还是低福利高工资好的争议。事实上,确实有许多高福利没有起到应有的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凝聚力、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因此,每项福利计划的制订都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可按照如下程序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福利计划。1、明确企业薪酬福利策略。重新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宗旨和薪酬福利管理的基本策略,了解企业福利计划应承担的重要职能,为福利计划的制订指明方向。2、了解国家立法和企业所在地的相关规章。国家立法要求企业为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以弥补员卫生病、遭受工伤、失业和退休时的收入损失。法律还规定了企业应该如何建立并运营某些特定的福利项目。无论企业是否愿意提供这些福利、员工是否迫切需要这些福利,只要是法律规定的福利项目,企业就必须提供。就企业而言,员工福利支出来源于公司和员工的雇佣关系。从成本角度考虑,员工福利的提供实际上是以降低直接薪酬水平为代价的。当然,法定福利可能不被员工视为福利,因为他们认为直接薪酬与雇佣关系联系在一起,但是,法律所规定的福利与此不同。因此,如果不能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福利支出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或者员工认为企业并未提供有价值的福利,企业福利管理的效果就会打折扣,一系列薪酬计划的目标就很难实现甚至不会得到任何回报。为此,企业必须就福利的成本问题加强沟通。3、调查企业外部福利计划情况。在制订福利计划时,还要考虑到其他企业所采取的福利措施。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员工,需要保持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就必须了解其他企业的福利策略、福利计划、福利项目和福利水平。从本质上讲,福利调查就是薪酬调查的重要内容。在薪酬调查中,企业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得到的直接薪酬信息和福利信息,因为通过直接薪酬信息,企业可以了解到薪酬水平达到何种状态是合理的,但是福利调查得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了解到竞争者的总福利成本是多少,至于单个福利计划的成本,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不同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的差异以及对福利的不同理解和定位。一些公司强调的福利项目,其他企业可能不会选择。因此,在制订福利计划时,企业需要将福利项目的成本和员工偏好充分结合。4、了解企业内部福利项目需求。对外部福利的市场调查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企业可能仅仅因为很多其他企业实施了这些福利项目而不是自己的员工需要,也去实施某些福利项目。许多企业的福利决策建立在一种对福利的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即认为多提供福利有助于公司吸引和留住员工,而不是建立在对员工需要和偏好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内部的福利实践进行分析,就需要把福利看成是总薪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现存的福利项目与员工的需要和偏好进行比较,但是这种分析可能会因为不同员工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而存在困难。要想了解员工的福利偏好,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福利问卷调查。问卷没有必要太复杂,可以只包含一系列能提供的福利项目或措施,让员工对其进行排序。在问卷设计上,要能够包含员工的个人特征,有利于了解不同人群的福利偏好,从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福利计划。这样,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就可了解现有的福利计划与员工偏好的福利模式之间的差异。对此,企业可以将员工未能得到满足的福利项目作为附加福利,员工对现有的福利项目存在不满意的,可以考虑删减,这种做法无疑会提高福利管理的有效性。5、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企业必须从将成本与员工需要相结合的角度对企业的直接薪酬和福利状况进行总体上的分析和比较。一方面,根据员工的需要和偏好进行福利决策,有利于确定符合员工需要的福利类型,并且提高企业所提供福利的成本有效性;另一方面,一旦提供了某种福利项目,很多时候,员工关注的就是福利水平而不是企业为提供这种福利所付出的成本。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既然福利已经成为总薪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实现直接薪酬和作为间接薪酬的福利之间的平衡,如果直接薪酬和福利互不干涉地各自增长,就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薪酬成本过度增加,直接薪酬的增长实际上还会对福利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虽然在选择福利项目和计算福利成本的时候可以参考其他公司的一些福利数据,但不同企业之间的福利成本计算有很大差异。差异不仅来源于员工队伍的不同特点,还来源于很多其他因素,如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产品需求的变化、技术因素和组织的利润率等。高福利成本通常存在于高利润率的组织、大型组织、工会化组织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行业中,地理位置的不同和员工群体大小的不同也会导致福利成本的差异。,七、 人员招聘数量与质量评估企业通过对各类人员招聘数量情况的统计指标进行评估,可以分析在员工数量上满足或不满足需求的情况,查明具体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找出招聘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同时,通过人员招聘数量与招聘计划进行比较,也能为人力资源规划的修订提供依据。而人员招聘质量评估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行为、实际能力、工作潜力的评估,它是对招聘工作成果与方法的有效性检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员招聘质量评估既有利于改进招聘方式和方法,又能为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八、 培训教学设计程序与形成方案(一)培训教学设计程序由于培训对象和培训任务的不同,培训教学设计的程序也各不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培训教学设计模式。1、肯普(J.E.Kemp)的培训教学设计程序。肯普的培训教学设计程序是早期教学设计模型中步骤最明确的一个,其具体步骤如下。(1)写出课题,确定每一课题的教学目的。(2)分析学员特点。(3)分析可能取显学习成果的学习目标。(4)列出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学科内容和大纲。(5)设计预测题。(6)选择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资源。(7)协调所提供的辅助服务(如技术人员、经费、设备、仪器和进度表等)。(8)实施教学。(9)根据学员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来评价教学活动,以便进行反馈和再修正。2、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程序。这是迪克(W.Dick)和凯里(L.Carey)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所提出的教学设计程序,是一个偏重于行为主义的模型,强调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鉴别,强调从学生的角度收集数据以修改教学内容。(1)确定教学目标。该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教学目标的来源虽然是多样化的,但在这里,课程设计者所关心的仅仅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2)开展教学分析。即在培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剖析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3)分析教学对象。即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测定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以便确定培训教学内容的起点。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分析同步进行,密不可分。(4)制定具体的行为目标。即根据教学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结果,制定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要求的具体的、精确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分解。(5)设计标准参照测试。即以具体行为目标为依据,设计测试工具,被测试行为必须与行为目标所描述的行为相一致。(6)开发教学策略。即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行为目标要求等,设计相应的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有效的教学方法。(7)开发和选择教材。即在确定教学策略以后,设计与制作教学组件,主要由学生用书、测试题、教师用书等几部分组成。教学设计者要根据已有教学资源情况,或选择教材,或开发新的教材。(8)设计和开展形成性评价。当教学组件原型制作完毕以后,需要有个试用与修改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可分为个别评价、小组评价和实地评价。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与角度评价学习与教学系统的效果,以达到进一步修改教学组件的目的。(9)修改教学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作相应修改,以逐渐实现教学活动最优化。3、现代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在中国的培训教学中,流行一种比较简单适用的教学设计程序。该程序既适用于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程序,又适用于一节课堂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步骤如下。(1)确定教学目的。(2)阐明教学目标。(3)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4)选择教学策略。(5)选择教学媒体。(6)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7)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修正。(二)形成培训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结果是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形成一般要按照以下程序来进行。1、确定教学目的。确定教学整体的评价和重要性,明确制定教学中心和教学目的。2、确定教学名称。题目最好能清楚明白并具有弹性。3、检查培训内容。要能包含培训的全部内容,并将重点项目列出来。内容要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程度为准,稍微简单一些比较好。4、确定教学方法。确定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等。5、选定教学工具。教学工具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挂图等,现代教学工具如投影、幻灯、录像、电影、计算机等。6、设计教学方式。这是整个教学方案的重心,包括教学一般技巧的使用、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教学工具的具体使用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各种教学资源如何整合与利用的技巧与方法。这个环节很重要,也很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7、分配教学时间。完成所有程序之后,还需要做的就是计算和分配时间。时间的分配要既能按时完成培训的内容,又要保证各部分内容是有序而按主次进行的。这对达到培训目标也很重要。在教学方案的每个项目都确定之后,把每个项目添入教学计划书中,可以将计划书看成教学笔记。其书写通常有如下一些规律:项目栏里写上项目名称、培训对象等;时间栏里写上所需要的时间;形式栏里写上培训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强调栏里写上需要强调的内容;将培训内容分类写在相应的栏目里,并将各个部分内容所需花费的时间也写上;在要强调的地方画线;每个项目的事例写在空栏里,讲课时间多出来时可以利用这些事例来控制时间。,第四章 企业文化方案一、 培养名牌员工(一)培养名牌员工的必要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能否成功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美国经济学家菜斯特瑟罗指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能力,也就是要造就名牌员工。比尔盖茨也曾指出:职员是微软公司的宝贵资产,只有智慧灵活的头脑,才能不会落后于人,永处高峰。微软公司成为世界软件业的先锋,得益于它拥有高智慧和灵活头脑的名牌员工。名牌员工是需要具备事业心、忠诚心和责任感的,是具有高超的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是守纪律、讲协作并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必须围绕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名牌员工来进行。(二)世界各国的经验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名牌员工队伍,就要抓好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是企业通过教学或实验等方法,促使员工在道德、品行、知识、技术等方面有所改进或提高,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完成其承担的工作与任务。培训相当于给员工进行能量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电”。据有关资料介绍,个人一生中获得的知识,10%来自学校,90%来自社会,即参加工作之后。现在已进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外,不断地对员工进行知识更新,进行智力投资,是保持企业活力的关键。有的国家将企业培训部门称作最佳投资部门,就是说通过培训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利润。当然,做好员工培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制定科学可行的员工培养规划,包括企业自我培养和委托社会培养、脱产培养和岗位培养的计划等。在员工培训方面,德、日、美等国的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德国: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德国采取“双轨制”的培训办法,使员工培训具有法律保证,培训多层次、网络化。同时经费也有保障,除了政府投资外,主要的是企业投资。科学的培训机制和巨额的投入,造就了德国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队伍,这为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起飞和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奔驰”之所以质冠同济,傲视全球,这与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重视员工培养密不可分。公司管理人员认为,高品质与人员的高素质成正比。梅赛德斯一奔驰公司为培养员工不遗余力,在国内设有数百个培训中心。公司还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去学习、深造,不仅工资照发,还赞助学费,报销路费,甚至在住宿方面还给予补贴。西门子公司同样对员工培训重视有加。正是在西门子公司“培训出质量、培训出竞争力、培训出成就”等理念指导下,大力抓培训,才使其在德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保持着强大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2、日本:健全的能力开发系统在日本,员工教育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内教育十分发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没有样板的独立发展时代”,新就业的员工学历普遍提高,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日本的企业内教育也由单纯的学校教育的延伸或补充,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向全面塑造“现代企业人”的方向转化。适应这种变化,新型的教育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系统教育,即就业前教育、新职员教育、新职员集体住宿研修、普通职员研修、骨干职员研修以及指导层的新任职、普通职员和高级职员的研修等。二是现场教育,即可通过以老带新的指导员制度、自我申报制度(一种旨在让工作适应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的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培养员工的实际能力。三是自我开发资助,即鼓励员工参加函授教育和外部研修班。这种培训体系适应了当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松下公司以“造就人才的公司”而著称于世,该公司设置的教育训练中心下设8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专门负责本公司各级员工的培养。同时,还通过自我申报、社内招聘、社内留学、海外留学等制度造就人才,从而使松下公司出好产品的同时也不断造就着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反过来,优秀的人才又不断创造着更好的产品。日本三洋电机公司把员工培训看成是企业生死攸关的事,公司不仅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体系,而且每次培训开班,总经理都要与学员进行交谈,直接传授做人与做事之道,可见他们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3、美国:教育的高度社会化与企业的高投入在美国,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也高,员工就业之前就已经有很高的专业技术素质。美国没有一个公司能保证职员终身雇佣。但美国企业仍然十分重视员工培训。很多公司设有自己的大学和培训中心,它们一方面通过脱产的新工人培训班和在职工人听课、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也通过在岗指导、工作轮换和特殊委派等办法进行培训。近年来,美国公司的教育支出每年增长,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非常惊人。美国教育委员会已确认超过7000家公司能够颁发它们自己的学位。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代替公司进行员工培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把培训职员作为公司的重要使命,这是通用电气公司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摩托罗拉公司有自己的摩托罗拉大学,设14个分校,用来培养各类员工。摩托罗拉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近百小时的培训,每年要花去超过10亿美元。但它们认为这是必须支出的,原总裁图克曾指出:鉴于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除了花更多的钱办教育以外别无选择。(三)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变值得欣慰的是,考察中国近十几年来崛起的知名企业,也开始由靠抓技术、打市场取胜,向不断重视员工的培养,创造企业长期优势的战略转变,并且很多企业从中受益巨大。长虹公司领导者认为,培养一支具有较好的精神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现代管理观念的一流员工队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基本条件。他们说,高质量的产品是由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1%的质量问题对用户来说就是100%。市场只承认功劳,不承认苦劳和疲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建立功劳,才能被市场所承认。因此斥资兴建培训中心,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多年来,公司不惜重金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员工数万人次。公司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日本、德国等大公司及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对本公司技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同时,公司还非常重视员工道德培训,通过军训、岗前培训和班前培训等形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文化,提高责任感、成就感、纪律性和奉献精神。实践证明,长虹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中国家电名牌,是长虹公司“既创一流产品,也创一流人才”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结果。海尔集团20多年来迅速扩张,也得益于它的人才优势。海尔在“人人是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除了重视一般人员培训外,尤其重视通过有效的管理,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中成才。他们把传统的“相马”机制变为“赛马”机制,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竞争上岗机制,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设立了海尔金、银、铜奖章,为工人设置海尔希望奖、合理化建议奖等,同时实行了“优秀工、合格工、适用工”三工并存的动态转换制度,大大推动了员工学技术、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