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0255582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第I卷 阅读题 (共0分)一、现代文阅读(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3题(9分) 老式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中国老式节日来源于农耕时代,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老式节日的产生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结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成为修养中华文明、凝聚社会共识、哺育民族精神、留住乡土情怀的共同心理纽带和精神支柱。它通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成为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到来时,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体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相比之下,中国的老式节日似乎要过得冷清、随意得多,越来越淡的年味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甚至连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来越少了,某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徐徐被人们遗忘。究其因素,正是在于我们对老式节日的注重局限性,结识不够系统,对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节日文化的载体建设相对缺少,对节日的典礼感体会不深,从而导致老式节日在典礼感、载体、符号等方面缺少时代感,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减少了老式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状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互相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某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氛围中体现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足挖掘老式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老式、享有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步,寄托对来年的美好但愿与祝愿。此外,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精神、思想也在变化。因此,我们要注重对老式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顿,让老式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原则。反之,节日就成为没故意义的空洞符号,不也许行之长远、世代相传。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托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可以予以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有。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老式节日符号、载体与典礼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中国是礼仪之邦,典礼体现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典礼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典礼自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级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典礼里,人们的情感得到体现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典礼让老式节日变得庄严,富故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典礼,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有。当老式节日丧失了典礼感,节日应有的庄严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典礼感地过好老式节日。对老式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典礼的注重,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对的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 (选自3月人民论坛,作者范如国,有删改)下列有关“中国老式节日”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老式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B中国老式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中国老式节日来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必然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继承和发扬老式节日有助于留住乡土情怀。D.中国老式节日通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下列不属于“中国老式节日过得冷清、随意”因素的一项是近些年来,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体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B我们不够注重中国老式节日,也不能系统地结识、不能进一步挖掘老式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C在一定限度上抛弃了生动的节日符号,对中国老式节日文化载体的建设不到位,更不必说举办节日典礼。D.中国老式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人们不能充足感受到老式节日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存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对的的一项是A作者环绕中国老式节日,分别从老式节日的来源、形成、内涵、意义,国人对其的淡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三大方面阐释了如何过好老式节日的论点。B建设节日文化载体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使人感受到欢娱,体会到亲情;举办隆重的节日典礼,可让人领略到美好,体会到善良。C.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老式节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内涵,成为没故意义的空洞符号,更无法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原则相符。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妈妈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老式节日的符号或载体。(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46题(12分)学者兼艺术家的饶宗颐来源:+xx+.Com李然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从小便有“神童”之称的她,自学成才。她出身富裕之家,爸爸虽然经营钱庄,但始终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爸爸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局限性0岁时已完毕爸爸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她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畴之广,成果之多,在同步代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以时间来讲,饶宗颐治学所波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种时代是交白卷的。以地区来讲,除国内本土外,还波及印度、西亚、东南亚等。以语言工具来讲,饶宗颐懂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莱文等。饶宗颐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多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她将伦敦所藏的这部初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之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起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饶宗颐是第一种把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汉语系材料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她发现古印度这种不明语系的图形文字居然与中国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着许多类似的迹象,为揭示该古老文化演进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开辟了新途径。她又比较屈原天问与印度、伊斯兰古文献,发现“发问”文学在不同文化中均有存在,进而提出文字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新课题,主张把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所发明的文化上来。由于她理解本民族文化、也理解其她民族文化,因而她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提起饶宗颐,必须要提到她的艺术,由于在近代学者中,像她这样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极罕见。“我对已经在艺术上获得的成绩并不满足,由于我尚有潜力可挖,但愿接下来能腾出更多时间发挥我的艺术潜能。”饶宗颐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老式,布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她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她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老式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金农、邓完白之长,自成一格,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对于饶宗颐来说,年龄历来都不是绊脚石,90多岁高龄的她对书画艺术摸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第10期刊登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她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拟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即陇坻(今陕甘宁交界地区)以西的大西北地区。饶宗颐通过旷远、窎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气魄,指出老式“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局限性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她还在继承老式绘画技法的基本上,提出了新皴法,“叠经试写,觉得可用乱柴、杂斧劈及长披麻皴,定其轮廓山势,然后施以泼墨运色,以定阴阳。用笔宜焦干重拙,皴法纯以气行”。饶宗颐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除了书画,饶宗颐在音乐上也有着一定的造诣。音乐文学以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是饶宗颐的重要学问领域,建树甚多。然而,她不仅是一种音乐史方面的学者,还是一种资深的古琴家。也许是早年研究词曲音乐的关系,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徐徐入迷,20世纪50年代在岭南古琴名家容心言先生那里学习指法,终有所成就。她还对琴谱、琴史产生研究爱好,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此文可谓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刊登后为海内外学者和古琴家所传诵。(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有关链接】作为中华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大师,她的影响遍及大陆、港澳台及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是中国一种时代的代表学者之一,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的“通儒”。 (摘自一代通儒饶宗颐)在她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自身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将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饶宗颐的学术地位及影响)4下列对本文理解不精确的一项是(分)A. 饶宗颐将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中国古文字进行比较研究,正是她的研究中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隔阂的具体体现。B. 饶宗颐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尚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都呈现出自成一派的面目。.饶宗颐对书画艺术摸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例如提出旷远、窎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境界,并创新技法,提出了新皴法。D. 饶宗颐对于古琴艺术徐徐入迷,成为资深的古琴家,进而产生了对琴谱、琴史的学术爱好,也许与早年研究词曲音乐有关。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爸爸始终执着于学问的追求,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术之路,她独立完毕潮州艺文志的编纂,成为她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B. 文章从时间、地区和语言工具三个维度,分析并展开了饶宗颐学术研究的范畴之广,成果之多,以至于同步代的学者无与之比肩者。C 饶宗颐搞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多种形态和国内历史文化的源头探寻并重,体现了她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思路。. 饶宗颐布满了“士夫气”,是当今难得的“学者型”的书画艺术家,她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老式,作品布满书卷气。E 91岁的饶宗颐在敦煌研究刊登观点独到的文章,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论述了旷远、窎远、荒远的“新三远”主张。.请简要概括饶宗颐获得卓越成就的因素。(4分)答:_(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毕79题(4分)塔上的树易允武乘船而行,每每接近城乡,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家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并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余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白也尚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但是是一种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晰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由于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避免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凉爽,因此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这时有阵阵江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布满焦急之情。我起初只是惊讶,后来才理解到,本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回旋于塔外的鸟雀所有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居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我历来没有见过如此布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单薄,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懊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她们的互有关怀和对挑衅者的警惕,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故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仍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互相缠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挂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目前才觉得忽视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边。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环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察觉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崩溃坍塌于荒野了。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揣摩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飞翔在它周边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眸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由于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并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懂得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髓,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互相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后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依依不舍辞别这座不出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她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她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拜。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朴,但给我的思考却诸多,由于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有删节)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对的的两项是(4分).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塔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构造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B. 作者在第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方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第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白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本文要保护生态平衡的主旨。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体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E.本文和沈从文的故事同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要。8.请概括本文第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目前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_.根据本文内容,你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的含义?(6分)答:_二、古代诗文阅读(3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毕03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来宾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端新,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其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干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因此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懂得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因此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县某原。铭曰: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骨肉虽土兮,魂气则天。何必家乡兮,然后为安。(选自欧阳修诗文集笺注居士集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改)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A.丐我以铭而葬焉 丐:求,乞求B.年二十以归吾 归:女子出嫁.殓以嫁时之衣 殓:安葬D.抑吾妻之助也 抑:或许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对的的一项是(3分)A.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B.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来,祈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多次提及此事。.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怀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攻打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干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13.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端新,浣濯缝纫,必洁以完。(5分)译文:_(2)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因此请铭于子之勤也。(5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毕145题。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选自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注】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097年),当时苏轼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对的的两项是(5分)A.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氛围笼罩全词。B.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具有无限惋惜和悲叹。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旨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D. 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重要是由于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E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人们,然而这首词却涉及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15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_(三)名句名篇填空(5分)1()王羲之兰亭集序里,体现春日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侧面描写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 。()王安石竭力而为,虽然不能成功也无悔的行事理念,在她的游褒禅山记中即有体现: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第I卷 体现题 (共8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带下划线的词语的使用,全都对的的一项是(3分)中国科学家以暴虎冯河的勇气,数十年艰苦“逐日”,独立设计建造出世界首个全超导“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本次修志工程前后历时十载,四易其稿,众手共襄,玉成其事,书中着实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关爱。女排比赛正在剧烈进行,两队比分胶着,在一旁作壁上观的同窗们异常紧张,密切关注着形势变化,无暇欢呼呐喊。中航工业集团与自贡市签订了合伙合同,共建“航空小镇”,无独有偶,彭州市也启动了“中国3航空小镇”建设。格斗教练徐晓冬扬言挑战各路武林高手的消息传遍网络,老式武术和现代格斗孰优孰劣的讨论一时甚嚣尘上。A. .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分)A. 国人在等待国产航母半个多世纪之后,首艘完全中国血统的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中国近百年的航母梦终于圆满!B.国内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不仅吸引着关注的目光,并且凝结着科研人员的智慧,更是一件汇聚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C.提及都市建设,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高楼大厦和道路桥梁,对这些高楼大厦和道路桥梁密切有关的地下管网建设却不理解。D.铁路部门表达,她们高度注重高铁餐饮供应问题,正在加强食品卫生和质量检查,对人们关怀的服务质量和价格予以改善。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信息时代带来的“电子疲劳”, 不少人重拾纸质书的一种重要因素。从“劳形”到“伤神”,数字技术 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 确乎容易催生一种阅读焦急。“读一本好书,犹犹如一位崇高的人对话。”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典礼感。 是触摸课本、品评装帧, 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老式的书香 具有独特的魅力。A或许是尽管还既又也B正是虽然来源:学,科,网,X,也既又更来源:学&科&网Z&X&X或许是虽然也无论还仍D正是尽管还无论还都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减少了.5亿贫困人口,这个成效不能说不大,然而, 。截止究竟,中国尚有49万农村贫困人口,12万多种贫困村。多数贫困农民不缺劳动力,不缺勤快,甚至也不缺技能, 。若有资金扶持她们一把,以中国农民的勤快智慧, ,甚至走向小康。然而,在解决农民融资难方面,中国至今没有摸索出什么好措施。2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人生经验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从所给的篇目中任选两篇,仿照例句分别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分)屈原离骚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苏轼赤壁赋例句:在逼仄的茅屋心忧天下,杜甫的梦想是广厦万间,大庇寒士。 , , ; , , 。四、写作(0分)22根据下列提示和规定完毕作文。又见熟悉的人、物、景,“不能不以之兴怀”。再一次相见,你会有什么样的触动?请以“又见 ”为题,写一篇散文。规定: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上。来源:学科网情感诚挚,细节生动。来源:学科网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浮现泄露作者身份的信息。人教版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参照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题3分)C 2.A 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3分。“都呈现出自成一派的面目”错误,由于原文第段说她的作品“有老式流派的摹仿”。)5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分。选项“独立完毕潮州艺文志的编纂”,原文为“续编潮州艺文志”,偷梁换柱;选项“同步代的学者无与之比肩者”,原文为“同步代学者中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以偏概全;D选项“饶宗颐布满了士夫气”,原文说她的作品布满士夫气,偷梁换柱。).受爸爸执着于对学问的追求的熏陶。研究视野开阔、融会贯穿。持之以恒、不断地摸索。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全身心投入甚至入迷。(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即可,满分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分)7.CE(两个选项各2分。C选项“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白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文中无据,根据上下文,“相续肆虐”指的是“我”地拜访惊扰了鸟群;“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湘西生活”无中生有,本文只是描写了一处和谐的自然景致,且语言形象生动。)8(1)体目前: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2分)()作用: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生机盎然作铺垫。(分)9()鸟的布施:鸟衔落树种,造就树的生命,鸟粪为树提供了养分;(分)(2)树的精诚: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着塔,并营造塔内湿润的空间;(2分)(3)塔的圆融:塔中风景体现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展示出随顺自然、物我通融的生命画面。(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5分)(一)文言文阅读(1分)10.(分。殓:穿衣入棺)1B.(3分。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2.C(分。“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是指西部边境战事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攻打江淮地区”。)1.(1)饮食器皿虽然达不到丰厚奢侈,但一定精致且甘美;衣服无论新旧,洗涤缝纫,一定干净且妥善。(5分。贯彻“丰侈”、“旨”、“无”、“浣濯”、“完”)(2)(她)去世后能得到这篇墓志铭,但愿用它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弥补我的悲哀。这就是我向您祈求写墓志铭这样勤密的因素。(5分。贯彻“殁”、“庶几”、“塞”、“因此”、“铭”)(二)古代诗歌阅读(1分)1.CD(选得分,选D得3分。项“都旨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说法错误,前者在于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人间的美好,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D项“客少是由于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也与贫困的处境有关”理解错误,“愁客少”源自作者身遭贬斥,受人冷遇,体现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悲凉感慨,可有对句的“月明多被云妨”推知。)5.经历宦海浮沉后的悲凉(1分)。将世事比作一场大梦,可见内心的幻灭感。(分)对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慨叹(1分)。借“人生风度新凉”和“眉头鬓上”的白发道出无法挣脱的怅惘之情(分)。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分)“多被云妨”、“常愁客少”两句,写尽对群小当道的愤懑和被疏远冷落的凄凉。(1分)对北方亲友的无限怀念。(1分)词人在中秋良宵无人与共,只能“把盏北望”,可见其怀念之情。(1分)(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分)(三)名句名篇填空(5分)1.(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D(3分。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冒险行事,有勇无谋。玉成其事:成全好事,多指男女婚事。也可指成全其她好事。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方在局外旁观,不表达意见或态度。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有一种,还可以有一种成对,含贬义。甚嚣尘上:形容议论喧腾,也可形容背面言论十分嚣张。)18.B(3分。A选项半途易辙;选项成分残缺,应在“对”和“这些高楼大厦”之间加上连词“与”;D选项“改善价格”动宾搭配不当。)19.C(分。第空“尽管”、第空“还”衔接不畅,排除A和D;“触摸课本、品评装帧”和“以书会友、以文交心”此处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用“既又”不当,且“更具有独特的魅力”的递进关系上文无据,排除B选项。)20.(5分)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2分) 而是缺少资金支持(1分) 不久就能挣脱贫困(2分)21.略(分)四、写作(60分)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