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0061905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学案 编制杨永钢 冒捷 2013年12月 听听那冷雨 【学习目标】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了解观察冷雨的方式,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纵横交错的行文结构。【资料链接】1,余光中,福建永春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作品高产,风格多变,近年在大陆各地出版的诗选、散文选、评论选、翻译等书籍近20种。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他的与乡愁四韵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 2,2003年度散文家颁奖词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他在二三年度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虽然只是他散文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充分展示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晚年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3,4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预习反馈】1正字音 料峭( qio ) 裙裾(j) 滂沱( tu ) 黔( qin)首忐(tn)忑 蜗(w)牛 孺(r)慕 咀嚼(ju )羯(ji)鼓 滂沛(pi) 弥(m)漫 仓颉(ji)薄荷(b) 薄饼(bo) 妄自菲薄(b) 遣散(qin)鸟声啁啾(zhuji) 蓊郁(wng) 树香沁鼻(qn) 窥见(ku)2辨字形 濑(li) 寒濑黏(nin)黏度 獭(t) 水獭粘(nin)粘液 籁(li) 天籁粘(zhn)粘贴 舐(sh)舐犊情深 劲(jn)干劲 舔(tin)舔盘子劲(jng)强劲3辨析词语(选择词语填空) (1)在凄迷的月色中,他神情 凄凉,当 凄清的琴声响起时,他流下了 凄楚的泪。(凄迷/凄凉/凄清/凄楚)(2)在这些年中,我耳闻目睹 了许多让我心酸的事,渐渐地多愁善感起来。(耳闻目睹、耳濡目染)(3)小张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长期地耳濡目染,小张也能画一手好画。(耳闻目睹、耳濡目染)(4)科学家要敢于 异想天开,不能因循守旧。(异想天开、想入非非)(5)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埃及人丰富的想像力。(异想天开、想入非非)(6)他这人性急,办事也很干脆。(干脆、索性)(7)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跟他拼了,看他能怎样。 (干脆、索性)4名句名段 (1)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 ,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2)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 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 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3)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研习文本】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 明确:510是听雨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思乡之愁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明确: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第10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4、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合作探究】1.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明确: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补充: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激发想象。例子:目光锐利(视触)耳朵太长(听视)笑声很甜(听味)声音响亮(听视)味道很浓(味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2. 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4.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文中的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分析下面几个句子的语言特点。 (1)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明确:运用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明确: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3)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明确: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4)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明确: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谷物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巩固训练】 根据听听那冷雨中引用的诗作,查找其原作并及时积累。1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3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4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学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