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的思维认识方法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9892187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中医的思维认识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谈中医的思维认识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谈中医的思维认识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中医的思维认识方法中医的特色、与西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思维认识方法与西医大 不相同或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中医是一种巧妙的医学,在没有科学仪 器昌明的年代里,中医把思维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经验加推理交 互作用,形成了中医的局面。笔者对运用所谓内证修炼的方法并没有 体验,但对古人一定是用心去感知世界、感知事物、感知人体是深信 不疑的。本文试图从古籍当中忠实地搜索、提炼出古人的思维认识方 法来,以期世人对中医增加一个认识了解的角度。关系法我们要认识研究一个对象,就要认识研究该对象与其他外部事物、 相关因素的客观必然的关系以及该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中医是非常关注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 内部关系的。中医把人放在宇宙天地日月的大环境中去研究。结果得 出的结论很多很独特。比如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天食人以 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四时之法成;人随日出日落而昼作夜息为 养生治病之大纲;认为外卜部的风寒暑湿燥火是致病因素;认为人身的 阳气与天上的太阳一样是生命的动力源泉;中医早就认识到女人月信 与月球的关系;等等。中医又力求把握人体的内部关系。得出的结论 也很多很独特。比如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行相生是互相滋生互相 协同的关系,五行相克是互相制约互相矛盾的关系;脏的特性是藏精 气而不泻,腑的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互相配合;五脏各有其开窍, 各有其华所在,各有其表里关系;脏腑四肢百骸通过经络联属贯通; 阴阳水火气血有其内在关系;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是正存于内、邪不可 干,邪不空见、中必藏奸;精神气血的关系是,血以养气、气以养神、 精血互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经络中有腧募关系、井荥输原经合 关系、六合穴关系等;又有六经、三焦的关系等等。此外还有身心、男女、亲子的关系等。中医非常关注时间与人体的关系,刘力红一部 思考中医有个副标题就是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而何 以中医切脉可以诊得脏腑全体的信息,也是脉息与人身全体有必然的 关系,是全体状态的一个反映与缩影。因果关系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关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认识了事物内外部关系就是认识事物本身。 可以说古人力求对人的内夕卜部关系进行客观的详尽的认识,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而正是认识到内在的必然的关系,所以中医治病才有病在 上而治在下、病在下而治在上、病在中而治在傍、病在肺而治在脾胃、 见肝之病知肝传当先实脾、病在五官却要追究到五脏等种种情况,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认为是庸医的 常见做法。对待法对待法,就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思维方法。中医里面凡事物都 有相对的方面,所以中医里面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相反相对的词汇,如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上下、左右、动静、刚柔、顺逆、真假、 有无、新旧、邪正、通塞、闭脱、否泰、浮沉、迟速、强弱、微细、 滑涩、枯润、清浊、升降、出入、呼吸、寤寐、作息、体用、标本、 根结,等等。对待法或许是中医的最大特色。因为以“平衡阴阳”、 万病只求阴阳”为主要的对待思想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中医治病只 需在不平衡处寻求平衡就可以了,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省时省力的方 法,只要用针药达到平衡,至于人体微观如何地运行是可以暂时不用 去深究的。人体具体是如何运行的,古人是无法深究的,今人深究也 是无法去代替,“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只能做“大自然的奴仆”。 古人对这种对待的思维方法,自有他的理论,“凡事莫不有对”, 事以相形而易明,理以对勘而互见”,并认为阴阳矛盾具有无限可 分性,“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些理论至 今仍然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圭臬。比如有人便秘,分析是寒性的,又是 实性的,就要用温药加泻下的药去对治,只用温药不用下药,只用下 药不用温药,都是无效甚至有害的。这个例子是讲要照顾到矛盾的多 样性,要兼顾,要落实。我们随便拿古人的一个对待的概念,就不禁 为古人深具智慧而赞叹。如否泰,古人认为万物有生机是天地交通、 乾坤激荡的结果,此之谓泰,天地交泰,才能风调雨顺;同样人体健 康也是泰,主要是能够阴升阳降、上下交通。而人体的疾病状态则为 否(痞),升降不畅,上下交通之路阻塞,治病可看做转否为泰的过 程,这种观念可以有效地指导许多疾病的治疗。类比法首先中医在五行的观念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类比体系。其次 中医的许多医理从日常生活的现象、事理当中悟出。比如从老鼠被黄 豆堵住肛门而发狂、咬死咬伤同类,联想到人类发狂的原因可能是 有毒排不出”;从提壶开盖,欲南风开北窗的现象联想到治疗癃闭 要开肺闭,实践证明是对的;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现象得出 人常欲小劳的思想;如唐容川从“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 无水亦不熟”,来说明脾阴脾阳的作用不可偏废;如有医生从“天之 运行不息,故不坠也”悟出治疗下利不止的治法,即灸百会使得人身 之气运行不息而病除。我认为中医的类比法同时包含了由特殊到一般、 由一般到特殊的两方面过程,兼有归纳与演绎的功能。比如中医的中 药理论认为,“诸花皆升,诸子皆降”。首先这个理论的产生定是医 家们经过许多已知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然后这个理论又可以指导判断 未知药物的药性。同样,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色赤入心、 咸味入肾”,是同理的。张子和攻下理论的创立虽然前代医家为他做 了一定的准备,但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个理 论的形成深受观察到的一些偶然现象的启发,把偶然的特殊的案例上 升为一般规律,又以一般规律指导偶然与特殊。又历代经方家从伤 寒论中论述某药方的具体情形中挖掘运用该方的本质条件,就能把 该方移用到任何符合该本质条件的其它任何具体情形中去,这样就大 大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比如在伤寒论中,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方运用的具体情形是发汗后,腹胀满者”,经方家们认为该 方运用的本质条件是虚胀,移用到下后、产后、吐后、手术后的虚胀 都是可以的。又确认了六经主方,则举凡六经相应的病症都可用该方 或化裁用之;无论病名如何,有是证,用是方(药);在脉法当中, 诊得阳虚之脉,无论何病,用温阳之药必愈,诊得阴虚之脉,无论何 病,用滋阴之药必愈。分类法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 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分类 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 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 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而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春三月,此 为发陈.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客观一定的;中医分类脏腑, 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 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 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分类上焦中焦下焦,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 不沉;分类药品有上品中品下品;分类汤药、针、灸、按摩诸法,异 法方宜,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分类用药之不同剂型,汤者、荡也, 散(sin)者、散(sn)也,丸者、缓也,各有适应之病症;唐容川 在血证论中分类血上干证,血下泄证,血外渗证,血中瘀证,条 例分明;诸方书多按类证叙述;等等。有谁看到中医如此的图景,不 认为中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理性的光辉呢?见微知著法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具有良好的预见性,如能够不治已病治未 病,某些高明的医生断病、病人不信、后来能够应验。这是中医具有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的能力并力求见微知著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履霜坚冰至”、“君子贵知几” 君子思患以预防 之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医家。这要求医家具有高度的洞察力与 敏感性,具有显微镜或侦察员的能力。试想在把脉的过程中,如果没 有高度的敏感性,小小的脉搏的种种差异在平常人看来是没有的;只 有在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人看来,小小的脉搏的种种差异就能够识证断 病不只脉搏,人体的种种信息,如寒热、汗、饮食、二便、睡眠、 声音、气味、痰饮、疼痛、瘙痒、瘀点等等,都能反映人体的状态。 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要求医学界加强对医学预测的研究。试想,在 现代社会中有那么多突发疾病、猝死的情况,却往往束手无策,无以 解释,然道是正常的吗?而中医就在这方面早有研究,有丰硕的成果, 是值得继承与发扬的。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述了几十种中风 先兆的情形。相信只要认真研究,刻苦训练,见微知著就不是难事, 因为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是有迹可循的。只是病有潜伏期, 人有忍耐性,常人不知,看到有人昨日还好好的,今日突发疾病乃至 猝死,就觉得不可思议,是不足与言医道的。求统一、求简法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理论求统一、求简的倾 向。历代都有医家企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包罗万象、化繁为简、以简 驭繁的理论或模式,企图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从最根本最高的层 次认识人体认识疾病解决问题。在内经有阴阳理论;在张仲景有 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式,后世以为伤寒六经铃百病;张子和提出汗吐下 三法赅治百病,论病当以药治、养生当以食养;彭子益在圆运动的 古中医学中提出圆运动的模式,尤其强调本气致病的思想;日本针 灸名家泽田健提出太极疗法,认为中国古医学的宗旨是治愈根本后末 梢自然治愈;祝味菊以他的伤寒五段论的学说试图使伤寒论的理解更 加简明易于掌握。其余伤寒温病的统一,内伤外感的统一,眩晕虚火 痰病因的统一,强调治脾与治肾的统一,不可胜数。有的高度概括张 仲景医学治伤寒以六气为体,以三阴三阳为用;治杂病以虚实为体, 以调以甘药为用,此之谓中医之定理”;有的说万病皆瘀;有的说万 病皆有损于阳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它杂法中医里面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思维认识方法。有反推法。予温药 无效或加重,则要考虑凉药;用凉药无效或反而加重,则要考虑温药。 实则泻之为常法,但也有塞因塞用的变法。已知便秘为金气疏泄不及 所致,则可反推痢疾为金气疏泄太过所致。有反证法。反证法常用于 某医家对另一医家提出的观点进行辩驳的情形。有统计法。有人统计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最多的药为甘草,提出张仲景注重顾护中气的 思想。有人统计古人治疗眼病的名方使用解表药非常之多,阐发治疗 眼病要注重解表的思想。从某些医生治癌多以下法取得良效的事实引 申出“下法是治癌良法”或“治癌要给癌以出路”的观点。有分析异 同法。如对方药的变化进行分析而测知不同方证、分析用药规律,对 主症相同但有细微差别的作方药的加减。中医里面有同病异治、异病 同治的情况,异其本质故异治,同其本质故同治。结论医者,意也。强调运用巧思与悟性去解决难题,这是古代中医非 常具有特色的地方。这种意,并非主观臆想,我认为指的就是思维认 识方法。古人的这种意以及得出的结论,因为必须与经验结合,必须 经受实践的考验,总体来说是反映客观实在的,具有真理价值的。至 于某些荒诞的、偏颇的、乃至错误意及其结论,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 在所难免,这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人不应当求全责备、以偏概全,而 尤其应当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而笔者以上的叙述,可能是简 略的、粗糙的,但读者应当仍然可以感受得到:中医是有思维认识方 法支持的,而不是纯粹的经验医学。而从独特的思维认识方法里产生 的中医,虽然不是说就是完美的、不须以现代的思维认识方法去整合 与完善,但绝对是自成体系、可以独立面对疾病难题的,而且它得出 的许多具体结论是医学的发展不可绕过的,比如胃气、经络。西医正 是在某些方面触礁了这些不可绕过的规律,而不可自拔,故常常陷入 死胡同。而中医虽有许多“不知道”的地方,但并不妨碍它可以治病 很漂亮。中西医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沟通交流、携手并进。(本文作于2010年7月,首发于新浪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