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98233646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鄂尔多斯地区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指的是 黄河中断、阴山之南,被大河从西-北-东三面环绕的属于黄土高原北端的 延续地带,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这一地区,秦汉时称“河 南地”、“新秦中”,明代以后称为“河套”。明史上说:“大河三面环之, 所谓河套也”。清人杨江河套图考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譬河以 绳,所套之地是也”。15世纪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开始驻牧于此,故又称之 为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地区除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 昭盟全部以外,还包括与之相邻的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和宁夏、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属于黄河文化系统,其源头为“河套文化”。鄂尔多 斯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历史舞台。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内 涵丰富,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培植的一种多元融合、风格独特的文化。鄂尔多斯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鄂尔 多斯文化资源,承继这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繁荣富庶的鄂尔多斯, 塑造鄂尔多斯形象,弘扬鄂尔多斯精神,让鄂尔多斯大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鄂尔多斯文化,发掘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对于华夏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新 时代中华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鄂尔多斯文化的民 族特色这一论题展开一些初步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探索,尚祈方家示正。古代鄂尔多斯地区,沃野千里,又有大河环绕,水草丰美,气候湿润,资源富集, 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古代“河套文化”的发源地。“河 套人”是迄今为止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离今约35000多年。“河 套文化”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鄂尔多斯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文化 的一个摇篮,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历史舞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鄂尔多斯的文化面貌即十分典型地反映出 这样的特征。几千年来,许多经济形态不同、人口众寡不同的民族在鄂尔多斯地 区生活过,其中有不少古老的民族经过多次的交融之后,已逐渐消失,它们已融 合到其他一些民族之中去了。但是不论其至今是否存在,更不论其至今是否生存 在鄂尔多斯地区,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开发建设中,都曾做出过贡献。它们在鄂尔 多斯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繁荣中都发挥过别的民族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些众 多的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培植了鄂尔多斯文化。鄂尔多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 丰富,今择其大端列数三五以见其概貌。(1)“河套人”与“河套文化”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Licent)在鄂尔多斯地 区根据当地蒙古人旺楚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盛产动物化石的萨拉乌苏河大沟湾, 并从地表拾到了三件已相当石化的人类肢骨。1923年,桑志华和另一位法国古 生物学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组成一支考察队在鄂尔多斯地区进行 考察,先后发现了水洞沟与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后来,德日进在 室内研究中,从1922年采集的一堆羚羊牙齿和鸵鸟蛋片中意外地发现了一颗石 化程度很深的人类的上门齿。这颗牙齿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卡达生(Davidson Black)研究,命名为“河套牙齿”(The ordos Tooth)。四十年 代,我国的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 “河套人”和“河 套文化”两个中文名词。“河套人”以那颗“河套牙齿”为代表,“河套文化” 以水洞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与萨拉乌苏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境内)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为代表。1956196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汪宇平曾三次赴 萨拉乌苏河一带调查发掘,他在范家沟湾又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并从萨拉乌苏 河的现代阶地堆积物中找到了一件人类顶骨和一件股骨化石。后经我国古人类学 家吴汝康研究,认为河套人“可能比西欧典型的尼安德特类型的人类更为接近于 现代人,也就是更可能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古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多家单位在裴文中、贾兰坡先生的组织带领下曾多次到鄂 尔多斯萨拉乌苏河一带进行综合考察,陆续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与旧石器时代的 文化遗物。到1980年,在萨拉乌苏一带发现河套人类化石有额骨、顶骨、枕骨、单个门齿、 下颌骨、椎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胫骨、腓骨计23件,其中有6件河套人 化石材料发现于萨拉乌素组原生地层里,解决了河套人的确切原生层位问题,河 化石的科学价值得到了确认。在萨拉乌素河沿岸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地点两处,一 处在邵家沟湾,1923年由德日进和桑志华发现,当时发掘得到一批石制品和大 量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另一处在范家沟湾,1956年汪宇平发现,他先后在此 采集了 80多件石制品和一些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发现了一些烧骨和炭屑。1980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综合考 察时,又在范家湾沟发掘到13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人工打碎的动物骨头,同时采 集到相当数量的灰屑。经科学界研究初步认定:河套人的体制特征接近于现代人,但还保留着某些较现 代人原始的特点,它在人类的进化阶段属于晚期智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研究所实验室用碳14方法测得河套人的年代为距今35000多年。萨拉乌 苏河一带发现的旧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产物,它在文化传统上可以归于华 北地区的“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河套人及其河套文化遗址从1922年发现以来,已历七十余年,虽然取得了一定 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一内容相当丰富,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的遗址来说,发掘与 研究工作还显得不够。今后,随着更多的材料的发现,我们还应该在河套人的生 活环境、时代文化特征,萨拉乌苏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以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等 方面展开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河套文化”,它揭开了鄂尔多斯文化史上耀眼夺目的第一章。(2)朱开沟文化:从仰韶到龙山朱开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四道柳川与束会川之间、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境内。 1974年,自治区与伊盟的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处纵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 时代的文化遗址。发掘证明,朱开沟的文化内涵与出土的器物自成一相对完整体 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命名为“朱开沟文化”。朱开沟文化遗址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根据对地层和发掘出的器物群的初步研 究,这里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五期。据碳14法测定。第一期距1980年为445070 年,第五期距1980年为342070年,朱开沟文化早晚延续约1000年。朱开沟 文化遗址中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这里发现的许多陶器作坊遗迹,说明新石器时 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制陶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并且逐渐兴盛达到了较高的发 达程度。在这里的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半地穴式的石屋与窑穴。 半地穴式石屋在人类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大量石器和陶器说明,仰韶文化 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农业部落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 存中,陶器尤为丰富,器物的演变序列比较清楚,陶器艺术既反映了传统的承继 与保留,也反映了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吸收,表现了鄂尔多斯 地区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汇合。在朱开沟文化的晚期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青 铜器,说明鄂尔多斯地区在早商时期已经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与较高的生产水平。 总之,朱开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跨度较大,它上承古老的“河套文化”,中经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又下启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先河,它是鄂尔多斯 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此外,在鄂尔多斯高原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的有准格尔旗乌日图高勒乡壕赖 梁遗址与伊金霍洛旗东北、东胜市东南的尔吉奈曼沟遗址。鄂尔多斯发现的龙山 文化遗址较多,属于龙山文化早期遗存的脑包沟门、荒地窑子等,属于龙山文化 晚期遗存的有房塔沟、寨子上、西麻青等。从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可以 探寻出数千年前生活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的人们留下的历史踪迹。(3)鄂尔多斯青铜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它以鄂尔多斯为中心广泛流 布于中国北方以至欧洲。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滥觞于早商时期,到春秋晚期达到鼎 盛阶段,到战国晚期渐趋衰落,延续到东汉或更晚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有兵器、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等,其制作工艺与 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鄂尔多斯青铜器与鄂尔多斯动物纹的完美结合, 融铸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史上的一大艺术奇观。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流布相当广泛。在殷墟文化期,除近邻 晋、陕地区外,向南已波及到渭河流域、豫北殷墟文化和先周文化区域,向东达 辽东沿海。西周至春秋时期,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大部分布于夏家店上层文 化区域,向北经蒙古全外贝加尔的广大地区,尤以米努辛斯克盆地较为集中,春 秋晚期全战国时期,多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北等地的战国秦赵长城沿 线,向东似不越过承德全张家口一线。两汉时期,主要分布于蒙古境内,北至西 伯利亚,西至阿尔秦,东达辽宁西丰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