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 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以古老的 诗经 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代诗歌五首 20 诗 歌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检查预习 6.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7. 翻译课文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拓展延伸 (难点) 1.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 (重点) 来自 点拨 陈子昂 (661 702), 字伯玉 , 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 。 唐代文学家 。 因曾任右拾遗 , 后世称陈拾遗 。 陈子昂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 。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 , 语言刚健而质 朴 , 风骨峥嵘 , 寓意深远 , 苍劲有力 ,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 。 现存诗一百多首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感遇 和 登幽州台歌 。 有 陈伯玉文集 传世 。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 , 自号少陵野老 , 巩县 (今河 南巩义 )人 。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其人被尊为 “ 诗圣 ” , 其诗被称为 “ 诗史 ” 。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 , 来自 点拨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 安史之乱 ” 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 主要作品有 “ 三吏 ” 和 “ 三别 ” 。 其中 “ 三吏 ” 为 石壕 吏 新安吏 潼关吏 , “ 三别 ” 为 新婚别 无家 别 和 垂老别 。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 有 杜工部集 传世 。 王安石 (1021 1086), 字介甫 , 号半山 , 江西临川 (今 江西抚州 )人 , 北宋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 官至宰相 , 封 荆国公 , 世称王荆公 , 谥号文 。 为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 其 散文雄健峭拔 , 其诗遒劲清新 。 有 临川集 一百卷传世 。 来自 点拨 陆游 (1125 1210), 字务观 , 号放翁 , 南宋爱国诗 人 。 一生力主北伐 , 忧怀国事 。 代表作品有 示儿 诉 衷情 等 。 龚自珍 (1792 1841), 字人 , 浙江仁和 (今浙江杭州 ) 人 。 清代思想家 、 文学家 。 代表作有 病梅馆记 己亥 杂诗 等 。 来自 点拨 登幽州台歌 : 696年 , 契丹攻陷营州 。 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 , 陈子昂随军出征 。 武攸宜为人轻率 , 少谋略 。 陈子 昂进言 , 武攸宜不听 , 反把他降为军曹 。 诗人受到挫折 , 眼看报 国宏愿成为泡影 , 因此登上蓟北楼 , 慷慨悲吟 , 写下了 登幽州 台歌 等诗篇 。 望岳 :杜甫共写过三首 望岳 诗 , 分咏东岳泰山 、 西 岳华山 、 南岳衡山 。 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 。 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 (736), 杜甫曾在齐 、 赵漫游 , 故有此作 。 登飞来峰 :皇祐二年 (1050)夏 , 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 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 途经绍兴 , 写下此诗 。 这首诗是他初涉 来自 点拨 宦海之作 。 此时他年少气盛 , 抱负不凡 , 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 , 寄托壮怀 。 游山西村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 (1167), 在此之前 , 陆游极力支持张浚北伐 , 北伐失败 , 陆游被罢归故里 。 诗人心中 当然愤愤不平 。 对照诈伪的官场 , 乡村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令作者 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 此外 , 诗人虽貌似闲适 , 却始终忧怀国事 。 诗人并未丧失信心 , 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 这种心境和所游 之境恰相吻合 , 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 “ 山重水复 ”“ 柳暗花明 ” 一联 。 来自 点拨 己亥杂诗 (其五 )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 (1839)即己亥年 , 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 , 英国利用鸦片入侵 , 朝廷分为主战与 主和两派 。 龚自珍越位言事 , 竭力主战 , 因而 “ 忤其长官 , 赋归 来 ” , 他辞官南归 , 后又北上迎取眷属 , 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 组诗 己亥杂诗 。 来自 点拨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 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一般情况下,一首律诗共八句,每两 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 (第 1、 2句 )称“首联” (或起联 ),第 二联 (第 3、 4句 )称“颔联”,第三联 (第 5、 6句 )称“颈联”,第 四联 (第 7、 8句 )称“尾联” (或结联 )。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 很多,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 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以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最为常见。 律诗和古体诗 怆 然 涕 岱 宗 腊 酒 足鸡 豚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 点拨 chung t di l tn 决 z( )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 点拨 眦 三 文言知识积累 部分来自 点拨 (一 )通假字 荡胸生 曾 云 (曾:同“层” ) (二 )一词多义 绝会当凌 绝 顶(极)夜久语声 绝 (消失) (三 )词类活用 1一览众山 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小 ) 2丰年留客 足 鸡豚 (形容词用作动词,准备充足 ) 3拄杖无时 夜 叩门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部分来自 点拨 (四 )名句积累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朗读 。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 、 层次分别用 双竖线 、 单竖线 。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 方框 。 3.关键语句 ( 或写得好的语句 ) 用 波浪线 。 4.有疑问的地方 , 用 问号 标注 。 部分来自 典中点 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 不见古人 , 后 不见来者 。 念 天 地之悠悠 , 独怆然 而涕 下 ! 译文: 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 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 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望岳 原文 : 岱 ( )宗 18夫 19如何?齐鲁青未了 20。 造化 21钟 22神秀,阴阳 23割 24昏晓 25。 荡胸生曾云,决 26眦 ( )27入归鸟。 会当 28凌 29绝顶,一 30览 31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 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 )升起层层云气, (看后使人 )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 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 )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 低矮渺小。 译文: 18.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 所以又称为岱宗。 19.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 20.未了:未尽,没完。 21.造化:天地, 大自然。 22.钟:集中,聚集。 23.阴阳:山的北面 是阴,山的南面是阳。 24.割:剖分,划分。 25.昏 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 里是明亮的意思。 26.决:裂开。 27.眦:眼眶。 28. 会当:定要。 29.凌:登。 30.一:全。 31.览:看。 注释: 登飞来峰 原文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 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 见到日出的奇景。 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 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译文: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 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自缘:因为。 注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 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 (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 好像没了路, 【 对偶 】 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 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 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 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译文: 注释: 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 边无际的样子。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天涯:天边, 形容很远的地方。落红:落花。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 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其五)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译文: 注释: 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 边无际的样子。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天涯:天边, 形容很远的地方。落红:落花。 1. 登幽州台歌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部分来自 典中点 【 答案 】 怀才不遇 、 苦闷悲愁 。 2、 望岳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部分来自 典中点 【 答案 】 积极向上 、 不畏艰难的雄心壮志 。 3. 游山西村 表达了诗人怎样感情? 部分来自 典中点 【 答案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 4. 己亥杂诗 以喻明志的诗句是哪一句? 部分来自 典中点 【 答案 】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 部分来自 点拨 登幽州台歌 1.“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部分来自 点拨 望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 答案 】 泰山的绵延、高大。 部分来自 点拨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案 】 “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 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 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 形象。 部分来自 点拨 3.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是本诗的主旨句,你 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 “ 登泰 山而小天下 ” 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 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 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 点拨 把握作者情感五法: 了解写作背景 , 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 、 思念 家乡的情感; 注意审题 , 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 的信息; 抓诗眼 、 抓主旨句 , 抓体现作者态度 、 情感的 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 把握诗歌意象 , 如 “ 柳 ” 有留 恋 、 惜别之意; 注意情景关系 。 答题思路:通读全诗 , 从作者 、 题目 、 内容入手 , 推知大意 , 理解全诗 , 把握情 感 。 答题模式:这首诗 , 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 本 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 部分来自 点拨 登飞来峰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 写的? 【 答案 】 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 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部分来自 点拨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 答案 】 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 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 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 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部分来自 点拨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 答案 】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 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 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 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 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游山西村 部分来自 点拨 2. 尾联的写法有什么新意? 【 答案 】 写出了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本该以 分别作结,却相约九月九日重阳节再来赏菊花、 再来喝酒,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 使人读后余味无穷。 部分来自 点拨 3.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 答案 】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 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 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 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 新奇和亲切。 部分来自 点拨 4.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 而意无穷。 部分来自 点拨 赏析 己亥杂诗 的后两句。 【 答案 】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 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 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 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 中有景,情景交融。 己亥杂诗(其五)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诗人写此诗时被排挤回乡 , 好像已无出路 , 但他坚 信 , 只要爱国信念坚定 , 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 诗人在诗中通 过描写山西村的山水风光 , 暗示深刻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 曲折 , 只要努力 , 光明就在前方 。 1.【 难点探究 】 如何理解 游山西村 一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 理? 部分来自 点拨 【 答案 】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 一是离别之感 。 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 建社会的黑暗 、 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 , 所以受到排挤 , 仕 途受到挫折 , 不得不离开京城 , 奔向遥远的南方 , 心情是愁苦郁 闷的 。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 , 相反 , 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 , 进行新的奋斗 , 表现了其不忘报国 、 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的精神 。 2.【 难点探究 】 己亥杂诗 (其五 ) 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前 后(寂寞苦闷 ) 悠悠 怆然 登 幽 州 台 歌 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 魄力 登飞来峰 千寻塔、见日升 点明山高 不畏浮云、最高层 浅易而见哲理 远望 高峻青翠 近望 秀美高大 细望 心胸激荡 、 眼界开阔 愿望 积极向上 、 勇于进取 景 望 岳 情 游山西村 首联:农家 丰年足食 民风 淳朴 颔联:村外 景色优美 颈联:村民 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 随时做客 比喻明志 己 亥 杂 诗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远离朝廷 虽然辞官, 但仍关心 国家的前 途命运 不 甘 沉 沦 不 畏 挫 折 落红 自己的 身世 花 朝廷(社 会、国家) 愁绪万千 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 全 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 , 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 , 语言苍劲奔放 , 语调慷慨悲凉 , 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 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 望岳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 赞美 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 表达了诗 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 、 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 。 登飞来峰 :诗人借景抒情 、 语言生动 , 从自 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 , 含蓄地表现了诗 人高瞻远瞩 , 不畏艰难 , 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 游山西村 :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的 古朴 ,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 己亥杂诗 (其五 ) :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 复杂感情 , 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 、 不甘沉沦和始终要 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 登幽州台歌 : 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 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 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前 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 之”和“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 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望岳 : 借景抒情。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 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 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 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 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 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登飞来峰 : 思绪连贯紧密,前后关照,浑然一体。从全诗看,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 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 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 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 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游山西村 :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 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 尽,又层次分明。尤其是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 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己亥杂诗 (其五 ) : 本诗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形成诗歌的跌宕 起伏之美。诗的前两句描述离京的情景,表达愁苦的心情和沉重 的离愁。三、四句移情于物,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来,表明自 己虽遭挫折,辞官出京,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会继续为国家、为 人民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诗中富含哲理的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山西村 ) 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 ,只要坚定 信念 ,勇于开拓 ,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题西林壁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既要客观 ,又要全面 .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 登鹳雀楼 )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 ,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一 、 略 。 略 。 点拨: 通过反复诵读 , 体会诗句美感;了解作者经历与时 代背景 , 深刻体会诗句蕴含的深刻哲理 。 1.“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 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 登泰山而 小天下 ” 。 “ 会当凌绝顶 ” 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 、 自 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 , 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 现在常用的意思是:不怕困难 , 敢于攀登 , 才能俯视一切 , 才能 欣赏到绝美的风光 。 2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 住我远眺的视线 , 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高层 。 现在常用意:只有 站得高 , 看得远 , 才能不怕阻挠 , 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 其实 , 二 、 三 、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 , 也都需要站得高 , 方能看得远 。 3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意思是:山峦重叠 , 溪水曲折 , 好像没了路 , 正迷惘间 , 绿柳成荫 , 繁花似锦 , 又出现 一个村落 。 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 4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 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 不忘报国之志 , 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壮怀 , 成为传世名句 。 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之物 , 落花虽已凋败 , 却要 化作春泥培育百花成长 。 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 略 。 略 。 四 、 五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