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行动计划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718816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行动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行动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行动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行动计划一、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类型各街道要因地制宜,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商贸城聚集区、房屋楼顶空间、地下室空间、旅游景区、河道、湿地公园等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球类、儿童活动设施、自行车骑行、徒步等特色体育健身休闲设施,形成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按照国家全民健身场地项目遴选标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类体育健身设施,配备适合全年龄段人群使用的体育活动设施,开展场地设施的适老化和无障碍化改造,构建完善的社会体育健身设施体系。二、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前的现状(一)全民健身理论指导情况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政策法规,对全国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保证全民健身在整个体育工作中地位的基础调食发现,有475%的居民对体育政策以及法规知道且了解和基本了解;但仍有525%的居民对体育政策以及法规等指导全民健身的理论体系不了解。(二)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情况1、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居民选择的活动项目依次为:健身走或跑(538%)、羽毛球(466%)、乒乓球(424%)、篮球(388%)、足球(28%)、游泳(197%)、排球(113%)、大众健美操(93%)、太极拳(扇)(82%)、还有武术、自行车、网球、钓鱼、(60%)。可见,传统健身项目如健身走或跑、羽毛球等强度不大的项目是居民青睐的,对新兴体育活动项目参加较少,因此,健身活动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展。2、参加体育锻炼动机随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调查表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减肥美容、塑造形体、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等。说明人们的体育观念较以前有所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体育活动的目的己从单纯的强身健体向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多元化方向发展。3、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和持续时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依次为:无规律、一周一次、每天参加、一周三次、从不锻炼。另符合体育人口锻炼频率的人也只有不到15%,说明体育人口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锻炼持续时间在30m以下占361%,30一60m占413%,60m以上占226%,说明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还算可以。(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情况场地设施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社区体育场地数量在1一3个之间的占多数,并且比率随着场地数量的增加呈现负相关,有124%的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为0个,可见在此问题上依然有较大空间需要提升。另还有143%的人对自己社区内场地设施数量不清楚,这样就会对部分社区在物质资源配置或合理利用上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四)全民健身组织管理情况说明目前的管理体制与居民之间的期望及体系建构目标之间相对都存在一定差异。另有471%的居民区没有健身活动组织,达到目标中提出的二次社区范围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只有316%,说明居民对于健身活动的组织现状不太理想。(五)全民健身支持情况从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度调查看,认为非常需要的占102%,认为比较需要的占216%,认为需要的占204%,认为无所谓的占359%;认为完全不需要的占120%。总计认为需要的超过了半数,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有待于加强。(六)全民健身信息宣传情况信息传播途径的排序为: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学校或单位、朋友家人、社区宣传、其他。因此,电视广播媒体应再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应加大对健身信息供给的改革、信息内容整合与建设;健身活动内容、体育人口数量有待于拓展和提高,体育锻炼动机和理念较以前有所改善;场地设施应作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三、 中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一)运行机制构成的要素运行机制由运作主体、运作环境、运作目的、运作程序、运作动力、运作手段等六要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运作主体是构成运行机制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运行机制的运作环境。是其运行机制赖以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总和。运作环境的需要是决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指向及运作目的、运作方式的关键因素。运作目的主要是健身的服务运作想要力图达到某一种状态结果,是服务体系运作的指南。运行程序是运作的步骤顺序。运作动力是运行机制构成要素。运作手段则是运行机制中运行的中介要素。(二)运行机制理论分析从服务体系运行实际过程分析,需要深入研究的机制至少有六种,即目标性机制、整合性机制、协调性机制、激励性机制、控制性机制、适应性机制。目标性机制是服务体系运行中的导向,具有辐射、凝聚、规范的作用。在目标性机制指引下,健身的服务体系在其运行中实现了自身的自主化、制度化,并将力量与不同发展趋势联合起来,就需要整合机制的运行。进行整合时服务体系运行时,受环境、利益、体制因素影响,往往会影响运行效果,这时就需要协调机制起作用。健身服务体系主体是由人组成,需要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满足人们的正当利益,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可能会偏离所设计轨道的倾向及可能性。这就要求控制机制发挥作用。服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和外界发生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全民健身的服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与环境关系,适应环境变化,这就要建立适应机制,来推动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四、 全民健身普及的对策(一)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因此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有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已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WH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使身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克林顿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青壮年人应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既没有老年人那种悠哉心态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又没有少年在校学习的条件和活泼好动的心理。许多人总是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参加体育锻炼,这实质上是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对高质量生活标准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都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新观念。(二)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亿人口的大计划。计划纲要指出:青少年和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抓住了学校体育就等于抓住了全中国人的体能。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展的体育新模式。(三)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推动全民使身的发展我国各类学校有体育教师近1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体育老师有2万多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训练经验,其中不乏事业心强、理论全面、训练水平高的有识之士,这是从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和管理的潜在人才资源。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全民健身一定会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是全社会的,它涉及的内容很多,接触的范围很广,具有健身、俊美、娱乐、竞技、教育、经济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有正规项目、民族民间体育、传统健身术等。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和进行专门培训,将自觉锻炼者组织在一起进行专业指导,达到其锻炼目的,发挥专业人员的一技之长。(四)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开展全民健身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有计划、系统、持久地开展,除了尽多地开放现有公园、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城市现有的体育场地进行活动外,国家在城市规划建设时也可适当地考虑建设一些适合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场所,如田径场、游泳馆、健身房;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建设简易大众参与的设施,如梅花桩、平衡桥、秋千等。在居民生活区建设休闲锻炼的场地,如单杠、双杠、爬杠、球类球场等。另外人们也应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民健身锻炼,在工作之余就近到体育场地锻炼。想锻炼就能找到锻炼场地,这样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少花钱,多办事,办大事,达到健身的目的。(五)利用体育比赛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口号并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实践表明,在国家强有力的引导下,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生龙活虎,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调动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体育人口,让更多的人在参与奥运中分享健身效益与奥运荣光。此外,各类大赛在我国的举办也为大众健身提供了一种诱导,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从而促使大众进行健身活动。五、 国内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发展(一)全民健身计划对中国传统体育的推动作用1、培育新型体育运动项目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的直接体现。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全新的文化特点和时代元素,形成了现在更适合城市环境下进行的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至今,在保留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也简化了运动内容,降低了运动项目的场地和环境需求。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开展对传统体育项目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让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人员数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虽然全民健身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改动中,抛弃了体育项目中部门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但却让传统体育项目符合现代社会的健身需要,让体育项目在保留民族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得到了极为有力的传承与推广。如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精神而改变的长拳,就取自于我国多家民俗拳法,将其中难度较高以及实战作用较多的动作删除,留下动作飘逸、简单大方健身功能较强的动作,形成全新的拳法。2、让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进入学校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加深,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许多传统文化进入了传承困难、发展缓慢的边缘时代。在传统体育文化中,我国青少年在体育运动学习的选择中更为倾向,来自印度的瑜伽、日本的柔道、跆拳道等等。我国各级高校为迎合学生的学习意向需求纷纷开设柔道、跆拳道体育课程,忽视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推广。全民健身纲要的出台,有效的优化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纲要中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中华武术作为核心思想,出台了一系列的我国本土文化保障措施,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成为可能。3、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民族娱乐文化直接产物,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阶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影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大量涌入,让我国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提高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参与度与传承可能,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体育项目传承发展,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建设提高健康水平等指导纲要。为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加大了对八段锦、太极拳、毽球、武术等传统武术项目的文化底蕴与健身作用的宣传,提高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社会认知度,让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4、促进学术研究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社会关注度以及学术研究关注度,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以及传统体育项目教育的研究。纷纷成立围绕传统体育设立的基础教育学科。让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成为了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学术体系。(二)传统体育促进全面健身活动的开展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传统体育教育我国是二战中受到破坏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百废待兴,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经历较长的积累和成长阶段,在体育教育方面,我国在群众体育的宣传教育方面存在资金限制,在教育器材成本以及教育人才成本上投入所不足,基于上述形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群众体育引导和教育中的优势逐渐凸显。传统体育项目对运动器材、运动场地要求较低,同时其丰富的运动形式给予不同体能条件和年龄阶段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运动方式选择。这对我国在中小型城市、乡村地区以及贫穷落后的山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具有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项目推广,能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传统体育自身特性与全民建设的需要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据自身防身自卫需求、生产生活需求、生活娱乐需求产生的运动方式。因此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传统体育项目在具备运动功能的同时,都具备不同的附加价值。如武术运动,核心思想是身心合一,不仅仅能起到对身体的锻炼,也对人的精、气、神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有着全面的健身价值。舞狮运动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具有浓厚的我国地方文化色彩,舞狮既是一项运动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它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以及运动价值,是我国千年文化底蕴的直接体现。西方体育项目多为极限竞技项目,竞技是西方体育运动永恒的主题,这决定只有少数身体素质较高和年龄阶段适中的人群才能真正参与到西方体育项目中,这违背了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初衷,我国越来越多有健身需求的人开始关注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契机1、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优势传统体育项目多数都起源于我国民间,在我国拥有群众基础优势,同时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我国地方人民生活生产中必须从事的活动逐渐演变而来,集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于一体,这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民族文化优势。随着界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些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性项目逐渐走向世界,如舞狮、八段锦等等。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以及认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场地要求多以自然环境为主,运动实用度很高,适合不同生活环境下的人群选择。2、休闲时代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逐渐富足,人们对生活的其他品质有了更多的需求,受多方面原因决定,现阶段人们体质普遍较差,许多疾病发病年龄提前,健康危机一度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中心,人们对健康逐渐重视,引发了我国全民健身的高潮,花钱买健康的全新消费理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健身活动也逐渐成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同时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巨大压力,心理压抑、抑郁等患者逐年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具有较高娱乐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心理调节、强身健体等方面的优勢得以发挥。六、 全民健身互联网和运动新风尚的融合便利店化的健身房降低了运动门槛,基于运动的社交平台扩充了健身朋友圈;智能穿戴让运动更时尚。传统的健身房运营成本高,对现金流需求迫切,大部分选择预付费模式,久而久之,也暴露出服务质量、经营压力等问题。近年来,包括乐刻、超级猩猩等在内的新型健身房不断推出,按次付费、全时段营业的模式逐渐兴起。Keep等在线健身平台走俏,更是打破空间限制,让健身场所无处不在。从销售导向的运营思路到用户导向的平台化模式,互联网+健身让动起来的门槛不断降低。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121万家健身相关企业。截至2021年7月20日,2021年已新增超23万家健身相关企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加持下,健身这件事正变得更智能、更轻量、更社交。(一)运动是习惯,也是一种时尚全民健身浪潮下,黑科技服饰、智能穿戴等产业快速发展。采用抗菌除味的功能面料,增加服装支撑点,设计减压肩带更注重运动需求,是很多服装企业研发新品的现实考量。服装品牌爱慕副总裁刘慧枝负责运动产品线。运动服饰市场持续火热,品牌瞄准跑步、瑜伽两个场景,通过大数据、运动机能研究等对不同运动强度区分设计、制版,聚焦运动痛点尝试更可持续、摩擦力更小、透气性更强的材料。(二)智能穿戴设备同样随着运动风潮走俏。运动手环记录热量消耗、智能动感单车满足个性化的居家运动需求从线上健身服务起步,Keep将触角延伸到吃、穿、用、练多个方面。消费品科技化让用户获得更沉浸的运动体验。Keep的智能硬件产品已为156万用户提供服务。Keep合伙人刘冬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上半年个人护理类和健康类家电保持高速增长,线上个护类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科技赋能于体育,普及起来更广泛、更容易,为全民健身找到一个新的可行抓手。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义此前表示。对很多人来说,运动健身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强身健体。球场上、公园里、城市绿道中,越来越多运动的身影为生活带来更多滋味,人们通过运动结交朋友,运动社交化的趋势明显。爱运动、晒运动的同时,短视频分享也带动了内容创业,助力全民健身。去年受疫情影响,一些线下健身房业绩下降,健身教练许哲不得不转战线上。起初是分享健身知识,随着在快手上流量、粉丝量上升,开始直播销售健身相关商品,实现收入翻倍。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超2300万人在快手发布运动健身相关视频,每天有超2000万人跟着直播云健身。七、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概况(一)什么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明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公共服务体系。会议指出,去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就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要求,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9大领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属于文体服务保障领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要力求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此外,为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一些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的生活服务,可以作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让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探索方向、拓展空间、积蓄能量。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健身设施、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科学的健身指导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契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二)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和基础性工作任何一项工作都有重点工作、基础性工作,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也不例外,会议提出了六方面的重点、基础性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体育总局各部门、各单位、各地方要细化完善落实意见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措施,制订工作计划、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限,形成工作合力。把安全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等安全工作。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是意见的一大亮点,也是民之所盼。体育总局各部门、各地要按照意见要求,将包括体校体育设施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单项体育协会把运动项目普及作为根本任务,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健身指导等要求细化、具体化、制度化,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1、打造更便捷健身设施总局各部门,各地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住建、自然资源、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聚焦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地方健身设施缺乏的痛点,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和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推动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向举步可及的健身设施倾斜。老城区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增加社区健身场地设施,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体育部门要积极参与验收,负责落实健身设施的后续管理使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快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2、开展更丰富赛事活动建立专业赛事、职业赛事、群众赛事相结合相促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建立以贴近群众的社区运动会为基础,以全民健身大会、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为牵引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建立三大球新型竞赛体系和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巨大挑战,探索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方式,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让疫情虽还在,赛事不中断成为常态。建立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分类制定办赛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3、建立更健全的全民健身组织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将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作为对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大力开展体育社会组织、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四进社区活动。每个社区至少要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项目协会。优先解决一老一少就近就便参与健身活动问题。推动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4、促进群众更科学健身当前,人民群众对如何健好身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科学健身指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制度标准、人才队伍、健身方法等方面完善提升。各地要积极组织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抓紧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推动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完善全民健身教练员和裁判员评价体系、群众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标准,推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教练员职业发展贯通,研究完善全民健身指南,制订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八、 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辖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短板,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各运动项目参与人群持续增长,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低于42;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每年不少于3600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不低于92。二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加强,推动城市社区普遍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结合官渡区常住人口不断增长,可用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用地不断减少的实际情况,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场地、建筑面积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增加,力争到2025年,官渡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省、市相关标准。三是社会体育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打造具有示范性的体育俱乐部和单项运动协会,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以市级体育品牌赛事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昆明高原环滇池自行车邀请赛等为依托,结合官渡区非遗传承技艺,打造官渡区国宝云子百人围棋赛等特色品牌赛事,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全民健身大联动。五是科学健身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推进体医融合试点和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建设,加强社区全民体质测定工作,促进体医融合深度发展。培养壮大发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人数不低于180人,力争到2025年,辖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六是青少年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举办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攀岩、围棋等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激发青少年的运动热情,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健康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熟练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促进官渡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积极向市级、省级输送优秀运动员。九、 全民健身理念存在的问题(一)全民健身意识误区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存在的误区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需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而且需要他们身心双健。然而现实生活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需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不仅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二)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与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的的各种活动。这需要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目的,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三)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但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为进行竞技比赛而建,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十、 全民健身的指导思想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求,深入贯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提升全民健身能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官渡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当全市体育事业的排头兵。十一、 全民健身提出的背景全民健身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基本建设情况而综合创新设计的新型健身方式和手段,它是全民建设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给当地居民安装各种体育娱乐休闲设施,为百姓提供免费锻炼场地。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具有浓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地,运河文化历史悠久。近些年,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地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地好转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对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且都积极走出门外,面对一些运动项目,聊城铁屯村村民,每天都会出来晨练,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跑跑步等,这些场面壮观,全面健身在百姓生活中更加火热。该文在分析聊城市全民健身路径使用现状基础上,找出在全民建设路径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力求提出聊城市全民健身路径未来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科学发展观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原理和实践意义使其必然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针,主要体现为:其一,就目前来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与农村发展经济的目标相矛盾,其二,现阶段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城乡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不均等的问题,要以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加以推动我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其三,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体育设备依然还是不够完备,场地的缺失,让百姓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锻炼,这是最终的目的也是奋斗目标。十二、 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的深度融合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躯体、心理、社会的完满状态。健康是民众的福祉,是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聚焦我国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了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那么,当前影响全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全民健身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如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值得深入探讨。(一)缺乏锻炼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巨大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初期的不足50岁,达到2019年的773岁。但同时,我国正在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农村的占比为4666%,城市为438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团队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指出,除了膳食风险、吸烟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肥胖、肢体活动频率低等,均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我国居民上述健康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此外,中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比例已超过成年人人口总数的50%,6-17岁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缺乏锻炼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业余静态行为时间由2010年的平均每天27小时,增加到了2013年的平均每天33小时。身体活动是指由于骨骼肌收缩产生的机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所有活动,包含运动频次、运动强度、运动类型和运动时长4个基本要素。已有研究证实,即使是运动频次、时长、强度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也不能抵消静态行为对健康的损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3年中国居民由于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医疗花费近486亿美元,占全球的10%,其中间接花费178亿美元,直接花费308亿美元。而充足的身体活动、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且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预防老年痴呆,促进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完满状态。正因为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全民健身行动已经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十五项行动之一。全民健身行动提出到2022年、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分别要达到37%及以上、40%及以上的目标。(二)当前推进全民健身呈现出的特点及优化对策公众对于全民健康有高度的认可,全民健身的理念得到普及,但不同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动机、障碍存在明显差异,真正做到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口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41亿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从年龄分布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降低的特点。20岁及以上人群中,93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重要,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不容乐观:2014年全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平均为339%,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为147%。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达到306%,其次为没兴趣惰性没人组织;而619岁儿童青少年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怕影响学习没兴趣不喜欢太累等。建议落实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的主体责任,在学校切实落实阳光运动一小时的前提下,组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达到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大学制定学生体育锻炼考核机制,提高大、中、小学生体质。职业人群由于工作、通勤、家务、子女教育占用时间较多,建议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举办健步走比赛,以及结合工作性质和环境,设计适宜员工运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的健身活动,使其能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仍存在巨大改善空间。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缺乏场地设施既是影响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也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制约因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建设城市慢跑步行道绿道,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等改善体育锻炼支持性环境的举措。建议一方面调整经营性健身场馆税费,促使运动健身场馆费用下调,减轻公众运动健身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扩建和优化全民健身场所,创造全民健身的支持性环境,以居民区、企事业单位为核心,打造15分钟健身圈,提高国民对健身环境的可及性;基于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配置相应的健身设施、场所,并优化健身场所设施设备和条件,包括对社区健身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对现有运动场所分布、不同类型体育场所进行升级改造,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运动需求,比如,新加坡注重设置完整、连续的慢性步道,做到不被阻断、人车分离;再如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绿视率高的道路、区域更容易吸引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全民健身带来挑战,如何在做好个人防护、场所管理的基础上,提高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保障必要的运动强度,需要在全民健身活动形式、技术、管理方面有突破性创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在全球持续一年多,我国采取积极的疫情防控政策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来自多个国家的研究均表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大幅减少。对此,需要研发和推广运动健身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国民特别是年轻人参加运动锻炼的兴趣,以适应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互联网、移动健康技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下多种APP具备运动、心率监测,VR、AR技术可以实现个人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对此,可研发新的运动产品,实现非聚集、非接触的大型体育活动,使个体居家环境下的运动有更为丰富的体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