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博-学硕心理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

上传人:住在****他 文档编号:19663457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考博-学硕心理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考研考博-学硕心理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考研考博-学硕心理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在富人区的她考研考博-学硕心理学-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模拟卷【3套】含答案详解(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1.小明同时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务员招聘考试。读研究生一直是他的理想,可是如果读研,父母可能无力继续给他经济支持;当公务员虽不是他的理想,但是稳定的经济收入正是他的家庭所需要的。此时,小明非常苦恼,不知如何抉择。小明面对的动机冲突是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D 本题解析:小明面临两个目标,两个目标同时具有吸引力和不利的因素,因此这里涉及的;中突是多重趋避冲突。2.抽样的基本原则是A.随机化原则B.标准化原则C.概括化原则D.等距化原则答案:A 本题解析:随机化是抽样研究的基本原则。3.初学电脑打字,随着练习次数增多,错误减少。这属于()A.负相关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负相关。两列变量种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或大或小但与前一列变量方向相反的变动,这称为负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4.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A.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B.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C.心理活动的特质和类型D.心理活动的情绪、意志、性格的外在表现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在记忆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属于()的观点A.皮亚杰B.信息加工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D.社会建构主义答案:D 本题解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7.在回归分析中,考查回归效果使用的指标是A.内部一致性系数B.决定系数C.概化系数D.列联系数答案:B 本题解析:决定系数是衡量回归有效性高低的指标,即在回归分析中,考查回归效果使用的指标是决定系数。8.我国儿童道德发展协作组研究发现,在关于行为意向与行为结果的判断上,()儿童大多根据后果判断A.3岁B.7岁C.5岁D.9岁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过程的特点基本上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即从外部行为后果的判断,发展到内部主观动机的判断。只是我国儿童主观判断的成熟年龄要早一些:7岁时,主观判断已经有明显发展,9岁时的主观判断已经占绝对优势,从外部客观判断到内部主观判断的转折年龄在67岁之间。因此,在3和5岁,我国儿童都是后果判断,7岁儿童大多数根据后果判断,还有部分通过主观意向判断,9岁时儿童都是根据主观意向判断。9.某位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告诉他放学后不必再留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了,此后该生继续按时完成作业,这时该生受到了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B 本题解析:斯金纳将强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施加正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负强化是通过减免负强化物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强化。同样惩罚也分为两种,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通过施加负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负惩罚是通过减免正强化物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惩罚。10.在暗适应的过程中A.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参与了全过程B.开始阶段,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产生作用,后面阶段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C.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D.只有锥体细胞起作用答案:B 本题解析: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二者作用大小和起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暗适应最初7到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感受性骤升。这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了方向,和原来的曲线不连续了,出现了所谓的棒锥裂。随着感受性继续上升,这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了。11.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叫()A.言语理解B.语音知觉C.词汇理解D.句子理解答案:A 本题解析:利用语言材料建构意义的过程就是言语理解。12.达尔文等(Darwin,et a1.,1972)使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声像记忆的研究与斯珀林(Sper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进行图像记忆的研究表明A.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C.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长于图像记忆D.声像记忆的容量大于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短于图像记忆答案:C 本题解析:与斯珀林的实验相比,达尔文等人实验显示声像记忆有两点不同于图像记忆。其一,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在听觉的部分报告法实验申,即时回忆的数量仅为5个左右的项目,而视觉实验的相应数量为89个项目。其二,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可达4秒,比图像记忆的几百毫秒要长得多。13.在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等现象的时期是A.幼儿期B.青少年期C.成年初期D.成年中期答案:B 本题解析:在心理上,青少年常常制造出假想的观众,他们的感觉是自己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与此同时,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自我。14.在测验等值设计中,有时会采用同一组测验试题来关联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以便寻找两 形式的等值关系,这些测验试题被称为A.标准化测验B.效标测验C.锚测验D.等值测验答案:C 本题解析:在测验等值设计中,有时会采用同一组测验试题来关联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以便寻找两形式的等值关系,这些测验试题被称为锚测验。锚测验在采集等值数据时,必须分别伴同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向不同被试群体施测。15.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实的实现答案:C 本题解析: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如果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较好的成绩,就会获得勤奋感,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16.职业测验最重要的两种效度是()A.内容和构想效度B.构想和预测效度C.预测和内容效度D.内容和表面效度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7.人脑神经元的大概数量是A.10亿个以上B.100亿个以上C.1000亿个以上D.10000亿个以上答案:B 本题解析:人脑神经元的大概数量在100亿个以上。18.最大的感觉器官是()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味觉器官D.皮肤答案:D 本题解析: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肤觉具有四种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皮肤按面积来算当然是最大的感觉器官。19.下面选项中属于事实性知识的是A.唐朝建立于618年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勾股定理D.事实性知识学习的规律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知识的组织性和抽象性可以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比较孤立的知识,不涉及背后所隐藏的基本原理。概念性知识是组织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的知识,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具有抽象概括性。迭项A描述的是一历史事件,属于事实性知识。因此本题选A。20.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A.不引起内脏感觉B.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C.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D.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答案:A 本题解析:内脏的痛觉是一种机体的报警机制,当我们内脏有损伤或功能不适时才会引起痛觉。21.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该实验自变量的数量是 A.2B.3C.4D.5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材料可知,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有两个:第一个是感觉可辨别度(高、低),第二个是语义可辨别度(高、低),因变量为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数量。22.6,8,10,12,26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平均差答案:B 本题解析:由于这组数据中存在极端值26,所以不宜用平均数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由于这组数据没有重复的数据,所以也不宜用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差和标准差类似,是用于表示数据的离散情况的指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23.智力的高低反应了()的状况A.特殊能力B.操作能力C.才能D.一般能力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智力和其他概念的区分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平时我们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来说的。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特殊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而多种能力的组合构成了才能。24.与胆汁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表现为A.强、不平衡B.强、平衡、灵活C.强、平衡、不灵活D.弱答案:A 本题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把个体的高级种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兴奋型(冲动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和抑制型四种。 兴奋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而不平衡,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极易兴奋而难以抑制,与胆质汁相对应。 活泼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平衡而灵活,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反应敏捷、活泼好动,与多血质相对应。 安静型的神经活动过程为强、平衡而不灵活,其特点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强,但不容易替代或转换,以安静、沉着、有节制和反应迟缓为特点,与黏液质相对应。 抑制型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比较弱,以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和反应缓慢为特点,与抑郁质相对应。25.有时,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这种现象是A.社会干扰B.社会惰化C.从众D.去个性化答案:B 本题解析:社会干扰是指他人在场是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社会惰化是指人们一起工作时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26.()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A.发展心理学概论B.儿童心理C.儿童心理学D.发展心理学答案:A 本题解析: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此时,还不能用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于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于1935年也出版了一本发展心理学;1945年此书再版。此书在当时欧美的影响极广泛,在科学性和系统性方面均超过了何林渥斯的发展心理学概论。27.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A.头B.肢体C.听觉器官D.眼睛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8.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阶段依次是A.类化、抽象化、辨别B.抽象化、类化、辨别C.辨别、类化、抽象化D.类化、辨别、抽象化答案:A 本题解析:概念形成包括三个阶段,首先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划分为一类,即类化:再从类化的事情抽取出典型的特征或属性,即抽象化;最后将这些抽取出来的特质或属性与其他的特质或属性加以区分,即辨别。29.下列测验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A.艾森克人格问卷B.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C.罗夏克墨迹测验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答案:C 本题解析:罗夏克墨迹测验是投射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均属于自陈式测验。30.阅读技能是一种()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技能的概念和分类的了解。技能指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乎法则的动作进行方式。技能可相应地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等技能。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形式。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之处在于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连续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观念性和简缩性特点。换言之,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同时二者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心智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阅读技能应该是一种心智技能。31. 当个体在弱光条件下直接观察物体时,往往看不清楚,但稍微移动一下物体,使其成像在视网膜边缘,则会看得清楚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视网膜边缘棒体细胞更多B.视网膜边缘椎体细胞更多C.视网膜中央窝对弱光最敏感D.视网膜边缘对强光最敏感答案:A 本题解析:视觉一般包括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其中: (1)棒体细胞是夜视器,感受明暗; (2)锥体细胞足昼视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3)视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对光最敏感。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 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32.成就测验是测量某种知识、技能训练结果的测验。它属于()A.典型行为测验B.最佳行为测验C.标准行为测验D.问题行为测验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3.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经典性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反射性需要D.探究反射答案:D 本题解析: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巴甫洛夫最早发现,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动物或人类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转向这个新异刺激,并把这一现象称为探究反射。他认为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4.在一个22的检验分析中,自由度是()A.0B.1C.2D.3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独立性检验自由度的掌握程度。两因素列联表自由度与两因素各自的分类项数有关。设R为每一行的分类项数,C为每一列的分类数目,则自由度为df=(R-1)(C-1)。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35.三名学生都试图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A随机抽取了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然后计算动机分数与这些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分数的相关。学生B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根据动机分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比较这三组在某一学科成绩上的差异。学生C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把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100元,第二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0元,第三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三组学生接受该学习内容的测验,然后考察三组被试的成绩是否存在差异。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是A.学生AB.学生BC.学生CD.都没有答案:B 本题解析:学生B的研究把学习动机作为一个被试变量,不同动机水平组的学生不是由实验者随机分配的,因此属于准实验设计。二.多项选择题(共30题)1.随机区组设计又称为()A.独立组设计B.相关组设计C.被试间设计D.被试内设计答案:B、D 本题解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就是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称为组内设计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由于同一区组接受所有实验处理,使实验处理之间有相关,因此又称为相关组设计或被试内设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2.开展以人为被试的研究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要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任何时候都不得欺瞒被试B.要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C.要确保被试免受伤害D.要遵循保密原则答案:B、C、D 本题解析: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要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要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要确保被试免受伤害,要遵循保密原则。有的时候,为了避免由于知晓实验的目的或过程而干扰实验效果,研究者可能会采取欺瞒技术。一般来说,欺瞒技术应该慎用,而且欺瞒技术不应对被试造成伤害,当研究者使用欺瞒技术时,也应当尽量让被试了解事实,并在实验后完全告知被试真相。3.下列关于反应时的概念,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B.反应时是指大脑进行加工的时间C.反应时是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D.反应时是大脑做出指令到反应开始的时距答案:A、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反应时概念的掌握。反应时间又称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一过程包括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并将兴奋传到大脑,大脑对这些兴奋进行加工,再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个过程发生在人的内部又叫反应的潜伏期。B选项错,反应时不仅包括大脑进行加工的时间,还包括刺激信息传递和运动信息传出等时间;D也错,反应时从刺激出现开始而不是从大脑做出指令开始。4.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扩展,他主张个体社会心理发展()A.不应考虑生物因素,而应考虑社会文化的因素B.在发展过程中,自我一直起主导作用C.每一阶段并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仅存在发展的方向上是好是坏D.扩展了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应研究成年的早、中、晚期发展答案:C、D 本题解析: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性的原因,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并扩展了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应研究成年的早、中、晚期发展,成为最早研究毕生发展的心理学家之一。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个体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的要求之间就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带来的紧张感,埃里克森将这种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就形成积极或消极的人格成分。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并不是一直起主导作用的,自我本身也有从形成到发展的过程。埃里克森强调社会的作用,但认为性、自我和情绪都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他还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无所谓好坏,但有向任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每一阶段并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仅存在发展的方向上有好有坏。需要指出的是,埃里克森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仍然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希望是否恰当。因此,依然没有突破新精神分析的框架。5.梅耶(R.E.Maye,)从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角度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A.单向道(one-way street)时期B.死胡同(dead-way street)时期C.双向道(two-way street)时期D.高速道(high-way street)时期答案:A、B、C 本题解析:梅耶(R.E.Mayer)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比作三条道路,分别是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期)、死胡同时期(20世纪中期)和双向道时期(20世纪后期)。在单向道时期,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育接受了心理学知识。在死胡同时期,心理学忽视了教育,教育忽视了心理学。在双向道时期,教育影响了心理学 的研究,心理学影响了教育实践。6.儿童逐步形成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表现在()A.能按一定时间准备功课B.集中、细心地完成作业C.被动地安排作业时间D.排除外界的干扰,认真完成作业答案:A、B、D 本题解析:初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很强的作业意识,不能对作业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忘记做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年级以后才逐渐地建立起较稳固的作业意识。能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7.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A.对学习行为经常予以奖励B.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C.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D.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答案:B、C、D 本题解析: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外部强化物到底提高还是降低动机,这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看法,当个体把奖励视为目标,而任务仅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时,内部动机就会受损;而把奖励看作是提供有关成功或自我效能的信息时,内部动机就会提高。增强学生内部动机的方法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到的学习目标。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缺失需要。8.自我调控系统包括()子系统A.自我认知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更新答案:A、B、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9.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有A.项目鉴别指数法B.相关法C.难度推算法D.Z检验法答案:A、B 本题解析:对于二分法记分的测验项目可采用顼目鉴别指数法计算区分度。在大规模或标准化测验中,多采用相关法,即以项目分数与效标分数或测验总分的相关作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相关越高,项目区分度就越高。10.心理学实验中,针对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在实验变量上的不同组合,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下列组合能使用参数检验的有A.自变量为计数数据,因变量为计量数据B.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数据C.自变量为计量数据,因变量为计数数据D.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数据答案:A、B、C 本题解析: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时,可以使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量资料时,可使用回归分析,也可将计量资料的自变量降级为计数资料使用,利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自变量为计量资料,因变量为计数资料时,通常选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都为计数资料时,只能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分析。11.兴趣的品质有()A.兴趣的广度B.兴趣的中心C.兴趣的稳定性D.兴趣的效能答案:A、B、C、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兴趣品质的理解和掌握。兴趣有不同的品质。 即 兴趣的广度,指兴趣范围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地说,兴趣广泛有利于人们获得较广博的知识。 兴趣的中心,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它能推动人们较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 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效能。 12.学校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具体因素有()A.教师B.课堂教学C.班集体D.同伴群体答案:A、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3.对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组内误差,下面哪种说法是对的?()A.其自由度为k(n-1)B.反映的是随机因素的影响C.反映的是随机因素和系统因素的影响D.组内误差一定小于组间误差答案:A、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自由度的确定情况的掌握。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总的自由度为nk-1,组间自由度为k-1,组内自由度为k(n-1)。同时,组内误差反应的随机因素的影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14.关于晶体智力描述正确的是()A.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B.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C.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D.在成年阶段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的稳定答案:A、B、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5.以内涵划分概念,有()A.集合概念B.抽象概念C.普遍概念D.实物概念答案:B、D 本题解析: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以把概念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 概念。实物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又称“具体概念”,如“飞机”、“椅子”等;又如,幼儿将苹果和球归为一类,将香蕉和口琴归为一类。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如“硬度”、“运动”等;又如,将香蕉和苹果归为一类,将口琴和球归为一类。16.编制自陈量表常采用下列哪些方法?()A.因素分析法B.经验标准法C.艺术表达法D.理论推演法答案:A、B、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7.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表现在()A.与父母的情感逐渐冷淡B.反对父母的控制与干涉C.重视父母的建议D.父母的榜样作用减弱答案:A、B、D 本题解析:进入青春期后,初中生与父母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情感上脱离。初中生情感有了新的依恋对象,与父母不如以前亲密。行为上脱离,独立的愿望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的干涉和控制。观点上脱离,喜欢自己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判断。父母的榜样作用减弱。18.研究表明,()者,测验焦虑较高A.对自己能力没有把握B.抱负水平过高求胜心切C.缺乏自信、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D.测验成绩关系重大压力过大答案:A、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19.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是()A.差异性B.集中性C.缺陷性D.排斥性答案:A、B、C、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学习障碍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但许多人都同意学习障碍具有下面四个特征:差异性。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行为与其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具有明显差距,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远低于该年龄所应达到的水平。缺陷性。学习障碍儿童在学习的某些特殊方面有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很多学科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却不能完成对其他儿童来说很容易的一些事情。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常常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常在说话、阅读、写作、拼写和算木等方面出现障碍。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者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者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20.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包括A.学科基本概念B.学科基本原理C.发现学习的态度D.发现学习的方法答案:A、B、C、D 本题解析:布鲁纳强调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不仅应该包括该学科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应该包括如何获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态度和方法,即发现学习的态度和发现学习的方法。21.应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变量包括()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机体变量答案:A、B、C 本题解析: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自变量,即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和实验情境,它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变量,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或变化结果,是实验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或变化;无关变量,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简单地说,实验法就是操纵自变量看是否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如果可以,就可以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了使这种关系明确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无关变量控制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得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故答案是ABC。22.许多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力分数之间存在()A.较低相关B.正相关C.负相关D.无关答案:A、B 本题解析:智商与创造力分数之间并不明确,有些结果表明二者存在较低相关,有时表明是正相关,这与测量智商和创造力的具体定义和使用的量表有关。23.正态分布的对称轴是过()点垂线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无法确定答案:A、B、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的关系。在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众数相等,因此正态分布的对称轴和这三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因此,答案为ABC。24.创造力测验的内容更强调()A.思维的流畅性B.思维的变通性C.思维的独特性D.问题答案非固定答案:A、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5.书面言语的掌握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等过程A.阅读B.写作C.识字D.写字答案:A、B、C 本题解析:书面言语是言语发展的高级阶段。儿童进入小学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和掌握读、写、算的书面言语的知识和技能。书面言语的掌握有一定的顺序,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基础。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一般一、二年级儿童不善于默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内部言语的发展,默读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写作是书面言语的高级阶段。26.安斯沃斯(M.Ainsworth)设计了一种被广泛用来测量婴儿依恋品质的实验程摩。下列关于该程序特征的阐述,错误的有A.评估家庭情境中亲子互动的频率B.观察婴儿在某种设置的情境中是否表现出寻找依恋对象C.观察多种社会情境中的亲子互动,以评估儿童的依恋特征D.观察不同文化中的亲子互动,以揭示婴儿依恋本质特征的跨文化差异答案:A、C、D 本题解析:该研究过程一共有8个步骤,以引起婴儿的依恋行为,观察婴儿独自时或与陌生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以及婴儿与母亲在分离前后的相互作用,记录婴儿对母亲和对陌生人反应的异同。该研究是在实验室情境中完成的,当时的设计目的在于考查婴儿的依恋类型,并没有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探究依恋特征。27.情绪状态的一般表现形式是()A.心境B.应激C.激情D.心情答案:A、B、C 本题解析: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就是情绪状态,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28.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为()A.从简单到复杂B.从呆板到灵活C.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D.从间断想法到有组织的综合性想法答案:A、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9.记忆的类型有()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B.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C.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答案:A、B、C、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30.下面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视轴辐合D.运动视差答案:A、B、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三.问答题(共35题)1.简述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答案: 本题解析:(1)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 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也称均数或均值,是原始分数的总和与分数的个数的比值,一般用字母M表示。中数的含义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符号为Md或Mdn。众数的含义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常用符号M。表示。(2)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关系正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三者相等,因此在数轴上三个集中量完全重合。偏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偏态分布中,MMdMo,在负偏态分布中,MMd Mo。在偏态分布中,平均数永远位于尾端。中位数位于把分布下的面积分成两等份的点值上。一般偏态情况下,中数离平均数较近,距众数较远,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众数与中数的距离是平均数与中数的距离的两倍,即Md-Mo=2( M-Md)。 理解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含义的同时,也需熟记它们另外的名称和符号。在偏态分布情况下,平均数与中数的差值为正数时,即低分较多时,称作正偏态。反之,平均数与中数的差值为负时,即高分较多时,称作负偏态。2.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 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 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 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环境。学生只 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学习不可缺少的 内部力量。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 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数学、物理、化学 作业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辐合式思维的教学环境。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 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动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 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 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当然, 也不能忽视辐合式思维的培养。 (3)积极创设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环境。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 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积极创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的环境。教师应用现代教 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 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 与做法。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与表现。 3.简述统计功效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答案: 本题解析:统计功效是指,在假设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后,接受正确的备择假设的概率,或者说是指某检验能够正确地拒绝一个错误的虚无假设的能力。一般来说,影响统计功效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两总体的实际差异。当两总体实有差异越大,或处理效应越大,则假设检验的统计功效越大(在错误概率不变的情况下,1 -p变大);(2)显著性水平的设定。值通常是一个人为设定的值,它是一个决策标准,通过比较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与其大小关系来作出统计决策。若显著性水平越大,则卢错误越小,从而统计功效1 -p越大;反之,变小,1 -p变小;(3)检验的方向。当两总体差异一定,对于同样的显著性水平,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的统计功效要大;(4)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越小,分布曲线越瘦削,统计功效越大。 在统计检验时,不能单纯地看显著性水平,还要看统计功效。4.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答案: 本题解析:【答案要点】 亲社会行为,或称利他行为,是个体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有助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的行为,包括互助、分享、合作、友爱、慷慨、同情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于自愿。当然,对幼儿来讲也可能部分地由于内部的道德感、舆论压力或义务感。总之,亲社会行为是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的理智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当儿童手指碰伤、玩具跌坏、想参加游戏却遭到同伴拒绝时,父母不仅要启发儿童讲述自己的情绪并且要安抚他的情绪,父母的同情、建议加上讲述时的宣泄,会使幼儿较快地恢复平静、愉快的心情。有时,幼儿看到别人处于同样情境时,成人可启发幼儿伸出援助之手。 (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是儿童对来自另一人的情感暗示或者对另一人所处的情景所产生的一种不随意的替代性反应,表现出感受到与另一人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的程度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敏感性。因此,移情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和增强对别人的理解。移情和同情都建立在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理解能力之上,但移情比同情更进一步,它要求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产生同样的感受。有时幼儿不能发现别人是否受到压抑,自己是否应当帮助别人,是因为情景中情感的暗示线索不很明确,也看不清影响别人情绪的原因,他们就能不认为别人有困难,或不理解别人需要帮助。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移情能力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成人在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时,应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图书、故事、电视、木偶戏或指出当前情景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鼓励幼儿谈论他人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观察和赞赏故事。戏剧、现实情景中周围成人或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使幼儿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导致对双方均有益的后果:接受帮助的人因解决了困难而高兴,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赞扬;同时没有表扬他也会感到学雷锋、做好事是令自己心里很愉快的事。一旦幼儿逐渐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他的分享、互助、合作、慷慨、友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