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9449531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七版)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声明:本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引用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尚未发表,图片、数据以及观点均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未经允许不能擅自在网上流传。违者自行承担一切后果。特告。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授课教材: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茨 第七版参考性英文阅读教材: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讲义获取方式email/bb本次课要点:本次课主要是围绕着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如何逐步提出宏观经济所需思考的问题,以及宏观建立后又是怎样逐步完善、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如何在对政策的效力的争论中相互促进和发展为主线,来介绍全书的授课框架的。让学生在刚进入就清楚宏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我们一个学期将要重点讨论什麽内容。教学安排:1、 纪律要求2、 关于章节安排、选取3、 关于课后作业4、 考核方式(10%考勤 参看双学位考勤定义。另外,3次迟到视为1次缺勤。+20%平时考核+70%期末)商学院 商学院学生缓考者,按试卷成绩85%录入总成绩。 (8次以上出勤者具有考试资格,10%考勤 原则上双学位考勤以效果论,未参加课堂学习者,视为缺勤,不论缘由。1次缺勤扣1分。+90%期末)双学位 为严肃纪律,确保公平和质量,双学位还设有以下规定:1、出国缓考(未有以往考勤记录)者,按试卷成绩85%录入总成绩;2、考勤未达标而参加考试者,原则上不录入成绩;3、有作弊嫌疑者,需重新考试认定成绩;4、作弊成立者,计0分。5、 答疑、联系方式、学习方法(理论+实际)课程结构进度:1、 导论(1)+ 国民收入核算(2)2、 收入与产出(总需求与均衡产出、乘数理论)(9)3、 货币、利息与收入(IS-LM模型)(10)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1)5、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配合运用)(12)6、 习题课一7、 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需求曲线政策、形式化表述、极端总供给曲线)(5)8、 总供给:工资、价格与失业(一般总供给曲线推导、经济学学派介绍、AS-AD模型)(6)9、 增长与积累(新古典增长模型)(3)10、 增长与政策(内生增长模型)(4)11、 习题课二12、 消费与储蓄(13)13、 投资(14)14、 货币需求(15)15、 习题课三16、 中国宏观经济解读(外请专家2课时,课次随机安排)17、 全书考前要点总结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把商品市场当成一个整体处理。类似地,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资产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抽象的好处在于增加了对商品、劳动力、资产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对成千上万的单个市场细节的省略,使研究的目标更明确地集中于解释这些关键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微观的根本区别侧重点有所不同。微观侧重局部均衡分析。研究某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时,常假定其他行业的价格是给定的;宏观研究平均价格水平(物价水平)。微观在研究资源的配置时,常假定消费者的总收入是既定的;而收入水平却在宏观部分成为讨论的关键变量。 微观经济学是供给相对不足的经济学(萨伊定律),不存在储蓄和生产过剩,没有经济危机,不存在失业问题,价格完全弹性运作;而宏观经济学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存在储蓄、生产过剩,出现经济危机与失业,价格调整存在粘性。两者在政策有效性上存在分歧。这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条主线。微观的核心观点是在证明市场机制如何完美,而宏观总在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之间进行争论,从而形成两大思想派系。思想领域的几次交锋:古典理论(微观)30年代论战(大萧条)宏观的标志性诞生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庇古福利经济学1920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罗宾逊夫人与两个剑桥之争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萨缪尔逊经济学1948货币主义60年代论战(滞胀)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1976年诺奖获得者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自由选择1979莫迪利亚尼,托宾,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1939新古典主义70年代论战(宏观缺乏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萨金特),实际商业周期理论,索洛(新古典增长)曼昆(价格粘性机制),罗默(内生增长),泰勒等此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更多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的相互融合、相互吸纳的特点。举例: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从一个侧面给予诠释。早期的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为各国政府实施国际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Mundell, 1963;Fleming,1962)。随后,Dornbusch引入理性预期因素,较好地解释了汇率超调现象(Dornbusch,1976)。但是,这些模型的共同缺陷是缺乏严格的微观基础。这些缺陷直接导致80年代之后及与微观基础的新开放宏观模型的产生。Obstfeld-Rogoff 1995模型融入垄断竞争、名义价格粘性等特点,建立动态一般均衡,奠定了新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讨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各国福利水平、通货膨胀、支出转移效应、产出和消费的影响。在这一领域,后续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Obstfeld-Rogoff 1998,2000,2002(引入生产力水平和货币供给不确定性的随机模型);Betts-Devereux 1996,2000(国际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价格歧视); Corsetti-Pesenti 2001(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Benigno 2002(国际货币政策协作问题);Clarida 2002(交错价格调整)等。背景资料:附录1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标志 凯恩斯经济体系的确立。 认为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减轻经济波动。凯恩斯理论行之有效,因此取代了古典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莫迪利亚尼、克莱茵、托宾、希克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Great Stagflation),再加上停滞的产出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正如30年代大萧条为凯恩斯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70年代的大滞胀引导经济学家和公众迎接反凯恩斯革命的到来。”(托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二) (1)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他认为政府的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2)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理论方面缺少微观经济学基础。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上出现了一种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的探索力量即理性预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Robert Lucas), 理性预期学派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古典主义复归,因此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附录2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介绍: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从心理因素角度论述经济周期的理论。 1936年现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始向上,继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性,即经济周期。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在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阶段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在繁荣后期。由于资本家对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因而使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涨,投资增加。但实际上这时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劳动力和资源渐趋稀缺,价格上涨,使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大;另一种情况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大,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利润逐渐降低。但由于资本家过于乐观,仍大量投资,而投机分子也不能对资本的未来收益做出合理的估计,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随即资本家对未来失去信心,造成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大增,利率上涨,结果使投资大幅度下降,于是,经济危机就来临了。经济危机后,紧随着经济萧条阶段,此阶段资本家对未来信心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难以恢复,银行家和工商界也无力控制市场,因而投资不振,生产萎缩,就业不足,商品存货积压,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随资本边际效率逐渐恢复,存货逐渐被吸收,利率降低,投资逐渐增加,经济发展就进入复苏阶段。此阶段资本边际效率完全恢复,投资大量增加,经济又进入繁荣阶段。 产生因素形成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主要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性变动,这种变动一般呈现3-5年的周期性。主要有三个因素决定: (1)固定资产寿命和人口增长速度; (2)过剩存货的保藏费; (3)生产资本使用完毕所需要的时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后师从马歇尔、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进英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 1909年,进入剑桥国王学院任研究员,讲授经济学。1913-1914年任英国皇家印度货币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晋封为勋爵。1946年4月21日,因心脏病猝发去世。 作品介绍凯恩斯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 、货币改革论 、货币论 、 1930的严重萧条 、劝说集 、 获致繁荣的方法 、 一个自我调节的经济制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它为政府干涉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二战结束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告以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目标,迅速摆脱了二战的影响,并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凯恩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人们的心理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行为金融学)。 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为什么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因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的收入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增加,在收入增加的初期、中期,收入增加与消费增加成正比,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热情较高,但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在中后期,收入增加的幅度大过消费增加的幅度,收入与消费不成正比,消费热情减少。 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 3、流动性偏好规律。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持有现金存在偏好。人们心理上偏好现金是因为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方便日常生活开支; (2)谨慎动机。预防意外,存留现金; (3)投机动机。为了寻求更大的收益,留现金,以备随时调用。 特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所以,就把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因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因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总需求。 第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的,以分析投资变动的原因来探讨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从现代经济学对消费的经验成果来看,消费在长期中是相当稳定的。消费中的短期变动,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费变动,对经济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一种认为控制的因素,净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也就是说,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投资的变动。 第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都是有凯恩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出发的,但分析的方法与角度不同。 举例例如,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从凯恩斯的储蓄投资关系出发,分析事前投资、事后投资、事先储蓄和事后储蓄之间的差异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则分析了投资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动等。 此外,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因素的作用,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解释了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了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 生平经历1、1883年凯恩斯出生于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曾在剑桥大学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母亲弗洛朗斯阿达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2、1889年7岁的凯恩斯进入波斯学校。 3、1891年后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 4、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 5、1895年考取伊顿公学,并于1899和1990年连续两获次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业。 凯恩斯6、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奖学金。 7、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 8、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 9、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 10、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11、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2、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 13、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 14、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 15、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16、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 附录3凯恩斯投资理论综述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要解决经济危机,就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规律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两个短期投机理论,一个长期投资理论。 凯恩斯选美理论在股票投资操作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放在了次要地位,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心理学和行为学。他认为股票市场的运动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群体心理。凯恩斯用参加报纸选美比赛的比喻通俗地表明了股票投资中分析和把握群体心理的重要性。他把选股比做报纸上的选美比赛:“报纸上刊出一百帧相片,有读者从中选出几名大家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谁的选择结果若与其他参加竞猜者之平均爱好接近,谁就得奖;在这种情形下,每名竞猜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人,而选其他人认为最美丽的人。每个竞猜者都持此想法,于是都不选他们本身认为最美丽者,亦不选选一般人认为最美丽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参与竞猜者认为最漂亮者.”这样的选美结果是,选出了“大众情人”,选出了大多数参赛者都会喜欢的脸蛋。这种理论用于选股,就是研究大众的投资行为,从中获利。其精髓在于“他人愿支付乃一物之价值也”。马尔基尔(Malkiel)把凯恩斯的这一看法归纳为博傻理论。比如说,我傻,用高价买入高出其真实价值的股票,但我预计,还有人比我更傻,他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下我手中刚买入的股票,以此类推。 空中楼阁理论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里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他认为,股票价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收益,但由于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大众投资应把长期预测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测。大众通过对一连串的短期预测,修改判断,变换投资,以获得短期内的相对安全,这些短期投资造成了股票价格的波动。空中楼阁理论完全抛弃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里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凯恩斯认为,与其花精力估算并不可靠的“内在价值”,不如信心分析大众投资未来可能的投资行为,抢先在大众之前,买进或卖出。如果说“选美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短期投机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凯恩斯的“长期友好理论”则是长期投资的理论基础。 长期友好理论凯恩斯认为,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繁荣,一路向前而不会倒退,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趋势向上,物价指数亦会越来越高。按照凯恩斯的经济不断繁荣理论,经济形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股市趋势保持向上,股价指数总体趋势不断走高。因此,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持股,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原则,靠时间积累财富,从长线而言能稳定获利。 附录4桑百川:美国金融风暴与新自由主义破产 发布日期:2008-9-30 4:34:43 来源:搜狐财经 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向世界蔓延,给各国的金融、经济蒙上阴影,越来越明显的全球经济衰退的迹象令全球不安。这场金融风暴的实质是自由主义经济主张泛滥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极端崇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1933年西方经济大危机,彻底粉碎了自由主义的神话。此后,罗斯福新政、凯尔斯主义问世,西方捡起了政府干预的工具,陆续放弃了纯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由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存在公共产品的市场领域,存在外部性问题,以及私人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市场机制自发的作用往往产生“市场失灵”。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不可或缺。西方长期采样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确对于缓解经济衰退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政府也存在信息不完全,政府利益取向具有非中立性,政府决策存在随意性,无法进行准确计算,政府缺乏效率,也经常出现“政府失灵”,另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积累起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包袱,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甩掉财政包袱,撒切尔主义盛行,西方大量实行私有化,出售国有企业,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的经济主张,政府放松了经济干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下,金融创新迅速发展,虚拟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但却疏于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终于酿成如今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金融创新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才会出现所谓的经济泡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的密切的关联,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产生问题。生产是为了满足需求,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为了使产品得到实现,人们首先是在流通领域中做足了文章千方百计改善流通活动,建立营销网络,改进流通技术,缩短流通时间,扩大流通空间,改善交通运输设施,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当生产无限扩大超过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金融创新又为扩大需求服务,提供消费贷款,刺激超前消费,当消费者缺乏支付能力时,银行卖力地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可以延期付款,甚至实行零利率。于是,越来越多的事实上已经破产的负债家庭出现,银行当然知道过度放贷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银行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资产评估机构粉饰银行资产证券的信用,鼓舞世界踊跃购买,银行债权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国,银行风险由全球分担;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甚至过度担保,银行风险也转嫁到保险公司。在金融创新中,1929年1933年大危机后实行的传统银行业务与投资业务分离的分业管理原则被打破,众多银行开始拓展投资业务,创投公司飞速发展,金融泡沫越吹越大-在表面上一片繁荣的背后,是流通活动和金融创新支撑着虚假的需求,生产与真实需求脱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日益凸显。当支付链条断裂,金融风险立即显现出来,金融恐慌在迅速开展蔓延,整个金融帝国崩塌,金融危机到来,并由全球各国埋单(这一点马克思早在19世纪资本论中已经指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实体经济,最终归于实体经济本身的真实状态,这一过程便是经济衰退,失业率攀升,老百姓不得不承受金融寡头们制造的灾难。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泛滥,为削弱政府对无节制的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业务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任由市场失灵,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帮凶。市场经济本是效率更高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只有在政府有效管理、间接调控下运行的市场经济,消除市场失灵,才有更高的效率。是该对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反思,确立新的经济理论,改革金融监管方式的时候了。附录5对中国“四万亿”财政扩张计划的评价余永定 2008-“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四万亿”财政扩张计划来说,政府宣布十个投资方向,强调结构改革,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合理的。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很好,并具有一笔庞大的外汇储备可以使用(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比较)。另外,中国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但这个方案的很多细节还需要落实。在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如果刺激方案并未导致居民、民营企业需求的增加,仅仅或主要是唤起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刺激方案就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张斌 2009-专题报告一金融危机过后,国有企业投资骤然加速,大大超出整体的企业投资增速,私人企业落后整体的企业投资增速。下面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私人投资在经历了上一轮的高速投资之后,投资增速开始了趋势性的下降。私人部门投资增速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1)外需空间收窄;(2)内需空间在制造业领域已经非常有限,在服务业(主要是市场准入受到严格限制和市场竞争环境非常不利于私人企业的现代服务业部门,诸如医疗、教育、交通、电信、金融等)受制于各种政策限制,难以提供可靠的盈利预期和投资机会。从投资涉及的行业分布看,2009 年以来的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较2004-2007 期间有轻微的下降,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速大幅超出2004-2007 期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上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平均增速的银行与保险、水利与环境保护、教育、卫生与社会安全、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的投资有非常显著的加速。2009年2季度主题报告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量中,政府和企业的贡献占到66%;而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只能解释剩下34%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掩盖了居民消费疲弱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 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了10%,但是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却仅为0.55。即,同比新增10%的收入中,仅有一半略多用于消费了。一般的趋势是,在收入增长的过程中,边际消费倾向趋向于降低。此外,根据央行2 季度对全国50 个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居民的消费意愿已降至历史最低点,而储蓄意愿则创造了历史新高。就业面临压力、全社会工资水平2009年2季度主题报告联系到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表现,或许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居民不愿意消费。失业压力依然严峻,从而影响到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来看,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比例自2008 年4 季度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恶化,供求比例由0.97 急剧降至0.85,之后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从地区结构来看,今年1 季度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仍在下降,显示就业形势继续恶化,中部地区的供求比例仅上升1 个百分点,显示反弹依然乏力。 张斌 2009 专题报告一在政府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反弹的背景下,全社会平均工资增速依然在下降通道当中,其中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工资下降幅度稍缓,其他所有制单位的工资增速下降尤其突出。考虑到其他所有制单位当中低收入群体占据了较高比重,说明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和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也从侧面证实了我们对于新一轮经济扩张过程中会带来收入分配进一步恶化和削弱内需的担忧。货币扩张的宏观经济三部曲回顾上一轮货币和信贷扩张之后的宏观经济运行,大致可以将货币、资产价格、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分为三部曲。三部曲中,依次看到了(1)货币供给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2)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3)通货膨胀和实体经济下滑。上一轮中国的情况是每个阶段大概历时一年。三部曲的第一章从2005 年中期到2006 年底,特征是广义货币增长处于高位和资产价格爬升,具体表现是广义货币高速增长(平均超过20%),股票价格温和上涨(从1000 点到接近2600 点),实体经济处于潜在水平(10%上下波动),CPI 低位(平均2%)。第二章从2007 年初到2007 年底,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具体表现是股票价格泡沫(从2600 点到最高超过6000 点),实体经济过热(10%以上,最高达到13%),通胀确定上升趋势。第三章从2008 年初到2008 年底,特征是高通胀,伴随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急速下滑,具体表现是通胀走向顶峰(最高到达8.5%),实体经济减速(从10.6%到6.8%),股票价格快速下跌(从超过4500 点到1800 点)。不仅中国如此,考察日本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初期泡沫经济时期,我们看到了同样规律。日本的第一乐章从1986 年初到1987 年初,主要特征是货币供给增速处于高位,股票价格温和上涨,实体经济处于温和水平。第二乐章从1988 年中期到1990年末,特征是股票价格泡沫,实体经济过热。第三乐章从1991 年初到1992 年中期,特征是通胀到达高位,泡沫经济破灭。在货币供给、资产价格、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几个关键变量的变动顺序上,日本与中国的情况大致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1)通胀压力自始至终压力不大;(2)货币宽松时期较长,资产价格泡沫维持时间较长;(3)泡沫危机严重破化了日本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本经济从此陷入长期衰退。孙文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3/13/2023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