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朗读中的美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3877005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味朗读中的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品味朗读中的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品味朗读中的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味朗读中的美品味朗读中的美 袁 莎 指导老师:黄元英 摘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对理解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赋予语言文字以美感。品味朗读中的语言美,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语气来显示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丰富变化,从而也就能够更细致的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动听悦耳的语调,让听众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给人以一种陶醉般的美感享受;品味朗读中的形象美,汉字的字形取象于天地自然万物,是自然万物信息的浓缩,每个字都与自然相通,是鲜活、有信息、有生命的文字,处处透着生机,透着灵性的美;品味朗读中的意境美,只有经过多层次的审美超越,一个空明灵透的生命之境,寓真含善的审美化境才得以实现;品味朗读中的情感美,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强烈的影响学生,使学生着迷,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发生共鸣。 关键词:朗读、语言、形象、意境、情感。 “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对理解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教学中,朗读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朗读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为熟悉课文内容而读,或为活跃课堂气氛而读,亦或是为调整课堂环节而读,忽略了朗读与理解的关系,不能体现朗读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的朗读都提出了一些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很值得广大教师细细品味咀嚼:“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都体现了对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朗读以众多的美学内涵。 一、 品味朗读中的语言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等方面。通过清晰响亮的声音,激情饱满的情感,快慢适度的节奏,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语气生动传神的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美。 现代文阅读要夯实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鉴赏和运用能力。老舍先生的草原,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里,他把自己对草原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流露在字里行间。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能够做到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我认为完全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境界。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赏析和鉴赏本文的语言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体验到中国文字的美,文中景色的美,景外游人的美。那一个个比喻、排比、拟人句所展现出来的画卷,再通过语言的诠释,于听者是一种境界上享受,于读者是一种语言上的盛宴。 汉字的发音有“音同意通”的规律,如“道”与“到”、“导”音同,寓意“道”有导向、到达的作用。中国的语言只有400到800个单音语,而这些单音语要表现40000个字,那么每一个语就有所不同。由于表现的形态和上下文可以增加这些音调,可以使每一个音调有好几种用法;所以,yi音可以代表69个字中的任何一个,shi可以代表59个字,ku可以代表29个字。所以,朗读中国文字就像在唱一首动听的歌谣,除了汉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这么美妙,这样复杂,这样的精微,这样的婉转。汉语的语调美在朗读、朗诵和说话交流场合显得尤为突出。朗读在有文字凭借的语境中把书面的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的再创造活动。用普通话朗读字词时,对于每个音节的声、韵、调都能朗读得坚实、饱满、响亮,无疑给听者一种满足感。有了这种其乐融融的愉快和满足感,再去朗读文章,在正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基调的前提下,就能够驾驭朗读的进程,做到语语中的,声声入耳,一鼓作气,善始善终,通过不同的语气来显示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丰富变化,从而也就能够更细致的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动听悦耳的语调,让听众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给人以一种陶醉般的美感享受。 如北师大版一年级的课文里有这样一首儿歌我家住在大海边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这样一首儿歌处处体现着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中“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其中以“ang”为韵脚,“光、阳、香、场”均押“ang”韵,加上声调的变化,语速的变化,音高的变化,语言文字的美变得像一首轻柔曼妙的歌曲,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也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中的第二美也正是朗读中的那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二、 品味朗读中的形象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同于世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的衣着更为奇特。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融汇几千年圣贤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西方表音文字仅仅是字母的组合,本身除了发音之外,没有别的用处。汉字不同,汉字的字形取象于天地自然万物,是自然万物信息的浓缩,每个字都与自然相通,是鲜活、有信息、有生命的文字,处处透着生机,透着灵性的美。 朗读是把形象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 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夏丐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解用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 三、 品味朗读中的意境美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一针见血的指出“语文本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只有读好了,学生才能进入角色,置身于作品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受故事的波澜起伏,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 (一) 画面美 朗读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生成。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根据作品中的文字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在脑海中浮现美丽的画面。四年级课文三月桃花水中“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秦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明镜。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边疆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美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倾听着这三月桃花水划过心间的声音,那样柔情,那样缠绵;倾听着麦苗和水的低语,那样舒心,那样惬意;倾听着桃花水拍打岸边石块的声音,那样清脆,那样有力。恨不得马上置身其中,欣赏燕子和白云在蓝天上嬉戏;欣赏岸边的垂柳轻弄舞姿;欣赏姑娘们如桃花般的笑魇;欣赏那淳朴的农民早早燃起的炊烟此情此境,只有在朗读中细细品味,在品味中细细琢磨,才能在琢磨中尽情享受。 (二) 含蓄美 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处处流露着含蓄美。含蓄也是一种意境。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的爱,而“我”先是以冷对父亲的热,形成父子之间感情的不协调,直到“我”看到父亲买桔子过铁路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我”的感情才从“背影”里找到了喷泉口,在“泪光”中流泻出对处于逆境之中的父亲的挚爱.作者在背影里写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正因为表现得曲折顿挫,才能感人至深,引起人们的共鸣,父亲海洋般的爱子深情以及“我”对父亲更深重更浓烈的感欲、自斗与思念的复杂情绪都似余音绕梁为我们留下了颇耐咀嚼的无穷韵味。 (三) 空灵美 实实在在的能看见的那种美,只是美的一种浅层的表现,更高层次的美是建立在理性起初上的。这种美,能给人以更过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壮丽之美;“翠叶松枝遮去路,未见花色先有香”这才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是意境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有情趣的客观事物精华部分的集中并熔铸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作者的艺术匠心独运,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境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达中国美学的艺术境界时,常常会用上“动与静、实与虚、阳与阴、有限与无限统一”的表述方式,境界的基础是“象”,“象”最初是实体性的,当它与意、情妙合成为“意象”或“情象”时,已经有了虚实结合的特性。但是只有当“象”也被忘掉以后,“境界”才是可能的,如果执着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或情象,那是无法召唤出一个空明灵秀的审美境界的。这也正是审美境界创造需经历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过程。而像有人执意要追究“夜半”是否有“钟声”,又是否真有“客船”到来,那实在是与向着无限不断延伸的审美境界背道而驰了,也根本无法体味或悟到境界之真、之美。境界不能离开实象又不能停留于实象,它追求“字外味,声外韵,题外意”。宗白华先生从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领会出境界的空灵:“空灵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 他还说:“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空灵妙境是意境创造中最难求之境界。苏东坡有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送参寥师),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最为推崇的是盛唐诗人那种透彻玲珑、空明圆融的境界。严羽用来形容盛唐诸人的“透彻之悟”的几个喻象:“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所呈示的正是诗歌审美境界的幻象,即空灵性质。只有经过多层次的审美超越,一个空明灵透的生命之境,寓真含善的审美化境才得以实现。 四、 品味朗读中的情感美 文章总是要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强烈的影响学生,使学生着迷,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发生共鸣。 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情感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有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才能发觉,其实情感是风,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团火,情感是一汪泉,情感是一碗粥,情感是一杯酒,情感是润物无声,情感是春风化雨,情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情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语文教学中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其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是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的精简分析。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把主动去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细细品味朗读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参考文献: 参见张颂 朗读美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XX年02月 参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漓江出版社 XX年x月x日 参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XX年6月 参见徐世英谈谈朗读教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XX年 致 谢 辞 本论文是在2012“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置换研修班培训学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黄元英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期间,黄老师因病住院,但是他还是坚持带病指导,让我深受感动。凡是论文写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老师都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进行讲解和指导,才使得我的论文可以顺利地进行。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论文的修改这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黄老师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无论是我与黄老师面谈还是网上交流、电话交流,老师都显得平易近人,耐心,认真负责。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让我深受感动、使我受益终生!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