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包头市昆都仑区九年级下学期中考适应性考试理综化学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1分)1. (2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B . 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C .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 .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2. (2分) (2017平谷模拟)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生铁B . 矿泉水C . 硬水D . 蒸馏水3. (2分)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 . 水结成冰B . 水分蒸发C . 硫在空气中燃烧D . 品红向水中扩散4. (2分) (2019九上武汉期中) 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丙和丁的质量之和B . 反应前后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C . 反应前后碳元素、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D .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比为8:15. (2分) (2017哈尔滨) 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炼钢、宇宙航行都要用到氧气B .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目前海水淡化已经广泛使用C .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 .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我国已经在南海海域对可燃冰进行试验性开采6. (2分) (2019包河模拟) 孔雀石化学式:Cu2(OH)2CO3是一种古老的玉料,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用作装饰的孔雀石又被称为“翡翠蓝宝”和“蓝玉髓”。下列有关孔雀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属于有机物B . 其分子由碳、氢、氧、铜原子构成C . 铜元素显+1价D .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7. (2分) (2017渠县模拟) 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加到Zn(NO3)2、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A . 滤渣是Ag、Cu、FeB . 滤液中有Zn2+、Fe2+、NO3C . 滤渣是Zn、Cu、AgD . 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gCuFeZn8. (2分)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t2t2的温度,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 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 乙从其溶液中结晶的方法是蒸发结晶D . t3时,在100g水中溶解60g甲能形成饱和溶液9. (2分) (2016重庆B) 实验室制取干燥的CO2气体,不会用到的装置是( )A . B . C . D . 10. (3分) (2017青岛) 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将固体X 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测X溶液的pH值,pH=13 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步骤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向步骤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信息,下列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A . 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B . 氯化钠一定存在C . 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D . 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二、 填空题 (共9题;共45分)11. (6分) (2018会昌模拟) 化学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1) 2个银原子_; (2) 天然气主要成分_; (3) 5个钠离子_; (4) 3个水分子_; (5) 2个铵根离子 _; (6) _12. (8分) (2018九上三明月考) 填写下列元素符号或名称:元素名称_镁铝_氯磷_铜元素符号Ca_Hg_He_13. (3分) (2011营口) 右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 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比为_;(3) 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_14. (2分) (2017西华模拟)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它在空气中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森林火灾发生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这样做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 15. (5分)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跟_、_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_的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它是一种_的物质。16. (4分) (2018九上望谟期末) 现有下列物质:甲烷、氢气、二氧化硫、石灰水、白磷、酒精、水、空气(均写物质名称)。 (1) 属于单质的是_(2) 属于有机物的是 _(3) 属于氧化物的是_(4) 属于混合物的是_。 17. (6分) (2018九下潮阳月考) 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略去),其中A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为红棕色粉末,G为最常见的金属,B、D、E均为无色气体请回答:(1) X是_或_。D是_。(填化学式)(2) B物质固态时的名称是_。 (3)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EB+C:_G与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18. (7分) (2015九上德州期末)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 a试管、b漏斗、c酒精灯、d集气瓶、e广口瓶、f胶头滴管、g量筒(10mL,50mL,100mL)、h药匙、i石棉网、j试管刷 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用序号填空)(1) 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_ (2)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使用_ (3)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 (4) 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 (5) 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 (6) 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 (7)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 19. (4分) (2015九上海南期末) 填空题 (1) 丙氨酸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注:“ ”表示氮原子;“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则丙氨酸中含有_种元素,其中碳、氧2种元素质量比为_,其相对分子质量是_(2) 质量相等的钠、镁、铝三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_ 三、 探究题 (共1题;共8分)20. (8分) (2018泰安)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查阅资料】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2 Na2SO3+O2=2Na2SO4;Na2SO3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1) 【作出猜想】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_。(2) 【实验探究I】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小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甲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没有变质,还是Na2SO3乙组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_已部分变质【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3) 【实验探究II】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g该样品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_(填”偏小”或”偏大”)。(4) 乙组仍使用第一次实验的原理,进行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一步:称取试样ag;第二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足量稀盐酸;第三步:过滤、洗涤、烘干沉淀;第四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bg;第五步:计算溶液中Na2SO3的溶质质量分数=(1-142b/233a)100%。试完成下列问题:加入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_;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_;【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四、 计算题 (共1题;共7分)21. (7分) (2015九上博白期末) 向20gCaCO3中不断地加入稀盐酸,其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当20g CaCO3完全反应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_g (2) 图中m=_ (3) 求20gCaCO3完全反应共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0题;共21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 填空题 (共9题;共45分)11-1、11-2、11-3、11-4、11-5、11-6、12-1、13-1、13-2、13-3、14-1、15-1、16-1、16-2、16-3、16-4、17-1、17-2、17-3、18-1、18-2、18-3、18-4、18-5、18-6、18-7、19-1、19-2、三、 探究题 (共1题;共8分)20-1、20-2、20-3、20-4、四、 计算题 (共1题;共7分)21-1、21-2、2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