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中农民问题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9334084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中农民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农中农民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三农中农民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农中农民问题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现状主要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就业权 益得不到保障,文化教育权益缺失.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导致城乡 收入的两极分化,农民承担了诸多不合理的负担,没有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享受城市居民的 待遇.解决农民问题的对策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关键是要解决好基 本供养问题.论文关键词:农民弱势群体改革论文内容摘要: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多年来,农民在我国一 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这种弱势群体地位是我国农业、农村中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改 变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判断某一群体是否处于弱势地位,不应该以该群体人数的多寡作为依据。农民虽然是我 国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其弱势地位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表现面对自然条件和市场的弱势。农业是自然依存度很高的产业,农民只能在既定的自然条 件下开展生产;而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对水旱、台风、虫害、霜冻等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和 抗拒能力还很弱。这使农民在自然条件面前处于弱势。农村信息闭塞,农民缺乏收集、运用 市场信息的能力,难以灵活适应市场调整生产;农产品的难保存性、农业市场主体的多而分 散等特点,使农民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余地较小;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农民面临着更多 的需求约束,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增产之间不一定存在着正比关系;农业生产往往以“年” 为单位,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积累速度慢,资金运用效率低;在加AWTO以后,相对 发达国家运用现代化、资本化、规模化手段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而言,我国农民也处于 明显的弱势地位。文化素质方面的弱势。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有2亿多文 盲和半文盲,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在4.6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42.61%。这种状况,使农民科技水平低下,法律法规也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要;在文化心理层面,农民普遍存在着逆来顺受的文化取向、消极认命的人生态度、迷信鬼 神的封建意识等,折射出农民思维、行为方式的弱者取向。在政府农民博弈中处于弱势。这种弱势又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如基层地方政权对国家 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比农民要多,这些部门可能通过隐瞒、曲解、拖延、篡改甚至伪 造信息的方式蒙蔽农民,压制农民对政府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法律的知情权,以实现自身 利益;地位不对等,在某些政府官员眼中,政府部门与农民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 控制的“官”民关系,后者只能以服从为要旨。而长期严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农民普遍存在着 对政府机关及其代表的敬畏和顺从;农民力量分散薄弱,难以形成一致的诉求表达和行动, 在国家制定政策和方针的博弈过程中,鲜能反映其心声,而农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 很难得到有力、有效的保护;农民的退出刚性,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生存技能的缺乏 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退出这一博弈关系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使其在受到不 公正对待时,更多的只能选择承受。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中 找到原因。抗自然灾害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差。正是农民在自然条件、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弱势,才 使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难有作为。在市场面前,出现盲目生产、从众跟风等非理性行为;坑 农、害农、骗农事件屡屡发生并能得手。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增 长、农业参与国际竞争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乱收费、乱摊派问题。在农村,基层政权机关机构庞大、冗员众多。据国 家统计局1996年调查显示:小城镇党政机构一般都多达3040人,远远超出编制。平均每 个乡镇预算内财政可用资金只有314万元,根本无法满足其工资性支出(262万元)和公务费 支出(144.4万元)。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乡镇干部的公款消费、损农肥私现象十分严 重。数目庞大的财政支出、挥霍浪费,最终都被基层政权机关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以乱收 费、乱摊派的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而农民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即使知道是不合理负担也难以 反对。政策缺乏科学性、公平性。农民的意愿、要求、反应缺乏迅捷有效的上传渠道,使国家 在制定政策时,可能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而出现偏差;或者由于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使政 策制定者较少顾虑到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从而做出不利于农民的政策安排。如通过剪刀差的 价格政策等抽取农业剩余来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这样的政策执行长达30余年,至今仍在 一定范围内存在。据测算,19791994年的16年间,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金净额 仍高达811亿元;这些缺乏科学性、公平性的政策,不仅损害农业的发展,而且最终会破坏 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城乡差别扩大、二元结构固化。对于执政者而言,不同阶层是以不同的权数进入其效用 函数的,其首先考虑的是某些强势群体的要求和支持。相对农民而言,官员、公务员、工人、 商人等都是强势群体,这些群体多聚集在城市。从而,城市居民与农民在政策安排中的约束 权数相差悬殊。这是公务员能不断的加薪、工人即使不工作也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原因之一; 城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1500元,而以土地为基本生存保障的农民月均收入不足300元, 却还要不折不扣地按人头地亩征收各种税费。这在客观上使农村发展陷入谬尔达尔描述的城 乡扩散效应模型,城乡差别呈现扩大之势,二元结构出现固化倾向:1998-2000年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52倍、2.66倍和2.80倍。农村社会稳定性较低。随着农村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量的扩大,农民对于自身在社 会中所处的弱势位置会越来越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部分农民因而会产生强烈的 失落感、被排斥感和被剥夺感,这些失范的人口可能会以一些激烈、非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不满,成为我国犯罪行为的主体,这些对农村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改变农民弱势群体地位的策略既然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是农业、农村中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改变农民的弱势 群体地位,对于深化我国农村改革,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中,可以通 过以下一些手段来改变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论文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论文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 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合作医疗在近60年的发展 历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这一过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 验。文章就是在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变革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试图为现在我国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使农民走出因病致贫,因 病反贫”的恶性循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是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走向衰退后,由我国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有效地实施这一制 度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倡导 下,在原有合作医疗制度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 迁和我国社会的具体形势,对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合作医疗制度产生到 新型合作医疗确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合作医疗的产生和发展合作医疗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为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 召而组织的卫生合作社,到1946年卫生合作社达到了43个。50年代,东北各省也积极采用群 众集资办法兴办卫生机构。至1955年,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农 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 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这些医疗组织具有互助共济而不具有医疗保险的性质, 但它为后来实行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1965年6月,毛泽东同志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极大 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同年9月21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 村的报告。从此,合作医疗在全国大范围地发展起来,据统计,全国农村办合作医疗的大 队比重从1958年的10%发展到1976年的90%0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合作医疗制度 被写入宪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已达到90% o(二)合作医疗的衰落8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集体经济,使依赖于 集体经济的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基础。再者,由于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的影响,国 家政策上的引导,和合作医疗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短缺等情况的出现,使得合 作医疗濒临解体。1989年,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跌至4.8%。至此,轰轰烈烈的合作医疗在大 部分农村消失,农民失去了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再次泛滥于我 国农村。(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确立进入90年代,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处于无医疗保障的情况,尽管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情况一直没有明显改善。直到2002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 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 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所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 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 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 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自2003年7月试点开始,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 已有145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为5.08亿人,4.10亿农民参加了 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7%。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性思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合作医疗制度历经近60年的曲折发展,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功,甚 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但随着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逐渐瓦解,直至 2002年重新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并在2003年下半年进行试点,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才得以重建。这一历史变迁为我们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明确政府角色,发挥政府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 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因此,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适当地行使行政手段,既不过度干预,也不放任自由,有效的 发挥政府作用,成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重点。(二)因地因时制宜,探索筹资方式在统一的基本筹资制度基础上,建立多渠道、有弹性的筹资机制。首先,由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因此,财政补贴、集体补助和农民个 人缴纳份额应有所区分,最低额度应按国家要求。其次,根据合作医疗基金充足与否,保障 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使大病统筹、家庭账户门诊和社会救助发挥不同的作用。第三,要建立 政府筹资水平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探索按农户实际收入缴 费的机制。最后,要发展多元筹资机制,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 等方面的捐助,充实农民医疗保障基金。(三)构建稳定政策,寻求法律支持我国合作医疗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正是有了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而在文化大革命后 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国家政策不再向合作医疗倾斜,而是对其否定,最终造 成了合作医疗的衰落。因此,必须保持稳定而连惯的国家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寻求各方保障。(四)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一是要建立信息化的合作医疗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配置标准保证合作医疗相关管理资源的足额配置。二是要加 强监管力度。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对合作医疗持怀疑态度,因此,更要明确监管主 体和对象,健全监管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开实施情况,以期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迅速而有效地推广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历经近60年的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总结已往历史的基础上,探索 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R.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组.发展中的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评估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中日合作安徽省初级卫生保健技术培训项目办公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初级卫 生保健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 济的主要障碍是机制滞后,因而,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就是进行 机制创新,它主要包括: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 机制,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对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 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 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 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 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 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 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 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 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 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 23. 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 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 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 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 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 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 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 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 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 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 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 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 社会活动对宜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 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 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 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 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 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 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 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 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二、机制滞后: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 制提出了新要求,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参与以及公众的热情支持,而 恰恰是在这几个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1. 政府推动机制紊乱。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 力量,循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在这方面,我们 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第二,政府各个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 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央政府还没有指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地 方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也不明确。第三,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 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第四,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第五, 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不顺。第六,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还需大力加强。正 因为如此,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并不大,与我们的期望值相比差之甚远。2. 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 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 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3.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 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 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 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 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三、机制创新: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 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1)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除了认真贯彻执行节约能源 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已有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使发展农业循环经 济有法可依,同时,还应注意立法的质量,使该法律的可操作性强,用它来规范农业循环经 济的发展。(2)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 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 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3) 完善政策。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 策环境,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 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4)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政府 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 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 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5)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 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 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 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2.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者的成本一一效益驱动机制和公众追求 生活质量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转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 理,谁受益”的模式,激励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2) 政府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 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 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3) 通过政策调整,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可图,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 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 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3. 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农业生产者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明确三者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三者互动的参与机制,这是十分重要的。(1) 规范政府参与职责。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各个部 门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完善一整 套管理体制和制度,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共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各个部门应彼此协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使农业生产者节 约资源、减少污染、实行清洁生产。(2) 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 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 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 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 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3) 增强公众的参与责任意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 (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 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 经济知识,定期发布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使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参考文献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内容提要“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 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层面来审视,“三农”问题 仍是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力破解“三农”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全面小康 目标的实现。关键词三农”问题;和谐社会一、“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事 关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 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改 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产量不断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村面貌 有了显著变化。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三农”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一个来自农村基层干 部所反映的“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农”问题的严重 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看,“三农”问题仍然是实现和谐目标的重大障碍。主要 表现在:第一,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到 农村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 发挥,农业连年丰收,很快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上个世缅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地区 发展了乡镇企业,农民收入继续提高,有的也真富起来了。然而,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以粮 棉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却减缓或停滞了。据统计,1979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每年增长15. 1%; 19891991年下降到只有1. 7%。之后几年,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 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又有所上升。1997年以后,因农产品总量基本稳定而市场 价格却下降了 30%以上,并且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却不断上升。 1999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为7%,而农产品成本却增加了 24%,增产不增收。这不 仅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进程。第二,农民工问题仍是一个较长时期内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由于种种原因,乡镇企业不断萎缩,甚至纷纷倒闭,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便涌入城市,形 成一支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今后,农村每年还将有大约1000万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外 出务工的农民来说,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阻力,除了他们自身素质不高,缺少技能培训,影 响到就业和收入外,还有城市门槛高、制度障碍多、权益保护难的问题。进城就业七证八证 要收费;社会保障农民工无份;住房享受不到公积金;子女上学困难重重;辛苦工资常被拖 欠;遇到困难缺少救助.,一系列问题犹如一条条绳索,捆住农民,把农民推向城市边缘, 甚至被黑社会所利用,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到全面小康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 的基础。第三,乡、村两级党政机构日益扩大,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上世纪0年代中期以后,农 村乡(镇)村两级机构越来越大,干部队伍迅速膨胀。现在不少乡镇正副书记、正副乡镇长 就有近10个,甚至10多个,加上七所八站以及为数不少的临时人员和超编人员,一个乡(镇) 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有的多达二、三百人,超过正式编制的几倍、十几倍, 比50年代一个县政府的人员还要多。至于村一级组织,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固定补贴的是3 5 人,大的村也只有5 7人。但现在村里有党支部、村委会,除几个主要负责人外,还设工 业副村长、牧业副村长.还有人数不等的支委、村委,以及民兵连长、妇女主任、治保主 任等等。一个村少则10多人,多则几十人。这么多人要拿钱,只能以多种名义向农民收取, 这就不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有的地方反映的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也从一 个层面反映了农民的沉重负担。第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矛盾日益凸现。据统计,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为6860元,农 村人均收入为2366元,二者之比为3: 1;城市和农村人均可以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之比为5: 1;在城乡居民存款中,70%的农民只占19%的份额;在商品消费中,70%的农民只购买了 占商品总量39%的份额。城镇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55%左右一路下滑到 2001年的37. 9%。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它同时又说明居 民用于维系基本生活的费用越来越低,农民从农业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就难于大幅度增长。加 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工农业“剪刀差”,市民和农民的不同“国民待遇”以及财政重城市轻农村 等问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在有些地方,城市是三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而农村则是十 年八年“江山”依旧,面貌未改。二、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一贯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反复强调 “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主线,不断深 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方针,对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政策,实行税费改革,减 轻农民负担,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农村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长。同时,我国已进入“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 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的虹转变新时期。这一切,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有 利条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进 程中,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狠抓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农 业大大发展了,农村大大繁荣了,农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 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 远目标应该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分散与小规模的农业,难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难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 入;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站在市场化、全球化的高度 逐步转变目前的农业经营方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要求,使农业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使农副产品从初级产品经过加 工、储运、转化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单纯出售原材料,转变到分享加工、运销环节的 利润以增加收入,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顺利地进入大市场,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 程度,使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要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还要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小城镇, 使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近代历史表明,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城市发展不起来,农村许多问题也难以解决。就我国当前情 况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 事业的进步,都要求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大城市的辐射,中小城市的中介,带动大批小 城镇的建立和发展。让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进入城镇,成为城镇的新居民,进入第二、第三 产业,而交出原来承包的耕地。这样,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农业也才能比较 普遍地实行规模经营,使用现代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人口逐 渐向城镇转移,这是所有小农经济国家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最终解 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必由之路。如果目前这种9亿农民耕种15亿亩土地的格局不改变,农村 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其次,要推进民主政治。实现农民当家作主,是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 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政治保证。现阶段一是要继续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政治民主化。村民 自治是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村民委 员会干部由村民进行直接选举,农村的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并实行村务公开, 民主监督,这是保证亿万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有效的实 现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农民是满意的;二是加快乡镇的机构改革,减少人员,提高 干部素质,增强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使他们善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建设和谐的新 农村;三是要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开展农村法制教育 使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四是建立民主保护机 制,强化民主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建立下传上达的民主渠道,将民情、民意、民苦、民难原 原本本地、及时地传送到决策层,通过制度和一定的组织形式来维护农民自己的权利。再次,要加强文化建设。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团结农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加强农村的 文化建设就能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过去,在“经济 优先”思想指导下,农村文化一直处于次要位置,不仅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和谐, 农村文化体系内部也存在不和谐因素。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农村的文化困境提出了挑战。 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是要着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 认真落实教育振兴计划,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 平,增强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力,改变由于农村教育落后使广大农民信息闭塞, 思想观念落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二是要深入开展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加强思 想道德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阻止落后的、愚昧的、反动的文化思潮在农村蔓延,从而提 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思想基础;三是进行科学发展 观的教育与实施,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对于一个农业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更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好农民问题 2009年03月08日 11:48 人民网黄兴国:我认为我们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 键依照我的思考是七个字:“安居、乐业、有保障。要把农民的问题彻底的解决好,天津开 展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做法就是在国家现行的 政策框架下,一个是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的意愿。搞这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宅基地换房要100%的老百姓都讨论。我们的目的就是95%的老百姓拥护,还有5% 的老百姓不反对,都要写申请书。在这么一个基础上来开展试点工作,所以开展的过程当中 非常的稳定,这个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然后把宅基地这块整理好,首先我们把小城镇的房子先建好,然后依照规定的标准,农 民置换住房。置换以后他就住到新房子里面去了,那么把宅基地这块地整理出来,再还给集 体来耕种,搞现代设施农业。小城镇要规划好,生态的、环保的、小公园、大公园、社区服务中心、中学、小学、幼 儿园全部配套。污水处理、垃圾不落地、太阳能的使用全面跟上。使农民能够过上城市里的 生活,这个是一模一样的,某些方面比城市的水平还要高。然后我们在这个旁边再规划一个 产业园,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给农民上保险,在旁边再划一块土地作为市场化运作,出让 以后的收益来平衡这个小城镇建设的经费。我们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搞的,那么在华明镇 搞试点,这个宅基地是1.2万亩,建这个小镇我们是用了8000亩,所以说多出了4000亩土地, 效果非常好,老百姓非常的拥护。通过这个办法农民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大大提高农 民的收入,明显改善了居住的环境,提高了文明成果,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化的生活。 华明镇搞了以后非常的成功,现在4万多农民进入到这个小城镇里,就业岗位都比较充足, 90%的人上了保险,农民是非常拥护、非常支持、非常高兴。去年的元宵节1万多农民在自己的小城镇里面搞活动、跳秧歌,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 义好、政策好。所以说宅基地换房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就那么 一个“换,字,换来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换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换来了发展的新空 间,换来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换来了城乡差别的缩小。去年4月份,华明镇入选了上 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农民非常的高兴,用他们朴实的语言讲了一句通俗的话:“一样的土 地、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原来那些土地,现在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生活。那么宅基地换房现在整个天津市有12个镇、5个村庄,在18万人的这么一个范围内展开, 到今年年底这18万人都可以搬到小城镇居住了,同时今年5月份左右第三批即将开始。如果 国土资源部能够批准以后,我们启动10个镇的试点,涉及到112个村庄,21.6万农民,我们 认为这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态势,它是从天津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天津实际的,至于对 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借鉴,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然兄弟城市也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 和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主持人:看起来观念的转变还是可以带来生活巨大的变化,我们感谢黄市长毫无保留的 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天津的这个做法能够给其他地方小城镇的建设带来一些启发。 我们再来看下面网友的问题,网友关心的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前一时间 又传了中国取消空客飞机定单的消息,请问这些对天津空客的项目有没有什么影响呢?黄兴国:前段时间有些国外的媒体确实也报道了中国取消150架空客飞机订单的这么一 个消息,后来外交部、中国民航部门就这个问题做了澄清。指出这个报道是不属实的,空客 公司也表示取消订单是误传。大家都知道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是中国与欧洲 合作的一个重要的项目,2007年5月份开工建设,2008年8月开始首架飞机总装,预计第一架飞机将于今年6月正式交付。可以讲空客天津公司的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订单已经安排 到2012年,生产计划排到2016年,到2016年我们总共要交付284架飞机。此外趁这个机会告诉各位网友,随着空客项目的建成投产,要带动天津航空航天产业的 发展。目前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天津建设运载火箭,中航集团在天津建设研发直升机项目, 还有西飞机翼,还有泰雷兹雷达等18个航空航天配套项目落户在天津滨海新区。现在我们在 谈的航空项目还有60多个,天津正在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主持人:网友不断的给您提问题,从东北到南方都要到天津转车,请问天津怎么建设铁 路交通?还有网友问:天津这些年怎么样做到既要拆迁搞房地产开发,那么又怎么样保护古 迹呢?黄兴国:现在在建天津到秦皇岛的高速铁路,秦皇岛到沈阳,再到哈尔滨就可以连接上 了。两年多一点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一个是古建筑的保护问题,天津还是非常重视 的。我们人大有立法,因为天津原来有各个国家的建筑,现在保留了 1000多栋小洋楼,这两 年我们对600多栋小洋楼进行了认认真真的修理,效果非常好。主持人:这位网友说中心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又一个重大的合作项目,那么 现在全国的房地产都不大景气,这个对中心天津生态城有影响吗?黄兴国:这个不单是一个城市房地产的项目,我认为房地产的价格波动对生态城的建设 不会有什么影响。生态城里面要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金融服务、软件产业、服务外包、 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首先要打造一个生态的产业体系。第二、我们生态城里面有生态优先的理念,来做好生态城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构建河流、 湿地、绿地这个系统,做好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还有在生态城里面绿化比例达 到90%,清洁能源使用要达到100%,建筑都是依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实施的,所以生态城将 是世界一流这么一个生态环保的城市。项目的效果一定会取得非常积极的效应,那么对居住 社区这块主要是搞房地产了。我认为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现在大项目纷纷的落户到天 津滨海新区,人流增加了。还有我们的功能区里面,一般都不搞居住社区,所以也为中新生 态城的房地产开发提供一些条件。所以说对生态城的建设是非常乐观的,去年9月28号温家 宝总理与新加坡吴作栋资政出席了生态城的开工仪式,从那个时候拉开了生态城的建设的序 幕,当前的进展非常好。主持人:看两个网友的问题,他反映一个户籍制度的问题。他说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居住 了十年了,还不能让孩子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如果回到户口所在地高考,因为各省的书不一 样,对孩子不公平。如果让孩子在老家读书,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不利于教育下一代,您 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有一位网友说天津的蓝印户口具体的规定是什么呢?黄兴国:前面那位网友不知道他是天津的网友还是其他省市的网友。我感到这是一个带 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很值得我们共同的研究。我们天津的做法是这样的,凡是按照有关标准, 在我们天津市购买了商品房的外省市的人员,包括天津市农村户口的那些人员,可以登记 办理天津市蓝印户口一户,一户是两个人就是两个人,三个人就是三个人。可以享受天津市常驻户口同等的待遇,但是户口还是蓝印户口,取得蓝印户口的外地学生只要在天津市普 通高中有正式的学籍,并在天津高中从一年级开始读到三年级,学满三年,获得本市普通高 中毕业证书的,都可以在天津市参加普通高考,我们这个办法已经实施了十年了,效果还是 挺不错的。如果这位网友是天津的,没有解决你可以找我,也可以找教育部门。主持人:有一个网友要向您反映一些天津的问题,现在新的天津站非常的漂亮,投入使 用以来对天津增色不少。但我几次进出站都发现还有出租车司机私拉揽客,很影响城市形象, 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根治这种现象。再有,天津现在还收道路建设贷款附加费,每月55 元,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国家的公路收费政策,请黄市长解释一下。黄兴国:新的天津火车站建设的很漂亮,但管理也得跟上。你说的天津站出租车乱揽客 的行为我也听到了一些反映,所以我们已经在天津站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就是要加 强规范管理,对刚才反映的问题我认为必须彻底的根治,我会叫我们分管的副市长和有关部 门到实地去搞调查研究,拿出一整套长效管理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至于收取贷款道路通行费的问题,我这里适当的占用大家一点点的时间想说明一下。上 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有一个规定,为了加快交通建设凡是利用银行贷款,或者是利用外资、 合资合作类建设二级道路的,经过批准可以收取通行费。天津上个世纪90年代用这种方式改 造建设了23条公路,贷款10 0多亿。经过批准以后就来收取二级道路通行费,这个是有文件 可依的。那么今年国家实行了燃油税改革,国务院发了通知要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 这六项收费我们已经坚决的贯彻落实了,这六项收费里面是不包括二级道路通行费的,那么 至于二级道路通行费国务院有一个规定,就是从东部开始到中部、到西部,用几年时间逐步 来取消这个收费,先在东部沿海省市搞试点,根据这个精神,我们也是非常积极的态度, 市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争取纳入国家第一批取消二级道路通行费的试点,我们已经上报国家 有关部门了,如果他们批准了,他还给我们一些补助,就是40%的补助,然后我们再来筹集 60%的资金,把原来的债务偿还了,这个事情就了了。如果一旦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我们会 按照批准的期限来取消二级道路的收费。主持人:其实论坛上还有预告里,很多网友都在提问题,我刚才有选择的给您念了一些, 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提到,看到网上这么多的网友关心天津的建设和发展,黄市长您有什么感 想呢?黄兴国:今天我认为交流的很好,对我的教育很大、启发也很多。刚才网友们提了很多 问题,确实有许多好的建议,对天津的发展非常的关心,对我个人的帮助也很大。所以我要 借人民网,向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所限不能一一的回答,我们会把广大网友提出的建议记录下来,在工作当中好 好的研究、好好的采纳。今后我还会继续关注网友们的意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 天津发展,也非常欢迎大家到天津作客,谢谢大家!主持人:谢谢黄市长在百忙之间抽出时间跟我们网友交流!今天是3月8号,我祝愿我们各位正在参与我们访谈的女性网友们节日快乐,男网友们也一起节日快乐!今天的访谈到这 儿就结束了,谢谢各位! 文章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承担着国家赋予的戍边职责的 同时,还担负着“屯垦”的责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垦区。目前,兵团有174个团场,总 人口 245. 36万人.其中80%左右长期工作生活在农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尽管作 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兵团与地方存在很多的差异,但就三农”问题来讲,兵团同样 存在。对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兵团提出了“农业、农场、农工”问题,并要求坚决贯 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精神,切实解决好兵团的三农问题”。(共2页) 文章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农”问题社会组织形式农业生产 决定精神“三农 问题”三中全会农民问题文章快照:以下文章快照为自动识别,可能存在文字识别错误,话下载原文。不仅要进行经营管理,还承担着一定的行政、军事和社会职能,过去这些经费都来源于农业收入.现在 农业上没有了收入,农场一下子就难以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农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兴办二 三产业,拓展增收的渠道。兵团农十三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在加快师团工业化方面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兵团范围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从2001年开始.兵团农十三师坚定不 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优势,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积极培育“金属矿业、煤炭工业、 化工工业、支农工业、建材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六条龙”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得到优 化,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师直属股份制工业企业已达24个, 总资产达15. 1亿元,其中按股权比例兵团农十三师可控制的资产达8. 51亿元,较2001 年时增长了 20多倍。农场通过办工业增加了收入,转移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农业职工的管 理定额大大提高,负担进一步减轻,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兵团农十三师农业职工平均 收入达到2_4万元。三、解决好农工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加农工收入如何采 取有效措施.实现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兵团农场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关系整个兵 团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兵团十三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 “多予、少取、放2008年第23期一一活”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实现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更好地履 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取.就是通过发展工业增加师、团收入,用这笔 收人为师、团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从而减少从农业当中获得的收入,也就减 轻了农业职工的负担。几年来,兵团农十三师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免除了农 场向师上缴的利润,取消承包职工棉花价格分成,并且将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